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是鲁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当然不是笔误,如果是笔误,起码这文章不会流传至今,还在课本里面出现,甚至当年老师还要求全篇背诵(现在的情况,因为笔者不是老师,所以不清楚)。

鲁迅先生的笔下,很多都是针对当时人们的一些坏毛病提出的批评,有许多借助小故事来表达出这种意思,不直接告诉读者,但是读了以后能懂其中的意思。本文也一样,用孔乙己的事情,向人们展示当时的可怜人,最后一句的“大约”很有意思,显然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

那么,这个“大约”究竟何解?想知道答案,还得从文中寻找。

其实,通读此文,笔者在鲁迅的“大约”一词中,感受到了很多的情绪,有一种悲凉,有一种同情,有无奈,甚至还有愤懑。

何来悲凉?

鲁迅不是和人们有仇,所以才经常写文章来揭露现实,而是“怒其不争”,想让国人从思想上强大起来。可是孔乙己作为一个饱读史书之人,竟然屡屡偷人东西,然后被人毒打。

连礼义廉耻都没有,这书都读到哪里去了?他对当时的教育表示很无奈,这样教出来的人,中国怎能不弱?由此心生悲凉。

何来同情?

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屡屡行窃,更可恶的是还为自己狡辩,说“窃书”和偷书不一样,这固然让人对他心生厌恶,但是他买酒很少拖欠,即使是缺钱也会很快还上,这样的人其实还是有一定操守的,只是当时的社会如此,中华遍地都是贫弱不堪的百姓,鲁迅同情自己的同胞。

尤其是在最后,孔乙己腿断了以后,人们在说他偷窃之事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激烈辩解,这确实让人感觉到悲凉,让人对他心生同情。

何来无奈呢?

这无奈有相当一部分,是说人们对孔乙己消失的漠视,由此心生无奈。初见孔乙己的时候就说,他的头上是有伤痕的,虽然当时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后文不难看出,他的伤,大部分都是因为“偷”而被打出来的。

因为“窃书”而被打,因为夹带走人家的纸笔而被打,到了酒坊又被人随意开玩笑。但是他虽然给别人带来了开心,“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就连文中的“我”,也是在听到掌柜的对账的时候提到了孔乙己所欠的19文钱,“才”感觉到他确实很久没来了。

一个活生生的人,竟然被人如此轻视,作者也很无奈。

何来愤懑?

这种愤懑,有鲁迅对孔乙己的,也有对当时的人和社会大环境的。他作为一个穷苦的读书人,虽然不能考取功名,但是文中也说到,他擅长写字,经常给人们抄写赚钱为生,但是他却总是有“夹带”的毛病,屡屡违背孔孟,干一些丢脸的事情,因此被打斯文扫地。关键是人们嘲笑他,他还辩解,即使是最后被举人打断了腿,他依然在狡辩“跌”。

所以,鲁迅对他这种行为,感到愤怒、无奈。而孔乙己在消失很久之后,只有买酒掌柜想到他,而且是因为查账而想到,人们对孔乙己如此冷漠,也让鲁迅先生感到愤懑。


小小嬴政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认为不是笔误,就像我家屋后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一样,只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宣演,如果鲁迅这样写我家屋后有两棵枣树,可能给人一种素然无味的感觉,可能就不想往下看了。

再一个,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把那个时代读过几天书,穷极潦倒的小知识分子又不背放下尊严他们是即可怜又可悲的,他们在旧礼教观念束缚下总是不肯放下身架,卖弄那点唯一能让他们自豪的是比別人多识几个字,茴香豆有四种写法,把这种底层人物的这种可悲,可怜刻化的淋漓尽至,这种悲哀的自尊悲哀的卖弄应该欲火重生了。

另外鲁迅塑造出来的孔乙己从另一个角度也彻底的反应了那个时代国人的冷漠与麻木,丝毫没有一点同情心,这样的民族也的确该脱胎换骨了。

所以我荒谬的认为这不仅不是笔误而是绝妙的一笔。


说说43430


先说结论:鲁迅有意为之,不可能是笔误。

“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如果有人认为是鲁迅先生的笔误,那么未免太瞧不起他了。事实上,但凡受过写作训练,对短篇小说有一定了解之人,应该都清楚精准地运营词汇的重要性。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清楚,他在写作上喜欢用白描的手法。即,在文字运用上,鲁迅向来以简练为美。

说个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在《孔乙己》一文中, “茴字的四种写法”“窃书不算偷”“朝柜台上排出四个铜板”以及著名的“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如此丰富的情节与内容,鲁迅一共使用了多少字去叙述呢?

两千六百多一点!是的,《孔乙己》全文只有两千六百多字!

短篇小说不是字数越少越好,但《鲁迅》能到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潦倒而又令人同情的孔乙己。而在这么小的篇幅里,我们也了解到孔乙己的一生。可见,《孔乙己》一文的艺术成就有多么高。

所以, “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句话,怎么可能是笔误?鲁迅写这句话,自然是有其用意。

诚然,“大约……的确”这种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很是怪异与别扭。这种矛盾重重、模棱两可的指向,让读者吃不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死。这正是鲁迅想要的表达,至少给小说或孔乙己的命运,留下另外一个表达的可能。如果鲁迅直接告诉孔乙己死了,结果是明确了,但小说却丧失了韵味——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论述过了,我就不再赘言。

另外,“大约的确”的表达方式,可能是鲁迅的习惯。在1936年5月14日致曹靖华的信中写道:“就常有人要趁这机会把我扼死,真不知何故,大约的确做人太坏了。”此话的缘由,是有人造谣鲁迅破坏统一战线。可见,“大约的确”意思是他虽没有确凿地断言,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认定了。

事实上,个人觉得现在很多人对鲁迅的质疑,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比如说,鲁迅通假字问题,“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也是枣树”。很多人不学无术,整天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以我的观点,有这功夫,还不如沉下心里,好好去阅读鲁迅。

鲁迅不是不能质疑,但质疑的问题,得有价值啊。


辉城啊


这恰恰是鲁迅先生如来神笔之处。在孔乙己身上发生的一切,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孔乙己正是科举制度下最典型的牺牲品,我们既憎恨孔乙己的所作所为,为了科举制度,道德败坏,窃书,好吃懒做。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又同情孔乙己,因为他的一生和悲惨结局,都是科举制度的产物。鲁迅在《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们应该理解为:这正是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身世,像封建的传统科举制度,敲响的死亡丧钟。

鲁迅的伟大之处之一,就是绝不会浪费文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深刻的说明一个问题。同时、他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正义感!

张延


张延4472


笔误倒不是,意在说吃人!

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的第2个白话小说 ,描写了孔乙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迂腐麻木,深受旧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

生活穷困潦倒,在人们嘲笑中混日子。从而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和强烈的反封建意义。鲁迅先生请读者看一看,以此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作。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孔乙己,善良朴实迂腐顽固的性格,无疑是悲惨的结局,所以鲁迅先生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结束小说,是有意而为。是先生让读者随着世态炎凉的情境,深刻体会制度吃人的目的。





Banksy24


当然有意为之了

一个这样的人死了、言外之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活着

他更多希望的是国人的觉醒


相信明天166909931


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文章最后一句话说到:大约孔乙己是的确死了。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种情况解答分析。

一,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前后是矛盾的,是个病句。因为大约表示一种推测。是不确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作者并不确定。而的确是肯定确切的含义,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孔乙己最后确定是死了。那么作者到底是能确定还是不能确定呢?从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来看这就是一种矛盾了。

二,如果我们从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角度来回答。我们一般认为,用的确是因为文中的孔乙己在封建旧社会的环境里,生性既懒惰,没有相应的生存技能,也没有获得功名,且身受重伤,被丁举人打成残疾,而且他的声名狼藉,有偷盗的前科,名声很不好,再加上封建旧社会人们思想愚昧,麻木不仁,毫无同情心,在这样的环境里,孔乙己的结果必然是因为饥寒交迫或疾病而走向死亡,文中的我最后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也能一定程度上证明孔乙己确实是死了。但作者为什么又用大约呢?这是因为文中的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证孔乙己的死亡的场景的,因为语言的用语准确性,所以用了大约表示推断。

三,我们也可以从现代社会这个角度推测孔乙己的结局。假设孔乙己生活在如今的中国社会里。我个人认为,虽然不一定会大富大贵,但一定不会走上如此悲惨的死亡结局。因为孔乙己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他的一个回字就有四种写法,对于传统文化也比较精通,有大师的专注与风范。君不见流浪大师沈巍在现代社会的受欢迎程度。也许孔乙己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在现代社会也能成为一位流浪大师。即使它不能成为大师,那么在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也可以让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起码有能够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我个人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我们更应该为我们能生活在如今美好富足和谐社会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顺其自然82259


大约鲁迅的确放屁了,大约鲁迅的屁的确是臭的。。。

有意思吗?

鲁迅最大的成就,是将孔子描述成“孔乙己”,将几千年的文化描述成“吃人”文化,而导致千千万万的现代中国人,可以“孔老二”、“孔丘”等等乱说,羞辱中华圣人。

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

中国人可以叫板任何人了!

中国人已经不需要通过文化自责,来检讨为什么有近代的百年落后了!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愚昧无知的人!

羞辱中华古人,尤其是古代圣贤,你们有什么好开心的?

比如,别人骂了你的祖宗,你不仅没有不高兴。

你自己还开开心心跟着大骂自己的老祖宗。

而无一点耻辱之心。

一群白痴!


文化科学宗教探索者


我认为是有意为之。

在中国饱受战乱凌辱的时代,鲁迅作为一名以笔为枪的斗士,无疑是孤独的。在文学上的创作多是以批判,讥讽等手法来体现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

大家还记得鲁迅文章中这样一句话吗?“院子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很多人人认为这是一个重复啰嗦的病句,本来一句话可以完全说的清楚,非要这样去表诉。其实对于这样的一句话,我个人是有深刻体会的,当时我在乡下爷爷家里过暑假,有一天白天听到一个亲戚生病的消息,所以在夜里睡觉的时候总是睡不着,自己就悄悄起床了,在院子里呆了一会儿,夜里有轻微的风在吹,天上月朗星疏,很多不知名的虫子此起彼伏的叫着,院子中也有两棵树。当时我站在院子中,想着那个生病的亲戚,突然觉得很难过,但又没有任何办法,脑子里开始模糊起来,在院子中来回踱步,开始环顾四周,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了,这里是一棵树,旁边还有一棵树,当时的那种心情,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并不会在意都有哪些东西。我相信鲁迅写那篇文章的时候,表面上很平静,但内心在已经千军万马了,所以眼里看到的不是两棵树,而是两件不同的物体。

而《孔乙己》这篇字数不多的小说,把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刻画的如此清晰,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心情表达的如此完美,证明了鲁迅对当时社会洞察的非常深刻。莫言说,其所有的作品加起来都比不过鲁迅的这篇《孔乙己》,也足以说明鲁迅的文学成就之高。孔乙己在书中是一个做了很多荒唐事的人,“茴字写法”“窃书”“认亲戚”等等一系列的小事情,这些事情在当时的社会是大部分人都会做的一些事,被封建社会的荼毒,导致很多社会底层的人们没有思想,坐吃山空异想天开的生活状态,孔乙己不单单是孔乙己,更是当时社会上的劳苦大众。“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书中的孔乙己死了,可是社会中的孔乙己呢?

鲁迅的文章,值得字字斟酌,建议大家可以重新再读一遍鲁迅,肯定和上学时读的感想不一样。


史乱终不弃


我觉得这种表现手法很有意味,看似矛盾,实则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我在读书的时候很喜欢这种句子和表达方式,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奈何语文老师不懂这些,一顿批评,使我对语文课有了抵触,很长时间都不想和语文老师直接接触,本人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