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電混合動力為什麼比普通的混合動力油耗低?

王靜小憶


插電混動為什麼比普通混動油耗更低?其實道理很簡單,在特定的場景下,插電混動可以做到零油耗,而油電混就很難去做到;比如家裡有完善的充電設備、每天出行里程平均20千米左右,基本上天天都可以充電,而在這種使用場景,插電混相當於純電,而純電又怎麼會有油耗呢?這無非就是些文字遊戲罷了;國內對插電混動油耗標準的測試方式、計算公式把控的並不嚴謹,標準存在漏洞,那麼依靠這些漏洞就可以博出一個看上去還很不錯的油耗指標。。。

依靠這個國標計算方式,就可以讓插電混動獲得超低的平均油耗。。。

插電混平均油耗=(純電模式行駛里程✖️純電模式下油耗➕25公里✖️純油模式油耗)/(純電模式里程➕25公里),這個公式制定的標準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實際,因為在這個標準中,將充電間隔定位25公里,也就是純油模式下行駛為25公里,這就不準確了,如果沒找到充電設施、純油行駛幾百公里才充上電,那麼油耗就可能不低了。。。


其實這個公式中隱藏的把戲還有不少,比如分子上的純電行駛里程與純電模式油耗,完全可以看作是零,所以分子變小,這個公式可以簡化成。。。

(25✖️純油模式油耗)➗(純電里程➕25)

這麼一看各位就知道為什麼插電混動的油耗為什麼低了吧?實際上還可以更低、還可以玩的更極端一些;比如電量較低時,會用純油進行驅動,但電量水平較低不代表空電,調整一下設定,還可以讓純油模式下電池繼續供電,這樣就可以把測試中的純油模式油耗進一步的人為降低,而代價就是這塊電瓶可能要因為過度放電而報廢,但對於可以取得一次有益的測試成績來說,損失一塊電瓶的代價很低;漏洞就在於沒有任何規定要求,純油模式下電瓶不能偷偷的供電,所以也就可以通過電瓶在純油模式下的偷偷供電來間接降低純油模式下的平均油耗;這也許就是某車之家的某先生說很多國內新能源車企在瘋狂自嗨的原因。。。


油耗測試的預設場景與實際用車的場景是不符的、是存在矛盾的。。。

鄙人之前說過,插電混動車在某種角度上看是很完美的,也就是說需要一個適合它的使用場景;比如有自己的停車位、並安裝了家用充電樁、日產出行平均里程在純電行駛里程範圍之內等等,當使用者自身的條件滿足時,那麼使用插電混動是無比方便、還省錢的,但實際上在咱們國內能做到這一點的朋友不多,依靠純油模式來跑的里程也不僅僅是25公里,國標將平均純油模式行駛里程定為25公里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因為這個數據太少了,而實際上充電間隔遠比這個數字要大;
如上圖所示,比亞迪秦按照國標公式計算出的平均油耗為1.55升,而實際的油耗與這個國標公式計算出的油耗差距就有些大了,從圖上就能看出公式的分子部分也同樣是得到了一定的簡化、同樣將純電模式下的油耗假設為零,既然純電模式油耗為零,那麼公式中為什麼要註明出純電模式油耗✖️純電里程這部呢?難道真是有意而為之,玩玩過家家?設計出這款國標公式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目的鄙人也不是完全清楚,但這個公式的確可以讓測試油耗瘋狂的降低,如下圖實際工況下的油耗。。。


總而言之在特定的環境下,插電混動比油電混動油耗低並不出奇,畢竟插電混存在純電模式油耗為零的狀態,但這是理想環境,但在實際使用之中,難道每一個朋友都能確保每次充電間隔都只用純油模式跑25公里以內麼?如果可以做到,那麼恭喜您可以達到理論最低的平均油耗、甚至可以零油耗;但如果做不到,那麼平均油耗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所以插電混的平均油耗很容易受到使用工況、環境的制約,而油電混動表現這更穩定,更適合在家用充電設施不完善的情況下使用,而插電混動則更適合用在家用充電設施完備的環境中,這樣才能獲得價值。。。鄙人要是有充電樁肯定會毫不猶豫買輛純電、插電混,但目前鄙人還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