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代中国,反间计屡试不爽?

本草百晓生


皇帝昏庸无能,最典型的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很能打仗。不过秦国的异人继位之后也是个励精图治的明君,贿赂当时魏国的大臣妃子,使得魏国末代大王远离信陵君,他没有得到重用整天醉酒消愁,没过多久魏国就失去了一臂。这是典型最早的反间计。明朝末年当时后金利用反间计让崇祯皇帝错杀一代名将袁崇焕,自毁长城。从此明朝和清朝打仗再也没有赢过一次,虽然说袁崇焕在历史上备受争议,就是因为他杀了毛文龙,后金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北京,勤王部队只有袁崇焕打赢了,其实他是靠实力打赢,在崇祯皇帝眼里成了他通敌卖国的证据。八个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从此明清战争中明朝没赢过一次!


天蓝火说影视


反间计:指识破对方企图并假装中计已达到自身目的。反间计出自孙子兵法,在历史长河中反间计成功的并不多见,反倒是离间计成功居多。

大家耳熟能祥的可能是“蒋干盗书”,蒋干盗书出自于《三国演义》,在书中蒋干新入曹营,急于找证明自己价值,于是向大汉实权人物曹操请命去摸清自己老同学周瑜的长江布防图。在经过周瑜同学的热情款待,把酒言欢之后,更是觉得自己这趟来值了。不仅新任老板对自己赞赏有加,老同学更是信任自己,将关乎整个吴蜀帝国命运的绝密布防图展现在自己眼前,飘飘然的感觉彻底击败了蒋干那颗不大成熟的心。于是在夜晚将长江布防图揣在雄间,假托有事直奔曹营,不假思索的将布防图献给了自己老板,并绘声绘色的描述了自己轻而易举获得周郎信任。周郎这边却在紧锣密鼓的布置防范。于是在翌日,周郎和曹老板各自带着必胜的信念,展开了一场早已有了结局的战争。

离间计:指发布信息以引诱对方做出利于己方的行为。

长平之战就是典型离间计





谊诩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小司马讲史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反间计,所谓反间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之后,又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将都擅长使用反间计,从而除掉对手,获取战争上的胜利。在历史上,三国名将孟达就是被人用反间计除掉的。

孟达原为蜀将,后来投靠了魏国。曹丕死后,曾获重用的孟达倍感失落,整天郁郁寡欢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了解到孟达的情况后,假意许下承诺,如果他愿归降,可以不计前嫌,他以前犯下的错可以不予追究,并且还能获得重用。孟达得到消息后,兴奋异常,意欲率兵归蜀。也许是高兴过了头,他不小心泄了密,被一个与他不和的将领告到了司马懿那里。司马懿听说后,心里也是一惊,他知道孟达能征善战,是一员实力悍将,此时投靠西蜀,无异于壮大了诸葛亮一方的军事实力,于是司马懿就写信安抚孟达,说他会在魏帝面前替他美言,给他加官进爵,让他不要有杂念。写完信后,司马懿就暗中遣军进讨孟达。后来,孟达兵败被杀,也纯属咎由自取。

曹魏名臣刘晔有评孟达:“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而西蜀名臣费诗对孟达也是差评:“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

在西蜀和曹魏都不受欢迎的孟达,被人用反间计除去,死不足惜。其实在历史上,被对方用反间计害死的名将数不胜数,比如袁崇焕、斛律光、白起、李牧、岳飞等。

在历史上,为什么反间计屡试不爽呢,这里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麻痹大意,致使关键的信息被对手轻易得到,尔后被对手加以研究利用。

2.古代的军事将领忠君思想较为浓厚,他们明知道是对手设下的圈套,却不敢在帝王面前冒犯龙威。

3.在古代行军打仗中,要想获胜,拼的就是智慧。使用反间计,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是许多名将乐于使用反间计的原因。

4.在古代,人们没有手机、电话、电脑,信息不是很通畅,有时候关键信息的核实需要一段时间,这就给对手可乘之机。


小司马讲史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反间计。早在《孙子兵法》的《用间篇》就提出了“间”在作战中的重要性,在这里他说过“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到了《三十六计》,将反间计归为其中: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使用反间计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以敌方之间为己方所用,故布疑阵,让他上当,最经典之战例莫过于蒋干盗书。另一种就是在对方主要将领对自己构成威胁时,通过散布谣言,勾结敌方大臣等方式,而分化离间敌方,战国的李牧,宋朝的岳飞,明朝的袁崇焕都可以说是因为反间计而死的。

反间计可以使用奏效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方面就是实施反间计一方要巧妙的布局,使得对方相信,而另一个条件就是对方本身就对被施计者有所怀疑。这两个条件无论缺失了哪一条都不可能完成。

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反间计为什么总能够被成功利用。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看,反间计的成功,恰恰体现了一种人性中的丑陋,那就是缺乏信任。反间计之所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了信任。如果都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反间计根本就无法施展。

但在权力的驱使之下,人性有的时候是最空洞的。为了牢牢的掌握手中的权力,统治者只好不信任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掌握兵权,有能力造反的人。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军队,与外部的敌人而言,这些内部的隐患显得更为直接,“无情最是帝王家”。为了维护权力,于是他们变得多疑,纵然是忠心耿耿的人也不能完全被他们信任。

能力不足,蒋干盗书这个故事出自于《三国演义》,并没有历史记载。掌权者之所以不信任掌权的将领其根本原因就是本身的能力不足,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了大臣。其实,大家看看历史就可以发现,大多冤杀大将的君主本身的能力就存在着不足。不仅他的能力不足,如果仔细发现我们就可以知道,往往在衰败之时更容易发生反间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国家趋于败亡,统治者无力挽救,他们担忧统兵将领会和敌人联手推翻自己。

其实在小编看来,反间计之所以能够使用成功其实和军队制度也是有关系的。兵权,我们其实可以细细的品味一下,凡是被冤杀的将军手中都掌握着兵权。兵权是要分开来看得,什么叫掌握兵权,那是既掌握兵,又掌握权。对此我想解释一下,掌兵与掌权其实是要分开来看得。部队的将领在一般的情况对部队是进行训练,管理,但是没有调度部队的权力。可在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统治者会把调动部队的权力下放到将领手里,这个时候将领就对部队有了实质控制权。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兵权。一个掌握了兵权的将领,如果他所管理的部队本身就具有非常强悍的战斗力,自然会引起统治者的忌惮。可这又是一个死循环,而这种死循环就促成了反间计屡屡得逞。

这么看来反间计能够得逞的原因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兵权的掌控使得君主忌惮,国家的动乱又使得主将不得不掌握兵权,而权力的无情又泯灭了人性。当人性泯灭,君主多疑,将领可能会威胁君主统治的时候,敌人的反间计就得逞了。


再言春秋


反间计,来自《三十六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中国古代反间计屡屡得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对手下大臣的不信任,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历史上的许多例子,都可以说明:

1.战国时期乐毅伐齐,齐国眼看就要全部沦陷,就剩下即墨一个城池一直在抵抗,乐毅也不急,把即墨团团围住,想困死齐国军队,齐国统帅田单派人跑到燕国首都造谣,说乐毅久久不拿下即墨,就是想在齐地称王,燕王信以为真,把乐毅撤走了,结果田单用火牛阵打败了燕军,恢复了齐国。

2.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应战,秦国占不到便宜,就派人去赵国都城造谣说廉颇的坏话,结果赵王中计,撤了廉颇,换上了赵括,结果赵军惨败,四十万赵军投降后,被秦国活埋。

3.三国时期,曹操派蒋干去游说周瑜,结果周瑜将计就计,利用蒋干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个水军将领,解除了周瑜的心腹大患。

4.南宋韩世忠用反间计打败金兵。

5.后金皇太极用反间计借崇祯的手杀了袁崇焕。

防范反间计应注意采取如下对策:

1.注意封锁信息。

2.间谍要可靠。

3.情报要推敲。

4.多方取证印证。


云淡风轻8485


有个理论叫做“囚徒困境”,小时候暑假作业上就有过这个问题。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五年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二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十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由图可以,大家都不认罪,对大家最有利,谁都知道这一点,

但是,因为无法沟通,也不可能信任对方,他们心里都会想,

如果我抵赖,而对方认罪了,那对方免刑,我一个人20年。

如果我认罪了,对方抵赖,那我就可以免刑(都有侥幸心理)。

退一步,如果都认罪了,也不过是一人十年而已,比我二十年少一半。

我不相信对方能抵赖。

所以,都知道两人同时抵赖最优,但是,基于个人利益,我认罪最好,

反间计之所以能百试不爽,同样也是这个道理,都知道信任对方对集体利益最好,但是,都不可能相信对方,最后选择个人利益。


南朝居士


反间计,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即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的计谋。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反间计总是屡试不爽,威力不容小觑,往往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决定了当时的历史走向。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为赤壁决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秦赵两国各有两位,秦国一个反间计赵王换廉颇,致使长平之战40万赵兵被坑杀。后来秦国又使一个反间计,良将李牧被赵王杀,至此,赵国被灭不远矣。明末大将袁崇焕,可谓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克星,父子二人无法在战场上打败他,便离间明朝君臣。可怜崇焕身上3600刀,万人空巷抢其肉,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由此而生。

历史上的反间计数不胜数,不断被重演,这是何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何就这么难!呜呼!先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海天雅士


在古代是人治,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巨大的权力导致了君主的极端自私,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而不信任周围任何一个人。一个国君若是本身精明还好,可惜绝大多数君主都是昏暗之人,猜忌身边的大臣是这些人的通病。而所有臣下中,君王最不放心的就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因此一旦有对其不利的风声传出,国君就往往宁可信其有,先下手为强,将其除去,所以反间计才能屡试不爽。


阿德记录生活


第一,制度问题:古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君父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作为君主肯定是无法容忍自己的臣子对自己不忠的,哪怕只是谣传

第二,通讯落后:一旦实行反间计,由于通讯落后,臣子无法及时向君主陈明及解释,君主也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等到一切调查清楚之后,可能时机已过,只剩下后悔了

第三,人性问题:我觉得人性决定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一个人无法真正对另一个人产生真正的信任


娱乐秦大叔


反间计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兵法三十六计之一,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喜欢用此计消灭敌国强国,还借敌国之刀除其猛将灭其江山。既消灭了敌国又灭了强敌一箭双雕,故反间计在历史上占了重要地址且屡试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