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高速公路跑的多,买AT变速箱车还是CVT变速箱车好?

树林雨滴


现在人对CVT说肉的,你们天天拿什么1.4T,1.6T的AT去比1.5,1.6自吸的CVT,然后就不停吐槽CVT肉,脑子被门夹过吗?试问1.5自吸的AT能跑多快?起码12秒以上,还有思域1.5T,新天籁2.0T,都是CVT,同排量同级别AT能有多少比他们快的,而且很多人开个自吸CVT,都不舍得给油,踩不到2000转说肉,干到4000看看肉不肉,开个AT么都舍得踩到4000,加速主要还是看排量,同级别同排量AT加速绝对没有CVT快,主要现在市面上带T的CVT太少了,所以你们主观感觉就是CVT慢,卡罗拉10.54,蓝鸟10.65,哪个不比AT快,1.6自吸AT找个原厂素车进10.5秒的车我看看,即使可能有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看看同车同排量飞度AT和CVT的差距吧,多说无用。






我在等妳...


AT和CVT变速箱综合对比来看,AT的表现相对更全面一些,比起CVT有着动力传输、抗扭性和耐用性上的优势,但同样也有着一定不足,比如同品牌车型中AT版本价格相对更高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是丰田,低端车型采用CVT高端采用AT变速箱,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综合油耗相对也要高一些,那如果经常跑高速的话,AT和CVT哪个更合适呢?

就国内高速公路而言,同为跑高速也有很大区别,有的一路畅通跑半天没几辆车,这是本人对东北高速公路的印象,对于这种路况而言AT和CVT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基本就是加速然后时速保持在100-120公里行驶,CVT相比同级别的6AT而言,往往会因为有着更宽的“齿比”范围,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发动机转速更低,从而能起到省油的效果,当然车流量大的高速公路也有很多,比如一些大城市的环城高速,车辆多、速度时快时慢,此时动力传递更直接的AT变速箱就有优势了,需要加速时提速更快,跟车也更加游刃有余。



其实跑高速最有优势的自动变速箱是双离合,因为换挡逻辑没有市区走走停停时那么复杂,相应的顿挫感就会很少出现,动力传递效率高响应速度胜过AT,同时还能兼顾省油的优点,普通家用不怎么追求动力,想要经济实惠是CVT占优,各种路况综合考虑的话还是AT更全面,不过这也不是说所有的AT都要比双离合和CVT全面,同样要看变速箱品牌、调校等因素,因为一线品牌CVT和双离合的价格往往是买到二线品牌AT变速箱,到底哪个好还得根据具体的车型来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在跑高速时AT和CVT变速箱哪个好?水平相同、暂不考虑价格的情况下部分高速路况差不多,整体来看AT更全面,如果车型处于同一价位,那品牌往往会不同,因此最准确的答案应该根据具体车型分析,毕竟除了动力因素以外,还得看质量、调校等实际表现如何。

希望以上分析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汽车实说


日常高速公路跑的多,买AT变速箱还是CVT变速箱好?

就跑高速来说,各种变速箱都是不错,包括手动变速箱。汽车跑高速,不需要频繁的更换档位,所以无论是双离合变速箱,手动变速箱,还是AT变速箱和CVT变速箱,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AT变速箱有缺点很明显,优点是质量稳定可靠,故障率,可以承受大马力。不足之处是传动效率低,油耗高,结构复杂,维护保养成本高。

CVT变速箱有缺点也很明显,优点是结构简单,质量轻便,动力输出平顺线性,对于燃油经济性的提升很有帮助。不足之处是承受扭矩小,一般用于小排量发动机。


DSG双离合变速箱优缺点也很明显,优点是结构本身,造价成本低,换挡速度快,也很省油。不足之处是低速顿挫感明显,耐久性逊色。

不同变速箱,各有优缺点。就跑高速而言,这几种变速箱都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市区用车,尽量避开双离合变速箱。

CMC车友会,悦之心、悦之行,交友、自驾、摄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国汽车俱乐部旗下组织!欢迎加入CMC车友会大家庭!


CMC车主俱乐部


日常跑高速比较多,建议还是选at变速箱的车。

首先,任何家用车跑高速时都是比较省油的,at变速箱的传动效率虽然一般都超不过90%,也就是燃油经济型会比cvt变速箱稍微差一点,但在跑高速时,这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除了纯电动汽车以外,其余的家用汽车跑高速时都比较的省油,而纯电动跑高速是用电不用油的,这个大家都能理解。

其次,跑高速时之所以更推荐at而不是cvt的一个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at变速箱的质量更稳定,虽然跟cvt变速箱相比,at变速箱的质量,的确就是相对更稳定。当然,不包括通用的6at。

不推荐cvt变速箱跑高速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cvt变速箱有热保护,国内比如日系车型的cvt变速箱都是钢带式的cvt,能够承受的最大扭矩小。能够承受大扭矩的是老奥迪和进口斯巴鲁车型使用的链条式cvt变速箱,这个跟钢带式cvt不一样,制造成本也不一样,很多人喜欢鱼目混珠,拿钢带式cvt变速箱来吹能够承受大扭矩,就跟说1.4l的自然吸气车型跟1.4t的涡轮增压车型提速快一样的可笑。

钢带式的cvt变速箱容易吹口哨,也就是容易发出如同啸叫般的异响,当然,这个无所谓,毕竟跑高速时间长了,偶尔来点口哨音乐,哎吆不错哦!有助于陶冶情操,还免得精神疲倦,提高注意力。

cvt变速箱还有冷保护,也就是北方地区的冬季,冷启动以后如果没有充足的热车时间,那么,开头的一段里程,cvt变速箱会死活不升档也提不上速,所以开cvt变速箱的车,冬季冷启动以后马上就跑高速,肯定不适合,因为在高速上龟速行驶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当然,这个也可以通过启动车辆以后,先把车热上个十五分钟来避免,也就是晚点出发,所以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cvt变速箱还有热保护!跑高速或者激烈驾驶时有几率会触发cvt变速箱的热保护,在跑那些盘旋弯多的山路时,更容易触发cvt变速箱的热保护。

因为cvt变速箱的原理决定了它不能快速的更换档位,只能从一点平滑的移动到另一点,如果移动速度过快,为了避免钢带打滑,cvt就自动启动了变速箱热保护功能。

cvt变速箱热保护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会限制车速,比如跑高速时发现车速被限制在60公里左右了,想再提高车速怎么踩油门都没有用,嗯,这就是cvt变速箱的热保护,只能停车休息一会。

日产cvt车型的cvt热保护表现更是奇葩,所有档位失灵,必须要停车,然后把发动机舱盖打开,最少晾上半小时才行,若是偷工减料少晾了哪怕5分钟,对不起!下一个cvt变速箱的热保护就会接踵而来,那种感觉,会让你感觉什么才是深深的绝望。

当然,也不是说每次跑高速,cvt车型都会遇到热保护,但有一次能遇到,就会让你一辈子记忆犹新。而at变速箱就没有这么多的顾虑,所以相对cvt变速箱来说,at变速箱更为省心和耐用。


红剑鱼


跑高速的话,这两种变速箱都没有什么区别。

下面说说AT和CVT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1.cvt变速箱通常来说没有AT换挡时的顿挫感。

2.cvt通常比AT省油一点。

3.cvt急加速时有可能钢带打滑,但也不影响使用

4.cvt通常来说使用寿命没有AT长,但以现在的家用车的使用强度来说,车开报废也不一定会坏。

5.现在的技术,cvt变速箱一般最多只能承受350N的扭矩(据说现在有更高的了)

6.cvt的耐久性不如AT,极端情况下会发热,打滑。


自由路1980


CVT和AT区别在哪儿?

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其中液力变扭器是AT最重要的部件。

无极变速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主要靠主、从动轮和金属带来实现速比的无级变化。


油耗方面

CVT作为后起之秀,CVT的研发主要是为了油耗的改进,它充分发挥了AT的升档功能,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升档,这让发动机转速一直处在对油耗有利的状态;

动力平顺性方面

两个锥轮的传动基本上没有较大的振动,动力平稳变化,驾乘体验很好;在动力方面,AT的承载扭矩的能力更强,承受较大的动力输入,起步加速性能很好,这是CVT变速器做不到的,CVT的动力可以说是平淡的很;

变速器的质量稳定上

发展这么久AT的稳定性没的说,基本上故障率很低,早先CVT的技术不成熟,容易出现问题,但现在经过发展,稳定性也是有了不小的提升。

基本上CVT比AT好在油耗低,平顺性好。但是CVT动力差,为了改善动力性,CVT变速器推出了模拟AT的控制,就是在低速时发挥CVT无极变速能力,追求经济性;高速时,模拟AT的换挡,模拟出固定速比,提升动力性,如此一来,CVT低速动力性差,但是高速动力性和AT差不多。

在高速行驶比较多的情况下,油耗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而考虑到动力性CVT模拟AT,动力性也差不多,只是大扭矩方面传递不足,质量稳定性也是AT更好。

综合质量性能考虑,购买性能车,追求动力性,AT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从价格方面出发,CVT一直用到车辆报废基本上也是没问题的,购买价格低一些。如果不容易选择,推荐AT。


鲸鱼Auto


Cvt多还是at多这个得看欧美车型卖的好还是日系卖的好了[微笑]大排量大扭矩cvt也吃不消2.0T马力都做到230/240马力了扭矩高达300出头日系现在1.6/1.5自然吸气车型马力110/120/130左右,再一个制造采购成本也不一样at价格也高一些







冀东A00001


不说其他的,就说造价,你说at的造价高还是cvt的造价高?


文囧


高速用哪个都一样,CVT好点,油耗低。日常也是CVT好点,油耗低。超跑还是PDK好。就30W以下的家用车,要的是平顺和省油正好是CVT的强项,只要400N和250马力以下的发动机CVT都能用,超过了也不是30W能买到的。


陌路闲者


作者没说跑多少公里。像我常出差,也是常跑高速,一年开五万公里,4年就20万公里了。我就喜欢AT,耐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