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學派王艮的出生與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王陽明雖然在明嘉靖八年(1529)去世,但他所創立的學派並未隨著他的去世而消沉,相反,在王陽明去世之後,他的學派反而如日中天。服膺王學的學者幾乎遍天下。在黃宗羲的

《明儒學案》中,屬於王陽明學派的,差不多佔了百分之八十。較為有名的學派有浙中、江右、南中、楚中、粵閩、北方、泰州等,其中,泰州學派最有影響,也最引人注目。泰州學派的創始人是王艮。王艮(1483-1541),字汝止,號心齋,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臺市安豐鎮)人,學者稱他為心齋先生。他原名王銀,後來,他的老師王陽明根據《易●艮卦》道止於至善”的意思,給他改名為艮。明代將沿海居民分為“民戶”與“灶戶”,“灶戶”以煮鹽為生,地位十分低下,與囚徒差不多。

泰州學派王艮的出生與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王艮雕像

正德十五年(1520),更令各府州縣將“情罪深重”的囚徒發送到本省鹽場依照年份煎鹽,“抵辦逃亡灶丁課額“。王艮就出身於這樣的灶戶家庭。王艮因家境貧困,11歲就輟學,在鹽場燒鹽,成為一個小“灶丁”,但這也培育了他自立自強的精神。19 歲起,王艮隨父親王守庵販鹽,由於他在經營中“措置得宜“,家境日漸富裕,這為他專心致志治學提供了經濟條件。也就從19歲起,粗識文字的王艮開始讀《大學》、《論語》.《孝經》。在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情況下,他依靠刻苦自學和殫心竭慮的思索.竟也學有所成。當然,他也向人求教,常常將書揣在懷中,“逢人質難”

泰州學派王艮的出生與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王艮紀念館

38歲那年,他聽塾師黃文剛說,他的觀點頗類王陽明,於是他帶著他9歲兒子趕赴江西。王艮拜王陽明為師的過程也顯示了他鮮明的個性。王艮開始以“古服“見王陽明,王陽明迎進之後,他則據上座,頗有對王陽明不以為然之意,等到與王陽明“辯難久之”,則“稍心折”,於是“移其座於側“,雖然略為尊重,但仍然採取了分庭抗禮的姿態,待聽王陽明闡明瞭他的學說,才“下拜稱弟子”。但是,回去之後,發現王陽明的觀點仍有不能贊同的地方,第二天又見王陽明,表示昨天拜師輕率了,又上座,與王陽明展開辯論。經過反覆辯論,終於心服,才真正以王陽明為師。王陽明也很賞識他的不輕從,對弟子說:“曏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

泰州學派王艮的出生與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王艮雕像

王艮在聽到王陽明去世的消息後,痛哭迎喪直至桐廬,並處理好後事、安頓好其家,才返回。王艮師從王陽明後,雖然對王陽明極為尊崇.但在學問上仍然不苟從。路過金陵(南京)大學時,他講學說:“夫六經者,吾心之註腳也。心即道,道明則經不必用,經明則傳復何益?經傳,印證吾心而已矣。”這就把王陽明的心學推向極致.把儒學的“經”、“傳”只看作詮釋、印證人們心中固有的““的工具,認識了“本心”。“經”、“傳”也就成為無用之物。這在當時,是何等的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王艮最為自負的是他的“格物”說。在拜見王陽明之前,他就說過:“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

泰州學派王艮的出生與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南京大學

做了王陽明的學生以後,他對“格物”的闡釋,仍然既不同於朱熹,也不同於王陽明。在他看來,主觀的自我與客觀的天地萬物一樣,都是““,但是,他們之間有本末的不同,作為自我的“”是“”,而天地萬物是“末”,“格物“便是首先“正身”,只有“”正,天下萬物才能隨之而正。這就像畫一個方形,需要用曲尺(“矩”)一樣,如果曲尺不正,就不可能畫出方正的圖形。而“身”就是曲尺,“天下國家”就是需要畫的方形。因此,王艮特別強調尊身、愛身、保身,並進而主張人已平等和愛人。他說:“身與道原是一件。

泰州學派王艮的出生與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王艮講學

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謂之尊道。須道尊自尊,才是至善又說:“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知保身者,則必愛身;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

。”四以上就是王艮對“格物”的主要看法,也就是人們習慣所說的“淮南格物說”。在王艮的思想中,除了“格物”論外.他還從“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出發,認為“道”不僅僅能被聖賢所掌握 。

泰州學派王艮的出生與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王艮畫像

養都可以獲得“道”,都可以成為“聖賢”。所以他講學的主要對象,就是灶丁、傭工、農夫、商販、漁民以及僧道徒眾等下層人民。有人因此而把他看作開啟平民教育的學者。王艮所開創的泰州學派,在當時影響很大。王艮“開門授徒,遠近皆至。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王艮去世後,泰州學派傳人中著名的就有王襞、徐樾、趙大洲、羅汝芳等。特別是發展到顏鈞,何心隱(梁汝元)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羈絡” ,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反傳統的傾向,成為李贄“異端”學說的先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