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大師的書法名冠天下,但為什麼有些人還能指出不足之處呢?

星月齋主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書法也是這樣,書法只能反應出一種境界。不可能同時反應各種境界。必然有不足的一面。

二田的字太工整了,就不可能再活潑,不活潑就是他的不足,二田的字太媚俗了,就不可能展現出高古的一面。

啟功先生的書法也不例外。

啟功的書法瘦勁不俗,也得古意,但是依舊略顯得生硬,筆畫變化不夠豐富多彩。

啟功先生的行書如此,草書也是如此。

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成為名至實歸的大書法家。

歷代大書法家的字都如此,王羲之的書法少了陽剛之氣,張旭、顏真卿的書法少了陰柔之美。

書法和所有藝術一樣,不怕誇張,不怕走極端,得其一面字美,再發揮的嫻熟極至,那你就成功了。


字畫娛樂圈


啟功大師的書法名冠天下,還有人能指出不足之處,究其實,麓風軒認為有三種原因:

1、啟功先生是當代書法大師級人物無疑,但學海無涯,藝無止境,任何一個人對藝術的追求都是有限的,因為“吾身也有涯,而知無涯”,窮其一生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程度。即使是王羲之再世,也只是中華書法藝術史上聳立的一座高峰,誰又能否認他就不會有不完美之處呢?!


2、藝術欣賞,可以用蘇東坡的一句詩來說最恰當不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會有有不同看法,不同的眼光又能發現不同的美景,對一件藝術品或一位藝術家的成就,有不同的看法也實屬正常。

3、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一種情況:任何時代,任何事情,總也會有一小撮人,以所謂的藝術批評名義,以貶低別人為能事,藉以抬高自己。但這並不能損害偉人的偉大,只能襯托小人的渺小。

各位讀者朋友認為說得有道理嗎?歡迎留言交流。

(附圖:啟功行書墨跡臨《米芾苕溪帖》)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啟功先生博採眾長,獨成啟體,是現代書壇的一個高峰,可謂雅俗共賞。但是,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不可能去迎合所有人,只能說,看過啟功書法的人,絕大多數都喜歡並讚賞的。至於批評他的人,只能說是無緣了。








後福堂


對書法的點評,古而有之,所以雖然啟功先生的書法名冠天下,還有人站出來評頭論足,其實也正常,我們要客觀看待這種現象。雖然都在評論,但出發點卻並不一定相同,我想大概有這樣三種人吧:

正常的學術交流

從古到今,文人之間經常會這種互相點評對方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最有意思的一個例子就是蘇軾和他的大弟子黃庭堅之間的“互貶”了,黃庭堅評論蘇軾的字是“石頭壓蛤蟆”,蘇軾譏笑黃庭堅的字是“樹梢掛蛇”,兩人之間說完也就哈哈一笑就過去了,都並沒有真的在意。


還有狂人米芾,面對當時大家都非常推崇的顏真卿,他也敢說顏真卿是“醜書”鼻祖,顏真卿的楷書“太俗”,行書還湊合可以學習一下。

學書法的人千千萬萬,每個人的性情不一樣,審美也會有偏向。就像啟功先生的字,喜歡的人就非常喜歡,例如翰墨今香本人就是啟功先生的粉絲。不喜歡的人,從自己審美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也很正常。就像“二田”的楷書,總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我們作為旁觀者,喜歡就去學學,不喜歡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無可厚非。

損人利己者

還有一些評論者,他們的出發點就有點問題了。為了顯示自己的東西好,就拼命批評那些與自己不太一派的人。例如當今所謂的“醜書”家們,打著創新的名頭,而有意打壓那些堅持傳統書法繼承的書家。

這類人往往以其一定的專業背景站出來示人,一身譁眾取寵功夫是一般人萬萬比不了的,用一些所謂的歪理邪說來混淆眾人的耳目,用創新打壓傳統。這些人對啟功先生的書法評價往往是什麼“館閣體”一類的,沒有個人的性情體現,創新不夠等等。

牆頭草,蹭熱點者

這一類人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很多都不是學書之人,人云亦云,哪頭風大就隨哪頭。出發點目的不純,以為挑出成功人的錯誤,自己就超過成功人了。這種人懶得多說了。

啟功先生的書法,以顏、歐、柳、趙、董為基礎,在此之上又遍臨諸家,最後形成了有著鮮明特點風格的“啟體”。人無完人,書法也是這樣,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會有十全十美的書法作品,諸如書聖王羲之也會被人貶斥為“妍媚”和“軟俗”,何況啟功先生。

但不管怎麼議論,啟功先生作為當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對書法的貢獻,是誰也抹殺不了的。


翰墨今香


啟功先生應該是當代一位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在詩詞,鑑賞,繪畫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對於他的書法,他自己卻說只是他的業餘,他的正業是一名教師。

我們知道,啟功先生在青年時期就是得益於恩師陳垣的教導,在工作,學術方面是對他幫助最大的一個人,他的工作一直都是一名教師,他還用自己賣字賣畫換來的錢用來設計獎學金,命名為“勵耘書屋”,啟功先生是真正的無私!


啟功先生各方面的造詣都很深,然而我們知道得最多的卻是他的書法,這大概也是因為書法容易表現吧!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公認的當代一流水平,但是也有一些人指出不足之處,那麼都有哪些不足之處呢?


第一,說啟功先生的書法如木棍,毫無美感。說這話的人是很多的,也最具代表性,認為啟功先生的字過於狹長,有的簡直像木棍一般,但是我認為這恰恰是啟功先生獨特的風格,很多人說他的字就是瘦金體,但是我覺得不完全是,他的字裡應該有皇家書體的那種雍容華貴,因為啟功先生本就是皇族,他小時候應該深受影響,啟功先生的字裡面固然有瘦金體,但是也有歐體。

第二,說啟功先生的書法結構鬆散,這樣評價啟功先生的字的人也很多,其實我覺得這裡面有個誤解,那就是很多人看到的啟功先生的書法都不是啟功先生的真跡,而是偽作,這就不難發現問題了,有些偽作簡直不能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於啟功先生書法的評價。


以上就是對於啟功先生的書法最為普遍的評價,我覺得不管怎樣評價都是正常的,先不說對錯,因為沒有一個人的書法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連王羲之都做不到!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存希齋書法


我覺得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雖然啟功先生的書法名冠天下,無論書法的技法、氣韻還是人品,都可以稱得上是大師級的書法家,但是由於風格的差異,藝術主張的不同,有一些人提出批評和指責也是正常的。在當今時代,藝術的觀點還是很自由的,每一個人都有對於藝術的不同的理解和見解,即使大師級的藝術家也難免被質疑。


大師是經得起質疑的

真正的大師是經得起質疑的,歷史上也有很多書法家都質疑過“書聖”王羲之,但是王羲之的書法仍然被一代一代的人傳了下來,而那些質疑的人的書法則已經銷聲匿跡,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王羲之書法的過人之處,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和時間的沉澱。

包括到現代,還有很多人認為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假的,是後人偽造的,但是更多的人卻去學習和研究《蘭亭序》,並且承認它的價值。


宋代的書法家米芾曾經罵柳公權的書法是“醜怪惡札之祖”、可是柳公權的書法一樣可以名垂青史,成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對於真正有水平的書法家來說,一些負面的評價並不一定影響它,反而正是他的影響力的體現。

藝術主張的不同,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藝術本身就是自由的,有不同的聲音在藝術領域很正常,反而一言堂讓容易扼殺藝術家的創造力。


不同的藝術主張,更能夠促進藝術的繁榮。啟功先生作為名冠天下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風格肯定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有人喜歡碑學,有人喜歡帖學,一些人不喜歡他的書法風格很正常,但並不是說明這些人的欣賞水平有問題,只是審美取向不同而已。

你覺得呢?


不二齋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各自的審美觀不同,對書法作品的看法不一樣,修養不一樣,評論的目的不一樣,就出現這種說法。我認為,這很正常,無須對其指責。



網上,一些網友見到字,見到書法就評論一番,這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了。

昨天,我發出了幾幅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有網友一上去就說:“沒一幅真跡!” 就好像他很懂啟功的書法似的。後來,我到這個網友的主頁瀏覽了一下,他的帖子沒有一個是文化方面的,而且只有幾個評論,粉絲也只有幾個。



啟功先生的書法基本上是無可挑剔的!我的觀點是,既然有人要說他的書法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就讓他說去吧!嘴長在人家身上,別人又有什麼辦法不讓他說呢?沒辦法!只好讓他去說。



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有被人指責的經歷,啟功先生也不例外。

說啟功先生的書法像一捆乾柴,且韻味不足,這是雞蛋裡挑骨頭。仔細看看歷史上的一些書法家的作品,有十全十美的嗎?沒有!一個也沒有啊!我們看問題,要全面,要客觀,不要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一生尤欠詩書債,萬事終須留有餘。我認為,南懷瑾大師的這句話是有道理的。評價啟功先生的書法時,仍須“留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啟功先生是人而不是神!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書法藝術的欣賞和品評,主要取決於一個人的審美能力,但由於每個人的趣味、觀點丶文藝修養、審美標準不同,對同一件作品以至同一個書家,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就連名動天下的書聖王羲之,著名書評家張懷瓘在《書議》中還說他的草書,“有女郎才,無丈夫氣”。

對於開雄強書風之先河的顏真卿,南唐後主李煜也曾批評其:顏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並腳田舍漢。

對於初唐名家虞世南和歐陽詢,張懷瓘也認為: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

啟功先生,是大學問家、鑑定家,此外才是書畫家,相比前面提到的大家,顯然差了很多。



至於他的書法,有人讓為其特點是乾淨、安靜、有書卷氣,但同時,他的字筆法簡單,韻味稍差。此話不無道理。

所以,對待大家,我們要正確認識,既要看到其長處,更要認識其缺點,這樣方可揚長避短。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很正常,王羲之還被米芾罵的一錢不值呢!

啟功在中國書法這個圈子裡,肯定是盡人皆知的人物,即便是在書法之外,也很少有人不知道啟功。這是因為啟功被拍成電影上映過,大家多多少都知曉啟功的傳奇一生,許多人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知道了啟功,愛上了啟功,愛上了啟功書法。

啟功(1912.7.26—2005.6.30),中國書法家,書畫鑑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滿族。姓愛新覺羅,雍正帝九世孫。長於古典文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曾在輔仁大學任教。1949年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故宮博物院顧問、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等職。著《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啟功叢稿》、《論書絕句百首》等,出版《啟功書畫留影集》以及多種書法選集。因病於2005年6月30日2時25分逝世,享年93歲。

啟功自幼就頗通翰墨,終生筆耕不輟,作品巨豐,詩、書、畫都有高深造詣,是當代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之一。

啟功的一生,光明磊落,幽默樂觀,不虛榮,不貪婪,學識淵博,平易近人。書法藝術不敢說獨步天下,卻也少有人敢出其右!

先生已經故去十幾年,但啟功書法不但沒有趨冷,反而更熱,啟功書畫成交價普遍在百萬元之上,這不能不說,喜歡啟功,喜歡啟功書法的人越來越多。

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每個人看法總不會完全相同。我們小區下面發現了一個大溶洞,許多房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縫,現在大家都在積極爭取舊改,誰不想住上又新又大又安全的房子呢?可是居然有一大半的人不願意參加投票,這種咄咄怪事,又該作何解釋呢?

所以,題主的問題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只是事物發展規律的典型特徵而已,也就是所謂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而已!順祝題主新年進步!


永書101


我是一人。自古文人相輕,但啟功先生的字確實有一些問題。

如果單純的要挑刺,不管誰的字都能挑出點毛病。如果對比歷史的書法家,啟功先生的字確實不是完美的。

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鑑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等等。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真的非常容易,或者說有才華的,自以為有才華的,都非常容易看誰誰不好,不如自己。

誰對一個人有意見原因千百種,包括”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也能成為其中的原因之一。

確實存在有一些人,為了批評而批評。可能是眼紅妒忌,也可能只是單純的不喜歡。不要說啟功先生,後人對王羲之的評價也有這樣的情況。

那麼能不能比較客觀的評論一下啟功先生的字呢?

一般來說,水平相等或者超過,才能點評一個人的字。我是一人,我不是點評,僅僅是和歷史留名的大書法家,與啟功先生相比,不是以我個人。

收藏圈或者書法圈有句話:啟功的杆兒,溥傑的尖兒,舒同的圈兒,南陽的彎兒。啟功先生的字”杆“比較突出。

啟功先生的字”杆“比較突出,就是每個單字的基本筆畫質量相比其他大書法家不夠高。

比如上圖《集王羲之聖教序》,可以看到王羲之每個字的基礎筆畫都是非常講究的。

這個是不是我的個人偏見,或者是其他人的偏見。這個是啟功先生的自我選擇,下圖是啟功先生臨寫柳公權。

啟功先生他的取捨方向就不在,每個單字的基本筆畫。比如上圖三個字,啟功寫的這幾個字。

啟功先生的單字筆畫不那麼講究,但是啟功先生字的結構非常的優秀。

一人有感

古代前輩大書法家的字,不少人一直挑刺。

我們現在科技發達,書法的重要性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啟功先生是我們當代非常重要的書法家,他的”啟功體“的取捨也是我們當代的一種思考方向。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2020年1月9日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