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谁的功劳更大?是谁建立的清朝?

魔力侠曹操


自古以来都是创立者最牛,所以这事到了大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很多便宜对清史不太了解,下面笔者大概说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到底何许人也,他们二人的关系到底如何。

(此为努尔哈赤画像)

努尔哈赤,就是很多网友口中的野猪皮,他是后金的开国之人,此人以前是大明朝的东北地区一个公务员,由于在某次冲突中,其父被明代守将错杀,所以仇恨的种子便在他的心中种下,在明朝式微之际,他靠着十三付铠甲起兵造反,没想到竟然势如破竹,很快统一了女真族,于是乎膨胀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起了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历史上就叫做后金,但这个时候还不叫做大清。但是努尔哈赤给大清的建立创建了一个夯实的基础,也给自己的后代打下了东北一片富饶的江山。

(此为皇太极的影视扮演者)

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在努尔哈赤死后,他成为了后金的大汗,也就是党政军的一把手,其人也是一个狠人,自小就跟着老爹征战四方,骑射功夫和战略眼光都十分了得,在他成为后金的领袖后,他开始改革,开始重用汉人,并且进行军事改组和各种封建化的优化,最大的成就便是在1636年在今天的沈阳改组后金为大清,并且自称皇帝。从此在华夏的地面上一个意图染指整个中国的地方政权开始崛起,皇太极给日后统一全国的大清朝奠定了牢固的军事基础和政治基础,实属不世之功。

所以笔者看来,什么事儿都是从无到有的那个人最厉害,自然还是开国之君努尔哈赤更胜一筹,当然大清朝的名号是皇太极建立的。


老猪的碎碎念


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皇太极是清太宗,按惯例,努尔哈赤应该是清朝的建立者,但事实并非如此。

1,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所以,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建立清朝的是皇太极。

2,建立后金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

努尔哈赤出生于今辽宁,后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并迅速统一建州女真,并创立了八旗制度。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大明,从此对明朝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3,建立清朝的皇太极还兼任蒙古大汗

皇太极是后金大汗、清朝皇帝,同时还是蒙古大汗。


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最后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林丹汗之子将传国玉玺交给了皇太极,从此漠南蒙古纳入清朝(后金)版图。

这是皇太极对于清朝入主中原最大的功劳,从此清朝对大明从东北和北方两个方向产生压力。

4,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但对于清朝的一统天下而言,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勋更大。

5,清朝入住中原后,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统蒙古三部――漠南、漠北、漠西,实现了中国满蒙回藏汉五大单元的统一。

这一年,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心向青山


努尔哈赤早期依附明朝边关守将李成梁的势力。最早在建州一代起兵,努尔哈赤不仅在军事上展现过人的能力,而且在组织管理部落的发展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在马背上征战几十年统一女真部落,并在1616年建立自己后金政权。自任最高统帅。是后来大清帝国建立的奠基石。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是后金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继承了努尔哈赤大汉的位置,成为后金领袖。并在1636年成功建立大清国。为后来清军入关做好充分准备。



努尔哈赤最早曾经借助明朝边关守将李成梁的势力,开始在建州起兵。李成梁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明朝边关将领。努尔哈赤借助李成梁的势力逐渐统一了女真族。

随着李成梁去世,努尔哈赤的野心逐渐膨胀,在李成梁去世第二年,也就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自己的后金政权。并创建了著名的八旗制度。我觉得从这个时期,努尔哈赤开始公开反对大明皇帝的统治。在随后的1618年开始在军事上进攻明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战役就是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率领他的后金部队在萨尔浒一带与明朝大军展开厮杀,最终获得全面胜利。

努尔哈赤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内,相继攻克沈阳,辽阳等地。至此,努尔哈赤基本上在东北一带站稳脚跟。就上述努尔哈赤所取得的战绩,还没有对明朝的北京政权形成真正的威胁。但是努尔哈赤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他的儿子皇太极在后金被推举为领袖,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如果说努尔哈赤早期的那些功绩作为量变来说,那么皇太极在上位期间确实发生了许多质的飞跃。

皇太极时期,区别他父亲不同的是,皇太极树立了可行的战略目标,把夺取大明北京政权作为政治纲领提出来。为了实现这个最高战略目标,皇太极加强了自己政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保护汉人,并能够积极采纳汉人的建议,重用汉人等等政策来削弱明朝的实力。并在1642年松锦大战中取得胜利。至此,明朝关外守军基本全部肃清,同时也标志着清军已经做好了入关前的所有准备,清军入关成为必然。应该说皇太极的这个时期,成为了统一中国的开始。

努尔哈赤的历史功绩和皇太极大清国建立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关系的。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单一的看待两个人的历史功绩。我们把努尔哈赤比作奠基石,那么皇太极就是继往开来的后来者居上。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你要是说谁建立的大清国,那当然非皇太极莫属。


折返888


毫无疑问,当然是努尔哈赤功劳大。

如果打个比方,努尔哈赤就是个创一代,皇太极就是个富二代。

努尔哈赤起兵的条件,略好于朱元璋,大致和成吉思汗差不多。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是“以兵不满百,甲仅十三副”,就算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攻克图伦城和甲板城,收得尼堪外兰部众后,兵力也就堪堪过百。

一直到1585年,努尔哈赤出征哲陈部,所能带出的兵力也只有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

在起兵初期,努尔哈赤还不如一个村长,经常带着几十个人就出去砍人,对手兵力往往是他数倍乃至十倍。

从1583年打到1616年,打了33年,他的大半生已经过去,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是个57岁的老人,还没有能统一女真,半生戎马,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决定努尔哈赤和后金命运的转折之战,其实是萨尔浒之战,这场战役,努尔哈赤打得有勇有谋,击溃明军主力,声势大振,可以说是定乾坤的一战,此战如果失利,后金之前数十年努力基本宣告失败,很有可能亡国灭种。

此战的意义,不亚于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和铁木真击败札木合联合军的阔亦田之战。

萨尔浒之战获胜,才宣告努尔哈赤创业成功。

从1621年年开始,后金将用兵方向转向了明朝,到努尔哈赤去世前的1626年,后金已经拿下了关外的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义州、锦州、大凌河等大小城、堡,将明军防线压缩到了山海关,关外之地,已尽是后金天下。

如果不够清楚的话,放张图能直观一些:

也就是说,从1583年起兵到1626年去世的43年之间,努尔哈赤基本都在不停征战,就问你苦不苦,累不累?

皇太极当然也是雄才大略的高明政治家。

皇太极在1626年被推举为大汗,1643年去世,统治了17年。

他主要解决的,是制度的优化,对政府进行改革,和战略的定制,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为满清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即位的时候,后金已经基本完成了发育,掳掠来的人口为后金提供了生产力和兵员,投降的明朝兵将为后金带来了情报和战术,与努尔哈赤创业时期的一穷二白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并不是说皇太极才干不如努尔哈赤,只是他的成功,是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偌大的家产,老子已经替他挣下了,是几十年血里火里,拿命换来的。

假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交换个位置,皇太极能比努尔哈赤做得更好吗,我认为未必。

如果皇太极能活得长一点,完成清朝的统一,那么他的功劳或许可与努尔哈赤并驾齐驱,不过清朝的入关和统一,是在多尔衮手上完成的,皇太极17年的统治,除了多次突入长城抢劫,还是与明军在关外纠缠,始终不得山海关而入,这段时期,明朝其实已经被内部的农民军折腾得血条见底了,即使这样,皇太极也没有力量能灭亡明朝。

问题的另一半,说清朝是谁建立的,那当然是皇太极,

不过,这只是换个名称而已,有那么重要么?


小院之观



要说以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个人对比,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理,毕竟一般来说肯定是开国皇帝功劳更大,毕竟没有开国皇帝,那有后面皇帝的辉煌呢?

但清朝这个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政权,皇太极时期改国号为“大清”,清政权才正式建立。

说道可能会有人认为,同样的一脉相传,只不过名字改了而已,没什么吧。

其实并非如此,说道清朝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八旗特色,虽然在清史稿中将八旗编于兵制之中,其实在清朝前期,一直属于是一个旗制国家。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起八旗制度之时,提倡的是八家分权,深忌于一家集权;说白了他的目标从来不是集权式的帝国,而是类似于部落联盟式的汗国构造。

正因为如此,所以努尔哈赤死后都没有立下汗位继承人,而是以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当国制度。

皇太极在这种制度,采取各种政治手段,方才成为后金第二位大汗。

皇太极成为大汗以后,开始了集权之路。比如说仿明制,设六部封亲王;还有统领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必须要经过此会议商议,并且做出最终决定,看似是在继续父亲努尔哈赤的八家分权路线,但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范围,一些贝子和大臣也可以参加,稀释了八旗旗主的权力。

集权差不多以后,皇太极才开始改国号为“大清”,并且正式建元“崇德”,与关内明朝政权的“崇祯”年号针锋相对。

这里再说一下,努尔哈赤的天命年号和皇太极的天聪年号,本来只是尊称,并非年号;后来随着汉化已深,才相沿为年号。

而且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不知道谥号,直到天聪九年,明朝叛将上书,皇太极方才给努尔哈赤上谥号“武”。

由此可见在努尔哈赤时代,汉化压根不深,并不是喜欢集权式,而是喜欢八家分权的模式。

而皇太极的集权是相当不错的,并非改国号为大清那么简单,所以宋安之个人认为皇太极的功劳更大;因为按照努尔哈赤的八家分权模式,死后留下四大贝勒当国的局面,如果不是皇太极能稳住局面,恐怕当时就可以闹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


宋安之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尔衮等两到三代人共同缔造了清朝。


客观地说,努尔哈赤在这个政治舞台上,虽然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基业开创者”角色,但事实上,直到他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打成重伤,几月后离世,他至死都没有入主中原的雄心壮志,他从始至终就是要“和明朝决裂”,成为一个不受明帝国指手画脚的一方霸主。

说白了,他就是要搞一个独立王国,他假冒金国女真,继而再假冒“金国”,都说明,他只是要改变建州女真部落部族的“现实落后”状态,用独立的“小王国”挑战大明“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所以,他的一系列做法都是极端而残酷的。为了壮大女真部落,他不惜发动辽东之屠,用压榨辽东汉人的生存空间,来壮大女真部落的崛起。

所以,百万辽人付出生命代价,努尔哈赤荼毒生灵后,在辽东获得了强势崛起。这种崛起,深化了“奴隶制度”,把大批辽东汉人编入八旗为奴。客观上,努尔哈赤的极端做法,加剧了辽东地区的民族对立状态。

至此,努尔哈赤虽然尽心尽力打造一个独立小王国,却在不经意间,加大了辽东民族之间的对立。并且,他没有入主中原的决心。

这样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梦想差点功亏一篑。

但是,皇太极的继任,让政治格局再次发生了大变化。

他一改努尔哈赤的民族屠戮政策,把辽东的民族对立转化为民族统一阵线。


于是,他创建的汉八旗和蒙八旗,锁定了三股强势力量,以“旗人”的身份把单一的女真部落结构转变为“满洲旗人”结构。大量的辽东各族人进入旗人。包括,辽东汉人,锡伯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朝鲜人,蒙古人。

皇太极的做法改变缓和了当地的民族对立局势,把部落部族从小到大,做到了“团结统一”。

这靠的是一个新概念的提出——满洲民族!


“满洲民族”一词被他首次提出,女真民族被放弃了。这个概念具有地域优势,在没有民族概念的明末,它成了联合东北各民族的纽带。

如此,皇太极的做法——这“一系列政策”为其日后入主中原无疑提供了体制基础和政治基础以及强有力的保障。

尤其是,皇太极在民族概念上,放弃了其父“乱认祖宗”的做法,在其圣谕里,公开承认满洲不再是金国女真的提法。

正是由于皇太极实现了满洲民族的壮大,在军事上、制度上、民族心理等层面完成了“统一”。这个“统一”是其后续能够发动对中原地区旷日持久战争储备的基础和保障。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他把后金改为清后,八旗军的团结和明军的分崩离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者表现出了惊人的战力和战绩,后者却是内讧不断,屡战屡败,这和没有良好的团结局面、缺乏凝聚人心的体制有着巨大的关系。

当我们在指责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不成器、自毁长城的时候,或者当我们在指责大臣们误了崇祯皇帝的时候,更多的是不是该检讨内部的制度出了问题呢?

毫无疑问,正是皇太极基于其政治制度的确立,对清朝的建立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对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的评价模糊不清。研究者极其容易受到《清史稿》和被篡改的《明史》的双重影响,前者乃是满清遗老遗少所编写,其客观公正的立场缺失,极尽美化贴金之能事,备受质疑;后者,被满清政权篡改达百年之久,出于统治者的私心,尽管里面也出现了诸如“远迈高唐治隆唐宋”的溢美之词,更多的是持抹黑前朝的立场,达到拔高满清入主中原具备“法统”正当性的诉求。

但是,我们不能不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

努尔哈赤创建了后金,继承者皇太极等子孙接力打天下,开创了三百年基业的满清王朝。这并不是说,努尔哈赤就是“起义者”,当前网络上对其性质认识不清不楚,涂脂抹粉,还将努尔哈赤等人美化为少数民族的英雄,这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努尔哈赤等人对中原地区造成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它的建设性,甚至其后继者占领中原后,倒行逆施政策,他们本质上是“破坏者”的身份。

其一,文化大破坏者。

破坏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稳定生活秩序,经济遭到破坏,人口遭到锐减,是对中原各族人民严重的文明重创。

其二,精神大破坏者。他们推行满洲化政策,大搞圈地运动,推行文字狱,“柳条边”,禁锢思想,严禁集会,超过30人视为谋反。

其三,造成民族对立。入关后,禁止汉满通婚,只允许旗人内通婚,同时,鼓励满蒙通婚,逼迫蒙古男丁做僧吕,一家留一子,余则入寺庙出家为僧。


其四,造成人口锐减。满清入关战争,肯定不是正义战争,其强行剃发易服,激起了中原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时间持续长,贯穿了整个清朝统治。据人口学家谭其骧统计,明末人口接近1.7~1.9亿,清军入关杀戮后,人口锐减至4000~8000万。由此可见,战争之残酷,前所未有。

为什么是满清入关破坏了中原成为“破坏者”?我们来看看明朝宫廷画师戴进的《大明盛世图》描绘的明朝中原百姓的生活。








总而言之,努尔哈赤做到了政治制度的框架性建设,此为纲领性的建设,皇太极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所谓,纲举目张,最后带领满清一举奠定了入主中原的成果。


卓尔艾米


这个问题分两步走,先回答简单的。

谁建立的清朝?

从根子上讲,清朝的起源在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后金,但是国号是“金”。这个时期,可以称作“金朝”,但还不是“清朝”。

皇太极在1635年把女真改为“满洲”,随即在1636年登汗位,将国号改为“清”。因此严格来说,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极。



“朝”的含义与“朝代”有所区别。朝代是后人为了方便历史时期划分的一个统称,而朝是自古就有,多指国家的统治政权。

那么秦国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前,为何不叫秦朝呢?这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了天下共主,才有称“朝”的资格,比如周朝。而秦国在统一前只是一个区域性的诸侯国。



但是这个挺好的规矩,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废了。大伙都以正统自居,相互拆台,相互不承认,搞得比较乱。只占了一小块地盘,也自称为“朝”。

因此皇太极在建立满清时,同时期的明朝虽然还在,称“朝”也是说得过去的。包括与宋对峙的辽、金,也可以称为“辽朝”、“金朝”。



两个人谁的功劳更大?

一般把朝代的创始人当做开山祖师,功劳最大。我不这么看,个人认为皇太极的功劳比努尔哈赤更大。

管理一个国家,比管理一个地区,难度、复杂性要大的多。有一个比喻,说国家就像一台机器,这台机器的结构、耐久度,都能影响机器能否正常运转以及运转的效率。



努尔哈赤确实创建了一台政权机器,但结构过于简单,精密度不够,运转效率有限。猛打猛冲,确实打了几个胜仗,但是打到宁远就过不去了。

国家的君主不是山大王,奋勇争先,有了收获大口吃肉,平时也是粗放管理,所以山大王一般都干不久。比如梁山泊,兵强马壮,到底也逃不脱被收编的命运。



国家要想国运恒久,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并且高效的制度作为行事框架。如秦国为何能傲视六国,正是因为秦的制度与各国比是最先进最合理的。

皇太极的功劳就在于此,他把满清的“大规矩”都订好了。比如有一条,对于明朝投降的官兵,不能歧视骚扰,还要得到重用,有大官来投时,皇太极会屈尊亲迎,夸他们“识时务”。明末官员望风而降,还是有内外原因的。



皇太极虽然在执政期内,未曾入过山海关,他发起的三次入口作战,俘民近百万口,财物无数,这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连带把朝鲜、蒙古都拉进己方的阵营。自“松锦之战”后,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明朝在关外只剩宁远一镇,皇太极把明外围障碍全数清除,彻底为入关做好了准备。


史海寻踪


清朝的建立也是如此,努尔哈赤就像是种树的人一样,把满清的根基给种下去了,而皇太极就是浇水施肥的人,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满清这棵大树最终茁壮成长,变成了参天大树。

我们知道,努尔哈赤对于清朝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劳,但是皇太极才是让清朝的统治逐步稳定,是皇太极对于后金的出色的统治,才让这个小小的地方能够不受到其他强大势力的冲击,并且变得逐步强大起来,再到最后的一举吞并整个中原。

努尔哈赤最大的成就就是统一了女真各部落,但是统一后的女真部落之间的问题还是非常严峻的,这种不稳定的政权是随时可能被替代的。尤其是努尔哈赤实行的尊满排汉的政策造成了汉人对于女真有很严重的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继位后立即着手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部落与汉族人的关系尖锐,所以他命令部落的人,要善待汉族人,满汉一体的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他还设立了极其强大的集权制度,让国家的统治更有凝聚力。在军事上也绝不妥协,做一个强大的主动者,避免了部落被分裂的可能。

在这些措施之后,他又更改国号,大清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女真也摇身一变,成了当时的满族。正是因为皇太极的卓越的领导才能,满清才能一步一步的最终建立大清国,一统天下。

如果非要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谁的功劳更大,那无疑应该是皇太极了。毕竟大清的建立是皇太极一手成立的。


厚重的历史追记者


努尔哈赤最初统一了建州女真,又收复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统一整个女真;1616年他在在赫图阿拉建立了“金”国。

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的皇太极,年少时就随父亲南征北战,他雄才大略、战功卓著。继承汉位之后励精图治,启用有能力的汉臣,实行屯田制度,缓和民族矛盾。在1636年称帝,定国号“大清”,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族,奠定了大清朝的基业,发起的战争主要是针对明朝。

功劳无分大小,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个人认为在建立清朝方面,皇太极是主要的奠基人。


溪水西流


努尔哈赤将一盘散沙的女真部落,通过数十年的征战,从几十骑渐渐聚拢至六万精锐,是自宋金对立以后女真最优秀的首领。

皇太极则完美地继承了他的武功,并且长于文治,将满洲八旗扩张至满、蒙、汉,统一漠南蒙古,建立清朝,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个比方,如果说努尔哈赤白手起家,为后代留下百万家产,那么皇太极便是用这百万家产融资得到千万家产,并有上市敲钟的势头,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皇太极的功劳是更大的。



1.军事成就



努尔哈赤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不断蚕食鲸吞东北,将原本分散割据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诸部凝聚在一起,并创立耕战兼备的八旗制度,并开始向大明朝挑战,先后取得萨尔浒、广宁之战的胜利,席卷辽东、辽西,使得明朝经营了二百年的辽东故土,自宁远城以东全部沦陷,可以说是元灭金以后女真部落取得的难以想象的成就。



皇太极则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蒙、汉归降势力,击败草原霸主林丹汉,使得后金得以多次由北部长城攻入内地,掠夺大量人、畜,严重削弱了明朝在北方地区的统治,将朝鲜收为藩属,并在松锦大战中一举歼灭明朝近乎全部的军事主力,使得明朝永远失去了与农民军或是清军作战的可能性,在三方角力中率先出局。



皇太极比努尔哈赤做的更好的在于,进一步发展了八旗制度,更精致地用兵,将战场由辽东引入内地,直接消耗了大明的国力,在军事战略上与农民军同频共振,持久地来回消耗明军,将单一骑兵部队发展成为步、骑、炮结合的综合兵种,使得清军具备攻坚实力。

2.政治建设



努尔哈赤在政治上仍采用简单地收服、联姻、犒赏等策略,1616年建立“大金国”,使得女真部落在东北地区有了雏形的地方政权形式,但在对待海西女真、辽东汉人上,采取简单的屠城、血腥镇压、降则为奴的方式,招致极大的反抗,努尔哈赤的军队疲于在降而复叛的各地来回弹压,且毁城灭地的“一次性“劫掠,无法为后金的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来源,一旦遇上宁远这样攻而不克的坚城,便会无功而返。



皇太极则将后金政权封建化,不仅完善内三院、外六部的国家机器,还将满、蒙、汉编户齐民,建立完全为战争机器准备的屯田制度,结合八旗组织形式,最大化地将掳掠来的人口全部用于消灭宿敌大明,为后代入主中原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制定新满文,推崇满洲风俗,改“女真”为“满族”,建立“大清”,是为与大明对等的国家政权,完全为了取代明朝而做准备。(清为水,明为火,同时也避免中原对靖康之耻女真的敌视)

3.文教上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努尔哈赤一介武夫,带兵打仗和咱老李差不多一个德性,只知刀利弓强,绝不扯之乎者也,为汉人大臣所不耻,也

无法理解“野猪皮“这般称呼,不利于努尔哈赤任用汉人进行行政统治。



而皇太极恰恰是个集大成者,不仅从小跟随父兄打猎打仗,这也成为大贝勒代善支持小弟皇太极为汗的原因,毕竟哥俩感情好。同时皇太极自幼喜好读书,尊重汉人儒臣,就连称帝也先询问汉奸文臣的意见,甚至仿照科举进行考试,使得清朝由满洲贵族与满蒙汉同盟组成牢固的国家组织形式。皇太极甚至假惺惺地信奉藏传佛教,这对笼络蒙古、西藏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谓古代群众路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