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写作变得不再遥远。在电脑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同时也都是阅读者。

这是创作者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尽情创造,“我手写我口”,同时也因为文字泛滥,良莠不齐。

被时代改变的不只是我们读到的内容,更是读者与作者角色的双向转换。文字既代表屏幕前我自我,也代表叙事的直接对象;网络既给我们带来了沟通的便利,跨越了空间的障碍,也造成了实际的隔离。我们因网络相连,也因网络相隔。

我们需要快餐式的娱乐文字,想看生活相关的轻松文字,但是也需要有深度的文字来净化心灵,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要写出有深度的文字,既需要生活的阅历,也需要前期文学的积累。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是英国著名作家理查德·科恩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分析名作家的作品,进而提炼出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从特殊中总结普遍的规律。这本书被誉为是英式幽默、硬核毒舌、作家怪癖、文坛八卦的结合体。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


每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仓库,装满了素材、选择和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奇怪装置。要想成为有深度的创作者,首先得成为有深度的读者。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写出有深度的文字,书评便是很好的切入口。书评不同于读后感,书评的写作思维是从“写得怎样”开始,也是就说要对你所阅读的书本进行理性地评价;而读后感是以“写什么”为起点的。

读后感是以书为基准,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作者“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而书评则不能任意点染,尽管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不能变成哈利波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要写出优秀的文字,首先便要多读。很多人把多读理解为大量的泛读,有些人甚至为了追求数量,三两天就读完一本书,这是不可取的。所谓的“多读”不只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一本优秀的作品是作者一生智慧的凝结,我们可能需要一两个月才能真正读懂其内涵,边读边思考,好的作品一读再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读”。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要写出有深度的作品,除了多读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操作:

一、开头:引人入胜

文章的标题和开头是文章的首脑,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可以提高文章在海量网络作品中的识别度。文章的标题意义在于吸引读者阅读文本,而文章的第一句话则是为了吸引读者读第二句话。

标题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高度概括文章内容,二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比如 这篇文章,从标题读者就能了解文章的内容是在比较中西方的神话差异,而且是围绕“人性”和“神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这种标题便是高度概括文章内容的标题,透过标题读者就能确定这篇文章是否是自己需要阅读的,这样大量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

为读者考虑便是为自己考虑,读者是我们文章的唯一受众。

再如《 》这篇文章,看到标题读者不禁会思考:为什么只有魏无羡称呼蓝忘机为蓝湛呢?古人的名与字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种标题便是抛出问题,设置悬念,以此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个好的标题和开头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提笔写下第一个字往往是最难的,作者要用文字邀请读者从现实生活踏入虚构之境,用文字为读者编织一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陈情令》剧照


二、中间:有信息增量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能让读者产生“获得感”,读者能从文字中获得更广的知识、更深的思考或者更暖的心灵。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产生信息增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第一,广度上:旁征博引、引援可靠

如果你前期的阅读量较多,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写作时将同一事物进行归纳分析,旁征博引。所谓的旁征博引不是堆砌各种名人名言,而是站在一定高度,用一条线将看似纷繁的数据和事件串起来,建立其内在的逻辑。

比如《 》这篇文章,从政治、文化、教育等角度,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得出了春秋到战国,经历了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度的变迁、从公学到私学的变迁、从重义到重利的变迁、从重信到重计的变迁等历史变化。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第二,深度上:另辟蹊径、对比分析

著名书评家李长之曾提出:“书评家要跳入作者的世界”,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摒弃个人的偏见,排除主观臆断的东西,尽量做到客观、有理有据。

要写出有深度且客观的文字,首先要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平背景,便无法客观地感受作者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我们只能浮于表面,始终在文字表面滑行。

比如写书评,我们不仅要知道作品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没有一个作者会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他的作品与其身处的民族、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比如鲁迅的作品,多创作于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中国旧社会,他深感国民的愚昧无知与世态炎凉,所以他的作品多指向人性和社会。

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了解为何鲁迅要“呐喊”,为何会出现矛盾的心理,为何执著又“彷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一方面感到绝望,一方面又充满希望。我们读鲁迅的《呐喊》《彷徨》,抑或是散文诗集《野草》,都能感受到鲁迅内心的矛盾感和压抑感。

要写出有深度且客观的文字,其次要有独特的角度,拒绝人云亦云。很多时候我们对文字的解读会产生片面性,甚至大家共享一个脑袋,这是一种危险的状态。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失的能力。

比如《祝福》这篇文章,很多人读到祥林嫂都会指责祥林嫂愚昧无知,处在黑暗的社会不懂反抗,反而封建迷信地去“捐门槛”,最终让自己在绝望中走向炼狱。多读几次《祝福》,或许你会有不同的发现。《 》这篇文章便是另辟蹊径,从祥林嫂勇于反抗和觉察痛苦等角度,挖掘文章的另一面,证明祥林嫂是个勇于抗争的“觉醒者”。这种文章会让读者耳目一新,带给读者另一种思考。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鲁迅

要写出有深度且客观的文字,最后要对比分析,由点及面。任何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可以对文字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以此“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比如《祝福》和《明天》都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且都塑造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寡妇”形象,那么我们可以进行纵向对比,“同中求异”。《 》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单四嫂子和祥林嫂这两个“寡妇”形象,可以看出鲁迅思想在慢慢转变:他笔尖所到之处越来越广,笔尖下的“寡妇”也慢慢开始觉醒、开始抗争,无知的程度开始降低。

再比如《 》这篇文章,便是典型的“异中求同”。《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东方“边缘人”,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德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通过《香水》塑造了格雷诺耶这一“边缘人”形象,他们尽管背景不同,但是可以横向对比,发现不同文学的相似之处。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祥林嫂


第三,温度上:引起共鸣、治愈心灵

文字是有温度的,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读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获得心灵的温暖,以此来治愈心灵。也就是说,好的文章可以让读者与作者“共情”。

人类的痛点是相似的,很多母题是人类共同的关注点。好的文章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打动人心。比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篇幅短暂,而且创作于几千年前的古希腊,但是至今仍然影响深远。作品中探讨的“命运悲剧”和“恋母情节”,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自己,与作品共鸣,与作者共情

三、结尾:直观清晰或出乎意料

如果是观点文,结尾可以将自己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总结,让读者一目了然。换言之,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结语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如果是故事文,结尾可以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比如我们熟知的欧亨利式的结尾,这种故事结尾留给读者无限地遐想和思考,同时让人印象深刻。看完之后感觉万万没想到,仔细深思又觉得情理之中。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俄狄浦斯王

结语

作家不是教出来的,没有人敢说“我教出了某个作家”,但是好的文章有它们的共性,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与分析,了解其共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篇优秀的文章,开头引人入胜,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中间有信息增量,让读者产生“获得感”,结尾直观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或者出人意料,让读者反复赞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