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的念叨,你是怎么应对的?

胖胖的小瓶子


父母对儿女的念叨是温馨的教诲。唠叨是无原则的责怪。有父母的念叨是陪伴儿女成长的动力。父母的念叨,始终响在耳边,就会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接受父母的念叨就是走在成长的路上。请不要嫌弃父母的念叨,因为那是幸福的声音。


于兆太









张风琰


父母的念叨以过去了30年了,一些话,一些事,现在想想记忆犹新,小学三年级给父亲回信,不会写的字,左一个圈,右一个×,总之很认真的浮衍的回了一下,父亲回信来了,说我真的不知怎么说你好,辛辛苦苦嫌钱叫你们上学,就是这样一个圈,一个X地回信,你对得起风里来雨里去的大人吗……看完信,脸上象搧了一巴掌的火辣,我一整天都没有说话,捧着书本,盖着脸,让眼泪默默地流,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不会的字用字典,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大人的辛勤劳苦!总之这件事从小记在心中,一辈子都难以忘去!





桂兰雨滋


我今年30+的年龄,我爹是农民,勤劳善良,60岁了还起早贪黑的赚钱为了全家能过上想吃什么有什么的日子……我娘在孤儿院工作,给我钱买衣服,让我把自己的钱存起来……对于父母的唠叨,小时候经常皱眉顶嘴,现在一切都是厚脸皮接着,哈巴狗一样哈着,只要他们开心,我都能接受,随着年龄增长,家里有父母唠叨才是幸福的,成功的人!


北京女丑儿


记得我读书的十多年里,父母的身体都很强壮,长年累月的尽在田里忙农活。他们对我很慈爱,我也很听话,父母从不打骂我,如果我做错什么,他们训几句就没事了。重不絮絮絮叨叨的吵我。

我只兄弟一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成了家,同年参加了本乡镇的水利工作,早晚吃住在家。分田到户时我家七口人,共分得十五亩田,那时候父母的身体还好。父親是个性格开朗的人,整天笑哈哈的忙着农活,晚上四两半斤白酒喝过就睡覚,打雷也不醒。

母親和她就不一样了,因为家里人口多、田地多、事情多,我又不经常在家,家里的重担都落在我爱人身上,母親害怕她挑不起这个担子,心里增加了压力。不知什么原因,母親从那时起脾气变得有点暴躁了,而且变得嘴碎、话多。

我的爱人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常跟我说母親年纪这么大了,为了这个家整天的操心。每当母親心烦而重三道四的念叨时她总是笑着说:"好呢!知道了!"从來不犟嘴,更不嫌烦,因为她知道母親已经把一生的精力和一生的爱全部倾注在我们和我们这个家身上了。她的平日念叨是她对儿女爱的一种体现!

母親和父親是同年人,九十岁的上半年母親走了,下半年父親也走了。

每年的清明、冬至、大年三十我们俩人和我们的孩子都上坟,当我跪在坟前两眼盯着花丛缝隙露出的坟土时,这心……

哎一一再也没有人对我念叨一句了!!!


薛兆生


自从父亲伤感地说:“过年不回老家了,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之后,我对父母的念叨,就开始当补药一样全部吃进去。

看着他们头发白了,还在念叨我的各种“弱智”我觉得真幸福。

因为还有他们的念叨,我就还有一个出生以后,就被两个人无私爱着的家。

他们的念叨,变得像赞美诗一样好听。

这种感觉好好。


半称心九林


我母亲耳朵不太好使,跟她说话老费劲了,声音小了她听不到,声音大了她说怼她,最后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既不费劲,她还满意,就是在她唠叨时就微笑着跟她说,当然说话内容随便,想说什么说什么,反正她听不见,再配上点头的动作简直绝了。

老人家闲的无聊,总想有人说说话,也需要你的热情回应,孝顺孝顺,既孝又要顺,无论怎样,哄得老人开心就好。


xiulingZhang


我妈对我总觉有些欠缺,老师和家里亲属都劝我继续上学,但是刚上到初二,我总觉得上班挣钱对家里有帮助,无论谁说什么都没用,我先是上几年班,当时爸爸卖肉我后来接了爸爸的班来卖肉,,当时我也就15岁,所以妈妈对我就是家里有什么都让我拿回自己家或去家里吃,就怕委屈了我。对于妈妈的唠叨我觉得很幸福。


小芳童装店生活日记


有句俗话说″一辈一辈,新鸭不与老鸭待″这说明人在各个年龄段的认知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这就象小孩爱和小孩玩一样。对于父母的念叨,我们可以这么认识″人老话多,树老根多″这是长期以往人生中得出来的认知,要不然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再说父母的眼里孩子始终是孩子,对子女的念叨是种爱心,母爱比天大,父爱比山重,因为父母太爱自己的子女了,爱得越深念叨越多,出门怕子女俟饿,天冷怕子女受凉,父母狠不能把子女天天捧在手心上。只有把父母的念叨理解为对子女的爱,做子女的才会能接收父母的念叨,再说每个人的心态也不一样,心态不好时对于父母的念叨会烦,心态好时对于父母的念叨会理解为父母时刻都在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这样你会笑着接收父母的念叨。


老派21


这里不得不再老生常谈,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社会的独生子女教育大多数都存在问题。因为从小娇生惯养长大,自小在家习惯了,缺乏实际独立生活能力,不会做任何家务,家里几个大人也不会懂得让孩子从小养成做家务劳动的好习惯,每天只要孩子吃饱喝足、不生病、学习成绩优良就心满意足了。

孩子慢慢长大了,但是小时候就该学会并熟练掌握的事情都不会做,或者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很多父母每天不得不唠唠叨叨把嘴叮在孩子身上。比如,让孩子起床,孩子听见也不理睬,父母不停催孩子起床,左一遍又一遍,一分钟就能起床,偏偏磨蹭二三十分钟。孩子认为自己犯困没睡醒,懒床上能多待一会儿就赖一会儿,直到被叫急,叫烦了才起床。看到了吧,孩子本该自己定闹钟自己起床,变成了父母唠叨催促才起,大人孩子都非常烦躁。这就是最明显的教育失败的典型。

所有的父母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又没有养成孩子从小的良好独立生活学习习惯,离开大人寸步难行。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上大学了,孩子连衣服都没洗过,做饭更是没碰过锅边儿了。这样的孩子离开父母身边,父母怎么能放下心,肯定会念叨不停,生活各个方面问长问短,关心备至。可悲的是,关爱过了头,不仅子女不感恩,反而不耐烦,还要寻问别人是如何应对父母的念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