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在有著600年曆史的老珙縣城的城牆北的環城馬路上,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王木匠四仰八叉地醉倒在這裡。

他儼然成了我幼小心目中的“名人”,一個因常常醉酒的名人......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在老珙縣城,王木匠算得上是個名人了。至少在我的眼裡他就是一個名人。當然我說的名人和現在的所謂名人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現在的所謂名人,應該是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的。而王木匠之所以成了我眼中的名人,那是因為他給我的印象永遠是醉眼朦朧的。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當然他的木匠活在縣城也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要不縣委縣人委和縣裡各個部門的木工活兒,怎麼會都叫他去幹呢。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那時我也就是八九歲吧。只要在街上遇見他,無一不是搖搖晃晃,醉態朦朧的。因為他經常出入縣委大院兒,和我也混了個臉熟了。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所以每次老遠他見到我,嘴裡嘟囔著:小娃兒來陪著我吃兩口酒。邊說邊舉著盛酒的葫蘆,搖搖晃晃地向我走來。看到他兩隻紅紅的直勾勾的眼睛,每次我都會嚇得趕緊跑了。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他頭上永遠纏著一塊兒白的或黑色帕子。在那個年頭的鄉下人,不管是男的和女的,頭上都喜歡纏著帕子。直到現在我才琢磨出來川人頭上愛纏帕子,大約是受苗人的影響吧。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王木匠就是一個苗族人,他是珙縣上鄉人,具體是哪裡人我也不太清楚。應該是上羅玉和人吧?因為那一帶是苗族聚居地。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他盛酒的葫蘆,要不別在扎圍腰帕的腰帶子上;要不就握在手中,時不時地揭開葫蘆蓋,喝上一口。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那個年代酒是按月發票供應的,成人每人每月二兩酒票。這個細節我真是忘了,是珙縣的一位老兄任四告訴我的。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在珙縣老城的街上,隨處可見街沿上買各種物什的匠人,這蘿䒰、燒萁等就是蔑匠們編出來的。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還有這蒸米飯的木蒸子,把木片鑲成一個圓桶在我眼裡是一件很難的手藝。

四川蒸米飯時,先把米倒在鍋裡煮六、七分熟,過濾米湯後倒進這木蒸子蒸,那個味道確實和其它做法做出的不一樣,有種特殊的香味,反正我極願意吃,很香!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在老珙縣城街上的這個拐拐上,座落的張華成酒館,在縣城很有名,在我的好幾篇敘述珙縣的文章中都提到過它。在那個年代它儼然成了珙縣城的地標性店鋪。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想想在那個年代供應的二兩酒,對於王木匠來說還不夠塞牙縫的呢。不過狗有狗道、貓有貓道,一手好手藝的木匠活幫了他的大忙。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平時在縣委,縣人委和機關單位幹活的王木匠,總是抽空閒忙地去給餐館、飯店、酒館幫忙乾點木匠活,給這些地方幹活時,他是不收工錢的,只需要他們把自己的酒葫蘆灌滿就成。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那個能盛兩斤多的酒葫蘆灌滿了,夠他喝個兩、三天的。他的這一手好木匠活兒,拖家拉口的錢不成問題。最主要的是喝酒問題也不成其問題了。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當時在老縣城最著名的酒館當屬張華成的酒館了。在我想像中,他的酒館應該和魯迅筆下的“咸亨酒館”極為相似。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在張華成的酒館裡充滿的是鄉人的氣息。每逢趕場天,鄉人們都好聚集在這裡。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他們極少點酒餚,儘管那酒餚只是一些廉價的“沙胡豆”、“焦鹽花生米”、“五香豆腐乾”、“炒碗豆”、“炒黃豆”之類本地產的東西。

但這些在那些幹一天農活只掙幾分錢、或兩、三角錢的鄉人眼裡已是極為奢侈的東西了。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在我對珙縣的敘事中,“喝寡酒”不只在一篇文章出現過,而對它的深刻記憶當是來源於張華成的酒店裡。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王木匠理所當然地成了那裡的常客,而在這樣的環境裡,他便不自覺地產生“高人一等”的感覺。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在趕場天嘈雜的酒館裡,每當王木匠倚在酒櫃上,大聲武氣地吆喝“張老哥,打上二兩酒,來上一盤沙胡豆”的喊聲時,嘈雜的酒館立馬清風雅靜。

當他用餘光看見那一張張張著嘴,透著羨慕眼光的鄉人時,臉上便不由自主地透出了幾分得意。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儘管王木匠也是農村戶口,但他因為常出入各機關大院,所以在一些特定的環境裡,他常常會忘了自己的農民身份,而把自己當成了城裡人。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看到曾經的“官沱渡口”,那時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撐渡人先是用篙杆把渡船撐過去,撐回來。

後來在兩岸的大樹上搭上一條粗圓的鐵條,船體上有一鐵環搭在鐵條上,撐渡人來回拉著鐵條,便省力多了。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現在這個河沱快變成了一條溝了,便想為什麼只有“滄海桑田”、就不見“桑田滄海”呢。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王木匠的家在官沱渡口對面的村子裡,每當他葫蘆裡還有酒時,上得渡船後,他總會打開葫蘆蓋,把它塞在撐渡人手裡,嘴裡嘟囔著:小兄弟來兩口。

撐渡人便“嘿嘿”憨笑著,從他手裡接過酒葫蘆仰起脖子痛痛快快地來上一口。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那時我愛在官沱岸上坐在那棵樹冠如蓋的黃桷樹下,看那些進城趕場以及在暮色中匆匆回家的鄉人。

不止一次,在傍晚我都看到在渡船上昏昏欲睡的王木匠,船到對岸後搖晃著從船中起來,搖搖擺擺地朝對岸的家中走去,直到消失在濃厚的夜色中。

於是便隱約聽到他婆娘的淘罵聲傳來:你狗日的還曉得回來,長個沒叫馬尿灌死在外頭喲!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老縣城西門口的臺階下去就是“官沱渡口”了,不過現在它不復存在,一座橋取代了那條曾在數百年間來往於官沱的渡船。

在官沱的坎坎上這條小街還在,不過居住在這裡的已沒有幾戶人家了。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已將近60年過去了,奇怪的是在我記憶中都是一些小人物。其實那時在縣委大院長大的我,對那些頭頭腦腦的,真沒有幾個留下深刻印象。

現在想想,他們不像這些小人物,能夠真實他活出自我。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至今想起老縣城,這些栩栩如生的小人物還會在我腦海中浮現:

如沉默寡言的鞋匠黃伯、一板一眼的裁縫匠漆師、還有刀子嘴豆腐心善良的五八孃、總是充滿激情的陳孝珍、熱心並極其負責的李躍珍、和運輸公司那位霸氣的趙皇帝

......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一晃這些人都消逝了,連同那些與他們同在的歲月。那些回不去的歲月,終將也會把我們帶走。不由想起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嘆來。

便有無限的感概在內心升起!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耳畔隱約飄來一首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童謠:木匠木、木匠木、木匠的小雞三尺六......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眼前便浮現出炎熱的夏天,王木匠和他的徒弟來回拉大鋸時,在遮羞的布片裡當浪著的那個物件......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永遠忘不了珙縣的那座老城、忘不了那些人和事、忘不了那些秀麗的山山水水。

老珙縣城的王木匠....

李東川老師作品

2019年11月10日于山東淄博

動動手指


讓更多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