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下文簡稱:“新冠肺炎”)疫情還在繼續擴散中,公眾的生活和工作安排普遍受到了較大幹擾。零點有數基於“重大災害期間週期型公眾心態與災民需要監測模型”① ,從五大維度對目前公眾心態和反應行為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公眾對於疫情最終得以控制的信心較強,當下對於本次疫情關注程度非常高,對於政府政策的配合程度和自我管理度較高,對疫情瞭解程度尚存優化空間,恐慌程度還較高,在政策配合和自我管理度上依然存在漏洞和風險,認為本次疫情雖未構成“重大災難”但已是“重大挑戰”的公眾過半數。

附圖1:公眾監測五大維度評分

(10分制)

「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注:各維度評分均為10分制,1代表最低,10代表最高

附圖2:各省區市公眾監測五大維度評分(10分制)

「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核心發現一:總體而論,公眾對當前疫情非常警惕,防疫抗疫心態和行為積極,90前更鎮定

全體受訪者在五大維度上的具體評分(10分制)為:關注度(9.4)、瞭解度(8.1)、恐慌度(6.2)、政策配合度(9.1)、自我管理度(8.9)。

武漢居民平均恐慌程度較非武漢居民高0.9分,對政策的平均配合度略低0.3分,所形成的反差值得警示,其餘情況與外地基本持平。

90後對事件的關注度、瞭解度低於90前約0.3分,恐慌程度高於90前0.3分,無論是政策的配合度還是自我管理度均高於90前約0.4分,所形成的反差值得警示。

核心發現二:高關注度下,公眾對疫情知識的瞭解度存在較大優化空間

本次監測中,公眾評價了自己對疫情情況的瞭解程度(8.1),以及對疫情的關注度(9.4)。其中有三成人對疫情的瞭解程度評分7分及以下。

1. 公眾信息需求產生“疫區差異”,武漢公眾最想要系統性應對方案科普

本次監測顯示,公眾最想了解的首先是疫情發展情況(70.3%),然後是預防、疑似、發病、治療、出院等各階段的個人應對方案、疾病科普信息情況(57.4%)、接下來是政府應對情況(中央政府37.2%、地方政府38.2%)和科研進展(36.2%)。

但公眾對信息的需求表現出疫區差異:武漢市民已經處於疫區之中,因此最希望得到的是與個人如何應對相關的信息,其他地區則最關注疫情的整體發展情況。武漢公眾對中央政府應對情況(40.0%)和科研進展(37.5%)的關注度高於對武漢地方政府的工作的關注度(26.3%),而其他地區公眾對本地政府應對情況的關注度與上述兩方面基本持平。

值得欣慰的是,國家衛健委已經出臺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眾預防指南匯編》,武漢公眾的這一信息需求應該可以得到部分滿足,對指南匯編多樣化、通俗化、高頻化的宣貫,會對滿足公眾信息需求有重要作用。

附圖3:武漢居民和非武漢居民的信息需求(%)

「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注:本題限選三項,各選項比例合計大於100%

2. 個人微信群/朋友圈成為獲得疫情信息的“第一現場”

本次監測顯示,公眾瞭解疫情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依次是微信群/朋友圈(63.9%)、電視(55.9%)和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48.2%),此外從微信公眾號(38.2%)和微博(37.3%)獲取信息的公眾也有近四成。視頻/短視頻網站和傳統的學校/單位/社區各類型通知及朋友熟人交流一起,成為補充信息渠道,中選比例均在15%左右。

2003年非典時期成為重要傳播渠道之一的紙質版報紙/雜誌(1.7%),已經基本退出“疫情信息傳播現場”,但傳統紙媒的優質內容正在通過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發佈,並藉助個人微信群/朋友圈廣泛傳播。

但當問及最信任的信息渠道時,公眾首選電視(40.0%),最信任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的只有(26.4%),位列信息主要渠道的“個人微信群/朋友圈”僅成為4.2%公眾的最信任信息渠道,甚至不及微博(11.5%)

附圖4:公眾獲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

「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注:最信任信息渠道為單選;最主要信息渠道為限選三項,各選項比例合計大於100%

3. 90後獲取疫情信息主要靠微博,各代際均最信任電視播出的疫情信息

進一步分析顯示90後和00後獲取疫情信息依賴的渠道情況與其他人群略有不同,這或許可以為解釋公眾心態差異提供一個角度。

00後:微博(67.3%)è電視(51.9%)è個人微信群或朋友圈(46.2%)

90後:微博(57.8%)è個人微信群或朋友圈(55.3%)è電視(51.5%)

80後:個人微信群或朋友圈(71.1%)è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56.4%)è電視(52.3%)

70後:個人微信群或朋友圈(72.5%)è電視(64.1%)è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48.7%)

60後:電視(80.3%)è個人微信群或朋友圈(73%)è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31.1%)

而對最信任的信息渠道分析,電視雖然是各代際人群最信任的信息渠道,但其優勢程度隨年齡下降而下降:

在80後中,對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32.0%)的信任程度與對電視(34.8%)的信任程度接近;

在90後中,對電視(35.2%)最信任,對微博信息(18%)的信任開始擠佔對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27.2%)的信任;

在00後受訪者中,對微博(32.7%)的信任程度已經超過對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15.4%)的信任度,幾乎與電視(38.5%)的信任程度持平;

核心發現三:公眾對疫情恐慌度尚高,但對疫情可控度信心也處於高位

本階段公眾的恐慌程度為6.2分(10分制),處在中等偏上,公眾更傾向於認為本次疫情是一次“可以正常應對的重大挑戰”(55.7%),而不是一場“難以應對的災難事件”(43.8%)。本次監測也顯示對戰勝疫情有信心的公眾有96.1%,其中非常有信心的有56.6%。即使在疫情中心地區的武漢公眾中,對戰勝疫情有信心的比例也達到90.0%,其中非常有信心的為40.0%。

根據近幾日的信息,戰勝疫情信心變強的公眾佔到了45.2%(武漢47.2%),還有半數公眾覺得疫情的關鍵期還沒來到。

恐慌心理主要源於謠言的擴散(“每天都有很多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52.3%),和物資緊張(“買不到口罩、消毒液等”,47.0%)。特別是謠言的擴散,同期數據也顯示出,只有不到半數的公眾表示總是可分區分謠言和真實消息。

附圖5:您主要是因為什麼感到恐慌呢?(%)

「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注:本題為多選題,各選項比例合計大於100%

目前有12.8%的人認為自己感染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大。針對一些具體的論點,有半數的人認為“本次新型肺炎除了傳染性更強,沒有更多需要恐慌的”,但對一些令人恐慌的說法,認同的人不佔少數,例如:43.0%的人認同“病毒可能近期變異,事態會更嚴重”,30.1%的人認同“本次新型肺炎的殺傷力比非典更厲害”,18.0%的人認同“發病沒有症狀的佔多數”。因此,進一步增強信心、降低恐慌可能還需要持續加強疾病相關科普工作。

核心發現四:公眾政策配合度好,但在信息上報社區和居家觀察方面依然需要增強力度

總體看來公眾對公共管理政策要求配合較好,88.2%的人取消了親戚走訪,81.1%的人取消了家庭聚餐聚會,94.3%的人儘量不出門/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甚至有73.1%的人減少乘坐交通工具。

但如果家人中出現疑似症狀以後該如何處理?似乎對公眾的政策引導不夠,只有56.8%的受訪者打算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會主動上報給社區。另外,春節外出者返回後,只有6成的人打算居家觀察滿兩週再去上班,這是否會在復工潮之後成為一個潛在風險,需要各級管理者做好動員工作與對策設計。

核心發現五:自我管理有漏洞,四分之一公眾做不到每天通風,食品安全素養需提升

在個人管理措施中,位列預防指南中良好衛生習慣第一位的“勤通風”,落實情況有待提高。居室每天通風換氣的落實率(76.3%)不及2003年4月北京市居民非典預防行為調查中的落實率(97.5%),在武漢居民中這一比例甚至只有66.6%。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一些自我管理行為均落實率不高:生熟分開、食物燒熟煮透(49.3%),不接觸野生動物或者活牲畜(69.6%)。

附圖6:請問您都做了哪些自我管理的工作?(%)

「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注:本題多選,各選項比例合計大於100%

本次監測對象中,隨著年齡增長,除了勤測體溫行為水平呈下降趨勢,其他自我管理行為水平均呈上升趨勢,以最普遍的三種自我管理行為為例,出門戴口罩的60後已經達到95%以上,而90後還不足九成;每天居室通風換氣的60後有82.0%,90後只有69.6%;不接觸野生動物或者活牲畜的60後有79.5%,但90後只有65.6%。此外,女性除了在勤測體溫和加強身體鍛鍊方面不如男性,其他自我管理行為水平均高於男性5個百分點左右。

核心發現六: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和湖北群眾是最可敬的三類人,近八成人堅決抵制“疫區歧視”

本次監測顯示,公眾認為本次疫情中最可敬的依次是一線醫護人員(58.4%),專家、科研工作者(13.4%)和接受封城的湖北/武漢群眾(9.0%),此外,選擇提供疫區物資基建的工人和軍隊的也分別有6%左右。

湖北群眾位列第三,也表達了各地公眾對湖北群眾的理解。雖然公眾對於來到身邊的湖北/武漢人十分緊張,但大部分公眾能做到友好對待。85.5%的公眾如果聽說身邊有人從武漢/湖北來會比較緊張,其中非常緊張的佔36.0%。43.2%的公眾首選提醒湖北居民去有關部門登記,還有24.0%的公眾選擇除了及時報告還提供在地幫助,只有21.4%的人會直接跟社區報告。

日前針對湖北/武漢居民的歧視行為(如謾罵/信息惡意洩露)遭熱議,四分之一的武漢居民表示親身感受到了歧視,還有52.6%的武漢居民表示聽說了這些歧視行為,但也有兩成多的武漢居民表示沒有感受到上述情況。

77.1%的公眾表示堅決抵制歧視心態和行為,武漢人民看待這件事兒似乎很豁達,認為“這種過激行為是公眾的正常反應,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比例比省外公眾更高(武漢31.3%,外地22.8%)。

核心發現七:半數企業高層支持延長到元宵節以後

對於國務院出臺政策將春節假期延長到2月2日的做法,幾乎所有的受訪者(98.8%)都認為調整力度不夠,還應該採取進一步措施,如繼續延長假期或採取靈活工作方式。

對於延長假期,比較集中的體現在兩個方案,一是延長到元宵節後(41.9%),二是延長到疫情完全可控的時候(51.0%),其中,企事業單位高層支持前者的略高(50.2% vs 43.9%),中層和普通員工支持後者的略高(39.0% vs 53.5%)。

核心發現八:近半數公眾感嘆“人生無常,珍惜眼前”,武漢居民更覺應“善待父母”

本次疫情對公眾心理的影響尚未有評價,本次監測瞭解了公眾部分價值觀改變的情況:結果顯示,近半數(48.7%)公眾對“人生無常,珍惜眼前”的感觸變深,四成公眾對“相信組織,相信政府”有更深的感受,還有38.8%的公眾對“困難是暫時的,前景是光明的”有更深的感受。其中00後和80後選擇“人生無常,珍惜眼前”的比例更高,而70後和60後選擇“相信組織,相信政府”的比例更高。

武漢公眾感觸更深的也是上述三點,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分之一的武漢公眾對“善待父母,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感觸更深,比外地公眾高出8個百分點。

附圖7:這場疫情讓您對以下哪兩個觀點感觸變深最多?(%)

「全文」零點有數發佈首期監測數據:公眾對疫情控制前景相對樂觀

注:本題限選兩項,各選項比例合計大於100%

零點有數的研究人員通過本次研究,提示以下六點工作建議:

01

發揮科普的價值。鼓勵社會主流媒體、自媒體、醫療和科普工作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科普創作,科普資料注重系統性和在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的可傳播性。

02

全面推行民眾自我隔離。根據本期監測數據,春節返回後,只有45.4%的民眾表示會按照相關要求居家隔離觀察2周,這不利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另外,在當前監測中,零點發現在較好執行防控相關行為建議一段時間後,目前有些地區的公眾的政策配合行為和自我管理行為有鬆懈現象,比如開始走親訪友、參加人群聚集的活動等,這可能對疫情控制不利,需要警惕。

03

積極推廣“網上辦公”和“網上辦事”。除疫情防控等必要會議以外,以大量人員聚集為主要特點的學習、會議建議暫停、推遲或取消,或者儘可能採取在線會議、電話會議的形式召開。

04

信息披露實現及時、合理和精準化。根據本期監測數據,武漢市民已經處於疫區之中,因此更希望得到的是與個人如何應對相關的信息,如“預防、疑似、發病、治療、出院等各階段的個人應對方案、疾病科普信息”,對“疫苗等相關科研進展”也更關注。其他地區則更多需要的是“疫情整體發展情況”和“政府應對情況”。

05

機關企事業單位都應該制定本單位防控方案,疫情觀察、報告、人員自我隔離/居家觀察的辦法,收集、分享防控工作突出的優秀企業工作方案模板。

06

確保關鍵物資供應保障。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安排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疫情防控所需關鍵物資供應,並注重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物資分配和監管機制。

本次監測主要採用零點有數超能交互系統“答對”徵集輿論積極分子的模式,參訪者是在公眾中比較有輿論引導力的積極分子,他們既是信息的積極收集者也是信息的積極傳播者,往往會通過網絡新媒體、自媒體對公眾意見傳播產生影響,因此本次監測可以看作是一次影響力人群研究而非代表性人群調查。本次監測覆蓋30個省區市(西藏除外),完成有效樣本量1674人。監測計劃持續五期,視後續疫情發展情況決定是否繼續。零點有數在SARS疫情、禽流感疫情、H1N7疫情、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災害事件期間,均實施過公眾心態與需求監測。

附註:①:“重大災害期間週期型公眾心態與災民需要監測模型”包含5個維度:公眾對重大災害情況的關注度、公眾認為自己瞭解災害信息程度、公眾對現狀的恐慌程度、公眾對政府應急政策的配合程度、公眾對有利於降低災害社會影響的自我行為的管理水平。依次簡稱為關注度、瞭解度、恐慌度、政策配合度、自我管理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