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是先攻擊其航母,還是先攻擊其他艦艇?

軍武文齋


對於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是必須,也只能:先攻擊其他艦艇。

這也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通常美軍一支單航母戰鬥群是這樣配置:一艘尼米茲級航母,36架超級大黃蜂戰鬥機,4架E2C鷹眼預警機,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5艘伯克級驅逐艦,3艘攻擊型核潛艇.

編隊時,最前方是3艘核潛艇,在航母幾百公里之外的水下開路,清除敵方的潛艇,並監視水面敵人,為航母編隊提供情報。天上,有戰鬥機在航母前方1000公里的距離上掩護。海面,航母的前方要配置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而這些都是盾艦,帶相控陣雷達和垂直髮射的防空導彈。航母的兩側和後方各部署一艘驅逐艦,必要時還要再加上一條核潛艇。

核潛艇、戰鬥機、預警機、巡洋艦、驅逐艦,在航母的外圍形成了幾層防線。

現在想攻擊航母、戰艦,主流的武器是:反艦導彈。巡航式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的本質其實就是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它要麼在低空掠海飛行,要麼走高空,總之都是向飛機那樣,在大氣層內向敵艦飛去。

從這種模式上我們就能看出來,巡航導彈向航母飛去,它是一定要遇到艦載機、巡洋艦、驅逐艦這幾層防線的。因為這些武器是在航母的周圍畫了個防禦圈,沒有空隙。

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伯克級驅逐艦壓根就是為了攔截巡航反艦導彈設計的。

理論上,高到大氣層的邊緣,低到距離水面10米,這區間的反艦導彈,盾艦都能攔。艦載機本身也能對反艦導彈進行攔截。也就是說,反艦導彈不管怎麼飛,不管是從哪個方向來,都會遭到護航艦機的攔截。

所有隻能是先打航母周圍護航的其他艦艇,擊沉這些艦艇以後,航母的防禦圈出現缺口,才能再向航母進行攻擊,別無他法。

這些盾艦的防空能力是極強的,而且是高中低三層防禦。一條盾艦的火力通道達到24個,也就是可以同時對一批24枚反艦導彈進行攔截。一條艦攔截4批,就能打掉96枚反艦導彈。如果進攻的一方對護航盾艦置之不理,只是單純的從它身邊路過,去打航母,反艦導彈無疑會遭到巨大損失。

通過戰鬥機、戰艦以及路上基地發射反艦導彈,向航母編隊發起攻擊,只能是先打外圍護航艦。如果從正面強攻的話,至少得400枚反艦導彈才有可能穿透艦載機、預警機、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構成的防線,繼而擊中航母。問題目前地球上有能力同時發射400枚反艦導彈對航母編隊進行飽和攻擊的國家恐怕只有中國一家。而且這得是在家門口的情況下。但這僅僅是針對單航母編隊。

在這裡勸勸某些同學,軍事,是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領域,它產生的數據都很大,就像閱兵時候說的那樣:現代戰爭對物資的消耗是驚人的。軍事領域的數據都很驚人,所以你想了解這些東西,胸襟得寬一些。一個遠程火箭炮營一個齊射,1個億的人民幣就飛出去了......作為軍事領域作者,經常有這樣的苦惱:我一算這裡面的賬,就有很多人要瘋......接受不了。估計這400枚導彈又突破某些人的心理防線了。

其實1枚反艦導彈就算200萬美元,400枚也不過8億美元,8架隱身戰鬥機的價格。而航母編隊前方的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的價格馬馬虎虎算也得120億美元。要是能把這4條艦敲掉,再打中航母幾枚,其實已經是賺的盆滿缽滿了。問題是艦上還有人呢,再炸死、淹死幾百美軍......

常規的巡航式反艦導彈,它的攻擊路線剛好和盾艦、艦載機的防禦面重合,繞不過去。只能就近先打護航艦船。

我們也都知道最近反艦導彈家族出了個另類:彈道式反艦導彈。也就是中國的東風21、東風26。

有了這兩款導彈,事情就另當別論了。彈道導彈是在大氣層外飛行。它繞過了盾艦、艦載機的防禦圈,在圈外飛。

這樣,它就可以不搭理護航艦、機,直接對航母發起打擊。航母編隊的所有防空能力都在大氣層以內,彈道式反艦導彈是屏蔽了航母編隊幾乎是100%的防禦能力。

在巡航式反艦導彈面前,航母編隊的防禦能力極強,但在彈道式反艦導彈面前,幾乎就是喪失了抵抗能力。

彈道導彈再入大氣層以後,向目標砸下去,這個過程速度非常快,要達到10幾倍,甚至20倍的音速。這麼快的速度,瞄準,也就是制導,是個大問題。所以彈道導彈還是適合打大目標。就像東風26的解說詞那樣:可以打擊大型海上目標。說直白點就是打航母。可以打擊大型海上目標,潛臺詞就是如果打小一點的目標,就不那麼可以了。

所以,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剛好相反,基本上是一定要先打航母,中心開花。

我上面鋪墊了一句說談軍事領域問題大家最好把心量放大一點。因為之前我說用100枚反艦彈道導彈去打一支3航母編隊。有人發評論說:你以為打紅警呢?其實吧要是能用100枚彈道導彈擊沉3艘航母,依舊是賺大發了。就算是5000萬美元一發,100枚彈道導彈也不過50億美元。中程導彈根本不可能這麼貴。3艘航母多少錢?連航母帶艦載機還有上面的人,最低要900億美元。

而50億美元也不過是250公里高鐵的造價,中國每年建造的高鐵要超過6000公里。

400枚巡航導彈8個億,100枚彈道導彈50個億。不到60億的美元可以把美國海軍打出亞洲......便宜的很。再翻10倍也划算呢,對不對?

當然,現在伯克艦也號稱有反導能力。但反導,攔截彈道導彈,即便是對美國而言,也都還是在摸索階段,遠遠談不上成熟。反導只是:概念。攔截伊朗、朝鮮的彈道導彈或許有希望,攔截新型,能機動變軌的新式彈道導彈:不可能。

用常規的巡航式反艦導彈,先打外圍護航戰艦

用彈道式反艦導彈,直接打航母。

馬島戰爭阿根廷用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驅逐艦,這件事對美國的觸動也很大。之後的幾十年,他們打造了帶有宙斯盾系統的巡洋艦、驅逐艦以及更大的航母、預警機,其實就是在對抗巡航式反艦導彈的威脅。為了攔截反艦導彈,他們投入了幾千億上萬億的美元,而一分錢一分貨,花了這麼多錢,防禦的效果也可以用風雨不透來形容。

美國的航母編隊實際上是為了攔截巡航式反艦導彈,打造了一個半徑1000公里,高度30公里的:防禦球。反艦導彈只要進了這個球,就能被打下來。

而彈道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2000公里、3000公里,飛行高度可以達到上千公里,遠遠的超過了美軍艦隊這個防禦球的半徑。是在防禦球的外面飛,飛到了頭頂再掉下來......

評論區有個寶寶留言:打航母按你說的這麼輕鬆,我們還發展航母幹什麼?然後我把他拉黑了。咱也不知道他這是咋看出來的。我用最簡單的話總結一下:想用巡航式反艦導彈擊沉美國的航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用彈道導彈打,還有機會。再直白點說,除了中國,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擊沉美國的航母,包括俄羅斯。在家門口3000公里之內,中國有機會,有這個可能。咱也不知道人家是咋看出來的打航母輕鬆。另外一個人看出來我的意思,又說我吹中國,我把他也拉黑了......


但這裡面還有個特殊情況:潛艇。

潛艇有機會切進航母編隊裡面,避開對方的潛艇、巡洋艦、驅逐艦、反潛機,直接向航母發起攻擊,用魚雷、巡航導彈打航母。

這個可能性:有!

但是:極低。

低到接近於零。非常難。這就是哲學問題了。潛艇能打中航母,這是極其意外的事件,屬於奇蹟。但戰爭中又經常會出現意外和奇蹟。所以咱也不能直接說這事行還是不行。只能看臨場發揮。

航母編隊本身的反潛能力也是極強,它前沿的核潛艇就是反潛利器。驅逐艦、巡洋艦、航母上搭載的反潛直升機可以在幾百公里之外建立反潛網絡。戰艦上還有聲吶、魚雷......這些東西對潛艇而言都是致命的。

正常來講,潛艇不能和航母編隊硬碰硬的打。

如果要打的話,也是以偷襲外圍護航艦船為首選。


銳度何老師


為取得對他國經濟制裁或軍事制裁實質性效果,美國往往會將航母戰鬥群部署在其海域附近,並以其他艦艇為輔助,進行恫嚇、威脅,如果還不能奏效,就悍然開戰。鑑於此,航母、艦艇先攻擊哪一個好呢?

由於航母的威懾力很大,能夠搭載數十架戰機,對受害國儼然是巨大的挑釁,有必要“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將美軍航母實施“斬首”,消滅其核心力量。

但航母的打擊必須快準狠,一招制敵,否則容易吃虧。對付航母的有效武器莫過於反艦彈道導彈了,如果能夠擁有這樣的殺器,必然會對美軍構成挑戰,給予重創,使其喪失戰鬥力。

而其他艦艇比較分散,不能達到在有效時間內摧毀美軍主力的目的,也就不能保證在戰鬥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可見,實戰中,打擊美軍航母無論從大局、整體等視角而言,都有必要先摧毀之,這樣就能達到“群龍無首”,讓敵軍失去指揮中樞的作用。美軍一旦失去航母巨大效能,必然慘敗,落荒而逃。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根據美軍的作戰條令,一個航母特遣艦隊一般有1艘航母和4--6艘護航軍艦組成,這其中包括最多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4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如果要對這樣一個艦隊進行攻擊,那麼應該首先打擊航母。



對於一個典型的美國海軍航母艦隊而言,其90%的作戰能力要來源於航母,因此要打擊他們,必須首先壓制和打擊航母。美軍伯克級驅逐艦在航母艦隊中只承擔艦隊前哨和區域防空任務,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承擔防空指揮任務,他們的任務都限於防空和反潛作戰,而且還是在美軍航母艦載機的防空圈之內的補充。


對於打擊任務而言,這些伯克級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沒有什麼反艦能力,只有8枚亞音速、低射程、小裝藥的魚叉反艦導彈,起不到太大的攻擊作用,美軍航母的艦載機才是主要的攻擊來源,他一天可以出動上百次突擊架次,主要艦載機F18,今後可以換成F35,都可以掛載空射型魚叉反艦導彈,加上自身5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可以有效打擊距離母艦600--700公里外的目標。


其實,從航母艦隊實戰的歷史和演習的結果來看,打擊航母艦隊首先打擊航母也是一個金規玉律。二戰中,美軍在中途島戰役中冒著巨大的艦載機損失,首先擊沉了日軍4艘航空母艦,雖然後面再沒有攻擊,但是已經足以讓日軍在中途島吃下敗仗,而日本海軍發現美國艦隊後,首先打擊的也是航母。航母的第一作戰目標是對方的航母,這是航母從誕生開始就一直遵循的鐵律。


冷戰中,蘇聯海軍也把反航母作戰作為重要的任務做準備,為此蘇聯建立了複雜的海上偵察突擊群--導彈突擊群--搜索突擊群等戰役編成,建造了現代級驅逐艦,無畏級驅逐艦,光榮級巡洋艦,基洛夫級巡洋艦和基輔級、庫茲涅佐夫級載機巡洋艦,把反航母作戰練到了極致。在蘇聯的設想中,首先打擊的依然是美軍的航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爭取到海戰的主動權。


因此,如果戰爭明天就爆發,可千萬不要記錯目標,記住,一定要先打航母,這樣才能贏!



海事先鋒


“航母戰鬥群”,主要是“航母”!“航母”是航母戰鬥群的主體,要打擊航母戰鬥群,當然要先攻擊航母,航母被摧毀了,那麼這個“航母戰鬥群”就失去了意義。

而航母戰鬥群裡的其他所有戰艦都是航母的“跟班”、“配角”和“保鏢”。

但是,要攻擊航母,首先要過航母“保鏢”這一關,另外,就航母本身也是非常堅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可以擊沉的。我們來共同分析一下;

1、航母保鏢:美軍航母戰鬥群一般由:1艘核動力航母、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和1~2艘攻擊核潛艇組成。航母保鏢及本身在航母戰鬥群周圍構成三道火力強大的“防護網”,強大的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有效控制範圍可達1000平方公里範圍。航母本身的艦載機構成“第一道防護網”,防護範圍可達1500公里左右,對來犯的戰機、軍艦和陸上敵對目標展開首輪攻擊,第二道防護網,則由航母保鏢構成,由近300枚防空導彈構成的第二道防護網,從航母戰鬥群“內圈”10公里延擴至300公里半徑,密集的防空火力,可使來犯的敵機、導彈基本損失殆盡,第三道防護網,由航母自身和“保鏢”的近防炮和短距離防空導彈組成,航母本身及周邊護衛艦艇上可以集合20門“密集陣”近防炮,射速都在1萬發/分鐘,使最後“漏網”的敵對攻擊武器被摧毀。總之,一隻強大的航母戰鬥群,可以承受上百枚導彈和數十架戰機的高強度打擊。


2、航母本身:就航母本身來講,也不好“對付”。還是美軍;早在2005年,美軍在東海岸的大西洋深處,放置了一艘退役航母“美國號”,8萬噸,作為練手兒用,結果是,美軍幾乎使出渾身解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25天時間才將這艘8萬噸巨獸擊沉。美軍動用了空中、海上、水下和陸地,十幾個種類、幾十枚導彈對“美國號”進行打擊,最後,乾脆使用十幾枚了巨型魚雷攻擊,猛烈攻擊了25天,這艘“美國號”還有一部分船體摟在水面,無奈,美軍只好引爆了事先放置在航母上的高爆炸藥,才使這艘“美國號”閉上了眼睛,沉入海底。由此可見,航母本身也是很堅固的,即便是“靜止”狀態,不是容易擊沉的。

總之,打擊美國的一個航母戰鬥群,真不是容易的事,世界上具備擊沉美軍航母條件的國家寥寥無幾,即使有條件擊沉美軍航母,又有多少個敢於,,,,,?


東義義


美軍一個實戰部署的航母戰鬥群,一般會有十艘左右的護航和輔助艦艇組成。標準編制為:1艘現役航空母艦(尼米茲級)、2艘導彈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4艘導彈驅逐艦(伯克級)、1至2艘反潛護衛艦、2艘攻擊型核潛艇和1艘供應艦。

航母戰鬥群的核心是航空母艦,航母搭載的艦載戰鬥機不但可以為整個艦隊提供製空權保護,同時還可以對海對地發動空中打擊。而編隊功能性艦艇則需要具備為航空母艦提供防空反導保護和對陸對海對潛打擊能力。

總之,航母和編隊艦艇之間是一個有機的作戰整體。對手如果選擇先攻擊自身沒有反導防空能力的航空母艦,那麼最先遭遇的卻是航母編隊外圍艦艇防空系統的預警攔截。理論上,除了我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和俄中的高超音速武器之外,其他武器很少能有躲過美軍艦隊反導攔截系統的機會。

如果選擇先攻擊航母編隊外圍艦艇,那麼首先要消耗掉提康級導彈巡洋艦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火力儲備。但擁有這個能力的國家至全球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而且即便有演習戰術和經驗,也沒有實戰檢驗是否真的有效。而這個時候,航母艦載機將發揮對編隊功能性艦艇的保護作用,並對敵艦隊和陸上基地發動反擊。

只有一種情況,可以不用考慮先攻擊航母還是先攻擊其他艦艇這個問題。那時就是在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因為一枚足夠當量的核彈爆炸後,會讓整個艦隊瞬間沉沒。不過真到那時候,討論海戰問題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高峰軍事觀察


用萬伏高壓電擊彈先摧跨航母上的所有指揮系,電按鈕發射系,讓全航母停電,所有飛機也被強電擊垮,不能起動!航母成了漂浮物了,重視科學家吧!


微笑11908


航母有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由航母艦載機組成,它們一般距離航母500至700公里左右,負責攔截進攻航母的戰鬥機、反艦導彈,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編隊以及反潛。第二道防線是由航母的護航軍艦組成,距離航母大約在70至150公里左右。它們負責攔截突破第一道防線後的敵軍飛機、導彈和水面、水下艦艇。這些軍艦裝備有先進的宙斯盾系統,區域防空導彈以及魚雷、反艦導彈,搭載有反潛直升機,反潛導彈、深水炸彈等,水下還有攻擊型核潛艇。最後一道防線就是航母本身攜帶的各類防空導彈、反潛火箭、密集陣近防系統和各型干擾系統,如紅外誘餌彈,煙霧發射器,箔條幹擾系統、電子干擾系統等。它們的作用距離都在航母本身10公里範圍之內。一般來說,你想要打航母,就必需要突破這三道防線。但戰爭永遠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對於我們來說,採取的可能是先用東風21D或者東風26從天而降破壞航母的飛行甲板,擊毀它的艦島,讓航母失去戰鬥力,從而廢了它第一道防線的武功。跟著我們的蘇30MKK、殲15、殲16、轟6K等遠程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在預警機、電子干擾機、潛艇及空中的各類衛星的協同配合下,用鷹擊18、鷹擊12等空艦導彈、魚雷、反艦導彈等突破它的第二道防線。剩下的第三道防線就好辦了,大夥一塊上,打他丫的。


血染戰旗紅



說起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我們先來看一看它的組成,一般會有十艘左右的護航和輔助艦艇組成。標準編制為:1艘現役航空母艦(尼米茲級)、2艘導彈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4艘導彈驅逐艦(伯克級)、1至2艘反潛護衛艦、2艘攻擊型核潛艇和1艘供應艦。那麼假如我們攻擊美軍航母戰鬥群的話,是應該先攻擊航母呢?還是應該攻擊其他護航艦艇呢?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1.如果首先攻擊航母會怎樣呢?因為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核心是航空母艦,如果放任航母不管,航母搭載的艦載戰鬥機不但可以為整個艦隊提供製空權保護,同時還可以對海對地發動空中打擊。此外,美軍航母也是整個戰鬥群的指揮中心,如果首先集中火力將航母擊沉,那麼整個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其他戰艦也就失去了指揮,形成群龍無首的局面,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2.如果率先攻擊其他護航艦艇呢?因為美軍航母編隊的護航艦艇主要是為航空母艦提供防空反導保護和對陸對海對潛打擊能力。那麼首先要消耗掉提康級導彈巡洋艦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火力儲備。但這一點極難做到,擁有這個能力的國家至全球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而且即便有演習戰術和經驗,也沒有實戰檢驗是否真的有效。並且這個時候,航母艦載機將發揮對編隊功能性艦艇的保護作用,並對敵艦隊和陸上基地發動反擊。

綜上所述,航母和編隊艦艇之間是一個有機的作戰整體。小編認為,如果打擊美軍航母戰鬥群應當首先打擊編隊的護航艦艇,如果選擇先攻擊自身沒有反導防空能力的航空母艦,那麼最先遭遇的卻是航母編隊外圍艦艇防空系統的預警攔截。理論上,除了我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和俄羅斯的高超音速武器之外,其他武器很少能有躲過美軍艦隊反導攔截系統的機會。


米曹說事


敵方航母打你的國土,你就還以顏色,加倍轟炸敵國本土。炸敵國的機場丶港口丶倉油庫丶軍工廠丶電力系統丶交通系統,供水系統。炸敵國指揮中心。

打仗就是打後勤。

打仗就是炸敵國後勤。

次之,才是炸沉其兇手航母和補給艦丶船也。又次之才是其他艦船。

相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打敵就往死裡打。別手軟,別客氣(別溫良恭儉讓)!


大蠍子用戶5950467594


航母還是護航艦?題主的問題好像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問題,但其實從進攻方的角度看,這兩樣其實並不是最需要敲掉的。對航母戰鬥群的打擊,第一個對象是:預警機

航母的戰鬥力體現在它是目前在高強度對抗下唯一一種可靠的海上偵查工具,而航母的一大情報蒐集來源就是預警機。可能很多題友會有異議:航母怎麼會是一種偵查工具?又怎麼會是唯一一種可靠的?且聽小編我慢慢道來。

首先,小編先定義一下概念,高強度對抗指的是大國之間的直接熱戰,大家基本可以理解為世界大戰了(大家都開始互敲航母,核大戰就不遠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低軌道星座會在第一時刻就被幹擾乃至硬殺傷(這也是為什麼至今戰略武器不會依賴衛星制導而是會靠慣性制導,星空制導等可靠方式制導)陸基偵察機由於護航戰鬥機的航程問題無法遂行大洋偵查作業。此時航母,由於高機動性和自帶的艦載機保護,可以在高強度對抗中獲得較高的生存力和較可靠的偵查能力。

或許大家以前對於打航母有一點誤解,打航母之所以難,從來不是因為威力夠不夠、打不打得沉,而是“怎麼發現”。這一個問題直指航母生存力關鍵。

這是某兔的光學衛星拍攝的航母圖片。當前人工智能檢索已經不存在技術障礙,但具有比較完善的光學衛星星座的,就只有某兔與某帝了。如果沒有這些技術,你能從原圖中找到航母嗎?(不是小編可以黑毛子,毛子從來不具備可靠的反航母能力,搞不出靠譜的光學衛星就搗騰出核動力衛星這樣的奇葩怪物,最後還是要靠圖95RT來yy硬闖)

在航母戰鬥群的體系中,預警機起著至關重要的哨兵作用。以E—2C為例,一般來說每次任務執勤時長約5到6個小時,在執行任務時其位置會相對航母戰鬥群前出,在警戒狀態下航母戰鬥群會隨時保持兩架E—2C在8000米高度執勤,基本可以為航母摸清周邊500公里的空情,如此一來的話很多yy出來的打航母土法就被絞殺了,比如說傳統的巡航導彈攻擊,快艇狼群戰術等等。

從貝卡谷地等經典戰例來看,四代機(經典俄標)之間的空戰很大程度上依賴預警機的交戰引導,誰的地圖開得大,誰就有更大贏面。在上世紀80年代,財大氣粗的美海軍甚至有計劃以S—3反潛機為平臺開發帶有共形相控陣雷達陣列的預警機以替代E—2C。

(轉載自騰訊軍事講武堂)這個才是美海軍對預警機的終極大夢,天線尺寸不再受盤子的制約,對隱身機的探測距離會比E2好看很多。E—2D是出於成本考慮應付新出現的隱身戰機的。

由於美海軍至今還沒有可靠的隱身戰機進入戰鬥力形成階段,預警機在未來10到20年內的作用舉足輕重。

如果在開戰前夕迅速地敲掉美軍的E—2C/D(按照小編的設想,可以用隱身機獵殺或者用隱身機搭配CEC+後方超遠程空空彈),美軍基本喪失了整場戰鬥的主動權。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美海軍的艦載機只能以“機場保衛者”的角色被動的在艦隊防空雷達範圍內被動應戰而無法主動出擊,威脅進攻方的偵察機,為進攻方積蓄充足的進攻準備留出了時間窗口。此後不管是用高機動智能化的反艦巡航導彈飽和攻擊還是用反艦彈道導彈“天頂星”攻擊,戰鬥群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

在此,小編還想與樓上的答主探討一個可能的誤區:航母戰鬥群對抗飽和攻擊的制約因素不是防空導彈的備有量。許多位答主的回答中,都會說一個標準的航母戰鬥群會帶4、500枚防空彈,所以沒幾個國家可以發動幾百枚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

在標準—2盛行的年代,防空導彈依賴於火控雷達的持續引導,火力通道數極其有限,每一波次的接戰數目很少,所以所謂“飽和攻擊”才會有市場。但如今標準—6入役,主動防空彈成為大國海軍標配,火力通道數大大增加,理論上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大增。但受制於地球曲率,護航艦隻能在掠海反艦巡航導彈越過35公里水天線之後才能發現目標,所以接戰批次很少,抗飽和攻擊能力仍不能令美海軍滿意。

圖:防空有句行話,“防空防空,十防九空”現在的防空彈動輒1、200公里的射程並不是針對高機動目標的。在滑翔段的最後幾十秒中速度衰減嚴重,機動性極差,基本上只有打客機預警機等大飛機的份。在實際對抗中,遠程防空彈的主要作用是將對方的偵察機驅離,將作戰飛機趕到低空便於我方機群搜索清理。



直到CEC協同作戰系統的出現,水天線的問題才得以解決。CEC系統的出現意味著“A射B導”具備實用價值。美軍之所以如此重視這項作戰能力的養成,側面印證了預警機的作用。因為該系統相當於將戰場上的每一個傳感器集成為一架“超級預警機”,讓艦隊火力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CEC系統的原理圖,可見預警機的作用之大

圖源騰訊軍事講武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