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在有着600年历史的老珙县城的城墙北的环城马路上,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王木匠四仰八叉地醉倒在这里。

他俨然成了我幼小心目中的“名人”,一个因常常醉酒的名人......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在老珙县城,王木匠算得上是个名人了。至少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名人。当然我说的名人和现在的所谓名人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现在的所谓名人,应该是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而王木匠之所以成了我眼中的名人,那是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永远是醉眼朦胧的。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当然他的木匠活在县城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要不县委县人委和县里各个部门的木工活儿,怎么会都叫他去干呢。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那时我也就是八九岁吧。只要在街上遇见他,无一不是摇摇晃晃,醉态朦胧的。因为他经常出入县委大院儿,和我也混了个脸熟了。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所以每次老远他见到我,嘴里嘟囔着:小娃儿来陪着我吃两口酒。边说边举着盛酒的葫芦,摇摇晃晃地向我走来。看到他两只红红的直勾勾的眼睛,每次我都会吓得赶紧跑了。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他头上永远缠着一块儿白的或黑色帕子。在那个年头的乡下人,不管是男的和女的,头上都喜欢缠着帕子。直到现在我才琢磨出来川人头上爱缠帕子,大约是受苗人的影响吧。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王木匠就是一个苗族人,他是珙县上乡人,具体是哪里人我也不太清楚。应该是上罗玉和人吧?因为那一带是苗族聚居地。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他盛酒的葫芦,要不別在扎围腰帕的腰带子上;要不就握在手中,时不时地揭开葫芦盖,喝上一口。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那个年代酒是按月发票供应的,成人每人每月二两酒票。这个细节我真是忘了,是珙县的一位老兄任四告诉我的。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在珙县老城的街上,随处可见街沿上买各种物什的匠人,这萝䒰、烧萁等就是蔑匠们编出来的。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还有这蒸米饭的木蒸子,把木片镶成一个圆桶在我眼里是一件很难的手艺。

四川蒸米饭时,先把米倒在锅里煮六、七分熟,过滤米汤后倒进这木蒸子蒸,那个味道确实和其它做法做出的不一样,有种特殊的香味,反正我极愿意吃,很香!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在老珙县城街上的这个拐拐上,座落的张华成酒馆,在县城很有名,在我的好几篇叙述珙县的文章中都提到过它。在那个年代它俨然成了珙县城的地标性店铺。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想想在那个年代供应的二两酒,对于王木匠来说还不够塞牙缝的呢。不过狗有狗道、猫有猫道,一手好手艺的木匠活帮了他的大忙。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平时在县委,县人委和机关单位干活的王木匠,总是抽空闲忙地去给餐馆、饭店、酒馆帮忙干点木匠活,给这些地方干活时,他是不收工钱的,只需要他们把自己的酒葫芦灌满就成。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那个能盛两斤多的酒葫芦灌满了,够他喝个两、三天的。他的这一手好木匠活儿,拖家拉口的钱不成问题。最主要的是喝酒问题也不成其问题了。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当时在老县城最著名的酒馆当属张华成的酒馆了。在我想像中,他的酒馆应该和鲁迅笔下的“咸亨酒馆”极为相似。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在张华成的酒馆里充满的是乡人的气息。每逢赶场天,乡人们都好聚集在这里。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他们极少点酒肴,尽管那酒肴只是一些廉价的“沙胡豆”、“焦盐花生米”、“五香豆腐干”、“炒碗豆”、“炒黄豆”之类本地产的东西。

但这些在那些干一天农活只挣几分钱、或两、三角钱的乡人眼里已是极为奢侈的东西了。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在我对珙县的叙事中,“喝寡酒”不只在一篇文章出现过,而对它的深刻记忆当是来源于张华成的酒店里。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王木匠理所当然地成了那里的常客,而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便不自觉地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在赶场天嘈杂的酒馆里,每当王木匠倚在酒柜上,大声武气地吆喝“张老哥,打上二两酒,来上一盘沙胡豆”的喊声时,嘈杂的酒馆立马清风雅静。

当他用余光看见那一张张张着嘴,透着羡慕眼光的乡人时,脸上便不由自主地透出了几分得意。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尽管王木匠也是农村户口,但他因为常出入各机关大院,所以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他常常会忘了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看到曾经的“官沱渡口”,那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撑渡人先是用篙杆把渡船撑过去,撑回来。

后来在两岸的大树上搭上一条粗圆的铁条,船体上有一铁环搭在铁条上,撑渡人来回拉着铁条,便省力多了。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现在这个河沱快变成了一条沟了,便想为什么只有“沧海桑田”、就不见“桑田沧海”呢。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王木匠的家在官沱渡口对面的村子里,每当他葫芦里还有酒时,上得渡船后,他总会打开葫芦盖,把它塞在撑渡人手里,嘴里嘟囔着:小兄弟来两口。

撑渡人便“嘿嘿”憨笑着,从他手里接过酒葫芦仰起脖子痛痛快快地来上一口。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那时我爱在官沱岸上坐在那棵树冠如盖的黄桷树下,看那些进城赶场以及在暮色中匆匆回家的乡人。

不止一次,在傍晚我都看到在渡船上昏昏欲睡的王木匠,船到对岸后摇晃着从船中起来,摇摇摆摆地朝对岸的家中走去,直到消失在浓厚的夜色中。

于是便隐约听到他婆娘的淘骂声传来:你狗日的还晓得回来,长个没叫马尿灌死在外头哟!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老县城西门口的台阶下去就是“官沱渡口”了,不过现在它不复存在,一座桥取代了那条曾在数百年间来往于官沱的渡船。

在官沱的坎坎上这条小街还在,不过居住在这里的已没有几户人家了。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已将近60年过去了,奇怪的是在我记忆中都是一些小人物。其实那时在县委大院长大的我,对那些头头脑脑的,真没有几个留下深刻印象。

现在想想,他们不像这些小人物,能够真实他活出自我。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至今想起老县城,这些栩栩如生的小人物还会在我脑海中浮现:

如沉默寡言的鞋匠黄伯、一板一眼的裁缝匠漆师、还有刀子嘴豆腐心善良的五八孃、总是充满激情的陈孝珍、热心并极其负责的李跃珍、和运输公司那位霸气的赵皇帝

......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一晃这些人都消逝了,连同那些与他们同在的岁月。那些回不去的岁月,终将也会把我们带走。不由想起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叹来。

便有无限的感概在内心升起!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耳畔隐约飘来一首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童谣:木匠木、木匠木、木匠的小鸡三尺六......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眼前便浮现出炎热的夏天,王木匠和他的徒弟来回拉大锯时,在遮羞的布片里当浪着的那个物件......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永远忘不了珙县的那座老城、忘不了那些人和事、忘不了那些秀丽的山山水水。

老珙县城的王木匠....

李东川老师作品

2019年11月10日于山东淄博

动动手指


让更多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