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继北大硕士被阿里巴巴拒了后,清华的博士也被百度拒了这件事?

赵先森


这种情况其实就像每天拉屎一样,太正常不过了,985,211,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只是名字好听,能力如何谁也说不清,211,985北大清华一样有垃圾人,或者能力平平之人,而普通院校一样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阿里巴巴和百度用人理念看来早已摒弃以往落后愚昧的只看学历的做法了,这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开化,学历代表了一定的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这点能力,还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具体做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这方面看来,我觉得普通院校学生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塑造,以此弥补先天学历低211,985,清华北大一等的缺陷,恰恰相反,211,985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拥有了天生的另众生膜拜的光环的优越感,在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方面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稍逊,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事实胜于雄辩!


沉醉寒风九段


北大、清华毕业生应聘被拒,十分正常。我国社会必定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能力培养。

谁说北大硕士、清华博士去某公司应聘,就一定会被录用?就连哈佛、MIT毕业生去应聘,不被录用,现在也十分正常。

首先,人们一直反对用人单位以学历识人,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学历情结,总认为名校毕业的学生就比其他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力强,就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如果觉得北大、清华毕业生不被录用,十分奇怪,那是不是承认用人单位就按毕业学校身份录用人才呢?或者反过来,有的用人单位以连北大、清华博士都不用来体现自己的用人水准,这不照样有名校情结,

“蹭名校”炒作吗?

名校毕业是一个学生的求职身份,但这并不能代表就有比其求职者有更高的能力。这提醒所有进入名校的学生,要在求学期间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能认为只要有名校身份,就在人才市场畅通无阻。同样,对于非名校毕业生,也不要因自己的学校“出身”就自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学历社会”最终会转变为能力社会,名校身份、海归身份现在都已经贬值,每个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生涯时,不能只想着改变自己的学历身份,而要想着怎样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其次,一名大学毕业生不被一个单位录取,并不说明他不优秀,而是适合不适合。这也是择业要双向选择的原因。用人单位要选适合的大学生,大学生也要选适合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聘用人才,要看人才本身是否胜任,哪怕毕业生很优秀,但这并不一定适合本单位,用人单位要考虑招聘人才和岗位的匹配度,包括稳定性。比如有用人单位担心名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太高,工作不稳定,因此,宁愿选择一些来自非名校的大学毕业生。而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也会投多家简历,被一家单位拒录,还有其他单位的机会,而其他单位的机会说不定更适合自己。因此,要理性地看待不被某家单位录用。这是人才市场中十分正常的双选选择现象。


熊丙奇看教育


很久以前曾经看过一篇武侠小说,里面的大反派是一个将军,武则天的后人,实力逆天,无数英雄豪杰都折在他手里。终于有一次,一群少年英雄经过种种努力得以和他对峙,问他:你这一生最怕的是什么?

明将军说,他最怕的有三件事物。前两件我都记不清了,反正和天下大势有关,而第三件,是一个女人。

小说里写:听了这话,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甚至觉得这传说中不可一世的厉害人物也亲近了起来。原来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北大曾经有一个毕业生选择卖猪肉,一时成为新闻。只因在大家心目中,北大清华毕业的人应该是人生赢家, 去左右时代风云,最不济也要进个世界五百强,怎么可以卖猪肉呢?听起来也太不美了。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这名毕业生甚至出来道歉,说自己对不起母校,给母校抹黑了。道歉之时,几度哽咽。

大家对北大清华的期望值也太高了,高到这里的毕业生必须去那些最光鲜的地方做最光鲜的事情,才不算丢脸;而如今,更有某些毕业生认为,哪个单位要是拒绝了自己,就是奇耻大辱。

北大硕士清华博士被拒有什么稀奇,这个世界上哪一条哪一款写着,只要你是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人家用人单位就必须倒履相迎?

进入一所好学校,并不代表你就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成为了优秀的人,也并不代表用人单位就需要你这个类型的。

比这个世界把你捧起来最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捧起来。

联合国秘书长也是会尿床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时之间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完全是很正常的事情。

成绩越好的人,有时候越难接受人生的挫折,因为他已经优秀习惯了,所以才对这个世界的拒绝感到莫名惊诧。

而更多普通人,早就习惯了,努力,失败,成功,再失败,继续努力……周而复始。

比起来,当年那位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格局要高远多了。虽然没有成为人们心目中预想的那种“优等生”,但如今卖猪肉也卖出了名堂,身价已经过百亿。他的名字叫陆步轩。

北大毕业生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也可以卖猪肉,甚至还可以被一些知名企业拒绝录取……这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只因在你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前,你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你的母校。


吹上来的小动物


平常心看待。

你希望我怎么看待,说北大的硕士和清华的博士也不过如此?还是说阿里巴巴和百度太严苛?

北大的硕士和清华的博士就是很厉害,阿里巴巴和百度就是很牛逼,知识无用论就是自欺欺人。

一个清华博士被拒了,有什么好震惊的,就是十个清华博士被拒了,又怎么样。

在网上随便搜一搜北大杰出校友,或清华杰出校友,就能找出几百个北大、清华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公司任高管,在政府机关任要职的例子。

从概率来看,高学历确实是知名企业的敲门砖,大多数名校毕业生都处于社会精英阶层。

先不说清华博士和百度之间可能是因为薪资或岗位等问题没有达成一致。退一步说,就算清华的博士是因为能力不足被拒,又有什么可惊讶的,难道名校里就没有能力不足的学生了么?

那你对名校的期待也太高了,高学历不是万能的,清华毕业去卖猪肉的也不是没有,普通学校毕业生也能逆袭,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的马云就一手创办了阿里帝国。

学历只是一方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但你不能因此认为学历一文不值

如果是质疑阿里巴巴和百度的招聘流程,知名企业的HR部门通常都有一整套为自己公司量身打造的招聘流程,不仅看学历,更注重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公司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业界精英,他们不缺应聘者,只想挑选最适合的人才。

别说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去应聘失败,哈佛、剑桥的毕业生去应聘失败也不稀奇,而且普通学校毕业生应聘成功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用几个个案以偏概全,否认高学历的价值或知名企业的招聘流程,是你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张兆杰说


我在阿里的时候,有华南理工的博士来面试,被拒了。我说说内部原因。内容很真实,是我听事业部主管跟HRBP聊天得知。

1.年龄可塑性问题。我们全部门都是国内外名校毕业,但最高学历只是研究生,平均年龄27岁。80%年龄24-28岁,而博士已经33岁,之前没有相似社会工作经历。年龄问题导致可塑性比较低,同事绝大多数比他小,而且还小七八岁。让一个学历比他低,年纪比他小,当他的职业引导人甚至是他的主管,担心他内心接受不了,难以融入群体,待不长久。

2.学历问题。阿里还是比较看重学历教育背景的,但这不是全部。毕竟商业公司,还是考察员工绩效为主。目前,博士应聘岗位非技术岗,属于产品运营岗。这个岗本科学历就可以胜任,博士从学历上讲,并没有在岗位胜任力上表现出出明显的优势。

3.成本问题。博士开价并不高,12k底薪。在广州,这个价这个岗,在公司待了三年(算是大学实习期)同事底薪也是这个水平,但已经对业务非常上手,年纪也不过二十五六,距离成家还有五到六年时间,可以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这就是潜在的隐形人力价值。但博士呢?从创造价值角度来说,没有特别厉害的地方,但是隐形人力成本很高。

归根到底,博士面试被拒是什么原因?

不是公司原因,不是博士自己原因,是社会和教育,造成的人才结构性失调问题。


莎139296814


我女儿上高中时,有几个同学一同坐车去参加奥赛,其中有一个是清华苗子,后来也果真考上清华。

一路同行,一位家长回来后就感慨,我终于知道自己家孩子和人家差距在哪了?

因为一路上,大多数孩子都是在聊天睡觉,只有那个孩子既不聊天也不睡觉,从上车到下车,一分一秒都不浪费,埋首看书。

其实,即使他不看书,他也不会和同学聊天,因为他不知道聊什么,怎么聊,这样的孩子就是属于典型的书呆子,适合搞科研,如果让他做团体项目,恐怕会两败俱伤。

我车间以前也有一位清华毕业高材生,有一次从国外购买的设备出故障,厂领导将仪表电气维修三个车间的领导技术员全部叫到现场研究,谁也不敢发言,他围着设备转了两圈,告诉维修人员从哪儿下手,维修人员不服,他当场把公式写在地上,厂领导果断拍板,动手。两个小时后,设备恢复正常,直到今天还在运转,直接给我们厂子节省上百万修护费。

不过,那老哥直到退休也只是科级干部,而且是最没有实权的那种单位。因为他不仅本事大,脾气也大,上面领导和他都合不来,他再有本事,人家不用他,就让他闲着,用我们的话说,这样的人在国企就是浪费,但性情所致,即使在民企只怕也未必会如鱼得水。

所以,不论北大清华,还是哈佛耶鲁,高学历不代表高情商,找工作不仅要适合你的能力,还要适合你的性格。


语曦若昕


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能力,但是并不是百分之百。能考上清华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说明他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学习能力毕竟只是多种能力的一种,而非全部。

向阿里巴巴、百度这类的互联网民营公司,他们在看重学历的同时,也许还看重你的工作能力。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学历确实能够反映你的工作能力,为了减小招聘成本,他们也设置了学历门槛,但是绝不意味着满足学历、或者毕业院校,就一定能够满足这些公司的招聘要求。

这一点与国企有点不同。国企更看重学历,如果是清华的博士,去国企应聘,甚至去事业单位应聘,都可以免试入职。笔者所在的政府机关,有一个清华的博士,书法专业,虽然与我们局的职能无关(建设口的),但是仍然是享受副处级待遇。当时我还纳闷,书法专业,与我们建设审批有什么关系啊。

也许这就是国企和私企对人才定义的不同吧。私企看重工作能力,能者上。国企看重学历,学历高者上。但是哪个评判标准更科学,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春风下的杨柳


这有什么奇怪的,别说阿里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像我们公司一个几十人的的公司,我在面试过程中就有一个清华博士一个北大硕士连二面我都没给机会,清华的这个博士四十多岁,以前自己带过两次团队,将团队由十几人带到几十人,之后都与原公司高层闹翻,最后被迫出来找工作,坦率来讲此人有能力,有经验,有学历,但是我招的是工程师,是攻克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此人与我性价比不高,此人适合合伙人的角色,所以没有给他二面机会,说白了就是不合适。而北大硕士则过于狂妄,面试时我提出一些专业知识问题,此人拒绝回答,问一些其以往工作经验或者项目,此人也拒绝回答,你什么都不说我怎么判断你是否合适这个岗位。所以也没给他机会。这种事就是看合不合适,你不合适这个岗位再优秀也没用。


金鈤投挑


高智商被拒是特例吧!别把人家一棍子打死吧!其实招聘是看这个人适合这个岗位和清北学历无关吧!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吧,我儿子和一群成绩好,学校也好的人一起去应聘,其实优秀的人挺多的,我去了都是绝望,想着考不上了,考试成绩英语他就没人家考的好,面试又是一群人综合打分,等结果出来还真是招聘上了,而比他优秀的人落榜了,我也想不通么


心态50248


总有些人拿个案来满足自己的酸葡萄心理,下面摘一段清华大学官网上的文字:

清华大学平均每年毕业学生逾6500人,就业率一直保持高位,毕业生去向以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和工作就业为主。2015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共7035人(不含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其中,本科生3113人,研究生3922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8.4%。其中,国内深造比例近三成,出国(境)留学比例不到20%,工作就业比例超过一半。
  2015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以企业单位为主,其中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其次为高校、科研及其他事业单位;再次为各级党政公共部门。
  根据2015~2016年度《泰晤士报》排名,2015年清华大学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中,超六成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留学。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QS排名)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之一。2015年,该排名首次专门发布《Q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清华大学被评为全球第九,亚洲第一。

应聘过程中被阿里、百度这样的顶尖企业拒掉,并不是什么反常、丢人的事情,企业要的是合适的人,不是学历最高学校最好的那个,这是稍微有点职业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的道理。

由博士被拒就去质疑博士的能力,由清华博士被拒就去质疑清华学生的能力,你们真的想多了。

那些说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也可以歇歇了。你见过几个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要真这样,学校就关门了,这世界不就是一群低能儿的天下么?

知识经济时代,还在拿草莽当英雄,只能说诸位OUT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说着玩儿的,国家花大力气拿巨资搞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你看看那些进入计划的人都什么出身!

小草有它的价值,大树也会被砍倒,但你不能因为森林中有一两棵树倒了,就否定森林的价值。

我们多数人都不是北清毕业的,我也不是,但我们没有必要去看人家一两个学生的笑话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自己努力超过他们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