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一味付出,只會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對此怎麼看?

老孫遁世無悶


家長一味付出,會培養沒有責任心的孩子,我認同本觀點。原因有三,一是從孩子成長規律看,每個階段都有其心理和生理發育的敏感期,比如邊界,責任,獨立等。如果家長沒有這種意識,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再培養起來。二是家長一味付出,不給孩子勞動機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權利。孩子從小不用勞動,也不會勞動。長大也不愛,就永遠沒有勞動習慣。三是一個從來沒有承擔過責任的孩子,匱乏承擔意識,對家人,對國家,甚至對自己都不會有責任。其人生一定會是悲劇性的。


愛課堂


對於這句話,我感觸挺深。因為,身邊就有例子。我的親人。她父母說,兩個孩子,二三十歲,從來沒碰過一指頭。不知是誇自己疼孩子,還是誇自己孩子懂事優秀。反正,我聽了很反感。如果,他們的孩子很好,也就算了。結果,都渣的不行。他兒子,結婚後,出軌多人多次。有點錢全在外養女人了。他閨女,大學沒畢業,懷孕流產,在網上借了很多錢,養男人。最後,爹孃帶去流產,爹孃還債。女的,作風不正,半夜都能跟男的離家出走。我不知這家人怎還有臉片自己疼孩子的。沒有羞恥感嗎?他們的孩子,叫感恩嗎?男的孩子那麼大了,一手打遊戲,一手拿一把筷子洗,當爹的用舀子給倒水。他兒子打遊戲都停下了,當爹的一句話都沒有,就拿舀子在那等著。三十多的兒子,就寵成這樣。女兒,都結婚了,沒給父母買過衣服,家務不幹,都能睡到大中午。真是教育的好。當母親得說,女兒小時上學不讓她送,閒她長的醜丟人。他們可培養出好兒女!他們一味的付出,為什麼對兒媳那麼苛刻?自己兒子閨女不使喚,讓兒媳去摘菜乾活。閨女不幹活,讓兒媳去打玉米。他們的心就不正。還好意思說一巴掌沒打過,怎有臉片的?這樣的父母,到老,活該受罪!很看不慣!


來世可期可待


有人說“父母一味付出,只會養出不懂

感恩的孩子”。你對此怎麼看?

這個觀念是正確的。

父母給予了孩子的生命與外貌特徵,

即外表;而孩子的性格、愛好、志

向、知識、風格、氣質等內在的東

西,即裡子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一個新的生命降臨,如同自然界的萬

物一樣,生根、發芽、成長、開花、

結果,有其成長的規律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性格是慢慢

養成的,如同一張潔白的紙,如何描

繪成美麗風景畫,這需要畫師的準

備、佈局、精心的呵護、描繪、著

色、滋潤,方可成為流芳百世的不朽

之作。

同一家的孩子,放在不同的環境、採

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接觸到不同層次

的人、經歷過不同的磨難,培養出來

的孩子,其思維與處事方式則大相徑

庭,不足為奇了。

父母一味的付出,至始至終坦護、弱

愛孩子。孩子則有了依賴思想、始終

長不大呵;結果呢,飯來張口、衣來

伸手,從不有個人擔當。久而久之,

變成了弱智人、也就是荒廢了,實在

可惜喲。

反觀俄羅斯民族育兒方式,頗有新

意:

俄羅斯的小孩剛會走路,父母則會叫

小孩獨立行走,即使跌倒在地上,父

母站在附近觀察並鼓勵小孩堅強一

點,自己試著爬起來,繼續向前行

走。

這樣小孩知道了:跌倒了要靠自已努

力、不能指望別人;畢竟別人的幫助

是有限的,也是有代價的,自己努力

爬起來,向前行走,則是堅強與自信

的表現!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任何時候,作為

高級動物的人,獨立自主、堅苦奮

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是偉人

的教誨,也是鐵的規律,望年輕人謹

記!



獨狼1964


我用個人的觀點來看待,有人說“父母一味付出,卻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對此怎麼看?

父母的無私,換來孩子的自私,這的確讓人悲哀。

我認為,這對父母的教育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繫。

1、父母保護過甚,孩子認為這都是應得的,理所當然的亊。

如果孩子犯了錯,卻捨不得打罵孩子,結果就造成了一步步的推進錯事的發生。

而你所謂的捨不得,為孩子撐起的,只能是一個真空的世界。

2、父母要懂的拒絕,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價質觀。

父母一味無休止,無條件的付出,只能導致孩子錯位寄生,沒有絲毫反哺感恩的意識。

所以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質觀,才是父母付出的重點。

父母儘自己的所能,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財富,是每個家長的心願。當我們付出有型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忽略了無型的東西。

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應溫和而階定地拒絕,才是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質觀。

祝願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溫柔以待。


範大姐F


這句話是對的。俗話說的好,家貧出孝子,國難出忠臣。無論貧富,父母都應該對孩子有所要求,如果一味地付出,就會助長孩子的索取意識,孩子不僅不會感恩,而且還會覺得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應該的。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高老頭對待自己的女兒,不是教育她們如何做人,而是一味地付出和溺愛,導致他和兩個女兒的關係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女兒只知道從他身上榨取錢財,一旦沒有了金錢,也就沒有了親情,最後被自己的女兒所拋棄,孤獨地死去。這就是父母一味付出的典型後果。因此,父母一味付出,只會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如龍得雲13333


總是聽到說父母一味的付出,養不出感恩的孩子,我覺得這和我們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很多父母都是自己咬牙撐起的生活的重擔,給予孩子的是一片寧靜的天空。殊不知,孩子在你的庇護下卻生活得很真空,不曾瞭解父母艱辛和不易,何來感恩的心呢?

1.父母適當的示弱,孩子才有機會撞破生活的真相,瞭解自己父母的生活艱辛,才會有發自內心的感恩和擔當。

2.適度把握好自己的原則,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溫和而堅定的拒絕,才能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3.父母毫無保留的付出,不應模糊了與子女應有的界限。

龍應臺說“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所有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不忍奢求感恩和回報,但也不希望活成子女遺忘的孤島吧!

附:在這只是粗略的觀點跟個貼吧!如果有和我探討家庭教育相關話題的朋友請關注





蒙媽588


為兒女付出是中國父母的專利,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大愛的體現,為以家庭為基本結構的社會單元提供了物資基礎,功不可沒。

如果一味付出,那叫愚愛,慣子如殺子,一味付出成為常態,給孩子幼小心靈種下了不勞而獲的認知,久而久之,這種認知變成天經地義了,既然是天徑地義,為何要感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那還要勞動嗎?還有奮鬥的勇氣和動力嗎?但事實是父母不可能陪兒女一輩子,也不可能為兒女儲備一生的物質財富,再者,上蒼給我們每個人都賜了一雙心靈的巧手,就是讓大家勞動和創造,遊手好閒就違背了天

意。因此聰明的父母畄給兒女們是精神上的財資,利用的是知識資源,把愛用在言傳身教上,這是明智的。如果一味的付出,兒女們肯定是好逸惡勞,過著寄生蟲的生活,苦了自己,害了兒女,誰還會感恩呢?因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本來就應該的,再自熊不過的,為何要感恩呢?你生了,就要養我看似沒錯,實為大錯,破敗之象就己顯現。

這不是不知感恩那麼簡單的事,而是關呼家庭的興旺與沒落,因為人性的最大缺點就是懶散,有依靠心理。做為父母只能抑制不能助長這種惡習,才是正道。人生苦短,難免有坎坷,奮發圖強是最好的生活。

我認為此命題正確,一味付出害娃毀家。有百害而無一利。


墨香飛筆


培養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報答,知難識苦,懂得享受,也會付出,幫助別人,同情別人,觧人所危,知人所難,孩子要教不能慣,一慣就慣壞,一教就教好,強將手下無弱兵,兵弱將不強,將強兵不弱,過度溺愛是加害,養子不教是禍患,不凍不餓是痛愛,教子過嚴,先苦後甜。


人和萬事成


如何培養教育孩子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這是具有一個社會意義的重大問題。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大多數父母都是在衣食住行上竭盡全力給予,中國人疼愛孩子關心孩子全世界公認,加上傳統文化的薰陶和習慣成自然,大多數父母認為為自己的付出是應該的,也適合傳統文化父母給予孩子的是無私奉獻的任勞任怨幾十年如一日的。但是在教育孩子成長過程中由於地域文化等差異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給予孩子生活水平條件不同。不能否認有些父母是一味的付出,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去求人借錢借物也要滿足孩子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向父母索取,不懂得感恩和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但多數父母家長還是懂得正確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需求,教育孩子從小就學會自立自強靠自己奮鬥實現自己理想夢想目標。很多優秀青年成功人士也是在父母正確引導下自食其力獲得成功。相反那些“一味付出”的父母也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養成一個遊手好閒好吃懶做不會做事不懂感恩父母不孝敬的人。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長中一定要學會該放手的時候一定要放手,讓孩子到社會上去,哪怕是失敗或者受到傷害也是對孩子的關愛,畢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從小不培養孩子學會吃苦受累不懂得如何奮鬥大了也就成為了廢人,成為“啃老族”,父母自己種下的苦果自己嘗吧!



軍旅詩人作家攝影家


“父母一味付出,只會培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這種說法太過絕對了。其實天下父母不都是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嗎?可仍然還是懂得感恩的孩子多,不懂感恩的孩子只是極少數。事實上,孩子懂不懂得感恩,並不在乎父母對他付出的多寡,而是要看父母在對孩子付出的同時,有沒有也對其他人付出,比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等長輩。如果父母僅僅只給自己的孩子付出,那他們還是自私的,也不懂得感恩。如此長此以往,耳嚅目染、言傳身教,必致他們的孩子也不懂得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