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為什麼要不斷擴張?從接手明朝的30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1453萬國土?

ID笑似花解語


唯中華民族數千年之歷史,今天的祖國統一、人口眾多、多民族、多文化、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其歷史上的貢獻,北方少數民族比之於我們人口眾口的漢族,要大的多了。為啥北方少數民族比漢族勇於征戰天下,其有徵服性、戰鬥力呢?這是因生活環境與習慣不同而形成的。北方少數民族,又稱之馬背上的民族,主食牛肉羊肉馬肉之類的動物蛋白,長期生活在寒冷、人口稀罕、經濟落後的廣大地區,他們嚮往中國南方,雨水充沛,物產豐富,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發達的長江流域。漢族主食五穀雜糧,素食為主,安於現狀,自給自足,對國土的征服欲相比較下,不強烈,基本上以萬里長城劃界。認為再向北,是不毛之地(不能生長農作物),沒有徵服的價值。這就是每當北方馬背上的民族,用戰爭手段打敗了南方漢族,入主中原,國土就變得特別巨大的歷史原因…嚴格來說,秦國統一中國,乃屬於北方少數民族對南方廣大漢族的征服。因為,秦國初始為中國西域落後小國,人口以回族、羌族為主,典型的馬背上的民族,這樣的民族,都是以騎兵為主,戰鬥力遠在漢民族眾多的步兵之上,最大的優勢,是具有高度的機動作戰能力,所謂日行千里,長城,對他們而言,形同虛設,毫無任何軍事價值。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嚴格說,滿族建立了清朝,但實行的確是滿漢共治,不僅漢文化沒有削弱,反爾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出現了《康熙字典》、《紅樓夢》…漢族人民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滿族不同於歷史上的成吉思汗蒙古大軍,旋風般的戰爭,只佔不領(不精心治理),而是採取穩健的逐步蠶食戰爭,佔領一片,鞏固一片,發展一片,這時期,是中國取得了巨大發展的歷史時期,人口從明未幾千萬人,發展到了民國初期的四億五千多萬人,國土從幾百萬平方公里,劇烈增加到一千幾百萬平方公里,滿族與漢族共治的清朝,為中華民族作出了最大的歷史貢獻…在康熙時期,終於徹底完成了大陸與臺灣的統一,具有深遠的意義。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一樣,都為中國,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所以說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應當永遠的兄弟姐妹般友好共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復興中華。



高友峰1


清朝巔峰時期的版圖面積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並非1453萬,相比於明朝,清朝確實比較好戰,清朝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首先說明一下,清朝版圖的巔峰時期是在清中期的乾隆晚年,極盛時期總面積為1316萬平方公里,是非常遼闊的。

相比於清朝,明朝的版圖就要小一些。明朝版圖最大的時期是位於明朝初年,當時明軍武力正盛,對北逃的元廷進行持續的火力輸出,明軍越過長城,對蒙古南部、新疆東部和東北地區進行了有效控制。

(明朝初期版圖)

明朝初年在漠南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等,北元與大明之間的邊界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

在東北地區,明朝設奴兒干都司,下轄130多個衛所,將東北疆擴充至外興安嶺、庫頁島等地。至萬曆年間東北羈縻衛所增至384個,但是這些衛所都是任命當地部落酋長進行管轄,屬於羈縻性質。

在西北地區,明朝設立了關西七衛,管轄甘肅西部和新疆東部地區。但是與東北衛所一樣,關西七衛所也是屬於羈縻衛所,明朝也沒有直轄該地區。

至於西藏和西南地區,明天同樣是設立都指揮使司和衛所進行羈縻管轄。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隨著國力的衰落和蒙古再度崛起,明朝對邊疆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尤其是在北部邊界。明朝與蒙古的邊界線不斷南移,最後明朝的北部邊界又退回到了長城沿線。

而為了抵禦女真和蒙古的入侵,明朝在長城一些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九個防禦重鎮,稱“九邊”。

到明朝後期,明帝國版圖主要停留在關內地區以及遼東,俗稱“兩京十三省”。而對於關外的領土,例如青藏和黑龍江流域,明朝政府主要採取羈縻政策,沒有直接進行管轄。(明代中後期版圖)

萬曆年間,遼東的後金日漸強大。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迅速奪取了東北和漠南蒙古,對明帝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1644清軍入關,之後清軍用了20多年時間基本平定了關內。到康熙中期,清朝的版圖包括東北、漠南蒙古和關內地區。

(清朝初期版圖,當時清廷剛剛平定關內)

在剿滅了三藩之亂和統一臺灣後,清廷徹底的撲滅了關內漢人的反抗,此時清朝剛剛準備放鬆擴張的步伐。但很快,位於新疆和漠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開始向東挺近,意圖吞併喀爾喀蒙古,統一蒙古逐步,然後進軍關內。

面對準噶爾部的擴張,喀爾喀蒙古無力抵抗,後經過討論,喀爾喀蒙古決定投降大清。

蒙古和大明朝打了200多年,明朝始終沒能征服蒙古。如今蒙古內亂,康熙皇帝怎麼可能放過這一天賜良機?康熙立即決定出徵蒙古,迎擊準噶爾。

也許是天佑清朝,在準噶爾大汗噶爾丹出征之後,他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在後方自立為汗。

在得知後院起火後,噶爾丹並沒有返回平叛,而是決定孤注一擲,率軍東進。但是由於喪失的後方的支持,他手中的兵馬實在是太少了,只有區區三萬人。

1690年,噶爾丹與清軍在烏蘭布通交戰,最後噶爾丹彈藥耗盡被迫撤退。1696年,清軍在昭莫多伏擊噶爾丹,噶爾丹慘敗,在逃亡的路上自殺。而清軍則順勢佔領漠北蒙古,完成了明朝兩百多年不曾完成的心願,清朝版圖空前擴大。

(康熙中後期領土)

不過雖然噶爾丹兵敗身死,但準噶爾部卻依舊割據漠西蒙古和新疆與滿清對峙,由此開啟了清準之間近百年的戰爭。

1717年準噶爾汗國新可汗策妄阿拉布坦入侵青藏地區,佔領拉薩,消滅了盤踞青海和西藏的和碩特汗國,和碩特汗國首領拉藏汗被殺。

在接到西藏淪陷的消息後,康熙皇帝封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出征西藏。此戰清軍成功驅逐準噶爾人,清軍也正是西藏地區駐紮了下來。此後準噶爾汗國與清帝國就青海和西藏地區開始了拉鋸戰,雙方互有勝負。

平心而論,準軍的戰鬥力確實在清軍之上,而早在三藩之亂時,八旗的戰鬥力就大不如前了。對此清廷只得從東北征調索倫等族戰士編入滿洲,稱“新滿洲”,以彌補八旗戰鬥力下降的問題。

但即便如此,清軍在正面戰場上仍舊時很難佔到便宜,因為除了軍隊戰鬥力不如準軍以外,清軍的火槍裝備也不如準軍。

準噶爾部的火器技術源自沙俄和奧斯曼帝國,雖然這兩家的武器比不上西歐,但比清軍使用的明代火器還是先進很多。

不過好在清朝人口眾多,國力強盛,經得起消耗戰,最終擊敗準噶爾奪取西藏控制權。1727年,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衙門,正式確立了對西藏的統治。

(雍正時期清朝版圖)

清軍在奪取西藏後又準備趁勝進攻準噶爾本土,但均遭遇慘敗,迫使雍正皇帝與準噶爾議和,雙方劃定邊界,兵戈暫熄。

1727年準噶爾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病逝,準噶爾汗國陷入了嚴重的內亂。

1754年準噶爾大汗和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發生嚴重內訌,阿睦爾撒納鬥爭失敗,逃往清朝,將準噶爾部虛實盡數報告給了乾隆皇帝。1754年乾隆皇帝乾綱獨斷,發兵進攻準噶爾汗國,並在同年消滅準噶爾汗國,至此清朝版圖進入全盛狀態。

(乾隆晚期版圖)

縱觀清朝的歷史,就是一部擴張史,相比於明朝,清朝更具有擴張性。明代的權利分配是皇帝、文臣和宦官之間相互制衡,雖然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皇帝,但文官集團和宦官對皇帝也有赫達的影響力,但凡大事的決定需要各方意見保持統一,而明朝文官們是不太喜歡將錢用來擴張領土的。

反觀清朝,漢臣在清政府中的地位較低,無法左右皇帝的決策,只要皇帝想打仗,官員們就得把錢給擠出來。而有了錢,皇帝就可以將他的戰爭進行下去,直到將敵人逼上窮途末路。


千佛山車神


這個題目有兩個錯誤的說法:

首先,“接手明朝的300萬平方公里”國土這一說法並不準確。

明朝的疆域到明末時期,確實只剩下關內漢地的380萬平方公里左右,但這並不代表清朝時期關外遼闊的國土都是清朝的嫁妝。這一觀點,實在有失偏頗。事實上,明朝鼎盛時期,疆域達到997萬平方公里,只是後來隨著國勢的衰退,疆域不斷縮水罷了。

再說,滿清的前身後金原來就是明朝的一部分,只是後來起兵叛明,才脫離開來罷了。而在此之前,滿清的龍興之地——東北地區,一直都是大明的國土,明朝當局在當地設立奴兒干都司,對當地的漢族百姓和各部族進行管理。

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經過不斷征戰、蠶食明朝在東北地區的城池和衛所,才最終完全控制整個東北地區。也就是說,滿清在入關前的疆域,本身就是從明朝手中接手過來的。

其次,清朝全盛時期的國土也沒達到“1453萬平方公里”。

清朝實際控制的疆域面積峰值是在嘉慶年間,那時的清朝國土面積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這一數字離1453萬平方公里還差距甚遠。

最後,簡單來談一下清朝為何要不斷擴張。

實際上,相對於漢族大一統王朝,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對外擴張的程度都要更大一些。因此,元朝和清朝的疆域都十分遼闊。

這其實與少數民族軍隊彪悍好戰的特性,其實是有很大關係的。不論是蒙古鐵騎,還是滿洲八旗,都是當時天下戰鬥力最為強悍的武裝力量。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征服比自己人口更多,文明程度更高的國家。而這無疑是給他們所建立的王朝留下了“尚武因子”。

元朝和清朝在入主中原,完成了對中華的統一後,統治者們都在不同程度的實現了漢化。但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保留了北方遊牧民族祖先尚武的特性。所以,清朝前期康雍乾幾位有作為的君主,都崇尚武功,比如乾隆就洋洋得意的自稱“十全武功”。而這些正是他們血液裡頭的尚武因子決定的。只不過,隨著後代君主的不斷式微,清朝才開始走向下坡路。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國土面積最大的時侯,比現在少了一小半西藏和一大半新疆,內蒙古全部和東三省小部分土地,多出了俄羅斯極少土地。總面積710萬平方公里。後來大為縮水,喪失了西藏新疆東北和臺灣,到滅亡時只有350萬平方公里。

清朝入關,明王朝滅亡,作為一新興的帝國,每一位皇帝都希望一統天下,讓整個天下的土地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所以就不斷向外擴張。清朝領土的擴張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首先順治帝入關後都時在爭奪和肅清當時明內地十八省土地來穩定局勢。到康熙時期才開始釐定彊域,並且保持對外戰爭的姿態,並且一直持續到乾隆時期,嘉慶帝繼位達到頂封,領土面積有1316侯萬平方公里,後清王朝開始衰弱,喪失了部分領土,但是直到滅亡前,領土面仍有1135萬平方公里,和過去各王朝相比仍位居前列。




一生風漂流


今天中國的疆域是在清朝奠定基礎的,而清朝版圖的擴張只是對唐宋元明以來形成的疆域的確定,是一種歷史的繼承。

今天曆史學界形成了一種具有廣泛共識及重要影響力的主張:“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



清朝統治者為鞏固邊疆,加強對中國邊疆地區的管轄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新疆地區,康熙打敗了蒙古族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乾隆平定了回族大小和卓叛亂,清朝政府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地區。對西藏地區,順治和康熙分別冊封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通過金瓶掣籤制度,加強對活佛轉世的管理,設駐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務。對於臺灣地區,

清政府從鄭氏家族手中收回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1885年設臺灣省,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對東北地區,康熙年間, 雅克薩之戰打敗了沙皇俄國的入侵,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

至此,西藏、新疆、臺灣、東北都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由此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


閒時讀史


這個問題讓明朝和清朝的28位皇帝都想砍人。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兩個大一統王朝,關於明朝和清朝的討論始終甚囂塵上,餘音繞樑,而因為和今天的我們緊密相關,明朝和清朝的疆域歷來是明清兩朝爭論的焦點。

作為漢家王朝,明朝在疆域的擴張和維持上相對內斂,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疆域面積達到900多萬平方公里,其後的疆域就開始不斷萎縮,並最終在1435年明宣宗時期達到相對穩定的350多萬平方公里,即傳統的“兩京一十三省”。

相比之下,清朝在疆域擴張上的成就更加突出,從1616年後金建立開始,清朝在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疆域一直在猛烈擴張。除了完全佔據東北,並從1644年開始完全佔據中原外,清朝還對傳統漢家王朝羈縻統治甚至不曾染指的蒙古高原、西域中亞以及青藏高原等廣大區域納入版圖。

到1759年乾隆皇帝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鎮壓大小和卓叛亂,徹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實控疆域終於達到歷史最高峰,面積達1316萬平方公里。而這,也是我國2000多年時間裡實控疆域面積的最高峰。

因此,所謂明朝的300萬平方公里以及清朝的1453萬平方公里疆域面積都是不準確的。

而且,在清朝之前的2000多年時間裡,各王朝的疆域,無不需要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再到從大到小甚至重新歸零的伸縮過程。所以,清朝的疆域,是數十萬八旗精銳,更是各民族子弟篳路藍縷開疆的結果,不存在“繼承”或者“接手”的說法。

“繼承”或者“接手”,只能出現在“領土”方面,而“領土”和“疆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在1649年《斯圖特伐利亞合約》簽訂前,世界上沒有現代“主權”的概念,相應地也沒有“領土”的說法,所以清朝之前的王朝興替,疆域不存在“繼承”或者“接手”的說法。

而當清朝趕上了世界近代史的大潮,其擴張的疆域“被迫”有了“領土”的性質,清朝也不再僅僅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它同時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邊界和絕對主權的“國家政權”。

在靜夜史看來:

“疆域”是中原王朝單方面確定的,大小完全取決於中原王朝的擴張能力和決心;

“領土”是我國和外國共同確定的固定邊界內的國土,其所有權不僅被我國擁有,更被世界各國承認。

而從“疆域”和“領土”的本質區別,就能明白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為何要不斷擴張領土。

靜夜史認為,導致清朝疆域不斷擴張的原因至少有兩個:

一是疆域內部反抗勢力的此起彼伏;

二是疆域之外的境外勢力步步緊逼。

1635年,清朝徹底擊敗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其首領林丹汗早在一年前的1634年敗亡青海大草灘。而察哈爾部作為漠南蒙古的最主要部落和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它的投降標誌著包括科爾沁部和土默特部的漠南蒙古徹底納入後金版圖。

而漠南蒙古作為蒙古各部中最強悍的部落,它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漠北和漠西蒙古,二者於1636年向後金行“九白之貢”,清朝皇帝隨即成為整個蒙古的宗主,即大汗。

但清朝對漠北和漠西蒙古的統治力微乎其微,類似於前朝的羈縻統治。而此時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於1676年迅速崛起,其首領噶爾丹一心想要統一蒙古,重現大元榮光,這使得準噶爾汗國和清朝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

1690年,噶爾丹進犯漠北蒙古,隨後和清軍在距離北京僅700裡的烏蘭木通遭遇,噶爾丹敗退;1691年,因為噶爾丹和沙俄的巨大威脅,漠北喀爾喀蒙古決定投靠清朝,康熙舉行多倫會盟,標誌著漠北蒙古納入清朝版圖;1696年,康熙御駕親征,在蒙古高原的昭莫多大敗噶爾丹,而此時的噶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機背叛噶爾丹,走投無路的噶爾丹自殺。

但清朝和準噶爾汗國的拉鋸戰還未結束。

1716年,準噶爾汗國南下侵入西藏,清軍在首次出兵慘敗後,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於1722年掛帥出征,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

1724年,雍正帝派遣大將軍年羹堯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貴族叛亂,收復青海,準噶爾汗國只剩下新疆和中亞地區。

但1731年,急於求成的雍正皇帝想要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於是大舉西征,不料在博克託嶺、和通泊等處遭遇準噶爾汗國伏擊,全軍覆沒,此戰作為清準戰爭的最大慘敗,直接導致雍正皇帝轉攻為守,不得不與準噶爾約定以杭愛山為界,雙方再度形成僵持局面。

直到1755年,準噶爾爆發天災,加上統治者昏聵無能,清軍迅速出擊,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準噶爾汗國從此只剩下一個地名;1757年,清朝鎮壓維族大小和卓叛亂,於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北。

可以說,正是清朝為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才與準噶爾汗國進行了長達70年的戰爭。而當清朝徹底消滅這個疆域面積一度達800多萬平方公里強大帝國後,清朝疆域面積膨脹到1316萬平方公里。

而除了準噶爾,和準噶爾勾結的沙俄也是清朝開疆的重要動力。

從1582年越過烏拉爾山開始,哥薩克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迅速鯨吞了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地區。

因為尋找毛皮,更為了奪取溫暖出海口,沙俄在東北、蒙古高原和中亞等多個方向進行了艱難的嘗試,與清朝展開了激烈交鋒。

1643年,哥薩克侵入黑龍江,此時的清朝南下爭奪中原,對此難以顧及。

等到1683年康熙收復臺島,終於有了精力對付沙俄。從1685年開始到1688年,清軍和沙俄及黑龍江兩岸進行了兩次大規模交鋒,徹底擊敗了沙俄侵略者,迫使沙俄與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徹底退出外興安嶺以南地區。

但沙俄的南下野心從未停止。在東線遭遇了慘敗後,沙俄開始從中線下手,從1600年開始,沙俄逐步侵佔了貝加爾湖周邊區域,並開始勾結準噶爾將目光瞄準了漠北蒙古。

但1691年的多倫會盟打碎了沙俄的美夢,1727年,清朝在放棄了貝加爾湖周邊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基礎上,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中線邊界得以確定。

隨後的沙俄和清朝在中亞展開激烈爭奪,但因為乾隆抓住機遇一舉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再度讓沙俄蠶食中亞的目標落空。

清朝前期的統治者,深刻認識到沙俄的巨大威脅,因此為了防止沙俄南下,清朝拼命籠絡蒙古各部,包括修建避暑山莊等。

實踐證明,清朝前期在疆域擴張上的成就是空前的,因為將前朝視為羈縻統治區的大面積區域納入版圖,使得清朝在近代面對列強的侵略和蠶食時,有了空前龐大的體量,這是我國能夠保持領土基本完整,避免淪為印度這樣的完全殖民地命運的重要保證。

而清朝作為被捲入近代大潮的王朝,在疆域擴張上也有了更多的近代意識,這使得清朝在疆域的擴張和保持上比其他朝代更加成熟和穩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清朝接手明朝的地盤,確實只有300萬平方公里左右,但在明朝顛峰時期,即明成祖時期,版圖曾達1000萬平方公里。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也在明朝的控制之中。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實力銳減,基本上喪失了對東北的控制,這才讓後來的清朝(後金)有了崛起的機會。

而且所謂的清朝14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錯誤的。現在權威數據是1300萬平方公里,是在乾隆時期形成的。清朝中後期國力由盛轉衰,和明朝一樣丟失了不少土地,但沒有明朝丟得多。

明朝疆域最遼闊的是時候,是在明成祖時期,大約有1000萬平方公里。當時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在西南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

外蒙古完全不在明朝手中,不過內蒙古的部分地區還在明朝的控制之中。

新疆的部分地區還在明朝的控制之中。

西藏實行羈縻之策,名義上服從明朝中央,但基本處於半獨立狀態,明朝對西藏的控制非常弱。

明朝中後期以後,明朝疆域急劇縮水,只包括漢地十八省約35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

清朝鼎盛時,是在乾隆執政前期,疆域約1300萬平方公里。內、外蒙古,西藏,外興安嶺、庫頁島都在清朝手裡。

清朝對邊疆的控制比明朝有力得多,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在蒙古設立烏里雅蘇臺將軍、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隨著嘉道中落,清朝的疆域也出現了縮水,到清朝滅亡時,清朝的疆域是1000萬平方公里左右,不過當時清朝無力控制這樣地區,民國成立後,還是守住了基本盤。除了在抗戰結束後丟失外蒙古之外,沒再丟失領土。

不僅是清朝喜歡開疆拓土,歷史上絕大部分王朝都有這個習慣。如果明朝之後,是別的朝代,一樣會努力收復漢唐故土。但是能否取得清朝那樣的巨大戰果,就很難說了。畢竟清朝巔峰時期曾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而且在最弱的時候,也沒有像明朝分崩離析,領土大面積縮水,還是把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交給了中華民國。

清朝建立後,努力收復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的土地,新疆、蒙古、新疆被牢牢控制在中央政權手裡。可以說,如果清朝按照明朝的版圖統治,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遊離在中央政權之外並延續到近代熱兵器時代,要再重新收拾舊山河就麻煩了,應該說,清朝努力開疆拓土,為中國的近現代版圖起到了奠基作用,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貢獻非常大。


袁衛宇


首先說說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1310年元朝的國土面積達到鼎盛,北部至北冰洋、南到緬北、越北、老北、東到日本海、黃海、南海、北海、臺海,西到新疆,西南到喜馬拉雅山,國土總面積2267平方公里,是當之無愧的古代最強帝國。

當然了歷史學家還在爭議,元朝算不算中國歷史的一個朝代呢?蒙古人滅了宋朝屬於外族入侵,為了給臣服的大宋子民歸屬感改了國號,但是在世界史中國外的學者一直把蒙古入侵當做一場噩夢,龐大的蒙古帝國血腥的殺戮伴隨著歷史的退步,我們再來說說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第二的清朝,在清朝入關的20年內,消滅了李自成的,張獻忠政權,基本統一全國。康熙繼位後,又平定了“三藩之亂”,消滅了鄭氏割據政權,將臺灣島納入版圖,徹底統一了漢地十八省地區。此時的清朝的面積面積已經突破了600萬平方公里,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當然滿族的發源地勢在長城以北山海關東北,屬於外族入侵,清朝開疆拓土的參照系應該以明朝為準。全盛時期明朝的疆域面積是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新疆、蒙古並不在內,明朝對東北和西藏的控制並不牢固。16世紀後期,在亞歐大陸東西兩端開始崛起兩個大帝國,一個清朝,一個是俄羅斯帝國兩個帝國從建立開始,就走上了大規模的擴張道路。在隨後的200年的時間裡,俄羅斯翻過了烏拉爾山脈,到達了太平洋沿岸。而清朝則幾乎將整個東亞大陸征服,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在擴張的過程中,兩國在原來的蒙古勢力範圍內進行著長達100年的爭奪。清朝的崛起讓廣大東亞的遊牧地區免於落入俄羅斯手中,為中國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晚期地圖直接顯示出明朝的核心範圍,非核心區已全部脫離控制,並且向核心區蠶食。清朝全盛時期疆域面積1316平方公里,將明朝沒有控制的蒙古、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納入領土,並且把明朝無法完全控制東北地區完全併入中央王朝,鞏固了對西藏的統治。

此外,與清朝接壤的所有國家均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清朝開疆拓土了319萬平方公里,並且鞏固了內部統一,增加了藩屬國數量。終清一朝,並無任何內部分裂勢力將國土分裂出去。康熙擊敗準噶爾汗國的葛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之後,清朝的疆域面積已經達到了1000萬平方公里。1757年之後,清朝的版圖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該面積一直維持到了1858年。後期的幾十年,清朝依然維持了將近1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史家爭鳴


清朝是我國封建主義的最後一個王朝,隨著末代皇帝溥儀宣讀退位詔書,天下正式進入民國時代。那麼在清朝掌權時期,他們的十分熱愛對外擴張領土的,當年剛推翻明朝打下江山,其總面積僅約為三百萬平方公里,後來經過清兵不斷的努力對外擴張,最終發展到1450餘萬領土,那麼大家知道清朝為什麼要這樣不休止的對外擴張嗎?

論歷代那個王朝領土最大,那必須提一下元朝,那時候中原在元朝的統治下,整個版圖擴張到了大約138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因為蒙古鐵騎在穩定中原後還不斷不停地對外擴張,路過之處皆以強悍的實力征服佔據對方並且一路打到了歐洲。

所以從1218年開始,蒙古軍征服遼國之後,就開始向西方擴張疆土,一路打敗亞花刺子模等部落,直到東歐的伏爾加河流都是蒙古人的領土。那麼領土大了,管轄的人民也隨之增加,每年的稅收呈倍數增漲,周邊的小國也紛紛進貢,使得元朝的物資越來越充足,從而變得更加強盛。基於這個原因,清朝成立後,也會想方設法的擴展自己的領土,以圖變得更加強大。

清朝時期,掌權的是滿族人,並且管理著漢人人,所以一切重大決定都是由滿族人決定。沒有了其他方制約,滿人就更好的統一發展,他們欲想對外的話就要先安內,等內部穩定後,清朝才有條件對外擴張。所以清朝幾百年以來在境內都沒有強敵影響,太平天國雖然差點滅了清朝,但是存在時間並不長,這才使得大清王朝有更多的世家囤積力量,做好充分準備後,出於他們的民族特性,就不安分的對外擴張起來。

之所以不斷擴張領土,這2個原因不可忽視!一種說法是練兵,以四處征戰去操練自己的清朝軍隊。大清八旗一直自以為是天下最強的軍隊,所以他們為了彰顯自己的威風,就會繼續發動戰爭。所以當時的軍事戰略是以戰息戰,用主動出擊去捍衛自己佔據的領土。這樣一來,打得越遠,清朝內的百姓就越安全。加上,大清建立初期,並不穩定,外境有沙俄、準噶爾等勢力虎視眈眈,甚至把兵線都拉到了清朝邊境附近,這無疑是在提醒清朝不能掉以輕心。

最終清廷軍隊考慮到長久的隱患,就採取了主動出擊,先是出兵北方抵抗沙俄對自己的侵犯,又派遣軍隊去西邊對方準噶爾的軍隊。由於準噶爾勢力太過頑固,清廷決定毫不手軟,一打就要把對方打的服服帖帖,不然後患無窮,就這樣採取主動出兵的方式就等於是擴張領土,後來隨著清朝軍隊的勝仗越來越多,所佔據的領土就越來越大了,據說領土達到1450萬平方公里。

另外一些原因是滿族人的祖先源頭並非在中原,他們的先祖據說是在長白山腳下打獵為生的部落,自從滿族入山海關稱霸中原之後,自然忘不了祖先的土地,於是無論如何都要擴張領土,以起到穩固江山跟保護自己的作用。

而當年清廷主張對北邊蒙古高原跟新疆地域的擴展,且從不考慮去霸佔安南、緬甸的南方區域,這主要原因是北邊的蒙古人歷代以來都是中原的最大威脅,如今滿族人坐擁了中原江山,時刻都顧忌著蒙古人跟西域部族的侵犯,畢竟從春秋時期開始,匈奴就經常欲霸佔中原領土,所以清朝必須要繼續擴張領土,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先征服新疆跟蒙古等北方地域。


貓眼觀史


官方數據顯示:

明朝國土面積約:997萬平方公里;

清朝國土面積約:1316萬平方公里。

版圖上認可清朝的作用,雖然任何朝代末期版圖都縮水嚴重,好歹給你留了960萬,外蒙是民國時期丟的。二戰結束,戰敗國撤兵也是國際法庭原戰勝國疆域劃分的,如果是明末,版圖縮水成那麼嚴重,戰後還給了你兩江18省漢地的350萬平方公里。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朝代。從疆域面積來看,清朝最強盛時國土總面積達1316萬平方公里,遠超唐朝、宋朝、漢朝等,僅次於元朝。

不過,清朝的領土不是一蹴而就獲得的。想當年,努爾哈赤在關外建立後金政權時,也僅僅是一塊彈丸之地。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清朝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漸統一全國,成為擁有千萬平方公里的“超級王朝”。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宣告建立“後金”政權,自稱“覆育列國英明汗”。我們很容易就看出,那時候,後金政權的地盤,以建州女真為主,不僅遠小於明朝和蒙古,甚至還不及野人女真、海西女真。

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擴張性極強的努爾哈赤,和他的後代們,四處出擊,逐漸統一的遼東,還在與明朝的作戰中不斷吞食明朝的地盤。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來到1636年。當年,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後,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金”為“大清”,建立了清朝,年號為崇德。

從這張皇太極建立清朝時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清朝已經吞併了海西女真、蒙古科爾沁、蒙古察哈爾以及野人女真的一部分。此外,還從明朝侵佔了包括遼陽、瀋陽在內的大片關外土地。這時候的清朝,幾乎控制了整個遼東,對明朝形成了極大的壓力。

反觀明朝,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冷血殘忍,對大臣動不動就怒斥、問罪、砍頭、凌遲,還殺掉了被視為中流砥柱的袁崇煥等人,自毀國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清朝一步步坐大,最終成為明朝的掘墓人。

1644年3月,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明朝宣告覆滅。

那時候,在大學士范文程的建議下,順治皇帝在多爾袞的輔佐下,果斷揮師入關,將李自成趕出北京。順治皇帝隨即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從那一刻開始,清朝從關外一個地方性政權,變成入主中原的中央王朝。

不過,清朝剛剛入關,掌控的地域還很有限。從下面這張地圖,我們看到清朝與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權呈三足鼎立之勢,國土面積大致相同。

然而,清朝入關後,讓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轟然而倒。南明政權在清軍的攻擊之下,也很快就土崩瓦解。

雍正皇帝於1722年12月20日登基稱帝,時年45歲。1723年,雍正皇帝改元,所以1723年是雍正元年。

我們知道,清朝經過順治、康熙兩代皇帝80年的治理,國家趨於穩定,經濟得到復甦,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勢頭。從疆域上來看,清朝早已消除了大順政權、南明政權和大西政權,又通過《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貴族的叛亂,穩定了西部邊疆,國土面積得到了極大地擴展!

唯一的缺陷是,準噶爾部還沒有徹底歸順清朝,還在等待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最後收復。

1820年,嘉慶皇帝病逝,道光皇帝即位。

道光皇帝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親眼目睹龐大的大清王朝被來自萬里之遙的英軍打成篩子。不過,難以置信的是,道光皇帝即位之初,清朝的疆域面積達到了最高峰——1316萬平方公里。

那時候的清朝,擁有直隸省、江蘇省、安徽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18個省,以及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5個將軍轄區。此外,還有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撾)、緬甸、暹羅(今泰國)、柬埔寨、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19個藩屬國。

總結:1316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是漢朝的2.16倍,是唐朝的1.06倍,是宋朝的4.7倍,是明朝的1.32倍。遺憾的是,正應了那句老話“盛極而衰”。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不斷在中國跑馬圈地、割地索賠,清朝的疆域面積逐漸減少,到清朝末年的1908年,已經縮水到1135萬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