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00元人民幣和美國1000美元購買力是一樣的嗎?

634812056


很奇怪的,美國人工貴,工價高。也就意味著收入高。物價卻非常低。中國工資上漲幅趕不上物價的速度。原因就在於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美國是第一世界中國還在第三世界進軍第二世界。

美國是世界的中心。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也得圍著美國轉。中國的產品自己產出自己的消費。工資和物價就產生了相關性。美國的很多產品。都在第三世界國家生產。蘋果手機為例。如果說所有生產線都遷移美國。蘋果的售價要賣到2000美元以上。希望你能明白這個邏輯。


時悟


有的人可能很不理解,為什麼要拿1000人民幣和1000美元比,明明匯率都要乘以7,肯定1000美元購買力更強,怎麼不拿1000人民幣和1000日元比啊?

所以在看這個問題前一定要達成一個公共識,比較相同數目貨幣的購買力的前提是兩國人的平均收入,或者是中位數收入應該差不多。中國人一般城市的居民月收入差不多4000人民幣,美國人的普通收入也差不多4000美元,這樣收入數目相同的情況下比較貨幣的購買力比較合理。

而且比較購買力只比較貨幣在當前國家的購買商品的能力,對比的商品也應該是日常生活用品,而非奢侈品,這樣才更反映民生。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表明接下來討論內容的正當性。

我們老說美國人有錢,但其實人家的收入數目並不比我們多,要知道高收入的代表,硅谷的那些碼農們年薪能上15萬左右,著很多嗎?普通的家庭年收入其實也只有6萬左右。可是為什麼我們總說美國人有錢?因為他們的生活水準高,七八十年代電視和汽車就快成為標配,那時候中美的生活水準奇大因此對美國人有錢的印象就一直延續下來,其實人家美國人還覺得中國人有錢,因為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國人旅遊,中國人可以天天下館子吃飯,中國人買個房子動不動就幾百萬,人家美國人買個房子30萬就很了不起了。美國人覺得自己很窮,因為他們雖然過得生活品質不錯,但是很難拿出閒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好吧開始就事論事,看看1000美元能在美國幹什麼。

首先買車買房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買一輛本田思域20000美元,寶馬320i需要40000美元,對比於中國人來說,美國人拿一年的工資就可以買一輛寶馬,半年工資買一輛思域,可是我住的這個小鎮和城市,其實很少看到寶馬和奔馳車,更別提新款寶馬,一方面原因是這裡不是富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美國人在各方面必須開支都很大,可支配收入不多。因此雖然看起來普通人一年工資可以買寶馬,但其實能夠理性買寶馬的人都是年收入十幾二十萬的人。所以寶馬在美國依然可以看成劃分貧富的分割線,一樣是奢侈品。

現在再說說1000塊錢在美國能買什麼?

首先能買一臺iphone x;

在加州迪士尼玩9天;

去海邊玩幾天:上個月我定了一個海邊度假村兩室的套房,三天只需要380美元,開車去來回油費50美元,沒有過路費。坐船出海看海豚70美元每人,吃飯一天60美元,包括在外面吃和在房間裡自己做飯,四個大人帶一個小孩。

可以買一臺高配的筆記本電腦;

1000塊錢對美國人來說是一大筆錢,因為你要是去沃爾瑪買菜會發現怎麼也用不完:

4塊錢可以買18個有機雞蛋,也可以買1加侖好牛奶,因為便宜的牛奶只要不到2塊錢。

8塊錢可以買一整隻無抗生素的冷凍雞;20塊錢可以買一整隻豬大腿肉。。。所以要吃飽很容易。


穿美國望世界


這個東西怎麼說呢?總體上來說,肯定是美國1000美元的購買力要稍微強一些,但是美國1000元和6000元差這麼多。下面來說說理由:


商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可流通的,比方說糧食、電腦等商品,可以通過運輸來到達其他國家,如果存在較大的價差,那麼就會存在套利空間,商人就會從中獲利。所以這類商品來看,1000美元和1000元的差距是比較大的。


但是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商品是不能夠流通的,包括房產、服務等。以理髮師為例,美國的理髮可能要高於20-30美元,但是中國的理髮可能只需要20-30元,這就是不可流動的商品之間的購買力差距,從這個角度來說,1000美元和1000元的差距是比較小的,甚至於有時候1000元的購買力可能還要高於1000美元。


所以關鍵問題得看看人們日常的這些可流通消費佔比總消費的比例是多少,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來看,大概在50%左右,所以美元的購買力肯定是要高於中國人民幣的。但是差距沒有那麼大,大概在2000-3000之間。


以股易金


想太多了。

中國1000元人民幣和美國1000美元購買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其實就是一個購買力平價問題。購買力平價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

我們不說別的,首先簡單的從房地產來說。

100萬美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可以購買一臺面積3631平方英尺(大約是337平方米)的房子;在華盛頓 雷克蒙特區,能夠買到一套3900平方英尺(約合363平方米)的房子,100萬人民幣在中國那個城市能夠買到這樣的房子?要知道,美國的房子面積是室內面積。

再說汽車。

林肯大陸在美國起步價是45000美元左右。在中國是30萬起步。這是美國產的汽車,不好對比。那就德國奔馳,梅賽德斯奔馳第4代GLE在美國市場售價53700美元起。在中國是72.78萬起步。

好吧,這些大件商品,或者奢侈品不好比較,那麼比較日常生活用品。

在美國吃一個麥當勞,5美金(飲料無限制添加);一個自助餐,高級點的14美金,一般的10美金。

8月13日,美國能源署公佈的汽油價格是2.624/加侖,一加侖=3.785升,也就是美國的汽油平均價格是0.69美元每升,而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平均汽油價格大概是是6.68元每升。接近十倍。

服裝也不用算了。美國1000美元可以買一大堆衣服,因為同樣品牌的服裝,在美國賣的中國便宜。

簡單從工資來比較也可以知道。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統計,2017年,全美的全職員工數為1.14億人。他們平均週薪的中位數大約為865美元。這樣算下來,每月的工資大約為3500美元。

2017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74318元,2017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5761元。這樣平均下來,中國工資顯然不止3500元人民幣。

但中國人消費能力能夠比得上美國嗎,不可能。

2017年,美國3億多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接近14億人口,只是第二大消費大國。

現在不要天天想著比這個,沒意思。現在我們確實比美國差點,尤其在人均上,比美國差遠了。但想想20年前,我們差的更多。

認真工作,努力幹活,再過20年,你我重相會,形式大不同。


波士財經


我的觀點是:1000元人民幣和1000美元的購買力是大抵相同的。

看了其他回答者的回答,大多有失偏頗,他們的理解過於片面。評價購買力,要從購買的商品來衡量,商品分實體商品和人力服務兩部分。其他回答者基本都是拿實體商品來衡量購買力,實在是不公正。

中國的1000元,可以購買價值300元的實體商品和700元的服務商品;

美國的1000元,可以購買價值700元的實體商品和300元的服務商品;

舉例:

生病叫救護車,中國不超過200元人民幣,美國不低於2000美元;

蘋果手機,中國不低於5000元人民幣,美國不超過1000美元;

叫個外賣,中國外賣運費不超過5元人民幣,美國不低於20美元;

在外面洗頭理髮,中國大多數不超過50元人民幣,美國大多數不低於200美元;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實體商品貴,人工服務便宜;

美國是發達國家,實體商品便宜,人工服務昂貴;

這種情況,在大多數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總得來說,1000元人民幣和1000美元購買力是大抵相同的。


呼啦呼啦


人民幣和美元的購買力當然是不一樣的,要是1000人民幣和1000美元的購買力是一樣的,那目前中國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了,要知道2018年我國的GDP總量已經達到90萬億,而美國的GDP總量是20.5萬億美元,如果美元和人民幣的購買力一樣,那就相當於我國的GDP總量實際就相當於美國的4.5倍左右了。

在現實當中,美元跟人民幣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如果按照當前的匯率來計算,1美元相當於7塊人民幣左右。如果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在我國進行消費,那麼1美元的購買力就相當於人民幣購買力的7倍左右,而且這種購買力是真實的,因為美元隨時可以換成人民幣,然後拿去消費,而人民幣換成美元在美國消費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如果按照美元在美國國內的購買力和人民幣在中國國內的購買力來計算,那麼人民幣跟美元的購買力差距就沒有那麼大。

具體目前100元人民幣相當於多少美元的購買力,我們可以參考中美兩國的一些物品價格來大概推斷一下。

比如蘋果11在美國的售價是699美元,在中國的售價是5499元,這裡面扣除10%的關稅之後,實際進口價格大概是4950元,從蘋果手機的售價角度來看,美元的購買力仍然相當於人民幣的7倍左右。

比如同樣是一條牛仔褲,在中國的售價大概是99塊錢左右,而在美國的售價則有可能達到19.9塊錢,那麼美元的購買力就只相當於人民幣的5倍左右。

比如同樣是白菜,美國的售價大概是3美元左右每磅,相當於3.3美元左右每斤,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白菜也差不多是3塊錢左右,那麼從蔬菜的角度來看,美元的購買力跟人民幣的購買力就差不多。

比如理髮,目前在美國剪頭髮一次大概是在20美元到50美元之間,而我國的理髮差不多也是在20人民幣到50人民幣之間,所以從一些日常生活服務的角度去看,美元的購買力跟人民幣的購買力其實也差不多。

再比如教育,目前美國一般私立大學學費每年約為25000至35000美元,一般公立大學學費每年約為11000至21000美元,而對應的我國私立大學一年的學費也差不多1萬到1.5萬之間,而公立大學每年的學費大概在4到6千塊錢。可以看出美國上大學的費用要比我國高很多,如果按照教育的購買力來看,美元的購買力只相當於人民幣的1/2。

通過對比以上幾個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有些產品美元的購買力高於人民幣,有些產品美元的購買力跟人民幣是一樣的,而有些產品人民幣比的購買力要比美元更強。

所以按照實際的購買力來算,美元的購買力肯定不會達到人民幣購買力的7倍。具體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購買力的多少倍,我們可以參考購買力平價GDP來推算。

下圖是2018年全球購買力平價GDP排名情況。

從上面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2018年中國購買力平價GDP達到25.4萬億國際元,而美國的購買力平價GDP是20.54國際元。

美國購買力平價GDP跟按美元計算的GDP比例是1:1,而中國購買力平價GDP跟人民幣計算的GDP比例是3.5:1左右,從這個角度來看,實際上美元的購買力只相當於人民幣的3.5倍左右。


貸款教授


在美國,平均月工資約為5000美元;在中國,平均月工資約為5000元人民幣。據調查,一個美國人拿著5000美元月工資在美國生活,與一箇中國人拿著5000元人民幣在中國生活,實際生活水平差不太多。當然這並不是說1000美元與10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是等同的。造成這種“差不太多”的原因,也許是由於生活習慣不同,消費的內容不同。1000美元的購買力肯定大於1000元人民幣,但1000美元的購買力絕對沒有1000元人民幣的7倍之多!只要對兩國的物價水平進行認真分析,你會發現1000美元的購買力,大概與30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差不多!


戰略轟炸機1000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購買力這個概念。它其實是經濟學上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居民取得了收入之後購買商品以及服務的能力。而影響購買力的因素有居民的實際收入、幣值、消費者的儲蓄和信用、消費者的支出模式等。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研究一定數量的貨幣購買力時,我們不能只考慮貨幣本身的幣值,我們應該將其和居民們日常常生活中所涉及物品及服務的物價、居民日常收入結合在一起來分析,這樣得到的結果才是準確的。


我們將其帶入我們今天討論的1000人民幣和1000美元中來看,我們從表面上看,美元的幣值相對人民幣要高。如果把背景都放在中國,那麼顯而易見1000美元能買到的東西要更多。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比較1000人民幣購買力和1000美元之間的的購買力,我們就必須要考慮到中美兩國居民的收入情況,以及消費情況。基於這兩方面,我們通常採用比較同樣數值的貨幣能夠購買的貨幣或者服務數量多少,來比較它們之間購買力的強弱。

中美兩地居民的收入情況。

在美國法律中嚴格規定了美國居民通過工作拿到的薪資數量,其中規定了美國居民時薪最低為7.25美元。平均來說,美國居民通過工作得到的時薪一般在十美元左右。如果一個美國居民每天工作八小時,每週工作六天也就是每月工作26天,那麼他每個月能夠拿到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在兩千美元左右。那麼中國居民呢?根據政府部門發佈的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上半年中國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5294元,平均到每個月也就是2549元。和美國居民每月2000美元的收入相比,再考慮了幣值的條件下,中國居民的收入大大低於美國居民,但是在只考慮貨幣數量的條件下可以認為中美兩國居民每月的收入持平。

中美兩國居民的消費情況

在研究兩國居民的消費情況時,我們為了能夠更加直觀的得出結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我們將會把中美兩國超市中都擁有的必需品進行價格方面的對比,然後在同樣的貨幣數量的條件下觀察那種貨幣購買力更強。首先是常見食材雞蛋,美國的雞蛋通常打包成盒後進行販賣,一盒裡面有12個雞蛋價值2美元,相當於0.16美元一個雞蛋。在中國一斤雞蛋價格在7元左右,並且一斤雞蛋大約有十個,也就是說每個雞蛋的價格為0.7元人民幣。接下來我們看看我們平常吃的水果,據調查美國超市裡面買的每盒十幾個的草莓需要四美元,在中國這樣的一盒草莓要賣到十五塊錢左右。

在進行商品的比較時,我們儘量要避免設計進出口的貨物,因為這些東西的價格還會受到別的因素的影響,會導致實驗不準確。再討論完商品之後我們來討論中美兩地的服務價格。在美國剪頭髮的價格接近四十美元,而在中國只需要二十元。在美國公交車收費要達到兩美元左右,但是在中國大部分公交車都只需要一元。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同樣的貨幣數量、同樣的居民收入的情況下,在美國能夠購買到更加多的商品,但是在中國某些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服務。綜合來說,1000人民幣的購買力其實並沒有1000美元的購買力強。但是我們在查詢資料時也發現,人民幣和美元購買力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的縮小,這也代表了中國社會在不斷髮展,社會福利在不斷提高,相信在不遠的將來,1000人民幣的購買能力絕不會再低於1000美元、


福垊


一般拿錢,買兩種東西,一種叫必需品,沒有得死,一種不是必需品,就是有沒有你都能活,就是活的不舒服點。購買力只能用必須品衡量,不能用非必需品衡量。

除了米麵糧油這種硬通貨,其餘的都受到各種客觀條件影響,比如奢侈品就不能看做衡量購買力的標準。

評論區這群蠢蛋都在那說房啊,車啊,拿這些不是必需品的東西在說事,這些東西對於有些人來說是必需品,有些人還不是。很多國內的富豪,現在也是租房子,你敢說他買不起?美國世界第一大國,房屋自有量百分之四十左右,啥意思?意思就是每一百個美國人只有40個左右有自己的房子,中國房屋自有率百分之八十出頭,那這麼說,咱們比美國有錢麼?所以這些東西,不是衡量購買力的硬標準。

米麵糧油,全世界不打仗的國家都是差不多的樣子,比如說美國,一磅大約是咱們九兩的樣子。他們一磅的米價格和咱們一斤米價格並沒有差很多,都是一塊到兩塊之間。他們叫一美金,咱們叫一塊錢。我是指基礎糧價格,不是那種香米啊,維生素米,那個也不是必需品。糧食和水這兩樣東西,沒有會死人,全世界的國家為了維持一個大局穩定,都會把控這兩樣東西的價格,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其他東西,大到車,房,小到菜,水果,都會受到市場啊產地啊質量啊等等一切你能想到客觀因素的影響。拿蒜薹來說,菜地價錢八分一斤,出了菜地見風就漲。你有錢吃人參,我窮啃胡蘿蔔,這些也不是衡量購買力的硬標準

再比如說一樣的蘋果,都是紅富士,在我們小區門口賣,3.5一斤,十塊錢三斤。在我們市裡另一個號稱有錢人多的區賣,5塊錢一斤,有錢人那區的核心區裡,八塊錢一斤。其實一個市場出來的,甚至是一個車上下來的。只是換了個地方,你能說紙幣貶值了?這最多叫逮住冤大頭了。

所以呢,千言萬語一句話,全世界都有在非必需品上花錢的冤大頭,想過的好點就多賺點,爭取呢,天天人參炒和牛,一碗米飯裡有一萬種維生素。像我這樣窮人,就老老實實一塊6的米吃著,三絲炒炒得了。


名字不讓改123


這個個人覺得需要按匯率1-7計算,不算匯率絕對美金高,目前匯率1000美金等於7000左右人民幣,國內普通三四線以下城市一個普通家庭,有房有車(供斷) 一小孩(小學至初中),7000塊可夠一個月開支,水電費100-150,車每月算一千公里加固定保養保險開支1000至2000塊。伙食家裡吃70-100一天算不錯了,一個月按2500算。小孩子開支500,小區住100左右管理費,個人房子可免,個人摩托車油錢開支100左右。農村醫療20多一個月,電話費50-100.一個月固定5500左右,剩餘1500左右自由支配。

1000美金如果在美國,同樣條件有房有車,絕對不能和國內相比。美國網紅郭傑瑞發過類似視頻對比過,食品方面會比國內便宜,但服務方面是非常貴的,特別是動手的費用,稅費也重,醫保也貴,同樣是有房子,但要付稅費,稅費都相等於國內租房的費用了。

1000美金在美國我想不夠車子,房稅,醫療這三樣的開支。美國理個髮聽說都要20-30美金以上了,國內理髮30左右,公交地鐵國內2-10元,美國起碼5美金起步吧。汽車補個胎國內20.美國50刀應該不止的吧,美國沒有汽車生活非常不方便,國內沒有汽車生活質量也不會降低多少,不要老提美內油價多少國內油價多少,寶馬奔馳比國內貴,國內某些東西比國外貴是正常的,畢竟是進口,國情也不同。

按世界銀行購買力1人民幣比3美金左右,我覺得還是比較靠譜的。美國1000美金等於國內3000元左右。

美元的購買力主要是由美國的稅負,醫療,汽車等拉低了,一個月2000刀工資,這三樣支出就沒一半了,單純大眾化吃的,用的,可能會比國內便宜些,但也便宜不了多少,主要是國內的可選擇太多了,可替代性多,舉個例,美國賣耐克t一件,10-20美刀,國內某些品牌30-50人民幣質量也不會比它差到那裡去,也有可能比他還好,而且還容易買到,有時候同款耐克商品,國內打折還比美國便宜。進口汽車這些本身稅重,運費高,賣得比外國貴是正常的,1-2w美刀國內汽車也有很多替代選擇,國產的,日產的。

同樣道理,中國品牌的產品出口到外國,零售價很多都是賣得比國內貴的。如國產品牌汽車,電子產品等(如一加,小米華為,。蘋果是外國品牌不算)。出口到其它國家,稅負和流通環節費用高,國外的價比國內的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