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篆籀笔法”,求详解图解?

肥皂泡泡小屋


范笑歌说书法有两大笔法体系,篆籀体系和二王体系,如果再加一个额外的就是篆籀融二王体系。

篆籀笔法虽然是指中锋用笔,但还隐藏着一个潜在含义,就是苍涩,这与二王的妍美爽快是一大区别。

个人觉得范笑歌草书就是全中锋用笔,真经典。





阿肯之花


篆籀笔法实际上就是篆书笔法,不过是大篆笔法。一般称秦代时期的篆籀文特点的笔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石鼓文的笔法。在具有毛笔为工具书法作品中,以颜真卿的书法最具有篆籀笔意或笔法。篆籀笔法就是中锋笔法不过是那种比较苍茫浑厚的中锋线条。因此也属于吉金文字的笔法。所谓的篆籀笔法除了中锋线条形质外,还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藏头护尾的点画、圆转畅达的书法线条在就是用笔要自始之中终笔力要送到。具备这几点到笔法就是篆籀笔法了。由于吉金文字多是铸刻文字,其形态的形质是刻写的心态,而后来的笔法是对这种吉金文字线条形质的继承而形成的书法线条提炼概括的结果。

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清”字,的笔法就是经典的篆籀笔法。

篆籀笔法线条圆润浑厚,骨力内含。如屋漏痕那样具有厚重的立体复又沉筋入骨的线条形质和力度感,敦厚的性格。

我们看颜真卿书法的线条,两侧都是光滑的,没有那种锯齿或粗而燥的感觉。就是线条的转折处也同样如此。圆转含浑。不见起止之迹。


翰墨书道


篆籀:小篆大篆的统称。

篆籀笔法:融合篆意并以中锋行笔为主,使转处靠圆融来完成的笔法!

不是所有的中锋行笔都叫篆籀笔法,融合了篆意篆味的中锋行笔才能叫篆籀笔法。

篆籀绞转,这个叫法也不知道是哪个愣头青提的。篆籀笔法的使转处,主要是圆融,并不是什么绞转。是没必要刻意追求绞转。

是圆融,圆融,圆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什么绞转。

刻意追求绞转,那就是病。这好比刻意追求捻管的人,就被人不耻。刻意追求绞转和捻管,都是妖魔。

所以,完整的篆籀笔法,最正确的叫法应该叫——篆籀圆融。

最后,贴几张篆籀笔法作品,抛砖引玉。










黄九变书画


篆文和籀文。 晋 左思 《魏都赋》:“讎校篆籀,篇章毕覿。”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踪於篆籀。”《新五代史·杂传十九王仁裕》:“﹝ 仁裕 ﹞喜为诗。其少也,尝梦剖其肠胃,以 西江 水涤之,顾见 江 中沙石皆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 黄质 《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笔参篆籀字树石,行年穉弱气超迈。”

篆籀笔法就是写篆文和籀文的书写方法,以圆转为主。书法爱好者可以通过书写篆书来体验感受“篆籀笔法”之奥妙,而后将篆籀笔意用之于书写过程中,使书法作品具有篆籀之气。


最大空者


书法历史上,笔法一直分两种系统。 首先是以篆书为主的“圆笔” 其次是艺术为主导的“方笔” 其实书法笔法可以简单到“二”,一方一圆两个概念。圆就是“藏,转”,放就是“露,藏”。 书法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从万千的风格当中,看到这两点,无论是二王,张旭,米芾,颜真卿,王铎,最后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方,圆” 只不过,此消彼长,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 书法又之所以玄妙,是因为从这个“二”点中,又可有无穷的变化。 “太极生两仪”谓“一阴一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好像说的有点多,不过只想说一点,书法之所以能表达文人思想,一个人的才、志、学,是因为究其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篆籀,则是表达一个人宽博,圆融,浑厚的单是和气魄。 没有方笔一路的灵逸,秀气让人更讨人喜欢。 篆籀笔意代表人物是颜真卿,代表作品也并不是祭侄稿,而是《争座位》。 此处单指篆籀笔意,并非指鲁公作品水平高低。 争座位的篆籀笔意表达要胜过祭侄稿。 所以争座位,为后世学颜第一法书。(此处可能有人抬杠应是排名第一的祭侄稿,不解释。对笔法的领悟到了,就会分的清“神”和“意”“韵”“情绪”的表达。) 此不赘言。 鲁公篆籀笔意,来自张旭。 如下图



看这些画红线的地方。 中锋运笔,多转无折。 对,这就是篆书的基础笔法。 篆籀笔法很简单,中锋运笔,you转无折。

这种笔法,稍加提按变化,虚实变化,就是草书里的“篆书笔意” 在篆书里,是绝对不存在篆书笔意这一说的,因为本就是用的篆书笔法。 把篆书笔法用入楷行草隶,才叫“笔意” 就看这个“雨”,外边这个圆转。

这就是典型的篆籀笔法。 这是傅山的草书,看这个“舞”,与左边的“勺” 看到这股“圆融”中又加了提按的感觉没? 都是中锋,是能感觉到的,飞白是出在两边。 侧锋是单边出飞白。

这个是偏侧的,大多是中锋,看长竖,左边实,右边出飞白。 这就是偏锋多。 所以感觉力量不“浑厚”

再看这个,长竖似断而练,能明显看到中间细的部分力量也是在的。 (这个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此毛边太糙,颗粒大,实在无法控制成完全中锋中还带顿挫。) 傅山原本是用绢写的,也就是一种布料,非宣纸。 这个笔法如果用在上好的半生熟上,十块左右一张的纸上,效果非常好。 我是真没钱去买这种纸 于是我寻得了一块布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看到这种感觉了吗? 不要问我这是什么。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衣服袖子,白色的衣服袖子。 我还可以告诉你,这是我妈的衣服。 被我借来的。 因为我没找到自己的白衣服,所以管我妈借了一个棉料的。 绢是比绵要滑。 所以写出来中锋的感觉就非常好,这就是篆籀的笔意。 圆融而浑厚。

此为篆籀笔意,加“绞转” 绞转和篆籀笔意有什么区别呢? 慢行笔,笔锋自然通过力量的转动转过来,就是篆籀。 如果草书中,行笔快,又要实现中锋篆籀的力量,自然得通过“绞”的方式,让笔锋八面都擦过一面纸,达到力量的均匀,不出侧锋。 绞转是用“八面锋”,篆籀只中锋。 区别就是在一个快一个慢,但是想达到一样的“笔力”效果。


篆籀固然要用藏锋,第一是露锋,第二是藏锋。 这是一手写一手排的,所以渗水有点多,可能不清楚。 图为正写的“露锋”也就是隶书一类的“方笔”起笔。

这则是篆书起笔的方笔。 其实起笔就可以决定一个笔画是隶书用笔还是篆书用笔。 关键看是切笔 还是逆锋 今人强调“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逆锋的意思。 为的就是出中锋的笔力。 那用逆锋的笔法和切笔结合呢?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相信大家也应该看到过。

逆锋,然后切笔,因为锋尖是反方向的,所以切笔就自然成了折笔。 这种形状就是藏锋和露锋的结合。 我相信这个起笔大家都看过,很多行书都有。包括兰亭。

篆书起笔。 力量是均的,头是圆的,明显是篆籀意味。

上边两个短横,是方笔露锋起笔,是欧阳询用的。 下边两个是藏锋,折锋起笔,但是行笔时中锋。这就是颜真卿用的笔法。 所以说颜真卿的楷书有篆籀笔意。 其实篆籀笔意并不神奇,就是中锋。 以营造“力度”“浑厚”的线条为主。 但是这个笔法,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行草书中。 魏晋的草书是快的 大家可能会有一点感觉,用侧锋就比纯中锋快。 比如写隶书就比写篆书快。 这就是用笔方式的变化,产生的书写速度。

这是用的篆籀笔意写的“无”草书 篆籀笔意,笔画不在粗细。 而在中锋,并不是篆籀笔意就得特别粗。 细的也可以。 关键是“实”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锥画沙,你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横的两边洇的地方就是“沙子”,笔就是锥子。 印印泥就更简单了,想把印印的四面一边实,就只能放平力量,四面力道都得全。 印平就如笔的中锋。

我们传统写转折的时候,一般都是折锋写。 用的中侧锋, 上边明显折三次笔,也就是用了三个锋面。 但是篆籀笔意就的全中锋

就是这样的。

这个就是米芾的写法,米芾就是中侧变化出神入化,有折锋,中锋,侧锋。 一笔之间变化非常多。

这个是墨枯时用的篆籀笔意。(表现的不好,因为锋是散的分叉的,所以要绞转来聚锋,故毛刺较多)



所以回头看看何绍基临的争座位。 有毛刺,有折笔,有鼠尾,有须子。 但是力量匀,所以笔病也可能成为笔趣。 我记得某位书家说,写字不可能十全十美,应该有些瑕疵,才能显得更有趣。

以前我在夸沈鹏草书的时候,经常会被网友骂。 我是写草书的,我知道沈鹏用笔的功夫有多深。 不只是篆籀笔意。 篆籀入行草,本是就是一种克制“快”“油滑”,增加古朴的方法。 非常难。 有篆籀笔意,但是又能用锋面变化,这个用笔方法,沈鹏在近代应该是表达的独树一帜的。 虽然在近代功力确实不能和某些大家相提并论,比喻于右任林散之。 但是在今天,这种功夫也是出头的。 我这人有点贱,总以为能改变大家对草书的看法(非单指沈鹏) 所以屡次被骂,屡次谈自己看法。 行吧,各位怎么看是各位的事。 今天的主旨在说清什么是篆籀笔法。 应该有一年书法基础的,稍微懂一些理论的就能看清我以上所说的。 我从初学到看懂,自学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么叫“篆籀” 不过是一种线条的表发方式,一种用笔的方式。 简单到“快慢”“方圆”“提按”“虚实”

唐后主李煜的书法,用样的篆籀笔法。 篆籀笔法,在大多数人眼里,尤其不学书法的人眼里,就是“丑” 所以傅山徐渭倪元璐的草书,总被诟病,被骂成“丑”。 我也不知道到此还该说点啥 就这样吧 骂就骂呗,我脸皮厚。 篆籀笔法,至此结束,多学写篆书,自然能明白。 如果有同意的,点下关注吧。 其实所有学颜一路书法的人,以后多多少少会被骂成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