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位老寿星接连去世?

神奇巴马


“千叟宴”最是康熙皇帝开始举办的,康熙举办了两次,乾隆却举办了三次。康熙61年的那次“千叟宴”,乾隆参加了,他才12岁。那种君臣同乐、盛大豪华的场面,对乾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乾隆最崇拜的人,就是其祖父康熙帝。到乾隆继位之后,中学习他爷爷的好榜样,竟然举办了三次“千叟宴”。乾隆退位的“千叟宴”,虽然高大上的君臣同乐,用膳后却造成了多位老人去世的悲剧。这是为什么呢?



小姐姐史海游弋,思忖再三,恍然大悟,归纳原因如下。

第一、老人的年龄太老了

在1796年的春节,乾隆皇帝决定喜上加喜,自己退居二线,将皇位禅让给了15阿哥颙琰。他就是嘉庆皇帝,他这个皇帝跟别的皇帝不一样,不让兄弟们避讳,竟然自己避讳了。大年初四乾隆皇帝决定举行“千叟宴”,这年乾隆已经有85岁的高龄。乾隆皇帝为了避免代沟,一改以往60岁以上才能赴约,规定只有7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的臣民才有资格入选。乾隆皇帝向全国邀请了5000名老人,却只有3056人赴约。最小的70岁,最大的106岁,他叫熊国沛。



第二、北京的冬天太冷了。

1796年2月9日即农历的大年初一,颙琰继位,是为清仁宗嘉庆皇帝。因为这年的2月19日才立春,而“千叟宴”这天正是2月13日,这时候虽然不是三九天,刚刚过年还没立春,正是大寒的时候,够冷的了。北方老人尚且怕冷,而南方的老人就更不抗冻了。

第三、长途跋涉太累了。



因为乾隆皇帝诏请,全国德高望重的70岁以上的老人前来赴宴。不少老人千里迢迢,历经月余,舟车劳顿。更有甚者途中会遇到各种意外,比如生病、受伤遇到坏人等等。而且他们可不是跑一趟,千叟宴结束后,他们还要驾马车一路狂奔往家赶,甚至有的还需要船。这种风尘仆仆赶来赶去,不要说古代老年人了,就是今天的年轻人也会感到非常的疲惫的。年轻人疲惫休息一下就会好,而老人可能就要生病了,个别人甚至会发生不幸。

第四、繁文缛节太折腾了。



千叟宴不仅讲究排场,而且还更讲究朝仪。连三叩九拜都得“好事成双”,要知道那个时期可是太上皇和皇帝都在呢。哪个皇帝不拜都不行啊。这些老胳膊老腿儿,那能经得起这么大的折腾啊。致仕的老臣他们平时很少运动,而乡绅也大多养尊处优。而且他们可不像还珠格格里面的赵薇,有贵的容易那个东西。

第五、情绪激动太意外了

受邀的老臣和乡绅们,从听到喜讯非常激动了。要知道这些老城和乡村们,有很多人是一辈子都没进过宫,更不要说见过皇帝了。想想都兴奋,想想都激动。一般而言,老人们的心脏不是特别的好。

在路上鞍马劳顿的时候想到这些也是很激动的。其实除了激动开心外,还有一些紧张的心情,你比如三跪九拜不太熟悉。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眼神不好,耳朵听力不好,担心自己会发生什么误会,从而导致灭顶之灾。小心翼翼的紧张和激动开心激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心脏病突发等一些不可预测的病症。

第六、暴饮暴食太开心了。



他们受到太上皇和皇帝的恩宠,参加各种有趣的娱乐活动,像吟诗作对,谈笑逗乐。那些老臣乡绅们也就逐渐放开了。自然少不了大吃大喝,因为天气寒冷,加上老人众,他们所吃的饭菜不免会着凉。拌菜有些凉,又暴饮暴食,这些老人们的肠胃是受不了的。是那些饮酒比较多的就更容易诱发疾病,加上他们在返程中的颠簸,更难以预料了。

第七、老人更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小姐姐讲史


乾隆退位当了太上皇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有多位老寿星接连去世?那当然不是被乾隆毒死的,不过去世的原因跟“千叟宴”还是有些关系。

清朝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在中国历史是数一数二,因为活的够久,国家管理的也不错,大家都称之为“康乾盛世”,康熙在8岁幼龄登基,是满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14岁亲政,两年后就干掉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侵略军保卫雅克萨,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要过60岁寿诞了,他觉得自己在位时间这么久,又干的这么好,该举办一场盛会来庆祝一下,就决定请65岁以上的老人到京城来聚宴,地点选在畅春园,且官民不论,均可按时到畅春园赴宴,而诸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人都要出来给赴宴的老人敬酒、分发食品,扶80岁以上的老人到康熙面前饮酒,以示恩宠。

康熙举办千叟宴的初衷绝对是好的,一是旨在践行孝德,二是与民同乐,参加宴会的老人不分满汉官民,人数总数多达六到七千人,其盛况在当时传为佳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举办地点在乾清宫,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盛会,宏大的场面给小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以祖父为榜样的弘历在后来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乾隆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75岁的乾隆喜添五世元孙,加上四海承平日久,乾隆就想着也搞个千叟宴盛会来表示其皇恩浩荡,数千人在乾清宫共聚一堂,这些人有皇亲国戚、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

第二次举办千叟宴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此时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已经86岁,这次举办千叟宴的规矩是最低年龄要70岁,毕竟乾隆都86岁了,60岁的老人在他面前就是小孩子,这次乾隆向全国邀请了5000名老人,来参加宴会的有3056人,这场盛会结束后,却有多位老人接连过世,这是有几个原因的。

第一,首先要说到老人的年龄,当时参加宴会的老人最小年龄是70岁,最年老的是106岁的熊国沛,在当时,70岁都可以算得上寿数挺高的了,其实在现代,70岁也能算的上高寿,人年纪越大,身体的毛病自然就多,那些八、九十更是高寿,可以说来赴宴的老人年龄太老了。

第二就是舟车劳顿,很多老人并不是京城本地的,古代路途遥远的基本上都要走个十天半个月甚至月余的,当时的路况和现在根本没得比,老人家坐在车上长途跋涉一路颠簸,对身体可是个大考验,其实别说老年人,那些身体弱点的年轻人很多在路上染上病而死也不在少数,就是因为舟车劳顿让身体机能下降,很容易染上风寒,没挺过来死在客栈的都有,何况在参加完宴会后又得长途跋涉一路颠簸的回家,对老人真的是一种折腾,个别人在经过这一番折腾后扛不住生病去世。

第三个就不得不说北京的天气,当时是正月初四,这在北京还是天寒地冻时节,在北方的老人习惯了寒冷倒还好,那些南方的老人可不怎么抗冻,因为天气寒冷加上人数众多,难免有些菜变冷,而且这些老人一生难得见到皇帝,也难得能遇到这种豪宴,看到皇家贡品酒水和佳肴,基本上是大快朵颐狼吞虎饮,这暴饮暴食加上吃了些冷食,肠胃可受不了,因此生病也实属正常。

虽然说有些老人在参加完千叟宴后受不了这些折腾而过世,不过他们还是很乐意来参加千叟宴,因为参加千叟宴就意味着被皇帝接见,是很高的荣誉,家人和朋友也会倍感荣耀,所以远在安徽的106岁老人熊国沛在接到邀请后,由家人搀扶着坐上去往北京的马车,在喝到太上皇亲赐的御酒后,还得到了一顶六品顶戴,那些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也都得到了七品顶戴,这个是朝廷的敬老之意,可以说千叟宴的初衷是好的,只不过一些老人因为上述原因在参加御膳后接连过世,当然不是乾隆的本意


历史红尘


这个题目真搞笑!

我想起一个笑话来:

说是一伙人去山里采蘑菇,然后想煮着吃,又担心有毒,于是煮好了后先给一条狗吃了,然后观察这条狗有没有事。

观察了一会儿,发现狗没死,于是放心大胆的吃了,刚刚吃完,就看到一个人大喊着跑过来,说着狗死了……

一伙人听完,忙不迭地跑医院催吐、洗胃,折腾了半天,回来再看,原来狗被汽车撞死了。

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题目:

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位老寿星接连去世?

这就是玩文字游戏,让人觉得问题是出在千叟宴的饭菜上,也称御膳,吃了御膳后,老寿星们接连去世。

他们不吃御膳,难道就不会接连去世了?

所以,这个题目问的就有问题,就像问怎么活到一百岁,答案是每天喝一杯牛奶,连续喝100年,保你能活到一百岁。

难道是牛奶的功效?

半途死了,怪牛奶没有喝够?

那么为什么乾隆帝办千叟宴,回头却吃死了不少老寿星呢?

其实很简单,乾隆帝本身活的岁数就大,他退位之后都八十多岁了,举办千叟宴,基本上都是跟他岁数差不多的老人,这个年龄的老人,本身抵抗力就差。

舟车劳顿,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吃什么千叟宴,先不说会不会死在路上,就单说北京的冬天,那是相当寒冷,有几个能受得了?

按照史书记载,之前的千叟宴菜都凉了,老人吃了生病拉肚子,乾隆帝退位后的那次是吃的小火锅。

七八老十的人了,吃的是火锅,还能吃到一辈子都很难吃到的各种肉类,本身就不怎么好消化,况且一群老头还会抢着吃,甚至都煮不熟就抢没了。不信的话,就去刷刷小视频,看看老人们吃大席是怎么抢菜的,毁你三观。

本身能见到皇帝就很激动,又碰到这么多好吃的,暴饮暴食,再加上北京天气很冷,一场宴席持续时间又长,本身赶路就没休息好,又这么一折腾,不死也得掉层皮。

本身这个千叟宴,离得近的老人可以一试,远的就别去了,搞不好命就丢在那里了。

但是说到底,并不是说乾隆帝组织千叟宴是坏事,这是好事,值得提倡,只不过在过去那种交通环境下,并不值得提倡,至少对国内长寿老人的增长没起到好作用,反而降低了长寿老人的数量。

不过,都活到七八十了,能一睹皇上真容,说不定还能得到皇上的敬酒,还能吃顿好的,对于封建君主制观念熏陶下的老人们,也算是一种圆满。

要放到现在,得,您还是把费用折算成钱,打我卡上吧,饭,就不去吃了……


杨角风发作


借这个问题来揭秘一下清朝最后一次“千叟宴”的诸多细节。

“千叟宴”在有清一代仅仅举行过四次。

第一次“千叟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这一年是康熙六十大寿,按中国人的习俗,人到甲子之年一定要庆祝,何况当朝皇帝呢,加之康熙主政颇得人心,所以当时便有一些老人不辞辛苦,行程几十里、几百里乃至上千里地从四面八方赶到京城,自发地为康熙祝寿。消息传到宫中,康熙大为欣慰,为了不让祝寿老人空手而归,康熙决定在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畅春园举行盛大的招待会,邀请年龄在65岁以上,现任、退休的满蒙汉文武官员、兵丁及闲散老人,共2000人,分两天进行宴请。

第二次“千叟宴”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为庆贺大清盛世,在这一年的正月新春,康熙又邀请年龄在65岁以上的满蒙汉文武官员2000人,在紫禁城乾清宫举办了两天千叟盛宴,席间康熙赋了一首《千叟宴诗》,12岁的乾隆也参加了这次千叟宴。

第三次千叟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5年)。

这一年乾隆朝有两件大喜事,一是《四库全书》编纂告竣,二是乾隆得了五世元孙,加之当时国力比康熙朝更加殷实富足,好大喜功的乾隆便效仿祖父康熙,在乾清宫举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千叟宴盛典,入宴人数增加到了3000人。

比起前三次“千叟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日,在紫禁城皇极殿举行的那场“千叟宴”,就要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了。

因为它是集乾隆禅位、嘉庆即位、元旦节等三项重大国事活动于一身的隆重庆典。

什么样的老人可以参加这次“千叟宴”?

根据清宫朱批奏折内政职官类档案记载:官员在三品以上满60岁以上者,三品以下满65岁者,其余人员在70岁以上者可入选。


另外还有皇帝亲自指定的,例如福建有一位104岁的进士郭钟岳,当年乾隆南巡时曾负责在浙江迎銮送驾,做得既得体又周到,乾隆回銮后一直对他念念不忘,于是特意传旨,郭钟岳如精力充沛,尚能行走,即令于本岁内到京预宴。

当然,除了年龄达到要求的老人,各省立有军功的总兵,为清廷效劳的各类臣工以及各藩属国使臣,也都受到了邀请。

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进宫入宴者只有3000人,但入册受邀者一共有8056人。

“千叟宴”膳桌上都有哪些美酒佳肴?

此次“千叟宴”共设800张膳桌,席位依据入席老人的品位高低分而排列。

据内务府《御茶膳房》档案记载:大殿内按亲王、贝勒、贝子、公、公吉、一二品大臣顺序摆放,藩国使臣在大殿廊下,三品官员在丹陛甬路旁,四品以下官员在丹陛左右,拜唐阿、护军、马甲以及兵民匠役等在宁寿门外依次排列。

800张膳桌上的菜品、餐具,根据入宴群臣老人的品位高低分成两等。

一等桌就座的是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藩国使臣。每桌摆放的膳品是:火锅2个(银制和锡制各1个)、猪肉片2份、煺羊肉片1份、鹿尾烧鹿肉1盘、煺羊肉乌叉(臀部肉)1盘、荤菜4碗、蒸食寿意1盘、炉食寿意1盘、螺蛳盒小菜2份、乌木筋2份。

此等桌就座的是三品至九品官员、蒙古台吉、顶戴、领催、兵民等。每桌摆放的膳品是:火锅2个(银制和锡制各1个)、猪肉片2份、煺羊肉片1份、煺羊肉1份、烧袍肉1盘、蒸食寿意1盘、炉食寿意1盘、螺蛳盒小菜2份、乌木筋2份。

酒是皇家御用的玉泉酒,每桌8两。

“千叟宴”的礼仪是怎样的?

第一项礼仪是进茶,即“就位进茶”。

御茶膳房大臣先向太上皇、皇帝呈递上一碗红奶茶,二人面带微笑举杯向大家点头示意,然后一饮而尽。这时侍卫手捧银里椰瓢碗分别为殿内及东西檐下王公大臣倒满茶水,其余人等以此类推。

众人接茶后叩头行礼谢过皇恩,一饮而尽,饮茶的器皿可以带回珍藏。

第二项是进酒,即“奉觞上寿”。

此时茶膳房首领二人抬进金龙膳桌一张放在宝座前面,御茶膳房总管首领太监手持黄盘蒸食、炉食、米面奶子等15种果宴鱼贯而入,依次摆好。

之后,群臣众叟在礼乐中齐刷刷地站立起来,内务府掌仪官手捧爵台壶卮(zhi)将爵倒满酒,由进爵大臣跪递太上皇、皇帝,二人跟进茶时一样,先微笑,再一饮而尽。

完了,群臣众叟叩头行礼。

对于年迈老叟而言,佳肴没吃上,已经是四跪十三叩了,这样的繁文缛节确实将他们折腾得不轻。

第三项是进馔,也就是开宴吃饭。

开宴吃饭前,还有一套礼仪。

太上皇、皇上会先招呼一品大臣和年届90以上的老人到自己御座前举杯亲赐卮酒,这时候老叟们又得下跪谢恩,磕头行大礼。

接下来,皇子、皇孙、曾孙们领旨为殿内王公大臣等长辈进酒;侍卫们为群臣老叟进酒。

进完酒,就可以正式进食了。

有的朋友说,这时候一些从没进过宫,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老叟一定会大快朵颐,其实看看上面的菜品,再加上庄严的氛围就知道了,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老叟们一定是喝的凉风比吃的菜多。

参加完千叟宴,为何很多老叟不久就去世了?

原因很简单,参加这样一场千叟宴,其实就是遭受各种折腾。对老人而言,千里迢迢的来回是折腾,京城的大冷天是折腾,千叟宴上的繁文缛节是折腾,甚至既激动又要小心翼翼的心情也是一种折腾。

所以说,千叟宴看似是盛世下很有人情味,很讲孝道的盛典,但归根结底是劳民耗资的形象工程。

乾隆爷办这次“千叟宴”花了多少钱?

3000人的膳食要耗费多少银两,咱们在此就不多说了,关键是乾隆爷的各种赏赐。

需要说明的是,乾隆爷赏赐的可不是3000人,而是入册受邀的8000多人。

当时,凡预宴的文武官员,各赏如意一只并加赐绸缎。兵丁匠役和无职衔人员,70岁者各赏10两重养老银牌一面,75岁者赏的是15两重养老银牌,80岁是20两,85岁是25两,90岁以上是30两。

除此之外,乾隆爷还谕命在座老者每人赏赐寿杖一只。寿杖长约188cm,多为黄花梨,手柄为犀牛角,有的木杆上还镶嵌有银牌。

还有,内务府造办处作坊另又赶做了御赏小荷包,数量达4800多个。

关于乾隆爷办的这最后一次“千叟宴”到底花了多少钱,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乾隆四十九年那次倒是有据可查,那一次至少花了100万两白银。

自乾隆禅位之后,所谓的盛世其实已是虚华,所以从那以后,清朝再也办不起如此规模盛大的千叟宴了。


黑句本


好多年前,在天涯有一个搞笑的帖子,一个人在那里嚎叫说他爷爷大清没有饥饿而死,民国没有饥饿而死,偏偏建国后他爷爷死了。

引得众人一片唏嘘。下面讨论的帖子一大堆。

后来,一个人问道:“请问,您爷爷多少岁死的?”

回答说:“86岁,马上就快过87岁生日了,可怜呐!......。云云”

下面一片寂然,然后有大神贴了一句:

智商检测贴!

关于此问题,大家散了吧!不要暴露了智商。


葭明通半瓶历史


我有一个老前辈讲过一个故事。那是在三四十年前,他们一帮子人修黄河。那时生活水平很差,住的是透风漏雨的大棚,吃的是白水煮白菜加玉米面窝窝头。有一次有官员视察,晚饭菜里放了点肥肉至使菜汤表面漂着一层油。我的这个前辈趁无人时偷偷的把菜表面的油都撇出来共两大碗,如贼般优雅的独吞入腹。真是爽哉哉!至夜,被窝里突觉肚疼腹坠、菊不能锁,挥被暴起飞奔棚外。一路之上只觉得菊花大开,从床上到棚外一溜的稀屎和猪油……这前辈回家躺了一月方能正常运作菊花。这伙被乾隆宴请的寿星们不是此原因那就是有可能被下毒再或者是吃撑啦!


败事老大


1796年的大年初一,乾隆退居二线,成了太上皇,他把皇位禅让给了他的第15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此时85岁的乾隆,在正月初,他又举办了他有生之年的第3次千叟宴。这一次,乾隆提高了参加千叟宴的老人的年龄,从60岁提高到了70岁,因为他已经80多岁,让参加的老人的年龄尽量和他的年龄相接近一些,这样可能更有共同语言吧。



乾隆向全国70岁以上的5000个老人发出了邀请函。接到邀请函的老人立即想办法到京城,到达京城的只有3000多人,半路上有1000多名老人生病去世了。而参加完千叟宴之后,回家的途中又有1000多名老人去世了。

那么为什么参加完乾隆的千叟宴之后,有那么多老人会去世呢?

一、路途太遥远了,老人年龄太大,经不起颠簸。

全国各地的5000名老人接到了乾隆的邀请函,那就是圣旨啊,必须去参加。于是,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踏上了征程。有的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中间可能要坐车,有时候还要步行,有时候还要坐船。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要想到达北京城,可能要走上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对有些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老人来说,不但旅途非常劳累,而且吃住都会没有规律,身体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二、室外活动,天太冷了,老人身体素质差,冻感冒了。

这次乾隆举行千叟宴,选在了正月初三,天还是很冷的,还没有立春,即使立春以后,还有一个多月的冷天气呢。

当时候举行宴会的场所就在室外,一桌又一桌的摆在露天里,即使裹着厚厚的衣服,老人也会冻得瑟瑟发抖,不冻感冒才怪呢,老人的身体经不起感冒,一感冒说不定就一病不起了。

三、饭菜太凉了,吃的太多,老人肠胃受不了。

在室外,饭菜很快就凉了,大冬天的,老人吃着凉凉的饭菜,肯定非常的不舒服。



而且古时候条件差,老人都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饭菜,即使凉,也会大口大口块吃,大块朵颐。但是吃惯了粗粮的老人的肠胃怎么能受得了呢?肠胃受不了,身体就吃不消了。

四、心情太激动,老人心脑血管受不了。

对这些老人来说,能参加乾隆年间的千叟宴,那是莫大的荣誉。心情是非常的激动,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够见到万人仰慕的皇上,老人的心脏是砰砰砰地跳啊。

老人年龄大了,经不起激动。一激动心脑血管就受不了。如果在路上激动过了,那么就会提前挂了。如果在千叟宴上激动过了,就会在宴会上挂了。如果回到家中向家人叙说的时候太激动,那么回到家就挂了。

五、三拜九叩,仪式太多,老人折腾不了。

乾隆举办千叟宴,肯定要有一定的仪式的。老人老胳膊老腿儿的也要给皇上和太上皇行跪拜礼。一跪一起的,地又很硬,膝盖受不了。

然后,乾隆会讲上几句,嘉庆皇帝会敬酒,一整套程序下来,老人会头晕晕的,真的受不了。

综上,参加乾隆千叟宴的老人,在种种的折磨下,不挂了才怪呢。那些没有挂的,说实话都是身体素质非常好的,心理素质也非常好的老人。

如果像现在这样,交通这么发达,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就能够到达北京,那么对老人的身体的伤害程度也会降到最低。而且,现在完全可以在室内举行,那么就又规避了天气寒冷这一块,饭菜凉这一块。而且回到家的老人还可以进行一些健康保健,那么,就不会出现那样的悲剧了。


历史漫谈君


“千叟宴”是清朝皇帝为了发扬光大“传统孝道”而举办的一种高规格的敬老活动,邀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也就是让老人进京大吃二喝玩几天,彰显天子与民同庆的欢乐气氛。

清朝一共举办了4次。



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也就是在康熙60寿诞时于畅春园隆重举办。

第二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举办的,此时康熙69岁,这次是为了庆祝70寿诞到来在乾清宫中隆重举办。

康熙为何不在70岁时摆寿宴呢?原来古人规定60岁才能办寿宴,然后10年一大庆,但大都提前一年举办,据说是不让阎王爷知道到底多大岁数。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在乾清宫中隆重举办。乾隆处处效仿爷爷康熙,这次举办千叟宴是为了表示天下富足太平。乾隆是个爱面子摆谱的皇帝,喜欢听别人奉承话,尤其喜欢听别人夸他像当初的康熙大帝。



第四次是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初一,为了庆祝自己禅位,儿子嘉庆继位于宁寿宫皇极殿举办的。

这一年86岁的乾隆荣升太上皇,为了接近他的年龄,特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参加,也就是比前三次的“千叟宴”提高了年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千叟宴结束后,许多老寿星接连去世,这到底为什么呢?

其实这不难理解,乾隆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参加,民间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俗语。意思是年龄大了容易出意外,最好不要挽留这些老人在家吃饭、住宿和歇息,以免突然去世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乾隆是皇帝自然不怕出事,老人出意外我估计也没人敢讹诈乾隆。

这次千叟宴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加上举办的时间是正月初一,此时天寒地冻,人多上菜难,有些身份低的老人就在大殿外凑合吃一口。



问题来了,天冷菜凉,老寿星都是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本来上年纪消化不好,加上路途遥远颠簸,身体虚弱,皇宫做的菜品花样繁多,这些老人第一次开洋荤自然贪食,而胃又承受不住,于是造成消化不良而腹泻。

常言道:“好汉经不住三泡稀”,何况九十岁以上的老寿星呢?加上古代医术落后,于是造成了死亡。

乾隆是好心办坏事,我就纳闷了,放着暖和季节不举办,偏偏在寒冷的冬天举办,乾隆是不是想谋杀这些老人呢?如果他不是皇帝,我估计会被老人的儿子碰瓷索赔,你觉得呢?


秉烛读春秋


千叟宴,单从名字上来看,就是千余名老年人参加的一个宴会,想想都知道是一个相当大的宴会。如果举办人再是皇帝,那这宴会就更加盛大了,而历史上有记载的千叟宴是清朝时期康熙和乾隆这祖孙俩举行的四次宴会。

我们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以孝治天下又是古代皇帝们所推崇的一种政治手段,所以“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成为个别皇帝的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至于这宴会的效果如何,就得看当时的大环境了。不是所有的笼络人心都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更何况这宴会还掺杂了夸耀自己的成分,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有一种迷之自信,在自夸上也是不遗余力,夸耀功绩、铺张浪费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当然康熙帝对这个孙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乾隆很喜欢和这个祖父比较,也喜欢效仿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特意在乾隆六十年退位。康熙帝在位期间举办了两次千叟宴,而乾隆一生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1713年三月,正值康熙帝六十大寿,各地官员、有名望的人都赶往京城为康熙庆祝,康熙帝考虑到自己在位时间已经超过了五十年,又国泰民安,遂考虑大办,又想到各地年老之人舟车劳顿赶往京城,确实颇为辛苦,“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

于是康熙准备择日赐宴,颁诏天下让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分官员、庶民,只要身体情况允许皆可以赶往京城参加宴会。宴会安排在三月下旬,一共分了三天三场,第一场参见的人数最多,主要是六十五岁以上的汉族官员和庶人,参加这次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4240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有33人、八十以上的538人,地点定在畅春园正门前。

其实我们从这里看,清朝时期人们的寿命还是可以的,康熙帝居然能集齐这么多的老人,这还不包括八旗满洲和蒙古的官员。在这次宴会中,康熙“命扶掖八十岁以上老人,至御前。亲视饮酒。”

这一场之后还有另外两场,规模比之有所减少,最后一场是针对七十岁以上的老妇的。等到了1722年的正月,也就是康熙的最后一年,他再次设宴招待天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过这一次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参加的老叟可能还达不到千人,已经十二岁的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作为康熙帝的孙子,参加了这次千叟宴,在宴会上充当服务人员,以示皇家恩典。

彼时,弘历在想,做皇帝做到祖父这个份上,也真是值了,等到后来弘历做了皇帝,难免会比照祖父。1785年,距离康熙帝最后一次设千叟宴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乾隆皇帝也举办了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三千以上,在宴会上,乾隆皇帝学着康熙也做了一首《千叟宴》的诗,诗中有这么一句:

“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

这一年乾隆皇帝75岁,宴会上,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被扶到御前,乾隆皇帝亲自赐酒。十年之后,也就是1795年的正月初四,已经退位的乾隆举办了第二次的千叟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宣布退位,而嘉庆继位,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封后,同样是在这一天,乾隆举办了千叟宴,这一次的宴会规模是空前的。

宴会上,共来了三千余名老叟,乾隆回归自己在位时的功绩是相当满意的,因此这次宴会上,已经85岁的乾隆时可劲的造,讲话、赐酒、赏赐、吟诗等等。

奇怪的是,这次宴会之后,参加宴会的很多老人接连去世,很多人对此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年龄大了,经不起折腾。

首先就是身体上的折腾,我们知道,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基本都在六十五岁以上,放在现在其实也已经算是老人了,年龄大了,舟车劳顿,从各地赶往京城,用康熙帝的话来说就是“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要知道当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花费时间短的交通工具,而只是那种马车,有的老人说不定是步行进京的,动辄花费数天的时间才达到京城,这对老人来说是很折腾的,而且来了还要回去,这就是双重折腾。

在京城中住宿估计也不如在家里舒服,宴会上也很折腾,虽然说皇帝仁慈,在宴会上不需要站着,但是一场宴会下来,还是很折腾人的。关键正月还是冬天。

再就是心理上的折腾,皇帝赐宴,这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种荣誉,心中难免会有喜悦,而到了京城,在宴会上又会战战兢兢,虽说皇帝赐宴,但是伴君如伴虎,大家不敢行不敢动,心里必然是很紧张、害怕的,在宴会上要怎么做、说什么话,都是需要好好寻思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去无回,所以,这宴会虽然不是鸿门宴,但参加宴会的人是即欢喜又惶恐的。

在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腾下,本来就年龄很大的老人自然会大为折损,甚至那么年龄在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可能直接死在了回去的路上,或者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尚宫女史


千叟宴历史上一共举办过四次,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为庆祝自己六十大寿而举办的,第二次是康熙六十一年为迎接七十岁生日而举办的,不过那一年也是康熙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次的千叟宴中年仅十二的弘历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弘历也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康熙接进宫亲自教育,可见康熙对弘历的喜爱,弘历常年在康熙身边呆着,对于弘历来说,康熙是他最敬仰的人,乾隆在之后退位也是为了康熙。



我们都知道康熙九岁登基,七十岁过世,在位一共六十一年,那年乾隆在位六十年,为了不破除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记录,提前退休当起了太上皇,不过这个太上皇有点儿名不副实而已,之后乾隆为了追求康熙的脚步,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乾隆五十年,那年天下太平、国泰明安,恰好乾隆又新添了五世元孙,为表皇恩浩荡,举办了一次千叟宴,第二次是嘉庆元年,上面我们也说了,乾隆为了不破除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记录,提前选择了退休,这次举办千叟宴也是乾隆为了庆祝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因为那年乾隆已经八十六岁了,所以参宴的年龄也由六十岁变成了七十岁。



至于题主提出的问题,说实话,我看到了一点点的恶意,或者是表达的语气不对,让人感觉到是乾隆把赴宴的老人给怎么样了一样,但很多赴宴的老人去世倒是却有此事,那么到底是上面原因呢?真的是乾隆做了手脚吗?下面听小编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


至于乾隆做了手脚吗?这倒不至于,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古代的交通不便,那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牛车、马车,速度极为缓慢并且特别颠簸,有很多离得较远的老人,在路上得颠簸一两个月,加上老人的身体本就不好,回去的途中难免会发生意外;第二个就是宴会的地点所在,因为室内面积有限,所以只有九十岁以上的才能在屋里就宴,其余的只能在室外就宴,正月初一的北京那个天气我们也知道,有零下五六度,很多老人也会顶不住;第三个就是老人不忌口,古代老人们都是认为皇上是至高无上的,对于能赴宴会感到十分荣幸,所以吃起来都没有忌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