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翰林院走向兵部尚书,徐世昌的升迁之路不平凡

(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因操练新军有功升任山东巡抚时。徐世昌以“记名道员”的身份跟着袁世凯去了山东。清朝的官名“道员”即“道台”。清朝地方机构分为“省、道、府、县”。道台是协助总督管理地方事务的官,而记名则是清朝的一个官阶制度,官有功绩,交吏部或军机处记名,以备提升。

徐世昌还是要感谢袁世凯,是他苦苦相劝让自己放下翰林身份跟随,不然到现在还是一个书呆子,只能在冷清的翰林院过着死气沉沉的日子,现在当了记名道员,如今,吏部、军机记名了,升官还不是指日可待?想到这里徐世昌有点小兴奋。

行伍出身的袁世凯想法可没那么复杂,只想有一位进士功名的翰林愿意相随,更何况徐世昌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知根知底,用他的话说就是:“菊人兄,我放心”。总得想办法拉老兄一把,于是,袁世凯总是在许多大人物面前提起:“朝廷小站编练新军,所以有成效,乡人翰林徐世昌功不可没!是一个文武全能的栋梁之材!”

从翰林院走向兵部尚书,徐世昌的升迁之路不平凡

徐世昌

此后,徐世昌除了在山东辅袁之外,也经常在京城走动,见到大人物的机会也多了,由于他虚心礼让,小心谨慎,给那些大人物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哪成想,人算不如天算。

庚子年(1900),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国家打着“镇压中国义和团”的幌子,阴谋瓜分中国,借口清政府排外,便联合起来大举进犯中国。6月17日攻占大沾口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结兵力两万人自天津沿运河进发,14日便攻陷了北京。

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领着光绪皇帝和几个亲贵大臣一路逃往西安。徐世昌知道自己尽忠的机会到了,赶紧收拾一下行装,去追随太后和光绪皇帝。可是,到了队伍才发现,追随太后和皇帝的人太多了,连车辆都不够用,哪还有地方放他的行囊。最后,和大家预料的一样,徐世昌光荣得”掉队了“。

此时的徐世昌十分扫兴,望着前面灰尘滚滚的逃难队伍长叹:“我徐世昌连报效朝廷的机会也没有了,我还有什么前程呀?”便愤怒的把自己的行李狠狠摔在地上。回到京城后,那些留在京城的文武官员,一个一个垂头丧气,无所事事。连皇帝都走了,还有什么事儿可干呢?这庄严又冷清的大清宫早没了庄严。徐世昌突然觉得自己比大清宫还冷清,甚至冷得有点发抖,回到家中后藏了起来,闭门谢客。这一年,徐世昌刚好四十六岁。

对于未来,仍是个未知数,徐世昌寝食难安。思索再三,索性写一封信给在湖北钟祥任知县的堂叔徐嘉禾商量一下。徐嘉禾很快回了信,意思也很明确,“速去奔赴西安,慈禧太后在患难之中,对于追随自己的官吏必会另眼看待”。随信也寄来了路费。徐世昌得到叔父的提示,但是,想到去西安,便又犯了愁,我一个记名道员即便到了西安,又如何圣颜呢?想到这里,他突然意识到,必须先去宫中打探一下皇上和太后的情况。

徐世昌从这些留守人员中得知江苏巡抚鹿传霖已经提兵勤王,这次跟随有功,被太后擢升为军机大臣。对于鹿传霖,徐世昌在熟悉不过了。原来鹿传霖正是他当年坐馆的东家主,他是他两个儿子的老师,通过鹿巡抚,就可以朝圣了!到了西安,可以先拜见东家,再拜托朝圣之事,想来也不是难事,可谓一举两得。想到这里,徐世昌终于下决心西行。

(二)

辛丑年(1901)徐世昌正月徒步西行,二月到了西安。他先去拜望鹿传霖,鹿传霖盛情地接待了他。当他知道徐世昌想晋见两宫时,很婉转的说:“菊人公,你对两宫的一片忠心,令人敬佩!太后和皇上如果知道你千里迢迢来到西安,向他们问安,都会很高兴的。只是,放弃京城,又一路劳顿,心情自然不好,一般不愿接见外臣,你是军机记名道员,按理说,求见两宫也不是不可能,你看这样成不成?你先写个拜望的帖子,等我在被召见的时候,亲自为你递交给太后,再把你的情况略略介绍一下,但是不知道要等待何时啊?”

从翰林院走向兵部尚书,徐世昌的升迁之路不平凡

鹿传霖

徐世昌—听不好强人所难,说:“那就有劳鹿大人了,学生敬候佳音。”鹿传霖说:“你这一路到西安不容易,暂且我这里住下吧,如果有事,也好当面赐教;再说住在我的军营比别处安全,别嫌怠慢就行。”徐世昌忙站起鞠躬,说:“大人厚爱,学生心领了,只是住在此处,必会给大人增添麻烦,学生担待不起!”在我这里还能有什么麻烦的?”鹿传霖说,“‘菊人公安心住下便是。”

没过几天,鹿传霖便告知徐世昌,说:“菊人公,帖子我转交给太后,她看后很高兴,说“难为你了”,知道你忠心于她。其实,鹿传霖只是送了个顺水人情,徐世昌把他两个儿子教得很有长进,于情于理都要帮助他,最主要的是他发现袁世凯是个潜力股,可以借着徐世昌靠近袁世凯。

当鹿传霖被慈禧太后召见的时候,他转着弯儿先把徐世昌夸奖一番:“老佛爷离开京城之后,这位“记名道员”便寝食难安,一直惦记着老佛爷的安康。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徒步来到西安,一定要知道老佛爷的安康情况,由于自己位微官小,无法见到老佛爷,才让奴才……”慈禧闭着疲惫的老眼,一边听着,一边皱眉。当说到徐世昌忠心之处,慈禧“扑哧”一乐:“说:“难得一个小人物不忘皇恩,徒步追随,也算忠心。”慈禧又闭上了疲惫的老眼,说:“徐世昌,嗯!我知道了。”

这句“嗯!我知道了”,让徐世昌鼓舞欢欣、如获至宝,十分欣喜,目的已然达到,就不能在鹿传霖家做食客了,便向鹿传霖提出辞行回京,两个人不免要互相客气一番。无非就是鹿家两位公子让徐世昌调教的很有出息啊!徐世昌在西安多亏鹿传霖帮忙什么的客气话而已。

(三)

徐世昌出西安东行,坐一段车,走一段路,他心情愉快,哪里觉得会累。只几天路程,徐世昌便到了郑州,此刻,他突然觉得应该去拜访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很重要。于是又改道去武汉。张之洞可不一般,绝对是个能与李鸿章争夺势力的另一个洋务派首领。

此人很器重袁世凯的练兵之举。徐世昌在天津陪袁世凯曾拜访过他,二人谈得很投机,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很得徐世昌的崇拜,张之洞也很赞赏徐世昌的才华。天津相会的时候,当着袁世凯对徐世昌大加赞赏“徐菊人非久居人下之人,奇才之士,必有大业可创!”。今后他对自己必会大有帮助。

到了武汉后,徐世昌在武昌张之洞衙门附近一家旅馆住下,洗澡换装,修面整冠,写好了拜帖,这才奔湖广总督府而去。拜帖送进总督府,徐世昌在门外徘徊等候。六十五岁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听到下人报“军机记名徐世昌来拜!”并送上徐世昌的拜帖。张之洞刚要拒绝,忽然想起:”徐世昌不是在军机处记名吗,怎么到武昌来了?”张之洞但转念一想,改变了主意,因为他想通过这个人才去收拢袁世凯,他立即交待下人小客厅请。

从翰林院走向兵部尚书,徐世昌的升迁之路不平凡

张之洞

张之洞有个习惯,只有贵客才请进小客厅,下人一听要在小客厅待客,肯定身份高贵,高声传话:“有请徐大人!”等徐世昌被进了深宅大院,张之洞早已在小客厅外迎候,拱手欢笑道:“菊人公,有失远迎,罪过,罪过!”“冒昧造访,请张大人恕罪!”徐世昌也拱起双手还礼。

二人手挽手走进小客厅,待献上香茶。落座后,徐世昌又拱手说:“菊人去西安朝拜两宫,回京途中,拟去看望家叔,一到武昌,自然要先来向张大人请安。”“多谢,多谢!”张之洞拱手说,“天津一别,已有数年,听闻菊人公军机记名,可见朝廷明智,相信不久,菊人公将有大任相委。”

徐世昌说:“学生才疏学浅,还望张大人多多提携。”张之洞随后设宴招待了他。宴会上,再次请徐世昌代他向袁世凯问候。“袁大人也是时刻惦记着张大人。”徐世昌说,“学生一定把张大人盛意转达。”徐世昌知道张之洞是个很重视官阶的人,对于官位低的人,他是不会理会的,盛宴招待自己实属罕见。

他也暗暗佩服自己当初改道来武汉的决定。于是趁着酒意说:“张大人如此抬爱,学生感动不已,日后有用到学生的地方,在所不辞,以后有机会,还请大人多多提拔,学生也不便久留于此,借大人之酒,学生也算谢辞了。”

次日,徐世昌将要动身时,张之洞亲自送别。徐世昌再三致谢。张之洞笑着说:“本想多留你几日,闻知你京中事多,我就不多留了。”说着,将红纸裹包的一封程仪送给徐世昌。徐世昌又惊又喜:“大人如此厚赠,学生不敢愧领,谢大人美意了。”“一点薄礼,不成敬意。不必推辞了。“能得如此一位大人物厚赠,徐世昌内心激动不已,他接过程仪,说:谢大人厚爱,学生恭敬不如从命,学生收下便是。”

(四)

等徐世昌回到北京的时候,清朝政府已经同英美等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议定书》。签完条约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大摇大摆地回到了北京,又住进了紫禁城,清王朝这个统治机构终于又可以正常运转了。由于袁世凯镇压义和团、两宫西逃他又“勤王”有功,所以,慈禧一回到北京,就提拔袁世凯做了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徐世昌听说后,急忙前去拜见他的老发小—袁世凯。

徐世昌见到袁世凯,还没想好说什么,倒是袁世凯先开了口:“听说菊人兄前一阵子去了西安,此举倒是明智,去一趟,也是一片诚心。徐世昌有点为难地说:“我这个官位,哪里有幸面圣?,只是请江苏巡抚鹿传霖鹿大人代为致意罢了。”“鹿大人?是你在他府上教过他儿子的鹿大人?”袁世凯问。“正是,他已经擢升军机大臣了。”徐世昌说。”你好好休息,这两日进宫时我再向太后保举你一下,应该会有个擢升的机会。”袁世凯说道。“那就多谢了。”“你我二人何必言谢,这不是见外了嘛。”徐世昌坦诚一笑,退了回去。

从翰林院走向兵部尚书,徐世昌的升迁之路不平凡

袁世凯

两日后,袁世凯果真被召入宫,见了慈禧太后,禀报完了所内之事,便对慈禧说:“军机记名徐世昌学兼文武,才优干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提徐世昌,慈禧猛然觉得咋这么有点耳熟呢,闭上老眼想了想,拉长声地问:“徐……世……昌?咋这么耳熟呢?他是什么人来着?袁世凯忙说:“他曾在翰林院效力,臣在小站编练新军时,展示了才华,后来又到了军机处。前些日子,他还徒步去了西安朝见两宫。”

慈禧猛地想了起来。“你说的这个徐世昌,就是鹿传霖在西安对我说的那个人吧。难为他了,一个文人,从北京步行到了西安,可见其忠心。““正是此人。”袁世凯说,“徐世昌常在臣面前畅述忠君伦理,治国策略,令臣十分动容。只是他为人老实诚恳,又所见不广,无幸面圣。”“既然你们两位大臣都推崇他,想必是不错的。”慈禧经过这一场逃难,也知道用人之重,便对袁世凯说:“明儿一早,你就把那个徐世昌领进宫给我看看吧。”

袁世凯回到住处,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徐世昌。徐世昌知道后高兴的不行,内心激动不已,总算有出头之日了!可是转念一想,明天见了老佛爷说什么呢?也不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啊!她会问什么呢?慈禧书读得不多,也不能在她面前海阔天空地展示自己的学识。那这婆娘肯定黑着脸说:“别总觉得自己读的书多了,就什么都明白了!回去吧,再好好地磨练磨练。”想到这里了徐世昌打个冷颤,”这时,徐世昌想到了《辛丑条约》,应该这方面找点学问,说不定这婆娘会在这方面出点难题。

于是,徐世昌一层层捋顺清点《辛丑条约》前前后后发生的事件,做到心中有数。他一夜未合眼,直至东方发白,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吃了点东西,便急忙赶到袁世凯府上。袁世凯领着他走进紫禁城。而紫禁城里的慈禧也在琢磨这个徐世昌何许人也?竟有两位重臣推举。袁世凯说徐世昌“学兼文武,才优干济”,应是没有错的。徐世昌随着袁世凯来到后宫,跪拜请安一番,然后立在一边。

(五)

慈禧在后宫接见臣子,从来是不赐坐的。跪拜问安,一般只说一个字“嗯—”,最说三个字:“起来吧!”然后依旧闭着老眼听禀报,或发号施令。今儿却有点反常。“你叫徐世昌?”慈禧突然发问,倒是把站在一旁的袁世凯和徐世昌吓了一跳。“臣是徐世昌。”徐世昌忙镇静的跪在地上回答。“听说你是丙戌科的进士,是哪里人呀?”慈禧又问。这一问,徐世昌倒不知怎么回答了。

徐世昌的远祖是明末从浙江省鄞县的绕湖桥村迁居直隶大兴县的,乾隆年间又移居天津;其高祖徐城为河南省南阳县知县,死后葬于河南汲县,全家遂寄居该地。徐世昌便有了浙江、直隶、河南三个籍贯。他想都没想直接报了个“天津”。其实,慈禧也是随便一问,她老人家哪有功夫记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呢!于是又问:“听说你在翰林院已经九年了,确有此事?”“谢太后关心!”徐世昌说,“臣在翰林院九年里跟各位大学士学习了很多本领!机会很是难得呀!”徐世昌自己说完都感觉违心,坐了九年冷板凳,还说机会难得?什么人啊?

从翰林院走向兵部尚书,徐世昌的升迁之路不平凡

慈禧太后

慈禧这个老女人最怕别人在她面前诉苦,最忌别人伸手向她要官。而徐世昌和他们不一样,谈吐不凡,气质优雅,体貌也是英俊潇洒,绝对是个奇人,她又惊又喜地转过脸来,又仔细打量徐世昌一番。不一会儿,就让袁世凯和徐世昌退下去了,只是说了句:“有事我会让人找你们的。”从后宫退出来后,徐世昌心凉了半截,他原以为慈禧能给自己升官呢?听语气也不是不高兴,怎么话还没说完就给撵了出了?想到这里他有点灰心意冷。

袁世凯倒是看出来徐世昌有点不高兴,袁世凯哈哈笑了起来,徐世昌有点摸不着头脑。看来,徐世昌根本不了解这老女人的性子,这老女人如果看中谁了,准会默不作声,一句“有事我会让人找你”那绝对是高看了。所以,袁世凯满面带笑地说:“菊人兄,你大喜的日子就要到了,我先恭喜你,祝贺你!”说完才告诉徐世昌慈禧的脾气秉性,徐世昌这才如释重负,会心的笑了笑。

慈禧没有忘记徐世昌,隔一天,她在召见军机大臣荣禄的时候,就说了许多徐世昌的好话,还怕荣禄不放在心上,又加重了语气地说:“仲华,我看徐世昌不错,可以抵得上那个李鸿章的!你抽时间见见他。”比慈禧小一岁的荣禄,可是慈禧的有力膀臂。现在,又刚刚加封为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等要职,算是朝中第一等的显赫人物。慈禧夸赞徐世昌,他自然顺着杆儿往上爬,便说:“自然要见见了,我也听说军机处记名道员中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以重用。”有人托了,徐世昌的官运就通了,不久,商部成立,袁世凯一个保奏,他便任了商部左丞,一下子由六品擢升三品;又不久,再升为内阁学士候补副都统;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世昌便升到了兵部左侍郎,由侍郎而兼政务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署兵部尚书。四五年之中,徐世昌便由一个七品的编修登上了尚书的高位。真是清一代汉大臣所未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