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从精神上真正独立,不依赖父母?

时蜂lelm9585


我是一个80后,从15岁下学就没有依靠过父母,自己打零工赚钱,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学历不行,只能做最简单的工作,在鞋厂、印刷厂这些车间上班,那个时间就想如果有点学历就好了,然后自己靠打工存的钱去学习了计算机,平面设计,所有的学费都是自己存的,那个时候想给父母要钱,可是那个时候家里兄弟姐妹4个父母实在没有钱帮忙,所以从那个时候起都是靠自己,等学完找到了好的工作,待遇高一点就开始给家里生活费,帮助爸爸妈妈,因为我是家里第一个下学参加工作的,所以就有种责任感,我终于赚钱养家了,可以帮助我父母了,我觉得人一定要坚强独立才能在社会立足,俗话说不安小家何以立大家!


匆匆的妈妈


首先,毋庸置疑,我们都对自己的父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精神依赖,即使我们已经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甚至儿孙满堂;即使我们在父母那里受到过创伤。这是很正常自然的事。越是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精神依赖越强。小小孩的时候,父母说什么我们都信以为真;让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照办;爸爸妈妈对我们表示不高兴,我们就感觉天塌下来了一样。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社会接触的扩展深入,我们渐渐变得不再那么依赖父母,有自己的想法意见,跟同性异性朋友有更多的情感往来,努力地用行动去达成自己的目标等等。

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父母过于宠爱、过于控制苛责等导致自己到了应该独立于父母的年龄阶段,却依然事事由父母做主操持,稍微离开父母一点就感觉六神无主、无所适从。想要改变这样的状态也不难,需要坚持做到以下一些事情:

自己做决定。跟自己有关的事情要参与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事情才可能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发展。不怕考虑不周受责备,只要多来几次,只要肯开动脑筋,谁都可以越来越思考缜密,这是人的适应性,要相信自己。

结交朋友。跟同性异性的同龄人多交往,发展友谊、爱情。跟朋友、爱人在一起,体会另一种幸福快乐。这是我们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以后都需要的,它跟父母带给我们的幸福快乐有所不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接触的人越多,了解的思想、信息越丰富,这是人独立、正确做决定、做事的基础。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怕担责任,不怕把事情搞砸,只有去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只有有了真实的感觉,你才能摸出门道,一步步越做越好,越来越顺手,自信心不断提升,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独立、自由的人。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不再对父母精神依赖的时候,可能父母已经衰老地需要依赖我们了。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聊聊天,一起做做家务事,共享天伦之乐。


心理专家刘爱民


父母不是你精神和物资上的寄托,只是养育的人生的引路人,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社会上竞争才会利于不败之地,正在做到,你抚我小,我养您老的道德情操,而不是去依赖父母去索取精神与物资的回报,余生不长,当你老了,会明白什么是为人父为人母的离骚...





眼浊是寂寞


庄子说:独处之人,是谓至贵。

孤独是人生不可避免的。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但是我们又是孤独的。

在没有人的夜晚,在内心的深处,

我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人接纳,但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学会承受孤独、享受独处。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地浪费着时间,除了虚长年龄一事无成。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就是他的生活态度。

在有限的珍贵时光里,与其关注、讨好他人,不如修养和完善自己。

生命不是比较,不是战胜,而是接纳和完善。

坦然接纳自己、完善自己,常常走向内心,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梦想,并不断地精进。

人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要“独有”,使个体的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成为“至贵”之人。

正视孤独,听经念佛以为伴,回归生命的本源。

四十八愿殷勤唤

乘佛愿力往西方

无问罪福是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善导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

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得究竟解脱得自在

阿弥陀佛感恩救度 🙏

听经念佛增福慧🙏

阿弥陀佛感恩有您

阿弥陀佛有您真好


我爱独处


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在家庭中孩子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生活上的独立,都是一个父母用心培养的,孩子潜移默化的逐渐形成的过程。父母对孩子不同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产生不同的作用。

如果父母真的想让孩子尽早的从精神上真正独立,不依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并培养和鼓励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叫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当父母的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宁可自己受委屈。这样日久天长,孩子只会对父母越来越依赖,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如何想办法解决,而只会想到去找父母寻求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做父母的应该寻找机会,甚至制造机会给孩子出“难题”,然后让他们自行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如果碰到困难,父母要及时的给予帮助;事情解决了,父母还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奖赏。当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父母可以一边做给他们看,一边叫他们在旁边协助自己,手把手的教他们怎么解决问题。

当孩子大了一点,父母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以家庭会议的方式把孩子叫过来,征询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帮助”,在这种有益的互动中把问题解决掉。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孩子学会了怎么解决问题,还让孩子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上学会不怕困难,不怕问题。使他们明白,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问题都是可以想办法的,都是可以解决的。当你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你还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解决。

当孩子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意念,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也就有了独立的基础,他们在精神上才能真正的独立,不依赖于父母。


小虫秋语


人生不是物质的盛宴,而是灵魂的修炼

人生就是一场内心的修行,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人生就是一场内心的修行,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人生就是一场内心的修行,当你以宽恕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同情之心向下看,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人生总有许多遗憾,愿你失意时随缘,得意时看淡。愿你漫看白云满碗,闲赏秋水长天。即使命运给你再多的黑暗,你仍要报之以歌和明媚的笑脸。持一份云水禅心的缱绻,走过匆匆流年。

人生,就是一场灵魂的修炼。





做人多造福少造孽


什么叫精神独立,狗屁话题! 和父母没有沟通吗,不要父母意见参与吗? 恐怕只有父母帮不上忙的时候才能所谓独立。

在中国儿女和父母有赡养义务,所以事实上父母也不能和子女完全财产隔开,什么财产独立,狗屁精神独立都是多余的。

父母有能力,言传身教,子女差不了。父母没能力就靠子女吃饭,因为政府是不管你的。


你大爷的奶奶的爸爸的


首先,必须是经济的独立,物质是基础,无论大事小事都向父母要钱,那就无从谈精神独立。其次,从小就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盲从,大大小小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当然,也得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父母的建议。不能有和父母断绝关系当做精神独立的标志这种错误认识。


龙山渔樵


这个问题我在回答时,真的希望你已经成长并且成熟了,否则问这个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只能证明你依然是个孩子,只有这种身份才会急于摆脱依赖,才会急于证明自己能够独挡一面。一个成长起来的人,从来不会认为自己的精神真正独立,因为人类是一个群体,精神层面注定会相互影响。也从来不排斥父母的给予,因为是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我们的血脉里就注定了对他们的依赖。

精神独立和不依赖,这都是理想化的状态,因此我说你是一个孩子,还在努力的追求梦中的乌托邦。及早醒过来,现在是5点钟,正值下班高峰期,站在马路边上看看那些为生活忙碌的人多么充实,看着他们的笑脸,去理解生命的真谛,你就能想到自己的问题多么的幼稚。

对事物的粗浅认识,最为直观的体现了一个的思想成熟程度,如同你是一个社会学家,认为计划生育的政策不正确,这就是肤浅。他类专业的人可以这样说,但你这样讲,就脱离的你的本职专业,忘记了信息需要建立在一个框架下去理解。

举这个例子是来说明,你追求的精神独立和摆脱依赖,却忘记了身为人类,我们首先是处在一个社会范畴内,而不能仅以个人观点去表达,因为最终的结果都离不开社会支持这个大系统,反之,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再提这样问题。


胡先森


从很小就不怎么依赖父母 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 可是现在三十多了 两个孩子却要依靠父母 心里特别难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