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导式多弹头究竟有多么可怕?

穷极一生追寻的大伊万


所谓分导式多弹头,也被称作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可谓多弹头发展的最新最强形态,再弹道导弹的鼻端内部,被捆绑装载有数枚核弹头,这些核弹头能够分别对不同的目标发动核打击,而不是像常规的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那样无法设定攻击目标的多寡,完全是对一个目标发动核过量打击,避免遭到敌方拦截。
当然,多目标打击的确是降低了目标打击的成功概率,如果一个目标仅由一枚核弹头负责,那么势必会有几率被拦截。但分导式多弹头的优势反而在于同时供给数个目标,只要一枚弹头没有被成功拦截,所取得的打击效果和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就没有多少区别了,而要知道一般国家根本没有同时拦截多枚核弹头的能力,所以说分导式多弹头完全能够将攻击收益最大化扩大,所带来的核威慑和常规核武器,简直没有办法比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枚分导式多弹头这样子的“捆绑礼包”,就能够毁灭掉一个大国。
全球能够具备洲际弹道导弹研发能力的国家寥寥无几,而具备分导式多弹头导单研发能力的国家恐怕就只有中美俄三家。第一个被确认可行的是分导式多弹头设计是美国的LGM-30G“民兵III”洲际弹道导弹,它于1968年首次成功测试,并于1970年正式服役。“民兵III”拥有三个较小的W62热核弹头战斗部,每个都重达170千克,也就是说这款洲际弹道导弹一次能够对三个目标发动核打击。相比于还在服役的“民兵III”,美国一款已经退役的“世界毁灭者”——LGM-118A“和平保卫者”洲际弹道导弹则更加恐怖,这种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导弹,每一枚火箭能够携带10个W87核弹头的MK-21,总威力相当于当年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小男孩”原子弹的250倍,绝对是各国的“梦魇”。讽刺的是,一款极其恐怖的导弹使用“和平保卫者”的名字,让人总觉得不伦不类。
美国最早提出分导式多弹头的理由也很简单,由于苏联到处兴建反弹道导弹发射基地,原本的导弹可能在对苏联的核打击中达不到该有的效果,所以新开发的分导式多弹头能够在不需要增加导弹数量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核威慑。
事实上,在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中,美苏已经明确限制了反弹道导弹的发展,这也相当于从侧面杜绝了核战争的发生。但随着2001年美国正式退出该体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军备竞赛等同于再次开展。
如果要发射分导式多弹头导弹,一般通过主火箭发动机将弹体推入自由飞行的亚轨道,在助推阶段结束后,导弹采用小型机载推进器和经过精密计算的惯性制导系统进行操控。在合适的弹道位置上,分导式多弹头释放出致命的核弹头,可以一次全部释放,也可以分别在不同轨道上单个释放核弹头,直到该过程重复完毕。
分导式多弹头的最核心技术就是其释放和操控弹头的精密步骤,通过高空的超高音速俯冲使得敌方无法拦截。大多数分导式洲际导弹系统还会携带诱饵弹头,能够在太空释放出诱饵,以使得负责拦截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和预警火控雷达混淆,一般是通过镀铝气球来完成的。分导式多弹头的每一枚核弹头精度较高,如美国“民兵III”洲际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在150米左右,三叉戟II潜射洲际导弹用了精度更高的激光光纤陀螺仪,以及更大计算规模的导航计算机,圆概率误差在90米以内,这意味着可以直接使用核弹头打击敌国的加固导弹发射井。对于核弹头来说,圆概率误差越小,越节省打击目标所需的核弹头数量,而且能够精确打击具备核防护能力的硬目标,例如敌方的加固指挥所和加固导弹发射井。

科罗廖夫


分导式多弹头,是现代弹道导弹大国(尤其是洲际弹道导弹)必备技能之一。首先,“多弹头”能够提高导弹的投送效率,提高导弹的多目标摧毁能力

。然而各国早期技术能力有限,只能发展出“霰弹式多弹头(也叫集束式多弹头),这种弹头是在母弹舱内装置多枚子弹头,但是母弹舱和子弹头均没有制导装置,当母弹与导弹分离飞至预定地点后,同时释放出子弹头;后来,随着技术进步逐渐发展出”分导式多弹头“,这样在保持”多弹头提高投送效率“优点的同时,克服了”霰弹式多弹头“无制导能力、精度差、同时释放子弹头的飞行弹道和落点分离距离过小等缺点,并且有效提高了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

▲多弹头布置示意及母弹舱

分导式多弹头弹道导弹的工作过程

“分导式多弹头”简单点说就是“弹道导弹依靠一个带有多枚弹头、动力装置及制导装置的分导级(母弹舱),将各弹头从分导级上沿着预定飞行路径逐个释放,使各个弹头分别飞向各自目标。

▲美国”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工作过程示意

如上图所示,多弹头洲际导弹发射时:导弹的第一级助推发动机(上图A)点火,将导弹从陆基发射井中发射出去;经过大约60秒后,第一级发动机分离,第二级发动机(上图B)点火,母舱整流罩(上图E)脱落;发射大约120秒后,第三级发动机(上图C)点火并与第二级分离;发射大约180秒后,三级发动机推力终止,携带动力装置和制导装置的母弹舱分离;⑤母弹舱末助推系统(上图D)点火做机动飞行,并根据制导装置做精确弹道修正,这一过程依靠末助推装置完成(民兵III具备本条能力);

▲美国”民兵III“洲际导弹的Mk-12末助推舱及多弹头

”民兵III“的Mk-12末助推舱包括1台主发动机和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其中主发动机为母弹舱提供机动的主动力,姿态控制发动机则配合提供供其滚动、偏航及俯仰动作所需的动力。当母弹舱的速度和角度到达预定弹道值时,关闭发动机并启动释放装置释放第一枚子弹头(早期民兵导弹时同时释放,相当于集束式多弹头),然后母弹舱发动机再次点火,调整速度和姿态、校正弹道,导弹预定位置关闭发动机并释放第二枚子弹头,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全部弹头释放完毕。

▲美国”三叉戟II D5"潜射弹道导弹分导式多弹头释放

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可怕?

其实,目前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是美俄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几经发展已经成为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的远程弹道导弹基本技术之一(只是对于某些大国来说是这样)。这种多弹头技术可以使一枚导弹携带的多个弹头分别打击不同的目标,大幅提升了弹头的突防概率,为敌方反导技术带来巨大压力。

▲分导式多弹头结构示意

以苏联的SS-18“撒旦”弹道导弹为例,其分导式弹头内可携带10个小型核弹头和干扰诱饵,倘若10发撒旦射向某国目标,将会在一个较大空域内散布100枚核弹头和数百个干扰诱饵,并且弹头再入段的速度非常快,现有各国的反导技术想要进行末端拦截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大多数弹道导弹的分导式弹头内的子弹头都没有机动自控能力,所以其释放后的飞行轨迹还是可以预测的(至少理论上存在拦截可能)。那么就需要机动式多弹头,在子弹头内也设计安装动力装置和程序控制系统,使其与母弹舱分离后在弹道末端可以依据程序预定轨迹做机动飞行(个别国家已经掌握该技术)。

目前掌握了机动式多弹头技术的国家,都还是“主动多弹头机动”,也就是说无论对方有没有拦截弹过来,其多个弹头都会依据预设程序做预定轨迹的机动,这样就可能造成无效机动或盲目机动,这些机动对于导弹的精度、最大射程、弹头速度都有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研制智能规避机动多弹头,也就是弹头可以对面临威胁进行自主评估以决定是否启动规避机动动作,总之技术难度和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装备空间


分导式多弹头

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装多个弹头,由母舱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使其分别导向各自目标的导弹弹头。母舱由整流罩、末助推发动机、制导装置和释放装置等组成。分导式多弹头能攻击相隔一定距离的数个目标,也能集中攻击一个面目标,从而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和毁伤效果。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卫星

上世纪50年代的冷战初期,美苏曾为洲际弹道导弹展开军备竞赛。当时受到技术限制,每枚导弹只能携带1颗弹头。为了提高投送效率,有人提出一枚导弹携带多枚弹头的设想,但由于导弹载荷和多载荷分离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实现。1957年和1958年,苏联和美国陆续成功发射卫星,这初步解决了导弹载荷和不同载荷的分离技术问题,于是,多弹头(Multiple reentry vehicle,MRV)和分导式多弹头(Multipleindependently reentry vehicle,MIRV)技术的发展再次被提了出来。7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成功分导式多弹头导弹,配备在“民兵”Ⅲ等导弹上。随后,苏联和法国也相继研制成功。

分导式多弹头究竟有多么可怕

冷战初期的时候,美苏就洲际弹道导弹展开的军备竞赛,限于早年的技术,导弹的载荷能力有限,多载荷的分离技术还不成熟,只能一枚弹道导弹一个核弹头。但多弹头这个设想不只是美苏“两极”了,当时的“多强”们,也想一枚弹道导弹能打出多个核弹头,能“以一敌十”,一枚更比十枚强。后来这个设想我们就都知道了很快就成真了,在航天领域,运载火箭实现了“一箭多星”、“一箭几十星”,那么军用的弹道导弹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上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分导式多弹头通常由末助推控制系统和再入系统组成。

▲苏联的多弹头攻击

末助推控制系统又由末助推舱和制导舱组成,末助推舱包括主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推进剂储箱及电气系统等。制导舱下端与推进舱连接,上端与释放舱相连,控制导弹的飞行、级间分离、推力终止、解除保险、释放子弹头和突防装置以及其它飞行功能。

再入系统包括释放舱、整流罩、突防装置和子弹头等。其中,末助推控制系统和释放舱、整流罩也被称为弹头母舱,子弹头则固定在母舱的释放系统上。末助推控制系统是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核心,其主要功能是给子弹头以必要的机动能力,并在预定的姿态和弹道上逐个释放子弹头和突防装置。

打击效率高分导式弹头作为多弹头技术的一种,具有用1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的显著特点,使导弹的投送效率大为提高,在相同核导弹数量的情况下,可大大增加核打击能力,使打击效率大为提高。

▲“民兵”-3导弹构造图

特别是,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与简单的集束式多弹头相比,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根据作战意图不同,在较大区域内选择要打击的独立目标,并可调节打击次序和一定的时间间隔,满足不同的战术需要。美国“海神”潜射导弹子弹头的纵向分导距离为480~640千米,横向分导距离约为纵向分导距离的一半。 “民兵”-3导弹的子弹头落点间距离可达60~90千米,3个弹头的覆盖距离就可达到270千米。法国潜射M4A导弹的最大目标范围达150×350平方千米,这么大的布撤范围足以覆盖一个经济区内的所有目标。

▲“民兵”-3导弹多弹头战斗部

突防能力强分导式多弹头是改进突防技术的重要措施,因为分导式多弹头的轨道几乎各不相同,且弹头数量较多。当子弹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使敌方的防御系统处于“饱和”状态,而无法拦截或全部拦截来袭弹头。如果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是50%,则单个弹头到达目标的概率是50%,而对于有10个子弹头的多弹头导弹来说,10个子弹头都被拦截的概率是0.001,而至少有一个子弹头到达目标的概率是99.9%。可见,对于同样的防御系统、同样的攻防模式,多弹头导弹可有效提高突防能力。而且多个弹头的投送能力还可用于轻、重诱饵的投放。例如,美国“民兵”-3导弹的弹头母舱每次释放子弹头几乎都是将子弹头或诱饵置于金属箔条云团之中,最终在弹道上分别形成围绕3个子弹头的3个由真、假弹头和金属箔条云团组成的目标群,使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真假难辨,无所适从。

▲多弹头攻击敌方

破坏威力大落点和时间规划合理的多弹头对地面目标,特别是地下工程目标的破坏并不单纯是破坏效应累加的结果,会产生聚焦作用,成倍地增大破坏效应。冷战时期,国外科研人员就发现,将多枚钻地核弹头投送到目标区同时爆炸,利用多弹爆炸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可在地下一定深度处形成高应力叠加区,这对深地下工程破坏十分大。美国通过大量化爆模拟试验得出:7枚500千吨钻地核弹呈六角形布置,钻深12米,相互距离400米时,爆炸的聚集地冲击效应比单弹爆炸所产生的地冲击效应,即爆炸效应提高了5~6倍。 此外,多弹头的均匀散布远比等当量威力弹头的累加破坏要均匀,这是因为单弹头的破坏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削弱,而均匀散布的多个弹头可以在更大面积范围内均匀破坏。冷战时期,美苏均利用这种效果,计划将多弹头导弹用于“弹幕式”打击地面机动的战略导弹发射车等在一定区域内高速机动的目标,以提高杀伤概率。

▲多弹头攻击敌方一个区域

核威慑能力灵活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可以使国家决策者根据战略需要在现有导弹上分别部署不同数量的子弹头,从而使战略核力量的威慑能力变得更加灵活。例如,美国为应对美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的要求,曾将3个子弹头的“民兵”-3导弹改为单弹头,以后又部分恢复了3弹头部署;其“三叉戟”2D5导弹设计可装10枚子弹头,后为满足条约要求,将子弹头数削减到6枚以下,而为满足最近签署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要求,可能将子弹头数减少到3枚。此外,英国和法国的“三叉戟”和M4多弹头导弹有部分仅装有单弹头,以执行打击恐怖集团或应对战区冲突的“亚战略”任务。可见,灵活的子弹头组合可使战略核力量的威慑能力更加灵活。

▲“三叉戟”导弹

打击精度高分导式多弹头比典型的单弹头导弹多了一个末助推控制装置,当分导式多弹头的母弹头与导弹火箭主发动机分离后不久,末助推控制系统就按制导计算机的指令开始工作,对弹头的飞行速度和方位进行调整,以修正主动段的发射误差。这实际比一般单弹头多了一级控制系统和一次精度校准,弹头的命中精度必然会得到提高。 此外,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只需发展弹头数量,而无需投资运载工具和发射阵地,也就是说,维护几乎相同的导弹,也可成倍增加打击能力,这无疑使核力量的效费比保持在较高水平。


铁杆军迷


分导式多弹头在运用上其实是远比单一弹头要好得多,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导弹还是保留着单一弹头,都是可以发射单一弹头,又可以发射多枚弹头,具体怎么打,就看是什么样的任务了。这个分导式多弹头不是有多可怕,而是打击效果多好,效率多高。

一般来说,弹道导弹在打出去之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速冲出大气,第二阶段是在大气层外做亚轨道飞行,第三阶段是再入大气,直奔目标。

而如果是分弹头,多枚弹头在再入大气,直奔目标的时候才分开。而被攻击的目标,要拦截超过十枚以上的核弹头,拦截难度是增大了很多的。而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打击效果要远比单一弹头要好得多。

弹道导弹这东西一定要搭载核弹头打出去才有意义,如果不搭载核弹头,要不要分弹头也没啥意思了,常规弹头伤害有限,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打过去一个常规炸弹没意义。而为了让打击效率更高,办法就是多弹头。

(和平卫士重返大气)

如果用一个核弹头去打击一个城市,它打击的效果很小,打击面很低,即便其当量够大,也属于是浪费。而如果用多个当量比较低的分弹头去打,则可以将爆炸均匀铺开,效果达到最好。

简单拿以前模拟的两个图举个例子。下面两张图分别是一枚300万吨当量的核弹和10枚30万吨当量的核弹打击在东京的效果。

(1枚300万吨当量的核弹)

(10枚30万吨当量的核弹)

很明显,30万吨当量的核弹,爆炸范围小,300万吨当量大。而在使用效果上,10枚30万吨当量的则可以尽可能的铺开,均匀的分布在一个城市中,这样可以让一个城市挨核弹的面积更大,更加无死角。在效果上,是1+1>2的,甚至大于3或者4。

也就是说,你想摧毁一个城市,不是往一个城市扔一个超级核弹,直接灭了他,这样比较浪费。而应该是往一个城市的每个区都扔一个,均匀的投掷过去,避开复杂地形,比如两个区之间的山脉丘陵什么的,将核武器爆炸时所浪费的威力降到最低,这样的打击效果也是最好的,真正的做到一枚导弹摧毁一个城市。


军武文斋


分导式多弹头弹道导弹是弹道导弹的突防技术的一种,它的技术原理是:当弹道导弹到达目标上空,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释放出多个弹头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这其中有真的弹头,也有假的弹头,光是分导式多弹头就足以消耗掉敌方的拦截力量,再加上真假多弹头,使敌方防不胜防,如果再加上其他的突防手段,比如说机动变轨技术,那么敌方将无从拦截,因此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是战略导弹非常有效的威慑手段之一。


老何157501439


分导式多弹头一旦重新进入大气层,速度将更快,对于防守方,更难防御,且再次进入大气层后,弹头就分散开来对各大进行精准打击。基本上如果在前段挡不住的话,后段基本上更挡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