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上幼儿园不哭不闹?

枫梧箫楠


从这个问题当中可以看出来,父母已经开始焦虑孩子上幼儿园会不会哭闹了。上幼儿园的孩子年龄为三岁,除了个别适应能力非常好的孩子以外,大多数孩子都是会哭哭闹闹,有分离焦虑的。不过父母也不用太着急,在这里我可以给你一些好的建议。

现在离幼儿园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父母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与爸爸妈妈分离的生活,减少他们的不安情绪。



一、父母可以提前带孩子来幼儿园熟悉环境。

如果幼儿园离您家不是很远的话,您平常就可以带孩子来幼儿园看一看环境。给宝宝介绍一下大型玩具。在开学前几天,也可以带孩子来幼儿园看看小朋友做操和户外活动。在我们幼儿园里,新生入园的时间比老生入园的时间要晚一周。因此,在宝宝上幼儿园前还是有一周的适应时间。父母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周的时间带宝宝来看看,适应一下。



二、父母在家里可以给孩子做分离训练。

父母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还有分离训练?是的,提前让宝宝做分离训练,宝宝就不会因为突然一下离开爸爸妈妈而哭闹不安。去具体做法如下:

1.妈妈可以逐步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

妈妈在家里时,可以忙一点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刻意的一直陪伴在宝宝的身边。比如:当妈妈在做家务时,要告诉宝宝,妈妈在厨房里洗菜。但是等妈妈做完事,就会来陪你。在妈妈离开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对宝宝说清楚,妈妈干什么去了。出门的时候也要对宝宝说清楚,而不要一个人偷偷的溜走。那样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



宝宝理解不了时间的长短,可以对宝宝说一件具体的事情。比如:等妈妈洗完菜,或者是等妈妈晒完这些衣服。妈妈离开宝宝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比如以前离开宝宝的时间是20分钟,现在可以延长到30分钟或40分钟。让宝宝逐渐适应。

2.多带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

宝宝满三岁后,就要开始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了。宝宝只有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时,才能更好的发展出他们的社会性。可以带宝宝去公园或游乐场去玩。当宝宝在玩的时候,是非常专注的。这个时候不会一直盯着妈妈,也不会一直要妈妈陪着。妈妈就可以逐渐放手了。但是,宝宝有时会用眼睛去找妈妈。妈妈不要离孩子太远就行,要让宝宝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当宝宝经常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他们就会减少对妈妈的依恋程度。这个以后孩子进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打下基础。



3.宝宝上幼儿园以后不要长时间哄他们。

很多爸爸妈妈都很担心宝宝上幼儿园会不会哭很久,看着他们宝宝哭,心都碎了。于是,会长时间的哄他们,哭成一片。或是走出教室后趴在门外或窗底下不愿走,偷偷看宝宝。当父母长时间哄宝宝的时候,会加重宝宝对父母的依恋感。因此,在宝宝入园以后,父母把宝宝交给老师后,哄几分钟后就赶紧离开。父母只需告诉宝宝,等妈妈下班以后就会来接他。



4.父母不要表现出过于焦虑。

父母的焦虑情绪是会影响孩子的。如果父母自己能表现的情绪平和的话,孩子慢慢也会感觉到,离开父母并不是那么可怕。而且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一聊幼儿园的话题。比如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什么玩具?做了什么游戏?老师说了什么?唱的什么歌曲等等。多和孩子聊一些有趣的话题,可以转移他们焦虑的情绪。他们慢慢的会觉得幼儿园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无论您的孩子以后上幼儿园会不会哭闹,现在都没有必要太担心。只要在家里和宝宝做好分离焦虑的一些训练,相信您的宝宝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感谢您给我点赞并关注我!


雨后山林静


新入园的宝宝总会有哭闹现象,我们通常把它叫分离焦虑,宝宝入园环境、照顾者、作息制度等发生了变化,因此,哭闹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宝宝哭闹说明他与家人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宝宝新入园不哭闹反而反映了孩子的亲子关系淡薄。

宝宝分离焦虑的时间的长短主要受家庭的和幼儿园的因素影响较大。 首先,家庭因素,家长是否注意从小孩子的独立性,也就是要注意让幼儿学习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慢慢培养,到幼儿园后就能很快适应没有家人贴心照料的生活,如果平时家长不注意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很多事情都包办代替,那么宝宝在入园以后适应。家长要注意提前按照幼儿园的生活流程来要求幼儿,比如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的安排等。除此之外,家长要让幼儿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让他期待到上幼儿园里的游戏生活。



幼儿园方面,除了物质环境要准备好以外,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待幼儿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要爱每一个孩子,当孩子来园后要微笑着去接待孩子,亲切的去和家长进行交流。对待孩子上要耐心,比如新入园的宝宝尿裤子,吃饭挑食,大便等,都需要老师耐心的对待。老师要让孩子体会到爱。所以宝宝上幼儿园前一个周哭都是正常现象,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做以上方面,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分离焦虑期。


父母育儿记


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感觉很多家长都非常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

现在离九月份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家长们还有较长的时间可以提前做一下准备。

不管孩子是由妈妈一个人带,还是妈妈和另一位老人轮流带的,妈妈们可以从这些事情入手:

1. 给孩子读幼儿园相关的绘本。

如《爱上幼儿园》《我爱幼儿园》《幼儿园里我最棒》《幼儿园的一天》等主题绘本,我家小妞在读了《幼儿园的一天》就对幼儿园很向往。书中讲述了很多动物宝宝在动物园里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里面有分饭饭、睡午觉、小朋友做游戏等场景。最后蝙蝠宝宝还迟到了,又把她给逗乐了。

通过绘本,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期待。

2. 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里参观,熟悉一下幼儿园里的氛围。

最好提前和老师预约一下,可以趁小孩子在上课的时段,带孩子去体验一下。让孩子看一下其他小朋友上课是在做什么的,小朋友们又是怎样和老师做游戏,做手工的。

亲身体验,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些变化。

3. 小区里如果有孩子同龄的小朋友也读同一个幼儿园,那就提前让孩子找好朋友。

在陌生的环境里,如果有个熟悉的朋友,孩子会更勇敢,也更愿意先和熟悉的小朋友玩耍。

4. 妈妈或家长们要调整好心态,表现地平静。能和孩子开心地讲述幼儿园里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好玩的事情。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先示范给孩子看,见到老师可以怎么说怎么做;见到小朋友又可以怎样说怎样做;同时也可以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来扮演老师等。

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妈妈们需要认识到这点。在此基础上,再给孩子提供他可能需要的指点和帮助。过度的焦虑是没有必要的。

你在孩子上幼儿园前是怎样帮助他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乐活成长


孩子上幼儿园不哭不闹,需要让孩子客服分离焦虑和适应规则

快开学了,我身边的家长们也都在聊,孩子入园前要做什么准备。我家橙子幼儿园入园前,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功课,请教朋友,看育儿书籍。入园前准备总算没有白费,孩子幼儿园入园后的表现,比我们预计的好。

总结,各方面的得来的的信息。孩子幼儿园入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分离焦虑和规则适应。

孩子入园前我们都做里哪些准备呢?

1、激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

我们特意带橙子去幼儿园,接橙子表姐放学。还有报名前幼儿园组织的体验课,我们也是积极陪孩子参加。看到幼儿园里有很多同龄小朋友,还有色彩丰富的环境和娱乐设施,橙子非常向往,好几次嚷嚷着她也要去上幼儿园。

儿童对同龄孩子非常有兴趣,幼儿之间有他们独有的交流和行为,它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家长自己要相信孩子,对幼儿园是非常有兴趣的。这个心理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父母的很多言行,父母的正面言行,传达给孩子是的幼儿园是有趣、美好的地方,孩子会更加向往幼儿园。

能激起孩子对幼儿园向往的方法很多,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去引导。

但切记,不要过度的去粉饰幼儿园的好。之前就有身边的家长对孩子说:幼儿园里有小朋友一起玩、好吃的点心、好玩的玩具,等等。

孩子欢天喜地的到幼儿园发现,并不是家长描述的那么好,幼儿园孩子还有规则约束他。回家后哭闹着不去上幼儿园。直说妈妈是骗子,这样做的后果,既让孩子对幼儿园失望,导致不去上学,又让孩子不相信家长,破坏亲子关系。

2、父母更应该客服分离焦虑

01、妈妈的分离焦虑

在孩子入园前,妈妈们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妈妈们一想到孩子要独自上幼儿园,自己脑海里就各种想象:孩子看不到自己歇斯底里的哭,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自己吃不饱饭。妈妈太多的焦虑表露于孩子面前,这些负面情绪。反而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

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入园,父母一定要自己调整好心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要让自己焦躁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02、孩子的分离焦虑

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改变,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幼儿与父母的分开产生了烦躁、忧伤、恐慌、不安的“分离焦虑”情绪。上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与父母分开,幼儿从出生起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是孩子获取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情绪越严重。所以入园前对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和规则适应非常重要。


03、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规则

我很珍惜报名时,幼儿园上体验课的的机会,因为我希望孩子明白,幼儿园和家里时不一样的,幼儿园是有规则要遵守的。而且我希望这些规则是在体验课中,通过孩子亲身经历的事情中,通过我提问的方式去思考,而不是通过我“讲”,强行灌输给她,让她有被约束的感觉。

体验课上孩子们第一次来体验幼儿园,都非常兴奋,教室里非常吵闹。我问橙子,大家这样乱哄哄好?还是大家安静的听老师讲好? 那什么时候可以活泼点,大声说话呢?

通过提问和亲自体验,通过孩子自己的思考,让孩子明白在幼儿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这些规则的目的,以及不遵守规则的后果。这也是慢慢的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我相信,有那么一天,孩子在不正确的事情面前,无需旁人提醒,自己脑海中会迸出“NO”。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形成准则是“自律”,被迫服从的命令是“约束”。自律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