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養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患有色盲,小兒麻痺..但他不僅自愈了

  米爾頓?艾瑞克森是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亦是催眠鼻祖。他的一生富有

傳奇色彩。他患有色盲、音盲、閱讀障礙。甚至說話也是口齒不清。17歲那年,一場兇猛的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襲擊了他,讓他全身癱瘓。接連三個醫生前去問診並斷言:他活不過明天。可是,第二天,他沒死,反倒看起來更精神。  於是醫生們又說:哪怕他能夠活下來,也沒法站起來了。但是,過了數年後,他不僅站了起來,還在一個夏天,靠一艘獨木舟、簡單的糧食和露營設備以及一點點錢,獨自一人暢遊了一次密西西比河。 

他養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患有色盲,小兒麻痺..但他不僅自愈了

(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身上有種頑皮的孩子式的精神。他從來不相信任何限定,更願意去傾聽自己,去自己的內在找資源。  

譬如,他的小兒麻痺自愈期間,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他獨自趟在床上,謝絕他人打擾,全身放鬆,並向自己的潛意識對話:我有一個想站起來的意願,請告訴我,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後來,他果然看到了一個情景,是他幼年摘蘋果的一個畫面。於是,他開始想象踮起腳,摘蘋果時候肌肉的運動、力量、變化等等細節。這個畫面被他分解為很多個慢鏡頭,肌肉的運動生動、鮮活、細緻。他就去不斷地想象這個運動的過程,並去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

  幾個星期後,這個畫面中涉及到的肌肉部位,在他的身體上慢慢甦醒。他開始有了行動能力!  艾瑞克森在治療中、與人交往中也經常有著類似孩子式的,純粹、有趣但又富有力量的做法。育兒

中也是。但是,他的頑皮背後,卻有大智慧。他先後有八位子女,每一位子女都深受其影響,並在不同領域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績。

他養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患有色盲,小兒麻痺..但他不僅自愈了

下面就是艾瑞克森和他的一個女兒之間的小故事

  某個週末,大人們在安靜地讀報,孩子們則在一邊玩耍。忽然,艾瑞克森的女兒走向媽媽,一把搶過媽媽手裡的報紙,並且扔到了地上。媽媽當即說:“你這樣做是不好的,你需要把報紙撿回來,並且跟我道歉。”  女兒倔強地回答:“不,我不需要這麼做。”

  家裡其他人包括保姆,都開始過來跟小女孩講道理,告誡她做錯了事情就得道歉。但是,小女孩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一點也不肯鬆動。

他養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患有色盲,小兒麻痺..但他不僅自愈了

  發生這一切的時候,艾瑞克森正由於身體原因躺在床上休養。外面的情況他聽得很真切。他要求保姆把女兒抱到自己的床上。女兒剛接觸到床,就掙扎著要逃離。艾瑞克森敏捷地一把抓住了女兒的腳踝。

  女兒喊:“放開我。”做爸爸的面帶微笑,從容回答道:“我不需要這麼做。”跟女兒幾分鐘前的話術一模一樣。女兒繼續掙扎,用很大力氣想逃脫。但每次逃開了腳,手又被捉住。逃了手,腳又被捉住。兩個人就這樣像兩個大力士一樣,一半玩笑一半角力。

  父女倆整整對峙了四個小時。最後,女兒終於累了,她開始認輸。她對爸爸說:“我去給媽媽撿報紙。”面對女兒的投降,艾瑞克森並未立刻鬆手,他依舊一隻手抓住女兒的手臂,並且說:“你不需要這麼做。”女兒略帶疑惑地看父親,停頓了一下。她在思考。並且很快又堅定地說:我一定要去撿報紙,我還要跟媽媽道歉。可是小女孩聽到爸爸依然堅持說:“可是,你不需要這麼做。”小姑娘反倒更加堅定地回駁:“不,我得去撿報紙,我得去道歉。”艾瑞克森說:“很好。”然後放開了她。

他養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患有色盲,小兒麻痺..但他不僅自愈了

在這個小故事裡,艾瑞克森在短短時間裡,做了以下幾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1、他沒有講道理,沒說“你那樣粗魯又沒禮貌,會讓媽媽如何如何感受不好”類似的話,而是通過類似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比如,整個故事的上半部分,艾瑞克森都是在跟孩子進行有趣的角力。  看完我們其實都能明白,幾分鐘之前,孩子的“我不需要這麼做”給媽媽帶去了干擾性的不適體驗;現在,做父親的在模仿女兒的方式和話術,讓孩子也品嚐到了被幹擾、且被拒絕的體驗。遊戲的方式,永遠是最好的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2、他一直保持溫柔但堅定的態度。整整4個小時跟孩子角力,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果過程中,他因為累了、煩了,就放手了,那麼他所做的努力就會半途而廢。然後孩子就會發現,原來只要我反抗一下,我鬧一鬧,他就會對我妥協。如果下次他沒妥協,一定因為我鬧騰得還不夠。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養出完全沒有規矩的孩子,失敗就是在這裡。如果不能做到溫柔但堅定,那還不如不去啟動你對孩子的管教。因為中間你只要破功,聰明的孩子就會識破:原來父母的“規則”這麼不堪一擊。

  3、當孩子開始求饒的時候,艾瑞克森並未立刻喜滋滋地,甚至得意地跟孩子說:“你看,你早這麼說不就好了。”如果他這樣說了,孩子只會覺得自己是被迫投降、被迫道歉,她一定會有屈辱感和無力感。

他養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患有色盲,小兒麻痺..但他不僅自愈了

  這位智慧的父親說的是:“你不需要這麼做。”但同時又沒有完全放手。這麼做高明在哪裡呢?這是個反向的動作,或者可以稱之為催眠。

  它巧妙地把大人命令孩子做,變成了孩子自己主動開口要去做。等於父親給了孩子一個可以做決定的小小空間。所以孩子最後決定道歉,不是在屈服,而是真正想去做。

  可惜的是,不少父母從第一步就做錯了。比如動不動就跟孩子講道理,講不通就可能將親子衝突升級,甚至最後開啟打罵模式。就算做到了第一步,第二步也很難做到——因為父母們打心裡很難相信“孩子內心有主動變好的意願”,總覺得缺少了自己的教導,孩子就一定會變歪。

他養出了8個出色的孩子!患有色盲,小兒麻痺..但他不僅自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