澄海東湖塗戲

澄海東湖塗戲

澄海東湖塗戲

澄海東湖塗戲

澄海東湖塗戲

  塗戲是舊時普遍存在於潮汕各邑鄉間村民自行組織的簡單戲出,純以助興節日和娛樂大眾為目的。所謂的“塗”,就是“土”,因為塗戲是在遊神的時候穿街走巷,在村落空闊地方表演的,地裡田頭之間,充滿鄉土氣息,甚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隨著社會的變遷,娛樂方式的多元化,許多鄉間的塗戲消失得徹底,存有的寥寥可數,能搬出來的,可謂精品了。汕頭澄海東湖社區的塗戲遠近有名,三年一次的社日巡遊,保留有著名塗戲《水漫金山寺》。據說最早是在1937年鄉慶之時就排練了這個摺子戲。這個戲膾炙人口,耳熟能詳,而且角色眾多,有很多水族,生旦淨醜皆有,廣受好評。到1950年,這個戲採用南拳武打及戲劇形式,在武打、表演、服裝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表演時,二粒蚌都會翻動,龜丞相能倒立行走,詼諧搞笑,受到群眾連聲稱讚。因此,當時就流行有一句俗語:“鑼鼓幾班,輸過東湖兩粒蚌。”

  今年二月初十,東湖的塗戲如期“開演”,吸引了四鄉六里不少鄉親和民俗愛好者前來觀賞。東湖的塗戲,當地人叫做拌(puang6(伴))塗戲,因此戲出為武打劇,過程中由人物引領,隨後“蝦兵蟹將”們揮舞棍棒與“金山寺武僧”對打起來,刀棍不停揮動拌來拌去,故而村人形象地稱之拌塗戲,若是誰人擠靠太近的話,可能隨時被拌到。另也有稱為扮(buang6(叛))塗戲,或叛塗戲,或搬塗戲者。拌塗戲於此,為特殊用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