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當中戰鬥機被導彈鎖定後,座艙內會發出提示,果真如此嗎?

用戶61402240


當然會有提示,這是戰機的“RWR”(Radar warning receiver )在發揮作用,即“雷達告警器”,但並不一定是導彈鎖定它才會提示。現在最新型的“RWR”早已拋棄了單純的提醒功能,可以以被動的方式對敵方飛行物、來襲目標進行精準定位。

“RWR”是一種防禦性的電子設備,它可以對外部雷達波照射產生感應,繼而提醒飛機已經被敵方戰機探知或導彈鎖定,隨著雷達波信號的接近與強度增加,“RWR”還會為此做出更劇烈的反映,通常以“滴滴滴”的急促警報聲或人聲警告來提醒飛行員。

上圖.F15戰機翼尖的AN/ALR-56“RWR”天線

基於“RWR”能探測雷達波接近和鎖定的功能,其實許多地面設備也會安裝這個東西,比如一些地面雷達站、載具等等,以提示工作人員:目前已經處於敵機探查或導彈逼近的情況中,需要儘快進行戰術處置或撤退。

上圖.安裝在F15戰機上的AN/ALR-56雷達告警裝置

“RWR”的實現原理也非常簡單,它就是一種信號天線,本質上與我們收音機、電臺的天線區別不大,只是更加靈敏,且擁有更高級的電子性能,可以通過接入數據庫來快速分辨來襲敵機、導彈的種類。

上圖.頂端是F15翼尖的AN/ALQ-128的電子戰天線,下面是AN/ALR-56雷達告警天線

我們知道,戰機主要依靠雷達波來探尋目標,這些高功率的電磁波只要發射出去,就會很容易被貼在戰機外面的“RWR”天線接收到,從而做出預警。高級的“RWR”可以反向偵察,通過對方的雷達波形、來源以及數據庫的信號特徵對比,分辨敵人,確定敵方的雷達信號位置。

上圖.F15戰機的告警裝置分佈

而且我們在電影中聽到的“滴滴滴”聲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這些聲音的音調和顯示在顯示器上的符號能根據威脅的類型進行變換。比如對方雷達只是淺淺的探測性掃過,那麼它們可能只是輕微的做出簡單的基本預警,而敵方火控雷達開始跟蹤並企圖鎖定時,“RWR”會通過連續的單長音,提醒飛行員趕緊想辦法機動或反制,以避開這臺具備敵意的雷達。

上圖.戰機火控雷達鎖定追蹤目標

當對方戰機鎖定並準備發射導彈時,“RWR”甚至可以通過精密的電磁波變化來確定對方是否發射了導彈,這主要體現在信號特徵的轉換上,無論主動還是半主動制導的空空導彈,都會發生各自不同的雷達反饋信號,這種特徵被稱為“引導信號”,“RWR”會因此變得更加急促。

說白了,“RWR”是戰機“態勢感知”這一概念的先行者,它們充分利用電磁波的發射特性,達到了同步預警的戰術目的。

上圖.“陣風”的探測器分佈,MAW、LWR、RWR外的Jammer是干擾彈發射器

當然,光靠“RWR”肯定不行,飛機還有“紅外逼近告警器”(MAW)、“激光告警器”(LWR)等多個設備,這些外置天線會貼在飛機的幾個照射幾率大的部位,如機翼、尾尖、機頭等等。僅論概念它們都不神秘,無非是傳感器而已。

比如“MAW”系統,畢竟“RWR”是個被動探測設備,它無法明晰的探查一切非電磁波目標來源,比如紅外製導導彈的來襲。這時候就必須“MAWS”上馬了,它通過光學陣列對紅外/紫外線探測來追蹤導彈的尾焰熱能,從而對其進行定位和示警。“MAWS”探測到目標後,也會發出細密的提示音,甚至會在特定時機主動發射干擾彈。

上圖.法國為陣風裝備的新一代探測器“DDM/SAMIR”

目前這些“MAW”挺多樣化,比如歐洲戰鬥機的“PIMAWS”,法國的“DDM/SAMIR”(Détecteur De Missile de Nouvelle Génération)等,後來美國人則乾脆整合出了“TEWS”戰術電子戰系統 (Tactical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它們能讓戰機被動預警系統擁有“戰術主動權”,通過電子壓制、病毒攻擊、光電干擾、被動火控鎖定攻擊等方式應敵。

上圖.用於阿帕奇、黑鷹、支奴乾等直升機上的CMWS通用導彈告警系統,主要用於偵測紅外照射

美國的CMWS(conventional missile weapon system)通用導彈告警系統主要用於直升機,這些低空目標受地面防空影響較大,所以它們需要及時對紅外照射做出反應。當地面有近程防空導彈對直升機照射瞄準時,機艙也會發出“滴滴滴”的警報,並迅速給出來源方位。

F35戰機上的“EODAS”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Electro-Optical Distributed Aperture System)也具備此類功能,它通過埋在機身外表的6個紅外傳感器,使機身獲得360度的紅外探測能力,無死角的監察周圍態勢,對來襲飛彈、飛機進行探測和預警。

怎麼樣?現在明白戰機戰鬥時的聲音來源了麼?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確實有這種事,但並不是被所有導彈鎖定都會這樣。

目前的導彈引導頭,主要分為雷達引導和紅外紫外引導。

空空導彈的雷達引導,分為主動和半主動。

無論哪種引導,首先戰機必須用機載雷達照射搜索敵機。

現代化戰機如果被敵機機載雷達持續搜索照射,先進戰機是會發出雷達預警告警,提醒飛行員有危險。

但是,絕大部分戰機是當導彈發射以後,才會預警。

導彈發射以後,自身的引導頭會鎖定敵機,追蹤攻擊。

現代化的雷達告警系統(RWR)都可以識別是否是導彈的攻擊。

一旦確認為發射後的導彈,系統立即會預警。

不但有我們聽到的那種滴滴滴聲,還會有照射雷達的工作狀態和方向,顯示在電子戰顯示器上供飛行員判斷。如果照射雷達處在跟蹤狀態,告警系統則會以畫面和語音形式向飛行員警示威脅類型、方向和概略距離,飛行員即可進行機動規避並自動採取干擾措施,如施放干擾箔條或投放射頻誘餌,誘騙來襲導彈。

原則上超視距的空空導彈,因為都是雷達引導,戰機都會有預警,飛行員最低程度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真正難對付的,是紅外紫外引導的近距離導彈。

一來一旦發射,導彈距離戰機太近,留給飛行員應對的時間太短。

二來近距離導彈的引導方式現在都是多樣的,還可能切換,很難對付。

目前對於這種導彈,雷達預警系統是無效的,必須依賴分佈式孔徑光電系統(DAS)或紫外告警系統來解決紅外導彈的鎖定告警。

尤其是是紫外告警難度太大。

目前紫外告警系統,它是靠探測導彈發動機的尾焰來感知導彈鎖定威脅,故也稱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它也能用畫面和語音向飛行員提示威脅,並控制投放紅外干擾彈誘偏來襲導彈。


薩沙


影視劇中當戰機被鎖定後,雷達告警系統會不斷閃爍紅燈然後以聲音告警飛行員,這個在二代機以後所有的告警系統都已經具備這樣的功能的。比如電影《深入敵後》劇照,薩姆–8鎖定“大黃蜂”發射後,預警系統就閃爍併發出了“蜂鳴”警告聲音,飛行員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了,在這個細節中也有一些問題,這種導彈發射的告警是在二代機時代採用的方式,三代機已經變成只要對方火控雷達鎖定就會發出告警,這也是為何各國在和平時期對抗中經常有國家抗議自家戰機被別人鎖定的原因。另外在之後的薩姆8導彈追蹤F-18過程中,導彈追蹤那叫一個驚險刺激,飛行員釋放干擾彈,利用各種機動性躲避,甚至冒險貼山飛行讓導彈撞山,但最終這架飛機被髮射的第二枚導彈擊中墜毀!這肯定有藝術誇張的成分,如果導彈都追到這個份上了,F-18無論怎麼機動早已經被擊落了,甚至在釋放干擾彈導彈飛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擊落了!當然這是電影,藝術加工讓其顯得更驚險刺激是很正常的嘛,可以理解!

現實中的戰機的全套預警系統就如同下圖的陣風一樣,它包含了早期的雷達告警系統和近些年興起的導彈告警系統(尾焰告警系統),這是三代半戰機的標配,美國因為對自己的體系作戰實力非常自信,在F15、F16一直對尾焰告警系統一直不是很上心,不過最近在微博上發現F15在座艙下也已經安裝了這套系統了!

法國陣風的全套告警裝置

F15安裝的尾焰告警系統

說起戰鬥機對導彈的預警能力,其實最早是在二代機時代就已經興起了,最初的導彈告警系統和現在的完全不一樣,他是利用導彈發射過程中的一個BUG,在敵方雷達成功鎖定戰機後,發射時像導彈傳輸指令數據過程中,火控雷達會短暫的斷電而停止發射雷達波,預警系統就是靠捕捉這個短暫的停頓來判斷導彈的發射,然後向飛行員發出警告,提醒飛行員導彈來襲,應該規避了!

隨著航電的發展,到了三代機的時候這個BUG被修復,二代機的所有的第一代的戰機預警系統失去了作用。於是各國對這個預警系統工作模式進行了調整開發了二代預警系統,就是靠判斷對方火控雷達波的強度和頻率來判斷自己戰機是否被鎖定!

三代機雷達告警系統

戰機的火控雷達的工作模式有好幾種,最常用的比如搜索模式、邊測距邊搜索、鎖定模式等等,這幾種模式下雷達波的工作狀態是不一樣的,比如搜索模式,雷達波掃描自己能夠掃描到的最大範圍,一般戰機為機頭前方±65°範圍,雷達在這種模式下工作的特點是搜索範圍廣,掃描頻次低,掃描這個區域範圍後下一次掃描這個區域大概要間隔10~15秒;

邊測距邊搜索:而在搜索到目標後,併發射敵我識別信號無回應後判定為敵方戰機,飛行員為了得到敵方戰機更為準確的數據,將搜索範圍變窄(比如±30°範圍),雷達波掃描同一區域頻次變快,掃描時間可能就變成了5秒,這樣能夠連續不斷的獲得敵方飛機的飛行數據,並測定出距離和距變率得出對方戰機的方位、速度和飛行軌跡。

鎖定模式:當敵方戰機進入導彈的攻擊範圍內,可以發射導彈了,飛行員將火控雷達的工作狀態調整到鎖定模式,其工作範圍再次邊窄(±10°),雷達波的掃描頻次變成1秒左右,也就是持續不斷的獲得對方的戰機的信息,而且現代戰機基本能夠在這個區域內跟蹤24個目標而攻擊其中的4~6個目標!

戰機的雷達告警系統就是通過接受敵方雷達波的掃描強度和頻次來判斷自己戰機是否已經被鎖定,如果對方雷達波頻率突然變成1s掃描頻次基本說明自己的戰機已經被鎖定了,雷達告警系統就會向飛行員警告,讓飛行員提前做好準備規避了!當然如果這個區域的戰鬥機足夠多,飛行員也無法判斷敵方導彈攻擊目標是否是自己,甚至如果你是隱身戰機在這個區域,敵方雷達並沒有發現隱身戰機而鎖定的其他戰機,雷達告警系統同樣會發出警告,因為他無法判斷雷達波是否就是跟蹤的自己!


尾焰告警系統

如果在被敵方戰機鎖定後,飛行員並沒有發現敵方戰機位置,那麼飛行員也無法判斷導彈襲來的方向,以前只能靠飛行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來識別,這幾位考驗飛行員的眼力、反應和心裡承受能力,比如在中東戰爭中,有一名以色列飛行員在看到敵方導彈來襲後立馬選擇了跳傘,結果空戰導彈爆炸不但擊中戰機,而且碎片直接將降落傘和飛行員一同打成了篩子,即使心裡承受能力強悍的,一旦發現導彈來襲立馬大機動擺脫還有一定的幾率逃脫導彈的追蹤,稍微發現晚了根本來不及!

再這樣的情況下,而且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的小型化,這些年各國有研發誕生了一款遠紅外預警裝置(俗稱的尾焰告警系統),這個裝置與計算機連接,根本發現的紅外特偵(速度、方向、熱度)判斷來襲導彈並自動警報,這時候飛行員就能在較遠距離準確發現來襲導彈,並從容的拋誘餌,啟動電子戰干擾系統干擾導彈,並做滾轉和大機動離軸機動來規避導彈!

戰機預警系統還有用嗎?

近些年很多專家都提出了一個空戰準則:“發現即意味著擊落”,導彈的機動性和引導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可以說是遠遠比戰機強悍,因此近些年各國軍事專家都認為:只要導彈發射,戰鬥機是無法靠自身機動性擺脫的。這個觀點下預警系統不就多餘了嗎?預警和不預警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這個觀點是沒有錯的,導彈更小更簡單,飛行性能遠強於戰鬥機,導彈能夠輕易的做出40G的機動,甚至如果有必要將他提升到60G甚至80G恐怕都沒有問題,而戰鬥機飛行員最大隻能承受9G的機動,機動性差距太大。另外現代導彈都有成像功能,能夠通過成像的輪廓來判定戰機和誘餌的區別,很難誘騙了,因此戰機很難擺脫導彈的追蹤,發現即意味著擊落這個觀點沒錯。

但是這個觀點下其實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敵方戰機處於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範圍內?在這個區域內導彈依靠自身機動性確實讓戰機很難逃脫,但是這個範圍有多大呢?這要根據雙方戰機的姿態有一些區別,比如戰機追尾發射導彈這個肯定就會小一些,如果戰機迎面互相靠近就會大一些,一般情況下判定其不可逃逸區大概是導彈射程的1/3,也就是說像PL15這種150公里的攻擊距離,其實其不可逃逸區只有50公里左右,在這個區域內敵方戰機可能很難逃脫,但是很多時候超視距攻擊是大於這個範圍的,而且目前使用的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其工作時間也就只有10秒左右,大部分時間內是沒有動力的慣性飛行,因此戰機不斷的大機動調整位置,而導彈也會根據戰機的位置進行機動調整,每一次機動調整就是導彈損耗一次動力,這樣的機動調整多了,後期導彈的自身能力不足以保持他進行高機動飛行能力的時候,也就無法跟上戰機大機動的節奏,自然就會丟失目標了。

因此,綜合來說,戰機的預警系統可能只是在不可逃逸區範圍內很難進行擺脫,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就另當別論了,有了著兩套預警系統,優秀的飛行員就能獲得更強的對敵方導彈的感知能力,自然擺脫的幾率就會更大了!


狼煙火燎


飛機一旦被照射或者鎖定,座艙裡是有相應的提示警告的,這點電影裡表現的還是比較真實的,一般我們看到的都是SAM亮著紅燈,一閃一閃的,這是被薩姆導彈咬到了,但飛機的逃生率遠沒有電影裡看到的那麼高!

早期雷達和導彈的鎖定原理比較簡單,使用連續波照射目標來為導彈指示方向。因此戰機上只要搭載簡單的雷達接收器就可以了,一旦出現持續的大功率雷達波照射,就會為飛行員預警。飛機因此能發現自己被鎖定,座艙裡給出警告。

首先,是用於探測自己是否被對方鎖定的雷達告警接收機,假如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被敵方火控雷達照射到,報警器就會發出警報,提醒飛行員進行擺脫機動,在適當的時機拋射紅外、雷達誘餌進行規避,很快對付這種預警器的新導彈也就出現了。新式使用脈衝波進行制導的空對空導彈的出現,代表了舊式預警系統的失效。這些依靠發射脈衝波制導的武器不僅能讓預警器無法識別,而且自身搭載著強大的變軌設備和電子戰系統。因此戰機即使發現了其來襲也很難做出有效的攔截手段。

但是很快新的預警器也應運而生,而能發出類似發動機熱能身子模擬飛機雷達特徵的誘餌也出現了,對戰機的生存能力做出極大保障。戰鬥機裝備的自衛感應系統,可以偵測包括雷達、紅外線、紫外線、激光等跟蹤信號。

現代的某些戰鬥機上,還會裝備導彈逼近傳感器,假如對方已經發射導彈,還能通過對導彈的尾焰探測,讓機載的防禦系統提前進行防禦干擾,如發射干擾彈、電子干擾等,增加逃生的概率。

目前我國主力戰鬥機、轟炸機、武裝直升機都已普遍裝備導彈逼近告警器(MAW),其作用是通過探測導彈尾焰來對導彈發射和逼近進行預警,讓機載自衛系統提前進行防禦對抗,如發射干擾彈或實施電子干擾等,大幅提高載機生存力。








斑馬軍武影視


印象中最早戰機被動電子戰吊艙或者垂尾倉。是50年代老蔣的黑貓中隊。一開始全世界都蒙圈了,一架飛行高度2.5萬米的飛機是被什麼打下來的。當時米格15只有1.8萬米的飛行高度上限。夠不著。

後來,從回來的飛行員和其他途徑的情報顯示,是被一種叫做防空導彈的武器打下來的。他們針對這種雷達制導的防空導彈研發了一種簡陋的防禦裝置。首先用記錄設備錄取我薩姆導彈的制導雷達頻譜和信號特徵。然後製作了一個雷達波接受裝置,只要接受到這種雷達波立馬用蜂鳴器給飛行員報警 ,讓飛行員規避。或者往相反方向飛。

現代戰場電磁環境更加複雜。軍用雷達也更架繁雜和系統化。比如超長波的超視距雷達。

區域性的警戒搜索雷達,防空系統的搜索雷達,防空系統的火控雷達。通訊設備的電磁波,民用空管雷達,預警機雷達等。這些電磁信號和地面折射的雜波。戰機起飛後要準確判斷周邊環境基本上就靠這個。

戰機起飛後,被動電子戰系統立刻工作,所有民用,軍用,我方,敵方,中立防的軍艦 預警機 民用雷達,軍用地面雷達,甚至很多導彈陣地搜索雷達。(一般導彈陣地搜索雷達的發射接受天線和指揮控制室和導彈陣地都分散部署。)換句話說,只要起飛就處在被人看的境地。只是戰機和美女一樣,看可以,不能盯著看。突然被盯著看就會告警。

過去機載設備計算能力差。導彈一般在幾秒甚至基本中後才發射。飛行也需要幾秒甚至更長時間。所以,大家都會有時間規避。現在相控陣雷達,發現目標,搜索模式轉跟蹤模式只需要幾秒,數據鏈直接傳給指揮控制中心,分辨完威脅等級有授權之後。直接開火。兩發打一架,幾秒發射四五枚。戰機幾乎沒有規避時間。所以的被鎖定戰機只有一個反應俯衝,開加力俯衝。一直到報警器不響了拉平。貼著地面找山或者其他遮蔽物。躲雷達波(俯衝可以短時間逃出雷達探測的高度範圍)


紅豬的翅膀


答案是確定的,在現代戰鬥機被導彈鎖定後,飛行員座艙內的確會發出導彈鎖定提示。為了提示飛行員是否被敵方鎖定,現代戰鬥機都裝備有各種類型的導彈接近警告系統(MAW)。

導彈接近警告系統是軍用機上的一個傳感器系統,在由導彈來襲或被火控雷達鎖定照射後,會自動提示飛行員進行應對防禦。導彈接近警告系統於20世紀50年代出現,在歷次的實戰中的經驗表明,該只要系統及時提供可靠的預警,可以大幅提升戰鬥機的存活率。

現在使用的導彈接近警告系統大多基於以下三種系統:脈衝多普勒雷達系統,紅外線探測系統,紫外線探測系統。三種系統各有長處和短處,但只有脈衝多普勒雷達系統是主動探測,其餘兩種為被動探測,在下面幾段將介紹這三種系統的優劣。


基於脈衝多普勒系統的導彈接近警告系統的長處在於其可以測量來襲導彈的速度於距離,因此計算機可以判斷導彈來襲的倒計時,並且可以對自身攜帶的誘餌彈的最佳釋放時間進行優化;而且由於是自身攜帶的主動探測系統,該系統不對來襲導彈的發動機有依賴性,且對天氣狀態並不敏感。

缺點是該系統由於是主動雷達探測,容易被反輻射導彈等探測系統發現,從而暴露飛機的位置;對於具有隱身外形的導彈,可能會導致探測警告的預留報警時間變短;無法引導定向紅外對抗系統(DIRCM);該系統還容易受到其他射源頻段的影響;在未仔細選擇特定工作頻段時,該系統還會對地面的空中交通管制平臺造成干擾;最後便是該系統由於需要攜帶雷達需要空間,比被動探測系統更難以集成在飛機上。

基於紅外線的導彈接近警告系統的優勢在於:在良好的天氣條件下,紅外輻射的大氣傳播往往優於太陽盲紫外輻射;在沒有地面雜波干擾的高度可以進行更遠的探測,可以為定向紅外對抗系統提供準確的數據,以提供準確的機動防禦提示和誘餌彈釋放時間。其中缺點是:通過液態水和冰進行的紅外傳輸效率非常低,從而導致該系統無法全天候運行。

即使是幾十微米的水在鏡頭上,或在來襲導彈和紅外傳感器之間的大氣中,也足以有效地使傳感器失明;容易被太陽的紅外輻射以及各種人造的紅外輻射干擾,因此很容易造成誤報;為了解決誤報問題還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因此還增加了成本;無法提供目標于飛機的實際範圍距離等信息;紅外檢測器具有非常窄的瞬時視野範圍,為了實現足夠好的信號與目標比率,需要大型探測器陣列來提供360°方位角覆蓋,這是也導致了成本的飆升;對於新型的低紅外發動機噴口導彈的響應效果不會很好。

基於紫外線的導彈接近警告系統的優勢在於:在太陽盲紫外線光譜區進行探測,不會受到太陽的干擾,比紅外線導彈接近警告系統具有更低的誤報率;在高雜波背景環境中具有更好警告概率;可以全天候運行,不受水霧影響;也可以為定向紅外對抗系統提供準確的數據;對附近發射的導彈有更快的相應時間;比前兩種警告系統的技術更簡單;具有寬闊的探測視野。

缺點是:對來襲導彈的發動機有限制,必須要其會燃燒,釋放尾焰;紫外線系統應對高空來襲目標不如紅外線,但應對地空導彈時效果更好;不能提供實際的距離信息,但是可以提供來襲時間報警;對於低紫外線發動機的導彈響應效果不會很好。

目前的導彈接近警告系統即為以上三種系統類型之一,但是目前還沒有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可以消除全部的優缺點。但導彈接近警告系統是現在軍用機的必備品之一。


雷姐的機械空間


會有提示的,HUD平顯上會有提示,來自於哪個方向,一條閃爍的直線段,指向哪裡就是從哪個方向來襲的導彈,直線段的長短表示距離的遠近,直線段的端頭顯示一個字母,表示來襲導彈類型,同時有聲音提示,來襲導彈的不同工作階段,提示聲音不一樣,從被敵機的雷達鎖定開始有聲音提示,敵機發射導彈,導彈飛到開啟彈載雷達後又會改變一個提示聲音,我在飛模擬器的時候,聽到雷達鎖定的聲音的時候可以置之不理,繼續自己的攻擊行動或者逃命,而聽到彈載雷達鎖定自己後,則必須立刻開加力做機動動作同時投放箔條彈和干擾彈來擺脫導彈,來襲導彈的聲音和儀表顯示效果會激發你的腎上腺素飆的很高!


用戶2845128263212587


飛機之間的感應主要就是電磁波的接收和發射。飛機上都有有源雷達和無源雷達。

有源雷達要主動投射波束,照射目標獲得目標回波波束,從而發現目標。無源雷達就是電磁波接收機,就像人耳朵聽聲音用的一樣,負責接收空間各個方向的電磁來波波束,從而分析、分辨出波源信息。

導彈制導有幾種,激光、紅外、雷達等。一般說來,如果導彈是雷達制導,則你的飛機上的無源雷達可探測到導彈上的制導波束,所以你的飛機有感應,知道有導彈來襲。

激光和紅外製導,你的飛機也有辦法感應。如果是量子信號制導,由於其波束能量很低,再加上其信號辨識極其困難,一般飛機上如果沒有無源量子雷達,則幾乎對量子導彈毫無知覺。


譚宏21


W君正在做一個專欄《詳細手冊,講講F-14怎麼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一下。

在F-14的座艙中有一套通訊系統調節面板

在音量的位置有一個ALR-67的音量旋鈕。ALR-67實際上是雷神公司出品的一款雷達告警系統。

這套系統目前應用在大量美軍軍用飛機上。

飛行員的耳機被接入這個系統的迴路可有時時的聽到雷達波掃動的聲音(無線電信號-音頻信號的轉換,本質上和一個半導體沒啥區別)。


當有一束雷達波持續的照射到戰鬥機上的時候,這時就會被認為是被火控雷達照射了。在AN/ALR-67的迴路上就會持續的響起告警聲。


這時飛行員就認為自己被導彈鎖定了。


但這種測量方式只是一個戰鬥機被鎖定的佐證,並不是直接證明了戰鬥機被鎖定。如果對方僅僅是用火控雷達照射而根本沒有接通導彈的火線,那麼AN/ALR-67迴路上的警報依然也會響起(當然這個時候一驚一乍是保命的必要手段)。


同時如果一枚導彈以光電傳感器的形式進行鎖定,那麼AN/ALR-67是完全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的。


這裡就得繼續延伸到另外的一套設備了——接近告警。

這是美軍的AAR-47接近告警模組。

在戰鬥機機體表面會有一系列的開窗。

這些開窗露出來AAR-47系統的攝像頭。沒錯,就是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在紅外和紫外波段十分敏感。當一枚導彈向一架戰機飛進的時候,戰機內會響起警報,同時屏幕中會顯示導彈來襲的方向信息,以指導飛行員對導彈進行規避。

當然了,這套系統並不是只是對鎖定自己的導彈而做出反應,而是對“越飛越近的導彈”做出提示。


基本上戰機和導彈的事情實際上也就這麼多了。再有不明白的就留言W君來一一解答吧。


軍武數據庫


有MAWS(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就有這種效果,更高級版本的還會告訴飛行員是被什麼型號導彈鎖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