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本系列是漢字字源相關解說彙編(文獻集成)。或存在部分字符顯示問題,可點擊文末擴展鏈接網址查看完整版(每日更新)。另,解說後的()內容為解說出處,無()的為筆者聲訓。字族有較大補充的將即時更新。

本字族可和 字族相互參照。

【月】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說文新證》P565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形義源流通解》478


yuè 疑月→疑月∥魚厥切。

【1】象形字。初文像半月之形,表示“月亮”之意,有時與“夕”混同。《說文》:“月,闕也。太陰之精。象形。”以“闕”訓“月”,猶存半月之意。《釋名·釋天》:“月,闕也。滿則闕也。”古人認為月是“太陰之精”,所以它也是婦人、女子的象徵。由於月亮盈虧的週期為一月(朔望月),所以人們把這種時間長度也稱為“月”。後引申為“光陰”之義。(《字源》P618)基於月有盈虧的週期,後來月字也表示曆法中年月的月。甲金文象半月之形。「月」和「夕」本來以相同的字形表示,月形中有沒有一點沒有分別。後因異體分工,便以月形中有一點表示「月」,月形中沒有一點表示「夕」,分化成兩個不同形的字。(裘錫圭)。(《形義源流通解》)

【刖】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說文新證》P363


yuè 疑月→疑月∥魚厥切。

【1】會意字。初文從一正面人形(一足長一足短),從刀(或手持鋸狀物),會用刀(或鋸狀物)截去下肢之義。晚周以後習從刀,月聲。其本義指砍掉腳,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酷刑,也作“跀”。《玉篇·刀部》:“刖,斷足也。” 可引申為截斷、割斷、割義。(《字源》P379)夬,割絕缺損之當為音義之本。

【2】從尣從鋸子。從大從我。(《說文新證》)

【跀】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yuè 疑月→疑月∥魚厥切。

【1】《說文》或體從足,兀聲。兀上古屬疑物部,月屬疑月部,聲同韻近。跀本義指古代斷足或斬腳趾的刑罰。《說文》:“跀,斷足也。”也作“刖”。《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跀者守門。”引申可指器物歪邪不正。(《字源》P155)

【外】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說文新證》P523


wài 疑月→疑泰∥五會切。

【1】甲骨文字形同“卜”字,實為“外”字省形。從卜,月聲。 “月”亦為疑月部字,與“外”同音,故可用為聲符。後演變為從卜,從夕。本義就是與“內”相對。後由空間的遠引申為時間的遠。《荀子·非相》:“五帝之外,無傳人。”楊倞注:“外,謂已前。”也用於指稱親屬關係的遠近尊卑。《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闢親,外舉不闢怨。”從血緣關係來說,由於女方親屬相對男方較為疏遠,故往往稱女方親屬為“外”。如“外戚”、“外姑”等。由親屬關係的遠近又引申為疏遠、遺棄之義。《荀子·王霸》:“人主則外賢而偏舉。”楊倞注:“外賢,疏賢也。” 《莊子·大宗師》:“參日而後能外天下。”郭象注:“外,猶遺也。”此外,也引申為威儀、言行等外在的儀容。《易·文言》:“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字源》P623)歪,彎則遠,歪則偏。

【2】借卜兆別內外。(《說文新證》)

【】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jué 見月→見月∥居月切。

【1】象形字。 《說文》:“,鉤識也。從反亅。”“亅”、“”乃一字之分化。“”乃是截取“戉”字象徵鉞刃的部分而成。甲骨文“”亦讀為“奇”。 《合集》 17663:“示五屯(純)又一(奇)。”(《字源》P1112)

【亅】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說文新證》P905


jué 群月→群月∥其月切。

【1】象形字。 《說文》:“亅 ,鉤逆者謂之亅。象形。讀若橜。” “亅”當由甲骨刻辭“丿”形演變而來。甲骨文“亅”讀為“奇”。 《合集》 17581:“古示十屯(純)又一亅(奇)。” “屯”讀為“純”,二算為純。 “亅”讀為“奇”,一算為奇。純、奇均是量詞。(《字源》P1112)一,奇數,除二有餘,不等則缺。

【巜】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說文新證》P835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1】象形字。像兩條水流形。 《說文》:“巜,水流澮澮也。方百里為巜,廣二尋,深二仞。”王筠句讀:“巜,言水流者,承‘,水小流也’而言。巜倍於,其流大也。”徐鍇系傳:“《釋名》:‘水注溝曰巜。巜,會也,小水之所聚會也。’今人作‘澮’。”王筠句讀:“巜,言水流者,承‘,水小流也’而言。巜倍於,其流大也”巜,今字書歸入“乙”部。(《字源》P1015)-畎。水曲折。

【孑】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jié 見月→見薛∥居列切。

【1】象形字。本義是無右臂。《說文》:“孑,無右臂也。從了、丿,象形。”引申為單、獨。晉李密《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又引申為剩餘。《詩·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字源》P1281)缺也。

【孓】

字源解說「月刖跀-𧿁外--𠄌亅巜--孓孑」

《字源》


jué 見月→見月∥居月切。

【1】象形字。本義為無左臂。《說文》:“孓,無左臂也。從了、乀,象形。”引申為短。《玉篇·了部》:“孓,短也。”孑孓,蚊子的幼蟲。(《字源》P1281)缺也。孑孓,屈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