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为什么讨厌儿媳妇刘兰芝?

helios的女人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当我们再一次诵读这首堪称乐府双壁之一的南朝民歌时,其间所记载的凄婉的爱情故事依旧让人感到遗憾。我们为刘兰芝的优秀美貌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所折服,也对府吏的自私和懦弱所伤心。更是对于母夜叉似的焦母破口大骂,讨厌她的无理取闹,生性凉薄。最终也是为二人双双复四的结局,则痛哭流涕,久久不能忘怀。


之后便有一个问题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焦母如此痛恨刘兰芝,乃至逼得二人最后双双赴死。这样看似荒诞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所依托?现在社会里会不会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

首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焦母如此痛恨刘兰芝的原因。在我看来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从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刘兰芝、府吏和焦母这三方面去做分析。

从刘兰芝这方面来看,首先她太过于优秀。“有人便觉得既然刘兰芝这么优秀,焦家应该算是占了很大的便宜,那为什么焦母反而容不下她呢?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便意味着女子自始至终只能成为丈夫的附属品。

而在诗歌中呢,刘兰芝的丈夫只是一个小小的府吏。而从之后刘兰芝归家以后县令等大家族的提亲来看,刘兰珍的才华与美貌早已不是一般的小家碧玉所能比得起的。即使已经是二婚来提亲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从而我们也可以推测在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对于刘兰芝有多么的敬仰和赞美。自己的儿媳妇竟然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受人尊重,还要优秀,这自然是焦母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别人越是夸赞刘兰芝,焦母的嫉妒心也就越重,在她看来这是典型的不守妇德。因此焦母非常的讨厌刘兰芝。



刘兰芝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兰芝府吏已经“共事二三年。”但却还是没有一儿半女,这让本就人丁稀薄的交加雪上加霜。身为婆婆的焦母也就非常的心急了,从而对于刘兰芝的怨恨也是更加的深了。我们想象一下,假如刘兰芝当时有孩子的话,焦母的重心并不会完全的在儿子身上,在刘兰芝身上。她也许会把全部的重心用来抚养孙子,生活如果有了奔头,焦母也就不会那么作,也就不会成天盯着刘兰芝的缺点了。

刘兰芝性格刚烈不服管教。刘兰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儿媳妇,但焦母却是传统意义上的婆婆。焦母所需要的便是树立自己绝对的威严,所要的是一个能够绝对听自己话的儿媳妇,能够照顾好自己儿子的儿媳妇。但这些都是刘兰芝所不可能具备的这些,这些从刘兰芝辞别焦母的情景里便可以看出来。

从焦母这一方面来看,焦母有着严重的俄狄浦斯式的情结,也就是所谓的恋子情节。

在诗歌中我们可以得知焦母的丈夫府吏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是焦母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在那个年代里没有男人单亲家庭生活的艰难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焦母来说,她活下去唯一的依托便是自己的儿子活下去,唯一的目的便是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因此对于府吏的生活焦母可谓是事无巨细地照料着。从这一点来看,与其说是焦母养活着自己的儿子,不说焦母是靠着自己的儿子而活着。



但在刘兰芝嫁入焦家以后,这一切都变了。府吏的重心从母子相依为命开始转移到自己的小家,他对于焦母的关注逐渐减少。这对于儿子边是命根的焦母来说,是非常不能容忍的。从刘兰芝加入后,焦母的心里便是空落落的,他的生活并没有了奔头,变得越来越黑暗。对于没有完成身份转换的焦母来说,刘兰芝便是抢走自己儿子的罪人,也就是自己的敌人。这是焦母讨厌刘兰芝的最重要的一点原因。

最后从府吏这一方面来说,府吏非常的懦弱。无论如何,作为这个家里唯一的男人,府吏始终是这个家的支柱,也对这个家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假如府吏能够处理得当话也不会有最后悲惨的结局。这看似边缘性的因素其实是决定整个家庭发展走向了最重要的一点原因。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府吏的懦弱,一再地忍让,一再的懦弱。

府吏的懦弱同样源自于其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从小母子相依为命的生活,自然使得府吏对于母亲的所经受过的苦难更为理解,也更加的懂事。因此他对于焦母,哪怕是焦母做的是错的,他也是无限的忍让,无限的包容。在刘兰芝与焦母发生争执时,她的重心自然会倾向于焦母。即使江某是错的,他也不过是一味的忍让,一味的和稀泥,一味的让自己的妻子受委屈。比如在诗歌中刘兰芝已经到了被焦母赶出家门的境地,府吏所做的竟然是去官府办公,放任刘兰芝回到娘家。难道他一个小官真的有这么忙吗?当然不是,他只不过是在逃避在逃脱而已。



府吏的自卑与自私。府吏和刘兰芝虽然互相深爱着,但他同样明白着自己与刘兰芝的差距,他害怕失去刘兰芝。但是呢,母亲也是她不敢逾越的一步,因此他所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和稀泥,得过且过,只要明面上过得去就行。后来呢,刘兰芝与太守的儿子定亲时,府吏说的那些话逐渐他自己的自卑与自私。这也成为压垮刘兰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她活下去的支柱倒塌了,她的丈夫不再相信他了。可以说府吏那句话是诱发刘兰芝自杀的导火索。

总结一下,焦母之所以讨厌刘兰芝的原因有,刘兰芝太过优秀风头压过了自己的儿子。没有子女同时性格刚烈,不服管教。焦母严重的恋子情节。以及府吏懦弱与自私的性格。

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天方夜谭,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点作用呢?不是的。这个故事真实现实生活中典型的妈宝男的故事。自己的丈夫太过懦弱,永远只听婆婆的话,同时婆婆对自己非常的不满。当自己与婆婆发生争执时,丈夫永远只会怪罪自己。这样的故事怕是天天都在发生吧。很多人看来这是婆婆的问题,但其实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

也就是说文化属性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因此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婚姻中的择偶问题。对于一个女生,或者说是一个男的。两个人的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更多的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如果两个家庭存在缺陷不能够融合的话,即使双方二人再为相爱,也不会有什么美满的结局的。因此最后奉劝诸位:娶妻不娶妈宝女,嫁人不嫁妈宝男。


迷茫的大学生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每次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都要讨论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多年来,一般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原因,希望我讲的这几种原因,能对今天的女性有所警戒。

一、寡妇的强悍,婆媳的难处。焦仲卿没有父亲,是靠母亲一手养大的,这种没有丈夫的女性,本身性格又非常强悍,在子女的婚姻方面,往往显得霸道。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感受,在她心中非常强烈,特别是看到儿子媳妇感情很好,她心中的酸楚,不足为外人理解,她不能自我疏导,而把受儿子冷落(其实,也未必是冷落,只不过儿子以前依靠的女人就她一个,现在不同了)的怨气全发泄到媳妇的身上,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所以讨厌刘兰芝,要休了她。

二、门当户对的观念,让焦母瞧不起刘兰芝。在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非常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级,婚姻中多半是门当户对。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不言而喻是属于士的阶层,而刘兰芝家里似乎是个商人家庭(这一点在文中不太确定,至多是个小地主),所以刘兰芝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刘母便以此为借口,发泄对刘兰芝的不满,把她给休了。

三、刘兰芝的不生育,被休无可奈何。中国的传统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有好几年了,文中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我想,两三年是有的,不能生育的女性,在夫家自然就呆不下去了,她讨厌刘兰芝就讲得通了。古代的中国,从不讲爱情,只有婚姻,不能延续家族的香火,自然不能给爱情留一席之地。

四、刘兰芝倔强的性格,让焦母厌烦。中国有句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是说媳妇在婆婆面前永远小心翼翼,温顺谦和是媳妇必须遵守的品德,哪怕婆婆的要求不太合理,也只有委屈自己。但刘兰芝显然不是这种懦弱的性格,她主动要求焦仲卿把自己休了,又投水自尽,看得出她的刚烈。在婆婆面前,她估计也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个性,她与婆婆告别前的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俨然是一种示威,能这么做的女性,在那个社会里,估计是很少的。

古为今用,时代走在前列,而人心很多时候迂回不前,今天的女性在婚姻选择时,还是应当以刘兰芝为戒,考察一下对方的家庭,为今后的日子做个好的铺垫;那些做婆婆的,记住这句话:“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我写的还行,请关注、点赞、留言,也请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


木叶看人间


《孔雀东南飞》虽然是一首叙事诗,据记载还是取材于东汉时期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从古至今,婆媳关系是一道永远也解不开的结😔,文中描述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嫁给了焦仲卿为妻。进入婆家以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孝公婆,下敬姑嫂,善良恭检,可即使这样,依然得不到焦母的喜爱。甚至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把她赶回娘家,在当时看来,焦母也许觉得自己的儿子大小也是个朝中小官吏,应该娶一房跟他相配的甚至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子,可她没有考虑到他的儿子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妻子,即使她强迫赶走媳妇,他的儿子并没有如她所愿再娶,媳妇由于处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尽管有条件好的一再上门提亲,还是没有再嫁。从文中刘兰芝开始跟焦仲卿诉苦也能看出,他在家里的懦弱性格,他忠于爱情,却又不敢在母亲面前据理力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文中也看出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妇人,对刘兰芝的美德,不但一点看不到眼里,对兰芝和仲卿的爱情更没有认识同情,只是一意孤行,恶语相向,其实最终目的还是想早日除去兰芝这颗眼中钉,以显示她的家长权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如此相爱的两个人最终用殉情来证明自己的爱情其实是不可取的,此诗虽然艺术性和思想性够高,现在读来对当下的年轻人缺少积极意义。其实,当一个女孩嫁作人妇,就真的不能再当自己一个人去生活,要融入对方的家庭,照顾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爱好习惯,首先做到问心无愧,可有时候即使这样,也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是有句“名言”吗?做的再好,媳妇永远是外人,好像回答的文不对题了,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凡尘80084638


从文本中可以读出,焦母与刘兰芝关系极为紧张,而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造成此种行为的主要问题是出现于焦母。

刘兰芝是一个极有手艺和才艺的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刘兰芝可以说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子。但为何焦母会不满于刘兰芝呢?常常指责刘兰芝懒惰,“三日断无匹,大人故嫌迟”。

东汉末年,社会剧烈动荡,人们生活缺乏安全感。这种朝不保夕的状态,极有可能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储蓄。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社会一直都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陷入了奇怪的循环论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合”,《三国演义》中总结得相当精辟。在此种历史环境中孕育的人民心理,自然会对物质倾注于更多的感情。

而且由于古代社会性质和一贯以来的土地政策的影响,小农意识根植于各个阶层。佃农如此、地主如此、士大夫们甚至是统治者也是如此,“固守”是一个非常契合他们心理状态的词。

所以,这个角度来看焦母心理状态,她对物质的超额的需求,一方面是对东汉末年的社会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人文环境使然。至于东汉建安年是如何的社会状况,《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第九》中昭示,政治层面上激烈动荡,董卓作乱,天下遂分而为三。汉献帝成亡国之主。

再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则可发现,“焦父”的一直出于缺位的状态之下。虽然有“便可白公佬,及时相谴归”,但此种“公佬”是偏义,“公”实在是无所指,只是为了修辞的方便。而纵观全文,亦无“焦父”出现。

所以,合理的推理则是,焦仲卿生于单亲家庭,母亲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是父亲亦是母亲。而文本也巧好佐证了这种猜想,焦母的性格相当强势,“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在中国古代,父母的角色定位是相当明显的,“严父慈母”,所以从文本上,焦母的性格与中国古代母亲的角色定位有所偏离——甚至是相悖。

焦仲卿家家境也不会太好,《孔雀东南飞》序中“庐江府小吏”,则可推断出焦仲卿家庭是个庶族,而并非豪强士族。东汉末年社会各个阶层分裂,即使是士大夫阶层中,也分化成“士族”和“庶族”两个阶层。在那个时代,士大夫掌握着大量的政治资源,即使是“庶族”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读东汉三国两晋史,人才辈出的乃是士族,所谓“王谢堂前旧时燕”“王与马,共天下”。所以,焦母为了焦仲卿的成才必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焦母由于丈夫早逝,孤儿寡女的生存于动乱之世。她缺乏安全感,唯一的寄托便是儿子焦仲卿。她把大量的爱都倾注于儿子的身上。这种心理叫做“替代心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不单单是焦母扮演了双重角色,焦仲卿也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是焦母的儿子,一是焦母的丈夫。

当然,这不是说焦母与焦仲卿有实质性的性关系。而是说,在焦母的心理层面上,焦仲卿既是儿子也是丈夫。所以,焦仲卿成家了之后,刘兰芝无疑是分享了焦仲卿对焦母的爱。也就是说,焦母被迫与刘兰芝分享焦仲卿的爱,她心中自然会有不满和失落感。所以,焦母百般刁难刘兰芝也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焦母的心理状态可以归结为:一是缺乏安全感,二是替代心理。后者是前者的衍生物,所以在文本中,焦母表现得极为强势。

及至焦仲卿别目殉情时,她的表现却是脆弱——再怎么强势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泪流满面,哀求地对焦仲卿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她的精神终于是崩溃了。

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固然是焦母一手造成的,但刘兰芝与焦仲卿并非完全是受害者。而他们两人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导致这起悲剧的一大推动力。焦仲卿始终是一个懦弱而妥协的人,这点符合他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小吏,他在母亲的面前基本上是妥协。他最为糟糕得是听从了母亲,把刘兰芝“驱逐”离家,让太守之子有可乘之机。

刘兰芝性格虽然温和,但骨子里却还是刚烈。对于焦母的苛刻的指责,她采取的态度是强硬的、不妥协的,“便可白公佬,及时相遣还”。这是一种决绝的态度,以及后面的拒绝太守,面对兄弟的威逼,她是始终是不妥协的。不妥协的结果自然是身亡,可以说刘兰芝身上有着深刻的悲剧性的性格,她如西西弗一样,即使是身灭,也不放弃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爱情。


辉城啊


《孔雀东南飞》的儿媳妇刘兰芝多优秀啊!就是个妥妥的白富美呀!

颜值高。“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多金。“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孝敬。“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可是这么优秀的儿媳妇,婆婆焦母就是看不顺眼,非逼着儿子焦仲卿休了她,结果一个投水而死,一个自缢于庭树,造成了千古悲剧。

焦母为什么这么讨厌刘兰芝呢?

一、出于女性本能的嫉妒。刘兰芝貌美、能干,焦母嫉妒她。

二、对儿子的争夺。婆媳乃天敌,是绕不开的千古话题。焦仲卿结婚后,和刘兰芝恩爱异常,“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忽略了母亲。付出毕生的心血养大的儿子,忽然和自己疏远了,心里会异常失落。焦母迁怒于刘兰芝,认为她抢走了儿子,所以会非常讨厌刘兰芝。焦仲卿越是为刘兰芝求情,焦母越是愤怒。

三、存有封建家长制的思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焦母从做人家儿媳到有了自己的儿媳,她认为一切都有遵循的规则,儿媳妇要低眉顺眼,逆来顺受。就像《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因为见生人不害羞,能吃、能干,被认为没有团圆媳妇的样子,需要“规矩规矩”。刘兰芝没有焦母认为该有的样子,所以在她眼中,“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去拜别她,焦母还“怒不止”。

四、为儿子的前途着想。焦母让儿子休了刘兰芝,要求娶东家贤女秦罗敷。究其原因,应该不仅仅因为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吧!有可能秦罗敷家有背景,对焦仲卿的仕途有帮助。

五、因为刘兰芝没有生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刘兰芝结婚几年了,但无所出,也应该是焦母讨厌她的原因。

焦母为什么讨厌刘兰芝,以上是我推测的几个原因。淡看云起,静观花落,我是淡看云起,知天命之年的70厚女子,欢迎斧正。


淡看云起


本人还真对此做过研究,写过5000多字的文章专门论《孔雀东南飞》主题研究的偏差。焦母不喜欢兰芝首先否定兰芝无子说,1.十七结婚,二三年后不过二十,而且仲卿不常回家。2.焦母刁蛮霸道也只说兰芝“举动自专由”,并没说无子。3.如果兰芝不生育,县令太守们难道不怕断子绝孙?4.兰芝回家前把自己打扮得“精妙世无双”毫无愧色。第二,兰芝为什么被“驱遣”呢?就是焦母所说的“举动自专由”。焦家是没落的大家,焦母把仲卿当作焦家中兴的希望。刘家是暴发户,发迹的是刘兄,这从刘兄在家中的地位,和县令太守急着联姻可以看出来。可以想见,骨子里傲慢的焦母是用怎样的目光审视着这个虽然从小受过良好的女德教育,但从富而不贵的家庭里出来的女孩。所以,兰芝不管怎样恪守本分依然受到焦母的百般挑剔。对此,仲卿质问到“女也无偏差,何意致不厚?”《礼记.大戴礼》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兰芝仲卿结婚两三年,“举动自专由”也包含着小两口的卿卿我我。焦母把焦家中兴的重担寄托在了仲卿的身上,又怎么能眼看着“狐狸精”一样美艳的儿媳妇毁了儿子的前程呢?所以焦母对兰芝是“早已久怀愤”,驱遣已是不可挽回了。让兰芝无子被遣减轻了焦母的罪恶,也弱化了焦刘的悲剧色彩,这是完全错误的。


半支莲6


“焦仲卿母亲”语出《孔雀东南飞》,原文太长就不引来占篇幅了。
《孔雀东南飞》讲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出现焦仲卿父亲的身影。因此,也可以将焦仲卿理解为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在旧社会,寡妇自己带大了儿子,并且儿子还当上了“小吏”。这在当时来讲应该算是个励志的故事了。
但是,这个励志故事的背后却埋着悲哀的种子:焦仲卿的母亲,是一个看重门第观念、又非常厉害老太太。
而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是平民家的女儿。原文里说刘兰芝的母亲回复媒人的时候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这里的“贫贱”,指的就是刘兰芝的出身。
当官的儿子娶的是平民的女儿,婆婆还是个寡居多年的老太太——这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背景。
原文中,对于焦仲卿母亲讨厌刘兰芝的描写是这样——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由此,就不难推断出焦仲卿母亲讨厌刘兰芝的原因:
其一,平民家的女儿配不上当官的儿子。
在焦母眼中,刘兰芝是不懂得礼节的儿媳妇。她觉得这个儿媳妇整体不好,不如东邻家叫做“秦罗敷”的女儿更好。如果儿子休妻再娶,“秦罗敷”的家庭背景可能对于儿子在仕途上会有所帮助。焦母觉得,刘兰芝的存在更像是焦仲卿的拖油瓶,所以就怂恿焦仲卿休妻。
其二,儿媳妇会分流儿子对于自己的关注度。
焦仲卿的母亲既然是寡妇,那么她必然是以儿子为自己的生活重心。焦仲卿娶了刘兰芝之后非常恩爱,在焦母眼里,刘兰芝就成了掠夺自己儿子的假想敌。再加上焦仲卿舍不得休妻,就更证明这孩子“娶了媳妇晾凉娘”了。自己辛苦培养成才的儿子就这么便宜了儿媳妇,焦母肯定心有不甘。但是又舍不得拿儿子撒气……于是,刘兰芝就成为焦母的发泄对象了。


白马晋一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孔雀东南飞》全篇,焦母和刘兰芝,虽然有着种种样的婆媳矛盾,比如,两个人都要强、性格不合;焦母是妈宝男的妈,刘兰芝是掌控性人格;刘兰芝家贪财,不断跟焦家要钱;焦母希望儿子成大气候,但又借势不到只有名声没有势力的刘兰芝家。

但这些,都不是主因,因为,这些矛盾,都摆不上桌面。而且,焦母既然当初娶了刘兰芝,就明白,他们家,也就这样了,不可能更进一步。至少,当时是无法更进一步。

能摆上台面的原因是:

第一,刘兰芝来焦家超过十年了,从其小姑的成长可见;从未怀孕。古代怀孕不了,从来都认为是女子原因,因为男权社会。

第二,有权贵人家的女子,看上焦仲卿,愿意嫁入焦家,并帮焦家。可能,这个人家认为焦没有结婚(可能平时,焦表现的也是这样);或者认为刘兰芝就是普通人家,自己进来,当妻,刘转为妾。

刘家这种贪财的家庭,也已经同意了,不排除焦家又给钱了。

而刘兰芝本身性格过于要强,所以,悲剧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就不可避免了。


董江波


刘兰芝美丽能干,闪现着耀眼的光辉,却不能赢得婆母欢心,主要因为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过度维护。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过度维护,可以说这是焦母不喜刘兰芝的最主要原因。



说实在的,凡是寡母,都或多或少的有恋子情结。没有哪个寡母真正对那个抢走自己独力拉扯大的儿子女喜欢的起来,更何况那个儿子还处处为了维护那个女人忤逆自己。而焦仲卿恰巧就犯了这样的错。

刘兰芝与焦仲卿两情相悦,恩爱有加,当 焦仲卿焦仲卿听了刘兰芝说“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时,立马找母亲责问:“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并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实在扎寡母的心。一个把儿子完全夺走了的女人怎会得到婆婆的喜欢?

而刘兰芝自请下堂,焦仲卿威胁母亲,在那个时代,应该很出格的吧,难怪焦母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可以说,焦中卿对刘兰芝的维护把刘兰芝推向了被驱遣的深渊。

如果他能够改变一下方式,这边劝劝刘兰芝,体谅一下寡母的心情,那边去劝劝自己的母亲,让他体谅一下刘兰芝的不容易,也许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无子是焦母不喜欢刘兰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刘兰芝结婚时“小姑始扶床”,离婚时,“小姑如我长”,可见刘兰芝嫁入焦家十年左右。十年间,刘兰芝并无一儿半女。这种情况下,刘兰芝除了加倍劳作,并无其他诸如“纳妾”等其他措施来弥补。

而焦仲卿是独子,身上担着烟火传承重任,婆母也有了看好的替补对象一一邻家女儿秦罗敷。这种情况下,一亩对刘兰芝怎么喜欢的起来?因此,当刘兰芝自请下堂,焦母自然会顺水推舟。



另外,门户不当也是焦母不喜欢刘兰芝的原因之一。焦仲卿应是大户人家出身,文中不止一次提道他是“贵家子”“大家子”,而刘兰芝“出野里”“贫贱”。二人门不当户不对,本来不可能成为夫妻。但刘兰芝个人条件太好,焦仲卿对她太执着,怕是逼着母亲用厚厚的聘礼,娶到家里来的。文中也有“受母钱帛多”的句子。

从焦母很自信能马上从邻家聘得很不错的女孩为“新妇”,而刘兰芝“无过错”却被驱遣,刘家竟然不言不语来看,两家怕也不是同一等级的。



刘兰芝有着三种硬伤,想得到婆婆的喜欢确实不容易。而她,又有着美丽女人的通病,自尊自傲,目下无尘,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演绎一曲悲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萍风竹雨123


焦仲卿母亲讨厌刘兰芝,首先是刘兰芝个子矮,这是旧式婚姻二人婚前未见面不知其人外表。焦仲卿母也不知,从其后从焦家回娘家,县令来提亲,以县令三公子,美有才。知府派县丞来求媒,也是知府五公子貌美有才。两个当事人,双方家长未谋面,双方不知对方什么样。只凭口说。刘兰芝告别焦家见小姑,初来小姑刚学会走路扶床,在焦家二三年小姑与她身量同高。刚会走路的孩子几岁,呆二三年又几岁。这说明刘兰芝个不高。这是焦母在儿子婚后见刘兰芝不喜欢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想为他聘体态可爱的秦罗敷。

刘兰芝刚入焦家,小姑刚学会扶床走路,焦母寡居时间不长,丈夫死时时间不长。这不是焦母性情不好反对刘兰芝的理由。仲焦卿不是她独自一人养大。是她见刘兰芝个矮心不喜。

而刘兰芝的婚姻是媒人说成,却是自行择定。这从回娘家后,拒绝县令公子提亲,告诉她令母亲回绝。母亲听从。拒绝知府派县丞提亲告知她又令母回绝。其后其兄不满,认为她做决定不思虑,先嫁小府吏,这回知府公子为什么拒绝,你就应了吧!

刘兰芝家母亲比较开明,家有提亲征求女儿意见,择了焦仲卿也是自主之择。回了娘家又拒别人提亲,其兄不满为她做了主,没由着她性子。可见之前是她自己做主的小府吏,兄不满意。现在不让她错过知府人家。

从县丞为知府公子提媒知刘兰芝是官宦人家。同意嫁知府公子。知府给聘金三百万,绸缎三百匹,去广州等地办山珍海味,随从人员四五百迎亲,有花船装点奢华。从这里可见刘兰芝家官位大于知府,钱势权势具有。一个被休的女子回家十多天县令提亲,知府求亲。刘兰芝人美家富贵。

刘兰芝的床是玻璃榻,离开焦家箱子六七十个不带,一切物品聘礼不拿。穿戴珠光宝器回娘家。富贵已极。自己择婿,自己求休。性格自由。这是焦母反对她认为她自由专制,不懂礼节。一切不符合她眼里的规矩。认为儿子受她管制不合情理。

焦仲卿升府丙在家日少,焦母看不惯刘兰芝的脾气,又看不上她的个子,以让她日夜织布来折磨她。刘兰芝不堪忍受这种折磨,又夫妻相聚少,这种婚姻无意义,而求被休,都是她个性及其认知使然。以她的个性能在分开后不婚,其母容,其兄不容。以与焦仲卿的感情,知其要改嫁,被焦仲卿辱,说她志如芦苇不守誓言。以其个性不堪为人支使,不堪为人辱。而投河。

刘兰芝是富贵家教育出来的自由性情的女儿,其母给她一身本事,也与她个矮有关,下嫁虽大户人家不如她家的小吏,其母同意,也怕女儿个子不高不为人喜受气。又令其读书。养成与当时不符的女子个性,违反常理。这是她命运的根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