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工人创造了剩余价值,那么亏损也是工人创造的吗?

athenacool


剩余价值理论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人提供的劳动都是商品而已,你提供劳动生产了合格品,这件商品就与你没有任何关系,定价高低跟你也没有关系,就是用工成本高些,商品定价说不定也会高些。即使没有卖出去,工厂也要发你工资。所以要提高自己劳动技能,同时努力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一般老板们也只愿意提供平均用工成本来雇佣人工。除非你能提供高价值劳动。

谈剥削的话首先必须是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就可以衡量。价值如果不能用经济利益来衡量,只是代表该商品对社会具有意义的话,那就更不存在什么剩余价值剥削一说,只能证明凡事凡物皆有意义。实际上,工人与资本家的经济关系始于雇佣,而非商品,无论商品生产与否,商品亏损与否,只要雇佣行为发生,就必须支付工资,而不是看商品是否存在或者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反之,无论生产单个商品价值高低,劳动者不会少获取或多获取劳动报酬,只有在计算劳动质量或者劳动绩效时,才会有报酬高低,这也只是在运用经济利益调动被雇佣者劳动积极性,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生产成本。否则岂不是越劳动反倒剥削越多,不劳动倒没有剥削了?

社会本来是个集合体,劳动者只对资本家服务,可资本家提供的商品是对整个社会服务,如果说产品剩余价值被资本家获取了,那提高产品价格,提高员工工资是不是不剥夺了?这套理论就是错误的。我们就是社会链的一环,我们为了扩大自己的权益,可以积极争取,损失的可能是其他环节的利益,甚至没有损失,还有贡献,我们争取权益就是切蛋糕分利益的问题。只是不要极端,如果大家都极端,损失的可能是整个蛋糕而已。

重申一点,剩余价值理论只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部分,我在此说的剩余理论错误也只是局限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对与错也要看时代背景大环境,尤其是整套社会制度架构如何,剩余价值理论核心是利益分配问题,如果主体社会不是经济社会,而是集体社会,那么它就具有一定正确性,但过度极端追求集体经济又会导致效率问题和隐形腐败问题。

一般地,理论都讲求严谨,否则不能称之理论,但在社会治理中,绝不可根据理论极端化实践,。完美的理论需要完美的前提条件,但这个社会不完美,随时都在产生漏洞,又在补漏洞。 集体计划经济做不到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同样也做不到分配公平,只是给了个体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公私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情况下,你可以选择为集体利益奋斗,为私人资本打工或自己创业,单从经济利益出发,这其中都有利有弊。为集体的保稳不包好,打工的为老板培植了摇钱树,自己创业的担风险。但从个人经历和理想来看,真正用心努力的人哪里都不会亏待你,为集体的应该满足了自己为民服务的期许,打工的既学到工作经验又不用担心风险,创业的风险大,预期利益也最大。

所以说,一不要盲从信,二信了也不要极端化,三,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多论证,多假设,现实存在但又想不通的事情不要急着否定,只是你认识不到位而已。

过去的剩余价值理论,不再编辑讨论了,下面的内容如果有更好的建议,不妨留言探讨。身为社畜一员,笔者也深刻认识到个体劳动者争取合法权益力量的弱小。在争取诸如加班报酬等法定权益上缺乏组织力量,工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力量,且没有什么希望会再发挥了。这方面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再发展催生新业态,可以监督到位。更重要的是劳动报酬方面,多数劳动者和企业谈判报酬,都处于弱势地位。且目前很难改变这种整体弱势地位。

有什么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工作必须软性加班(工作内容多以致必须加班完成却没有加班报酬)的问题?

有什么解决方案可以改变个体劳动者在与企业谈判工资报酬弱势地位?


万行无书


剩余价值无非就是纯利润,如果认为纯利润就是对于工人的剥削,所以要把纯利润平均分配给工人,而后就不会出现企业家,没有企业家工人就无法找到工作,社会就会停止发展。剩余价值也就是纯利润并不邪恶,更多的纯利润经过再次投资会为工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与社会福利,资本家会视纯利润分配中给工人造成的不满状态,逐渐修正纯利润的分配比例,从而降低社会矛盾,吗可丝脱离了现实社会,因为他不工作。


探讨永恒


打个比方,这和农夫种地一样,老黄牛只是出卖自己的劳动生产力,而具体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种什么、怎样耕地、选种、播种、管理等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年景好与坏、收与不收等因素。即便老黄牛不会说话,但凡是一个没有丧失了理智的人,我想谁也不会把罪过加在牛身上吧?

那么,同样道理,工人为资本家出卖自己的生产劳动力,企业和工厂一揽子的决策权都是企业主和资本家说了算。有时因为业主经营管理不善,没有把控好市场真实情况,即便产品质量不合格,只要不是工人专门故意而为的,这只能怨自己没有培训、监督、管理好工人,或者根本就是想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在设计过程中动了手脚,最终才导致亏损。即便工人再沒有话语权,凭天地良心,这怎么会怪罪到工人头上呢?








飞龙在天231272723


看了一些回答,都没有说道点子上,甚至还有否定论。这里俺根据中学时期所学《政治经济学》所剩无几的东西回答这个问题。

工人劳动产生剩余价值,包括工资和利润两大部分。注意工资是不变化的。因为这是以行业平均用工统计。

影响企业亏损的东西叫价格。一般包括:材料成本和工人工资及利润。价格由商品社会平均生产能力决定。

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盈利必须有高于同行业平均加工水平才有保证可持续性。靠劳动密集型,以低工资,保利润的历史机遇是多么难求。往往发生在工业化初期。

下面专门谈一下如何亏损的:

如果一个企业加工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又要保证产品质量(材料成本不变),又要保证劳动者水平(工资与行业相同),如此只能保证按社会公允价格卖出去,如此利润会被极大压缩,甚至亏损。事实往往不是这样,没有利润,企业家不会做,于是从材料,工资入手削减,确保利润!恶性循环下,直至企业垮掉!并不是说,剩余价值不存在了,而是作为商品实现不了!

重中之重的关键在于效率!也就是机械化能力。衡量剩余价值转移到单位商品的占比多少,是企业兴衰关键!

一个好的企业劳动者所谓工资高是错误认知。不过是利润多了后转移为个人劳动所得,视为福利更为合适。

当然以上只是原理上的解释,实际情况更为复杂。指人工方面复杂!

看到还有朋友阅读,且有疑问。因此再补充些:理论不能被花花绿绿的表象所蒙蔽!比如一个20元20千克棒料加工成10千克产品,此时产品成本只有10元(用户不管你材料多少)。此时产品只有价值,这个价值包括设计人员脑力劳动及其他对该产品脑力劳动贡献,比如克服困难条件(工艺:瑕疵等)。这个价值可代表产品先进性,竞争性。如此可知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此这个产品卖出去了,也就是说用户认可了设计,具有了使用价值,产品转化为商品。这个使用价值就是工人劳动是棒材变形为产品过程,也就是从图纸到产品的实现。这个过程是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不包括调度。财务等活动。这些都是配套!社会大生产与手工作坊的区别,甚或是制度区别!假如这个商品卖出100元,那么剩余价值是90元!但是这90元中包括:A设计等,财物,调度,人事,决策,扫地的等等人员工资;B厂房、水电、机器(机器人)折旧等费用C税收等费用

以上费用折算到单件商品后,去除就是利润!

如果你是企业主要知道裁员顺序了。


情无价3


啥也别说了。这就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的理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有功论的翻版。

这类人基本上就是劳苦大众的敌人!


一得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设备和资本只产生价值转移,只有劳动才产生剩余价值。那亏损是怎样产生的:首先可能是商品转换出现问题,这是由于决策错误和营商环境造成的;第二,过多的管理成本和浪费造成的,也就是剩余价值不足以弥补这种成本透支造成的;第三,“十羊九牧”和“高薪养廉”式管理造成价值理论的扭曲,它的“抽血”现象是不能用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第四,剩余价值理论是从现实生活生产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是探讨规律的,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的去分析判断。


建平12941


以下说法全部是闭门造车,胡说八道,只不过喝了一杯,一时兴起,乱说一通。所以,恭请各位大人嘴下留德,切勿上纲上线,本人非党人士,不参与任何政治,只懂一日三餐,谢谢。

我尽量小心翼翼的把道理讲明白,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片好心,只有一片利国利民的心意,当然“忠言逆耳”,有可能很不好听,甚至揭开伤疤,请原谅。但是可能有点长,看完需要一点点耐心哦。

思考一:

记得多年以前有一个衬衫的品牌为“雕牌”,正品大概一百块的样子,地摊货(假货)大概十五块的样子,真货假货齐上阵,加上不断“打假”,这个牌子响了。后来老板亲自说这就是个局,真假货都是他们生产的。于是问题来了:“假货”卖15块也不亏本,“真货”多赚的85元到底是剩余价值呢,还是“增值”?

思考二:

现在经济不好,农民没事干,成天在家里打麻将(打大了还算赌博)。后来有包工头跟他说:现在有个活干,不过工钱不高才150元一天。再后来工地上有一个更大的老板看到他做事不错,请他去做高档装饰400一天。再后来另一个老板看中了他,请他去做装饰公司的经理800一天。他看到自己这么“厉害”,于是注册公司承接业务,第一单就亏了10万。那么到底是谁在剥削谁?谁在增值?增值靠的是什么?

思考三:

工厂濒临倒闭,员工就算996、没任何社保也开不出工资来。于是有人带着知识产权进入主导,慢慢的企业兴旺起来了,于是企业决定不能忘记辛辛苦苦工作的员工,劳动制度改为885,提高薪水发放,还给员工一年一次免费旅游的机会。这又是谁剥削了谁?谁在增值?

利润?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生产财富的过程的场景,并没有包括项目策划与立项、商品流通与营销策划的过程。

众所周知,项目的策划、产品的研发才是企业立足的关键,也是企业获取足够利润的底气。商品的营销定位、价格策划、渠道安排才是获取利润的关键。

心知肚明的是,工人的生产过程只占有利益链上的一环(利益链的六分之一),而且是替代的一环:可以换人工,或许投资自动化设备,再给一些股份让高技术的人才一起来控制自动化生产线。

社会主义不容“剥削”。

明智的人早就抛弃了“剥削”的思想了,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有可能少数企业还活在上个世纪早期的“剥削”思维里面以外),基本上所有的企业第一件事情想的就是如何整合资源:智力、经验、技术、人力、设备、渠道等等,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做“加法”,甚至有人在做“乘法”,个别人在“开平方”“开立方”“开N次方”!没有几个企业主会去想如何去“剥削”,而是在想如何让这个利益链上的所有人“增值”,其中就包括了劳动者拿高薪。

利润的来源。

当企业把工厂当作货源,不再奢求利润了(甚至有实在管不好,外协定制加工更好地念头),剥削的说法基本上就毫无意义了。目前社会的主流,利润的获取往往来源于资本势力、绝招、自动化程度、知识产权、营销定位于策划等等,跟生产过程的具体的人已经关系不大。

用增值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用合作的态度去做事或许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企业主的产品是通过“卖出去”获取利益。人何尝不是一样,把自己的“智慧、经验、技术、劳力等”卖出去获取利益?让自己“增值”吧——本事大,赚的就多!

“增值”的力量。

改开四十年,我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国家增值不知道多少倍,我们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都增值不少,这就是“增值”的力量。如果企业、个人大家都同时去思考如何增值自身,那么财富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企业与个人总是在剥削于反剥削的圈子里面去循环,那么企业与个人都会失去创造财富的动力!

不解决思想病,哪里有“工匠精神”?哪里有“精益制造”?这些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科技项目”,而是用“增值”心态想问题的“负责任”与“刻苦学习”。用“增值”心态武装起来的个人,一定会是非常受欢迎的高薪水、高待遇的人才,比天天嚷着要多拿“剩余价值”要多得多。


老龚说势


对于企业无论什么类型都追求剩余价值,是必须、必然。

亏损也是有的,工人所致亏损有也是短期,不能持续很久,解决亏损的方法和结果是多样的,结果都是老板的错。提问是亏损是工人创造的吗?绝对不是工人创造的,工人能造出残次品也是管理不善,用人不当,这样企业只能当一时的老板。


用户驭手


亏损不是工人创造(应该说“造成"一词更

合适)的,亏损是领导层瞎指挥造成的!

工人只管做事,做什么事由你领导安排!


广法居士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工人创造了剩余价值,那么亏损也是工人创造的吗?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产物。剩余价值只所以产生,在于资本决定了财富的所有权和财富的分配权。而剩余价值只所以能出现,关键在于资本家因为资本他们有着财富拥有权和分配权。也就是说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而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制度而出现的。

至于企业的亏损,要具体分析。企业亏与盈与市场需求有关,与对市场需求判断有关。而对市场需求判断和企业生产什么生产销售等,这些只有资本家才能决定,才是主体。因此我以为企业的亏损与对企业有主宰权的资本家有关系,与生产线上的一个个工人倒是没有多大关联的!我觉得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与企业亏损作联系是牵强,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