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功臣韩王信为何成为第一个反叛的诸侯王?

今夕何夕960611


刘邦第二次亲征平叛,叛乱者是韩王信,事情发生于刘邦称帝第三年,刘邦准奏。第二年秋天,匈奴前来侵袭,包围了马邑,韩王信派使者去向匈奴乞和。刘邦发兵前往救援,发现韩王信与匈奴暗通,下书谴责。韩王信恐诛,干脆“以马邑降匈奴”,联合匈奴冒顿单于“共攻汉”。韩匈联军入雁门关南下,翻越句注山,攻陷晋阳、铜騠,大有占领河东全郡之势。

汉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刘邦亲率,以灌婴、靳歙率三十万步骑兵沿铜鞬、晋阳、楼烦之线,由南向北攻打韩王信叛军主力;东路由樊哙、周勃、夏侯婴等率领骑兵部队长驱直入,沿代、云中、武泉驱逐匈奴军。刘邦亲率的西路军在铜襲击败韩王信,斩杀韩将王喜,韩王信退至晋阳,刘邦率军追击至晋阳。东路汉军樊哙收复马邑后也回军晋阳,与西路军会师,共击韩王信。韩王信大败,逃入匈奴军中。

刘邦驻节晋阳,指挥汉军继续攻打韩匈联军。这时,韩王信的部将曼丘臣、王黄收集残部,立赵国贵族后裔赵利为赵王,“与匈奴共拒汉”。匈奴冒顿单于为了引诱汉军北进,留些老弱病残与汉军周旋,而把主力骑兵撤退到代谷设伏。刘邦一心想一举消灭韩匈联军,不听劝阻,命令二十多万汉军冒着零下几十度严寒翻越句注山北上,向匈奴军发起进攻,百分之二三十的士兵都冻掉了手指,汉军战斗力大减。

刘邦率骑兵急进至平城,后面的大军尚未到达,他就登上平城东北的白登山去瞭望匈奴敌情,突然遭到冒顿单于三十万骑兵的四面包围。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断粮断水,人困马乏。他只得一面派遣使者与冒顿单于谈判,一面按陈平计谋用重礼贿赂冒顿阏氏。汉廷答应让出部分地盘,与匈奴划地而治;刘邦嫁公主给冒顿单于为妻,汉匈和亲;每年赐给匈奴丝绸粮食盐铁茶叶之类。冒顿单于的许多要求得到满足后,撤去包围一角,刘邦乘大雾突出重围。这时樊哙等率大军前来接应,匈奴军撤退。刘邦罢兵南返,留下樊哙、周勃将兵二十万驻守代郡。途经荥阳,刘邦又命令陈平、灌婴率兵十万留下,镇守中原这个战略要点。刘邦回哪里去?回长安。

刘邦称帝后,就决定从洛阳迁都长安。长安宫殿竣工之前,先以栎阳为暂都。刘邦在平城与匈奴达成和解后,他回到长安,未央宫刚刚竣工。“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开口就把萧何臭骂了一顿:“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道:“非壮丽无以重威。”刘邦一听,转怒为喜。于是从栎阳正式迁都长安,“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刘邦首先起身向他的父亲敬酒,说:“你过去一直骂我是无赖,不能置产业,你觉得我今天置的产业怎么样?”刘老头一时答不上话来,“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刘邦父亲是个老实的农民,讲究家道规矩,他认为刘邦当了皇帝也还是他的儿子。刘邦每五天看望一回父亲,不敢怠慢。一位专门伺候刘邦父亲的侍从官员,有一天对老人家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皇上,高祖虽然是你儿子,但他是皇上;你虽然是他父亲,但你是他的臣民。你让皇上还像他小时候那样恭敬你,皇上在国人面前的威严就打了折扣。刘老头听了一愣。

哦,那就改吧。有一天,刘邦正准备上朝,发现一个老头抱着一把大扫帚在殿门外扫地,看见刘邦过来,低头迎立一旁。刘邦走近一看是父亲,“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邦一听,嘿,还是个理儿。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恭敬如以往。皇上恭敬太上皇,不是合乎礼制了吗?从这件事情上看,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处理父子关系还是不错的。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在一起,变得不好对付。刘邦罢兵不久,匈奴再次攻代,刘邦的哥哥代王刘喜逃回长安,被贬为郃阳侯。刘邦另立他最喜欢的儿子如意为代王。此后两年内,汉军又两次讨伐韩匈联军,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食报站


纠正一点,西汉第一个反叛的诸侯王是燕王臧荼,韩王信是第二个。

韩王韩信,与“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同名同姓,为了加以区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王信本是韩国宗室后裔,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期间,长期跟随刘邦作战,因而被封为韩王。不过,在西汉初的“七国八王”之中,韩王信与燕王卢绾算是最为特殊的两个,而韩王信之所以会反叛,从汉初的形势分析,自有其必然。

韩王信本为韩国宗室后裔,秦末天下大乱后被封为韩王

韩王信本是韩襄王的庶孙,虽然身高八尺五寸、孔武有力,但秦灭六国之后,他便也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富贵。

在项梁拥立楚怀王熊心之时,六国后裔已经纷纷复国,唯有韩国没有,张良认为韩国诸公子中韩成最为贤能,因而劝说项梁立韩成为王,并协助其在颍川一带打游击,后因项梁战死,韩成投奔楚怀王。刘邦西入关中之时,张良率领军队跟随刘邦,在刘邦的协助下攻占韩国故地十余座城邑,并在攻打阳城时得到韩王信,便任命其为韩国将军,率领韩国军队追随刘邦西入关中。

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张良通过项伯也为韩成求取了韩王之位,但项羽却认为韩成没有战功,因而不许其返回封地,反而将其带回西楚,不久后降封为列侯,后于汉元年(前206年)七月将其杀死。刘邦重新杀回关中统一三秦之后,为防备刘邦东进,项羽改封郑昌为韩王。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东进,韩信平定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韩王郑昌也被迫投降,刘邦于是立韩王信为韩王,此后韩信便带领韩地军队长期跟随刘邦作战。彭城之战刘邦战败,韩王信随刘邦撤退至荥阳,与项羽陷入对峙当中。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刘邦撤出荥阳,留韩信和周苛等人守卫荥阳,结果在项羽的共计之下最终失守,韩王信投降楚军,但不久后便又逃出,重新投向了刘邦,刘邦则再次立其为韩王,并在之后跟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西汉。

西汉立国之后,刘邦正式封韩王信为韩王,最初封地在颍川。然而,刘邦认为颍川北靠近巩县、洛阳,南逼近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战略位置太过重要,于是改封其到太原以北地区,使其抵抗匈奴,建都晋阳。结果,韩王信又上书表示为了更好抵御匈奴,请求建都马邑,刘邦同意。然而,在匈奴的进攻之下,韩王信私通并转投匈奴,结果最终被汉将柴武斩杀。

韩王信为何反叛西汉,内在原因与外在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汉初共存在七大诸侯国、八大异姓王,而在这些人当中,韩王信和燕王卢绾则是最为特殊的两个。其他诸侯国,要么是项羽早期分封的诸侯,要么是楚汉争霸过程中刘邦所分封,这些诸侯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根基稳固和相对独立,而卢绾则是由于刘邦想要将燕地收回中央管辖才分封,而韩王信则长期跟随刘邦作战,且韩地长期被项羽占据,根基其实并不稳固。

至于韩王信为何会背叛西汉转投匈奴,则主要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在形式:马邑是匈奴南下必经之路。太原地区,历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要地,将韩王信改封到太原以北,的确可以抵御匈奴的南下,但那是建立在韩王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如前文所说,韩王信本就是汉初异姓王之中实力较弱的一个,再加上又是刚刚改封到此、根基不稳,而匈奴却早已趁秦末中原大乱时崛起,以韩王信的实力,他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与此同时,刘邦的力量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一旦匈奴南下,想要从关中发兵前往救援,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这种情况下,一旦匈奴南下,韩王信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拼个鱼死网破,要么只能选择与匈奴勾结。

2、内在因素:韩王信立场不坚多次反叛。从秦末乱世以来韩王信的经历来看,他显然不是个立场坚定的人物,为了生存他根本不在乎反叛,可以说是为了自身利益可以随意改变阵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荥阳之战,项羽攻破荥阳之后,周苛坚决不降被杀,结果韩王信转眼便投降了项羽。而在刘邦重新稳住阵脚之后,韩王信又逃出项羽阵营,重新投向了刘邦。因此,在西汉立国,韩王信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在无法抵御匈奴进攻的情况下,他的投降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所述,韩王信的背叛其实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实上,韩王信被灭之后,刘邦将自己的兄长刘喜封为了代王,然而刘喜也无法抵御匈奴的南下,虽然没有像韩王信那样投降匈奴,结果也是弃国独自逃回洛阳


香茗史馆


引言:

公元前201年的秋天,天气已逐渐变得凉爽,地处塞外的马邑城更是遍布着一片肃杀萧条的氛围,城外,数十万匈奴部队包围了这座城市。城中,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正在大殿里来回踱步,时不时的看着门外,仿佛在等待着什么。突然,一个风尘仆仆的侍卫冲进了屋子,男子顾不上责备问道:“怎么样?陛下发兵救援了吗?”侍卫回答道:“大,大王,陛下已经发兵三十二万前来救援,可,可是……”侍卫没有接着往下说。“可是什么!”男子催促着问道。

“陛下,陛下他责问大王与匈奴私派使者之事!看样子陛下很生气,恐怕不好办啊!”男子一听,一下子瘫坐在地上,眼神呆滞的看着前方,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对着两侧侍卫吩咐道:“开城吧!咱们投降了!”

韩王信画像

他叫韩信,不过不是那个汉初三杰的韩信,而是原先战国时期韩国王族的后裔,在楚汉战争时期被刘邦封为韩王,故史书上称其为

“韩王信”。在刘邦建国后,他因功成为刘邦敕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中的一个。可惜好景不长,没两年韩王信便在内忧外患之下投降了匈奴,成为汉初第一个反叛的异姓诸侯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韩王信成为第一个叛乱的诸侯王呢?

一.事件原委——刘邦的恻隐之心

作为韩国王室的后裔,韩王信早在刘邦出兵灭秦时就投到了刘邦帐下,后来在楚汉相争时期,韩国故地成为刘项双方争夺的焦点,为了收取韩国故地百姓的民心,刘邦把韩国旧贵族韩信搬了出来,封他做了韩王,他也成为刘邦手下异姓诸侯王中唯一一个原战国七雄的后代。

但是,当刘邦灭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之后。他突然发现,韩国这个地方实在是太重要了,它位居天下的中心位置,北边是巩县,洛阳,南边是宛城,叶县,东边还靠着交通要地淮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况这韩王信还是一外姓人。于是刘邦耍了个心眼,夸了韩王信一番,表扬他智勇双全,在韩国这小地方实在难以施展才华,代国更适合你,把他调到代国做了王。相比于繁华的韩国,代国可谓苦寒之地,不仅偏僻,还要时刻遭受匈奴的威胁。更惨的是,当时正赶上匈奴如日中天的时候,韩王信上任几个月首都就被匈奴二十万人马包围了。

韩王信一面派人向刘邦求援,一面派使者与匈奴暗通款曲,结果反而把自己搞得内忧外患,刘邦对他更加猜忌。万般无奈之下韩王信只得投降匈奴,成为第一个反叛的诸侯王。

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汉初异姓诸侯国分布图

韩王信的反叛源于刘邦的私心,看中了韩国这块肥肉,逼得韩王信离开,还把他扔到了危险性极大的代国,从这方面看刘邦做的确实有些不厚道,但为了大汉江山长远之计,这样一块战略要地的取舍哪里还顾得上厚不厚道呢?有的只是帝王的权术罢了,韩王信只是刘邦的牺牲品而已。

二.韩王信的小九九——聪明反被聪明误

虽说离开祖地让韩王信颇为不满,但换来的代国面积比韩国大,而且刘邦下诏书时还塞给他一颗蜜枣,夸奖了韩王信,并且代国也是军事重镇。只是这突然的调度,韩王信的内心开始盘算了。

来到代国以后,韩王信马上给刘邦上了一道奏章,请求把代国的首都从晋阳迁到马邑,还给了刘邦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更好的抵抗匈奴。刘邦一看这是好事啊,没多想就同意了,实际上,迁都正是韩王信搞得诡计,这里头韩王信聪明着呢!

1.守护地盘:代国距离匈奴太近了,可如今已经是自己的地盘了,他不想被匈奴夺去,迁都理论上确实可以更好的抵御匈奴。

2.安抚刘邦:代国位置重要,刘邦把他安排过去,他就得让刘邦放心,想让领导放心就先得摆正态度,做做样子,这封奏章就是这个作用。

3.找好后路:祖地被夺让韩王信内心多少有些不安,这是不是刘邦不信任自己的前奏呢?保不齐哪天屠刀就到自己身边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找好退路,马邑距离匈奴活动区域很近,关键时刻好跑路!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信乃徙治马邑。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汉高祖刘邦剧照

不过韩王信这招自以为是的好棋最后却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时匈奴单于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冒顿单于,韩王信很快便被匈奴大军包围,再加上刘邦的猜忌,只得投降。

三.绝非偶然——韩王信早已是惯犯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气节的民族,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之说,面对外敌入侵时更是同仇敌忾。在汉朝之前,赵有李牧,秦有蒙恬,都很好的打击了匈奴的气焰。怎么到了韩王信这儿就变得这么没有骨气,没几天就投降匈奴了呢?实际上,在刘邦安排韩王信到代国之时,韩王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在投降上,韩王信早已经是个惯犯!

在楚汉相争最艰苦的成皋荥阳拉锯战中,面对项羽的重重包围,刘邦采用了郦食其的借箸代筹之计逃了出去,为了迷惑项羽,刘邦留下一批将领继续坚守,韩王信就是其中之一。很快,荥阳被破,周苛,枞公等将领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而韩王信却奴颜婢膝的投降了项羽,捡了一条命。可投降了一段时间,攻守之势逆转了,眼见着项羽不行韩王信又逃回刘邦那里,考虑到此时正是关键时刻,刘邦宽恕了韩王信,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成皋荥阳之战示意图

可以说,韩王信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自私占据了他内心绝大部分。只要能活命,只要对自己有利,他都可以去做,什么尊严,什么气节都可以抛弃。所以当刘邦把韩王信安排到四战之地的代国之后,他的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对于他的反叛刘邦是要付一定责任的!

四.意义深远——韩王信的蝴蝶效应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而韩王信的叛乱,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次普通的叛乱,实际上他的意义非常深远,他就像那只蝴蝶一样,因为这场叛乱,造成了汉朝后来上百年的变化!

1.引发白登山之围与和亲政策

由于韩王信的叛乱,刘邦气愤的带领三十多万士兵北上攻打韩王信和匈奴,结果中了匈奴冒顿单于的计谋,数十万人马被困在马邑附近的白登山上,最后靠着刘敬和陈平的美人计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

白登山之围是西汉建立后最大的一次危机,他差点葬送了汉朝数十万精锐,并且导致汉朝对匈奴政策采取防守与和亲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逆转!

白登山之围示意图

2.引发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大清洗

韩王信的造反让刘邦看到了异姓诸侯王的可怕与不可靠,而且韩王信只是那些异姓诸侯王中相对较弱的一个,刘邦从韩王信造反,开始了对异姓诸侯王的大清洗,做皇帝八年,刘邦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清除异姓诸侯王

在韩王信之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卢绾,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等先后或被杀,或叛逃,或造反。也使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为经典。

3.引发刘邦进行白马之盟

因为韩王信的造反让刘邦开始反思秦朝和项羽的失败,只不过刘邦错误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他们的失败是因为在有人造反时没有亲族帮助,所以在刘邦晚年进行了白马之盟!

刘邦对天立誓——“非刘姓而不王,无功不得封侯”,这条定律成为汉朝的祖训,历代汉朝皇帝都以此为为戒,这才有了“李广难封”的故事,而这条铁律一直延续到汉成帝时期大肆分封王氏外戚而终止,延续了一百多年!

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史记.吕太后本纪》

结语:

相信,连韩王信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一个造反会引发那么多的连锁反应,他成了汉初异姓诸侯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不过,他的这只螃蟹,并不怎么美味啊!


相城历史小学生


首先是韩国的地理问题。战国时期,韩国的首都在阳翟,是比较靠南部的地区。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禹州。可是刘邦后来讲他的国都强行迁移到了马邑,也就是山西朔州,这距离北方强悍的匈奴民族就比较近了。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韩王信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不得已韩王信屡屡向匈奴人求和。这样的外患会不断消磨韩王信的斗志,加上该地区本来并不是韩国的地盘,而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地方。韩王信远离故土自然会生出反心。

其次是韩王信的人品问题。韩王信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毫无忠心可言。

汉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从中可见,韩王信曾经投降过项羽。而与他同时守护荥阳的周苛却非常忠诚,据《汉书》记载:“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两者相比,高下立判,所以在那个时候开始汉王就不再信任韩王信了,充其量就是一起工作的合作伙伴。等到天下太平后,刘邦便经常怀疑韩王信与匈奴勾结,最后韩王信叛逃匈奴。

最后,是身份问题。在刘邦所分封的汉朝异姓王中只有韩王信是战国时期的贵族之后,韩襄王的孙子。论身份和血统,他甚至比刘邦还要高贵许多。所以,他在刘邦的手下,心中难免有几分不情愿,刘邦对于他也是非常忌惮。事实上这些六国旧贵族也确实在蠢蠢欲动。《汉书》记载:

韩王信亡走匈奴,其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破之。

所以从这一点看来,刘邦的怀疑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些六国旧贵族早有反心,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所以,韩王信这位战国遗民,落难王孙成为了汉朝第一个谋反的诸侯王。


经典守望者


韩王信:韩信

科普:

西汉初年韩王韩信与同时期淮阴侯韩信因同名,容易被大家混淆,或认为是同一个人,因此有必要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韩王信(韩信)是西汉初期的异姓诸侯王,他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的庶孙,与同一时期的西汉名将淮阴侯韩信(原齐王)并不是同一人。只因为两人同名,为了避免混淆,史书上多将其称为韩王信。

韩王信作为西汉开国功臣,又是异姓王,为何第一个反叛刘邦,从一下几个方面便可分析:

1.韩王信曾投降过项羽:

当初韩信还不是韩王的时候,还只是个小杂杂,是刘邦带着韩信帮助他成功夺取韩国,并将其封为韩王。可后来刘邦一走,项羽派军攻打韩王信,韩王韩信投降了楚军,后来逃出,投奔刘邦。

刘邦虽然不计前嫌的收留韩王信,并从新将其封为韩王,但毕竟韩王信做了背叛刘邦之事,两人之间算是有了隔阂,也为后来两人关系破裂埋下了种子。

2.韩王信占据战略要地的封地:

在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刘邦认为韩王信雄壮勇武,他的封地颍川占据了北靠近巩县、洛阳,南逼近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的战略要地。

再加上韩王信原本就有背叛过汉高祖刘邦的前车之鉴,为了防止发生韩王信再次背叛汉高祖刘邦的事件,于是汉高祖刘邦就借口以防备抵抗匈奴,下诏命令韩王韩信迁移到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

因韩王信上书晋阳离边境较远不能很好的抵御匈奴,最终建都马邑。

3.韩王信多次向匈奴求和招致刘邦猜忌:

因韩王信建都马邑,离边境较近,而匈奴又经常入侵边境,在韩王信迁都马邑不久后,韩国都城马邑就被匈奴给包围了。

韩王信也不傻,见自己被匈奴包围,于是就屡次派使臣向匈奴求和。可汉高祖刘邦可不管这些,你韩王信作为汉臣,匈奴一来不但不出兵抵御,还多次向匈奴求和,联系如此密切。于是之前韩王信投降项羽的画面又浮现在汉高祖刘邦眼前,刘邦对韩王信产生了怀疑,担心韩王信有异心。

4.韩王信害怕被杀而造反:

汉高祖因韩王信与匈奴联系密切,怀疑韩王信有异心,于是在派人带兵前往援救韩王信时,顺便派人责备了韩王信一番。韩王信这下害怕了,反叛可是死罪,如今被汉高祖刘邦怀疑,害怕被杀。

因此韩王信便暗中勾结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起兵造反,并把自己的国都马邑拿出投降给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

汉高祖刘邦见韩王信真的造反了,于是率军亲自征讨,韩信见刘邦御驾亲征连忙逃往匈奴,后来多次交战中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总结:

韩王信造反可以说早已注定,在韩王信第一次投降楚军时就已埋下了伏笔,一次次的让刘邦对其感到失望。封国地处战略要地又不得刘邦信任,刘邦是不会容其活着,因出于对韩王信的怜悯放其生路抵御匈奴。却又和匈奴勾结,刘邦失望至极,最终死于非命。


李子炎


是韩信,韩王信是另一个人。

开国功臣?应该是说韩信吧。

韩信并未事实谋反,从楚王被降到淮阴侯,再被阴谋诱杀。

韩信军事天才,政治低能,有大志无大器。

在楚汉之争的关键阶段,刘邦与项羽苦苦相持,韩信在北线攻城略地,占领大片土地。志得意满,竟然向刘邦请封“假齐王”(代理齐王),既暴露了野心,又没有将坏事做绝。刘邦大怒,但在张良暗示之下,高情商地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果然小富即安。

韩信幕僚曾劝他自立门户,至少可以三分天下,理想的话可以独占天下,韩信却心软,不愿辜负汉王刘邦。

韩信的悲剧在于,天纵英才,功高盖主,不知谦退,暴露野心,又不敢彻底起事,这样让刘邦既讨厌,又忌惮,还提防,最终痛下杀手。


番号故事


要先说明的一点是,这个韩王信本名也是叫韩信,是韩国宗室之后,和我们熟知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同名,只是因为受封韩王,所以才被称为韩王信以示区别。

从时间上来看,西汉第一个谋反的诸侯王应该是燕王臧荼,韩王信应该算是第二个,不过,韩王信的反其实和刘邦的“白登之围”实际上是犯了一个毛病——轻敌。


第一个反叛的诸侯王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有了结果,作为战胜方的刘邦被燕王臧荼、楚王韩信(原齐王,后来的淮阴侯)、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共同尊为天下之主——皇帝。

不过,此后,刘邦终归还是要清除一些项氏余党的,此举引起了燕王臧荼的极度不适,他担心曾经追随项羽的他有一天会被清算,与其这样,不如铤而走险,主动谋反,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结果自然是鲜而易见的,臧荼这不过是嫖蚨撼大树,失败在所难免了。

随后,刘邦封好哥们卢绾为燕王,这也是刘邦称帝后唯一封的一位异姓诸侯王。

韩王信的谋反,一方面是太自信,另外一方面是刘邦的不相信

韩王信是之前战国时韩襄王的庶孙,本来是没啥机会的,最初张良一直扶持的也是韩王成,只不过,韩王成后来被项羽带到了彭城杀害了。于是韩王信成为了刘邦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刘邦命他去收复当初韩国那些地盘,他也挺争气,连下十几座城池。刘邦挺高兴,直接封了他为韩王,恶心项羽。项羽一看,这哪能行,于是他把最初起兵之地吴县的县令郑昌封为韩王,跟韩王信对抗。

后来,刘邦获胜,韩王信自然也分到了好处,成为名副其实的韩王。不过,刘邦很快又觉得他在韩地还是有点威胁,不如派他向北挪挪,一则对抗匈奴,二则也减少点自己受到的威胁。于是,韩王信的都城从颍川(今河南禹川)迁到了晋阳(今太原),韩王信一看,陛下这也是很以重任,我得好好表现啊。于是,主动申请,要到更北的边境城市马邑去,以便更好的对抗匈奴。


结果,匈奴的老大早已经换成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单于——冒顿,分分钟把韩王信堵在了马邑出不去。韩王信为了保存实力,自然要派使者去跟冒顿求和,可是派来的人却以为是韩王信与匈奴串通,这下误会可就大了。当韩王信收到刘邦的谴责信的时候,心那个凉啊。这时候,就算他不投降匈奴,刘邦也未必会信他了,莫不如降了算了。

就这样,韩王信率众投降,献出马邑,反过来带着匈奴人一起攻打太原,这才有后来刘邦率三十二万大军攻来战,结果被困白登的糗事。

后记

几年后,在公元前196年的一次对汉战争中,昔日的韩王信被汉将柴武斩杀。

公元前166年,即韩王信死后三十年,其子韩颓当及其孙韩婴率众降汉,汉文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韩氏子孙终算是回归故土了。

后来,韩颓当的孽孙韩嫣还成为了汉武帝少时的玩伴,因过于恃宠生骄,被武帝的娘亲王太后给斩杀了。不过,韩颓当的一个曾孙韩增,倒是在宣帝一朝身兼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等要职,成为宣帝时的一名重臣。


水一白聊历史


韩王信,姓韩名信,因为与楚王韩信同名同姓,所以后人称他为韩王信,以示区别。

汉六年九月,匈奴围攻马邑,马邑是韩王信的都城,都城告急,韩王信干了件蠢事,他一面派遣使者出使匈奴,谋求和解,另一方面上书长安救援,于是刘邦就怀疑韩王信派使者前往匈奴是对汉室怀有二心,刘邦便派人去指责韩王信,韩王信害怕被杀,干脆投降了匈奴。

马邑古城遗址

汉七年十月,刘邦亲率大军征伐韩王信,韩王信战败,逃入匈奴。

汉十一年春天,韩王信与匈奴联合,攻打参合,与汉将柴武展开大战,被柴武斩首。


阿卿聊历史


韩王信,战国末年韩襄王之庶出孙子。项梁叔侄拥立楚怀王反秦后,他“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领兵夺取韩国故地,再随刘邦平定天下,被封异姓诸侯王,封地于颍川。

次年,刘邦认为韩王信“材武(勇武)”过人,且封地居天下战略要地,为防万一,诏令其将封地改迁太原以北以防御匈奴,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韩王信以晋阳距边境过远为由,请求建都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得到刘邦允许。

同年秋,“匈奴冒顿大围信”。韩王信多次派使者“使胡求和解”。汉廷“发兵救之”,听说他屡遣使者向匈奴求和,疑其“有二心”,派特使专程去斥责韩王信。韩王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此举引发了著名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解,韩王信又主动充当匈奴侵汉急先锋,“为匈奴将兵往来击边。”且诱降代相陈豨造反。公元前197年,他又与匈奴骑兵占据参合城。汉将柴武劝降未果,攻取参合城,“斩韩王信。

韩王信在回绝柴武劝降信中自述三罪,可视为其成为首个反叛者的理由:一,由平民而封王,却未在荥阳之战中为刘邦尽忠。二,匈奴攻马邑,自己“不能坚守,以城降之”。三,如今反而为敌军带兵作战。

但最根本理由,还是坚守马邑时,因派人求和而遭汉廷责斥的“恐诛”二字。因为他在拒绝劝降书中提到过文种、范蠡和伍子胥。显然,他从这些人身上深刻体味到何谓鸟尽弓藏,故不得不反!


2许云辉


韩王信与韩信并非同一人,但两人命运却尽然相同。

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被吕后与萧何密谋害死。韩王信同样于公元前196年,兵败身亡。

而韩王信反叛刘邦与韩信也有一定渊源。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异姓诸侯无不人人自危,韩王信也不例外。



高祖刘邦称帝后,封韩信为楚王,但兵权逐渐被剥夺。

曾经是项羽旧部的钟离昧逃亡到楚国,韩信将他藏匿起来。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高祖刘邦又恰恰知道韩信藏匿了钟离昧,于是高祖刘邦借出游的名义袭击了韩信。

韩信自知理亏,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去向高祖刘邦请罪,高祖刘邦命人擒拿韩信,想要杀死韩信。

韩信怎肯轻易认命,大呼道: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高祖刘邦便赦免了韩信,降为淮阴侯,韩信从此称病,不再出门。

韩信的下场,让天下异姓诸侯无不感到人人自危,尤其是韩王信。

韩王信最初的封地是在颍川,属于战略重地。

公元前201年,高祖刘邦命韩王信迁移到太原以北,也就是边界去。

古往今来,远在天边的诸侯大将最忌讳的就是帝王的猜疑,而高祖刘邦将自己调离原先战略要地,看样子对自己并不放心。

加上韩王信被匈奴包围,汉朝使者居然在这个时候问罪,韩王信只好打自己的算盘。

韩王信曾投靠项羽,后又归顺刘邦,面对匈奴,再次投降也是意料之中。



韩王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后裔,秦末时期,他投靠了楚怀王。

等到项羽分封诸侯,韩王信因为战功,没有被封王,韩王信转而投靠了刘邦。

公元前204年,刘邦兵败,逃离荥阳时,命韩王信守卫荥阳,等到楚军攻破荥阳,韩王信投降。

再后来,韩王信又投靠刘邦,跟随刘邦平定天下。

如此反复无常之人,面对凶悍的匈奴,韩王信反叛已然是件正常不过的事情。

韩王信兵败前,曾有人劝他再次归顺汉朝,被韩王信拒绝。



此刻的韩王信并不是不想归降,只是拉弓没有回头箭。

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平叛韩王信,追击匈奴,因为前期节节胜利,大意之下,追进了匈奴的包围圈,史称“白登之围”。

虽然陈平用计将高祖刘邦解救出来,但韩王信在这次事件中,参与攻击前往救援高祖刘邦的汉军。

韩王信回信给讨伐自己的汉军将领,“我有三大罪状,不允许我投降。一、荥阳之战中,我没有气节,投靠了项羽;二、我献城给匈奴,这是不忠;三、我帮助匈奴人夹击汉军,这是不义。在古代,帮助勾践复国的文种,尚且没有什么好下场,我就不要痴心妄想能得到陛下的宽恕,还是兵戎相见吧”。

公元前196年,汉军击败韩王信,将其斩杀。

总结:韩王信善于揣度时局,并以顺应时局上位,不过这样反复无常的人,下场也早已注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