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当场湿了眼眶

一笔一划的中国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张正扬和丁于唱的《中国字》,歌词写得太好了,再加上独特的唱腔,瞬间抓住了中国人爱中国字的要点,一起来品一品吧。

“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一撇踢开拦路虎,一捺劈开万仞山……,方方正正中国字,稳稳重重有内涵。笔笔画画巧架构,长长短短紧相连,血脉紧相连。”

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当场湿了眼眶

中国人使用的汉字,远不止歌词里的描述。中国的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如果在中国发现刻有汉字的铭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在外国发现刻有汉字的铭文,那就很稀奇了。这至少说明,在历史的更替中,曾有中国人到过此地。

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上面全部刻写着汉字,这让蒙古国的专家们大感意外。这处断崖上的汉字最早是在1990年,两位牧民在蒙古国杭爱山南麓避雨时发现的。随后当地专家进行了研究,但一无所获。

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当场湿了眼眶

直到2014年,蒙方把这一情况告诉中国内蒙古大学著名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并邀请他到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这才有了破解的基础。2017年7月下旬,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专家组成联合考察队,到实地进行考察,希望能够一举把这处断崖上的汉字全部破译出来。

经过专业的操作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最后专家们得出了结论,这处断崖上刻写的汉字,其实就是东汉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在铭文中,专家看到了当年的残酷战争。当铭文全部被翻译出来后,中国专家当场泪湿了眼眶。

因为,在这其中,有着一段动人心魄的历史。

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当场湿了眼眶

在章和二(88)年时,汉章帝很遗憾的驾鹤西游去了,治理国家的重担落在了年仅10岁的汉和帝身上,幼帝自然不能抉择国家大事,所以就有了窦太后临朝。窦宪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国舅,很快就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齐殇王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因为能说会道,讨得了窦太后欢心,然后就得到一个宫内职位。没想到窦宪生出了羡慕嫉妒恨的心思,为了巩固自己专擅朝政的根基,他竟然胆大包天的暗中派人刺杀刘畅。结果失败之后,导致事情败露。

窦宪按理当斩,但他在临死之前想通了,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说来也巧,当时正逢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

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当场湿了眼眶

这块《封燕然山铭》记录的就是,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全文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编写完成,可谓开创了“边塞纪功碑”的先河。

全文很长,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专家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大汉永元元年秋七月,窦宪出兵朔方。将士们个个如同雄鹰般威武,似龙虎般勇猛,军队装备优良,辎重满路,达到了一万三千多辆。

与敌人交战之后,血流成河,其残酷程度难以言表。取得最终胜利之后,开始封山刻石,铭记至德。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当场湿了眼眶

在现场读完铭文,中国专家们都无比感概,那个年代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仿佛又听到了冷兵器互相砍杀的清脆撞击声,战士们为了荣誉和祖国而战,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之中。眼泪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很不好受。

值得一提的是,撰写这篇铭文的班固,可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是班彪的长子,九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算是一个神童了。

在他为父守丧期间,班固在父亲续补《史记》之作《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建初年间基本完成。之后还撰写了《世祖本纪》和《白虎通德论》,就仅仅是这些成就,就足以称之为大师了。由他来撰写的《封燕然山铭》,能让中国专家泪湿眼眶,也就见怪不怪了。

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专家当场湿了眼眶

2017年8月15日,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