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还把满语定为国语,为啥溥仪却不会说满语?

赤裸裸的浪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语言要用才会有人学。

不用的语言,普通人自然不会学。

溥仪回忆: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字,这就是每当满族大臣向我请安,跪在地上用满族语说了照例一句请安的话(意思是:奴才某某跪请主子的圣安)之后,我必须回答的那个:“伊立(起来)!”

当然,溥仪的说法有夸张成分,但他满文水平不高是客观事实。


溥仪和其他旗人不同,他是有专业满语老师伊克坦,学了好几年。

后来不用,他学的那点也基本忘光了。

满清皇帝满语水平尚且如此。

其他旗人就可想而知了。

满清政府官文很多都是满语的,满族大臣也也多会说一些满语,但民间就不同了。

即便以旗人人口最多的北京为例,会满语的旗人也越来越少。


为啥?

用不到。

旗人入关以后,二三代时间就被汉人同化的很厉害。

当时的旗人,基本人人都会说汉语(未必会写),毕竟全国汉人占绝对多数。

区区几百万旗人,要和上亿的汉人沟通,不会汉语是不可能的。

语言这种东西,总是大族群吞并小族群,逐步大家都说汉语,满语就用得少了。

后来的满清统治者发现满语要消失,出台很多政策进行扶持,甚至强行要求满族青少年必须用满语。

但是,普通人还是不愿意学,就算学也是走个形式。


满语平时用不到,而且书写复杂,使用也不简单,费时费力未必能够学好。

而且满语本身就不是很完善,发音的类别很少。本来满语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够用了,可是汉语里有很多的发音在满语里是不存在的,想用满语表达汉语的意思也非常的困难,当时也没有什么语言学家专门完善满语。

久而久之,会满语的大臣日常也说汉语。

况且,清代民间教育差,公办教育极少。强制推行统一语言教育,是近代国家主办教学之后才形成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民间私办的私塾或者家学宗学。朝廷即使公办书院也是因地方风俗而治,不会要求当地人学外地语言。

所以,民办私塾为了吃饭,不可能教不相干的满语,况且老师也不会满语。

公办教育极少,教不了几个人。



再说,既然学了用不上,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学,难不成有病?

打个比方,今天全民推广阿拉伯语。

你费尽心思学了,学上几年才大体掌握。结果,你发现平时根本就用不上,谁会去学?吃饱撑的没事做了?


萨沙


比较通俗一点的讲吧.现在的小孩方言基本是只能听不能讲了吧.我儿子就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上学之前基本都是方言.上了学之后基本只能听不能讲了.学校里面全是讲普通话的.被同化了之后方言基本说不了了.那想想大清入关200多年.基本在康乾之后鼓励放权汉官.加大了满汉文化交流.那满汉交流势必会产生各自语言的冲突.那肯定有一个类似于普通话这样的语种出现咯.那学习也是以这一语言为主的咯.传到溥仪这里不会说满语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的通!


南柯一梦浮夸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回到北京后,他的工作安排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考古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知道后,跑来问溥仪愿不愿意做他的助手,研究清朝的历史。清朝的历史记载大都是满文形式记载的,溥仪肯定懂得满文,结果溥仪只回答了五个字:

“我不懂满文”,郭沫若尴尬而去。至于溥仪是否真的不懂满文,我们不置可否,不过肯定不精通满文了。(溥仪和郭沫若照)

清朝推广国语满文为何没有成功?

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根据蒙古文创造了满文,1632年皇太极又改进了满文,区别于蒙古文,并将满文定为国家法定语言,但也就少量满人精通满语。

满清统治着也是不遗余力的推行满语,不过清朝满语的使用有这样一个规律,顺治之前,清朝的官方文书大都以满文形式颁布,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满汉双语颁布国家法令,嘉庆以后,汉语有逐渐取代满文的趋势,很多法令中没有满文了。我们现在看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奏折中,皇帝们大都是用汉语批改奏折,很少用到满文,皇帝自己都不用,沟通是个大问题。(清朝皇帝们都用汉语批奏折)

满文普及的有很大难度。满文因为是根据蒙古文创造出来的,时间非常短,很多满族人本来都是学习汉文或者蒙古文两种文字,既然是蒙古文创作的,熟悉蒙古文的人肯定好学一点,但绝大多数的汉人是不会蒙古文的,普及满文的汉人基数非常大。

满文创造时间较短,肯定没有什么满文教材,相对应的满文文献资料也没有。如果想要普及必须安排大量人员翻译汉语的各种文献和普及教材,这是一项巨大的人文工程,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跨度也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同时要培训大量的满文师资力量,清政府是负担不起的,皇帝们也不愿意负担这样高额的费用。

清政府采取慢慢普及的方法,上层官员必须学习满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清朝政府规定,凡是中进士的官员必须学习满汉双语,考试合格后才能留在北京做官,不合格的外放外地做官,这一招让很少一部分汉族官员学会了蒙语,他们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深入学习研究。

反观满清入主中原后,很多满族人自发学习汉语,他们觉得满语是拼音文字,不如汉语好掌握,此消彼长,推行的满语却慢慢停滞下来,而有着几千年底蕴的汉语在清朝官方流行起来,很多满洲贵族都学会了汉语,反而满语不会了。

每个人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普通老百姓不会满文,在实际的生活中,满族人要想顺利沟通生活必须学习汉语,既然绝大大多数人用汉语,他们也就都经常用汉语了,满语也就是摆摆样子而已,有时可以装装逼,吓唬吓唬人。

溥仪为何不会满语?

1912年9月10,退位的溥仪已经六岁了,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请来了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等人教授汉文,

伊克坦教授满文。

溥仪学习满语9年,对他来讲学习满文是一种被迫承担的义务,学习只是走走样子,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溥仪没有兴趣,也就根本不学习了,溥仪自己就说只学会了很少的满文,主要是皇帝用满文说的一些简单语言,比如满语的“平身”、“起驾回宫”这类的日常用语。

满文老师伊克坦去世后,溥仪就再也没有学习满语,实际满语在当时已经失去了实际的作用。

不过满语在推行过程中也有很多满语融入到汉语词汇当中的,可以看下这些例子。


穿越再现彼岸


【新锐历史】为你深度解析:

清朝,中国封建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它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满语是国语,至于说溥仪不会说满语那是有点夸张,至多是不熟悉而已。

满语最大的问题是在满清建国三百年间,没有把满语推广出去。

以至于清朝灭亡之后,对于整个爱新觉罗氏和满族来说,满清的覆灭不仅把他们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还让他们丧失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

如果说,清朝自始至终都很强盛,那它绝对会像汉唐明一样让后人引以为傲,毕竟清朝时的疆域范围可是紧次于元朝的存在,极盛时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清朝还是中国史上唯一没有出过昏君的朝代。

可是,王朝的兴衰乃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清朝身处那个特殊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最终使得中国落伍于世界,百年的屈辱差点将整个中华文明葬送火海。


按理说,满清统治中国近300年,他们既然能让数亿的汉人剃发易服臣服于此,为何却没有将满语给推广出去呢?

以至于到了今天满语几近绝迹消失,实在是有些悲哀。

(满语)

究其原因,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满语并不是满族人首创。

首先,满族就是一个由古老的貊人、肃慎人,在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中与周边各民族不断融合,最终于十七世纪才形成的新民族。

而满语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女真语和蒙古语融会贯通才出现的,所以说满语的历史并不悠久,它没有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以至于很多满族人认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本没什么看头。

第二,满语最初的推广有限。

满族人在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虽将满语制定为“国语”,并且一开始也确实像“剃发易服”一样强迫汉人学习,不过针对的只是在朝廷做官的汉臣。

可是久而久之,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面前满族文化都变得黯然失色起来,而且皇帝为了统治以汉人为主的国家,不得不通过推崇汉文化来赢得民心。

所以到了最后也就没人愿意花精力去专门学它了。

第三,满语在清朝虽说是一种小众语言,但也没那么快绝迹。

据史书记载,即使经过了两百年汉文化的熏陶依然有很多满人使用满语。

直到清朝覆灭后,由于满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满语才渐渐消失,就连末代皇帝溥仪都自嘲自己不会满语了。

结语

所以归根结底,是文明的程度影响了满语的发展,毕竟满族文化相对于汉文化来说太过浅陋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满文化的传承,而且为了揭开清朝的历史,满语也确实需要抢救一下。大家觉得呢?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锐历史


这算是一个溥仪本人编造的谣言了。

溥仪不仅懂满语,而且用的非常娴熟流畅,只是他对外宣称自己不懂满语罢了。

有关于溥仪不会满语的说法,出自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根据溥仪的回忆:

我的学业造诣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良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由于大臣们向皇帝存候,皇帝必需用满语说“伊立(起来)”。

如果这位末代皇帝的说法为真,他懂的满语只有ili(ᠢᠯᠢ)这一个词。

然而,就算是本人的回忆,就一定是真的吗?

溥仪就不会撒谎吗?

事实证明,溥仪在自己懂不懂满语的问题上,撒了个大谎。

有太多证据,可以反驳这个谎言了。就如上面这张图,这是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溥仪在少时学习英语的笔记。图上的笔记正是满文。

溥仪在用满文给英语注音!

这足以说明溥仪对满语是十分娴熟的。举个例子,像是左侧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province(省),而满语的注音则为ᡦᠣᡵᠣᠸᡝᡳᠶᡝᠰ(poroweiyes)。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习英语时,遇到不会读的单词,不也是用汉语拼音标注吗?

因此,溥仪对满语的掌握水平,就如同我们掌握汉语拼音一样,那是闭着眼睛都能搞定。

清朝皇室对满语教育的注重,是贯穿整个清代的。溥仪谎称自己不懂满语,其实是有特殊的原因,这点需要我们明鉴。


HuiNanHistory


谈起此问题,众说纷纭之时,我不得不提及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汉名云泽、云时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蒙古族,“乌兰夫”的蒙文原意“红色之子”。为何提及此人,他是内蒙古人,属于蒙古族,但由于地区偏差,人口游牧迁移,未能在幼年期接受蒙古族人的母语教育,不会说内蒙古话。


乌兰夫不会说满语可以理解,但清朝爱新觉罗姓氏世家满族不会说满语,这就很有问题。作为清朝最后一帝溥仪没有受到满语教育,这令人难以置信。据多方史料记载推断事实可证明溥仪会说满语,而且相当造诣高。

一、时代变更清朝覆,满语属旧思亡国。

面对风云突变,时局动荡,腐败落后的清朝政府在战火纷飞岁月中消散了,在日本人扶持下,溥仪承认满伪洲国,成为助敌傀儡,所以去往苏联逃亡,后被送回中国,由中国处理内部政党犯问题,因此溥仪是叛国罪犯者。幸运的是,在1959年特赦中被赦免,归还溥仪自由身让其真正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策正确性。一个经历国破家亡的人,一个在自己无力保护自己的政权之时又投靠敌人的人,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死刑,真正去面临属于自己的那一束自由的阳光可能就是个梦,然而溥仪重获自由身,虽喜犹痛。在郭沫若整理清朝历史之时想请溥仪一起整理清朝满语的时候,我想你我若是他也不会谈起亡国之痛的满语吧!再者说满语归属旧时期的残遗物,很容易被别人误会成帝王复辟,染及杀身之祸,得不偿失。



二、学习英语标“满”文,作著半生掩“满”心。

在西方先进列强的势力渐渐入侵,西方先进文化也日渐新起。作为一代帝王,自然而然就会去接触西方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英语,也就是现代人认为的国际通语。在故宫博物院中仍有溥仪当年学习西方语言的笔记,如同儿时的孩子用汉语标记英语一般标记满文,而且笔记工整,自然顺畅,并无涂改,由此可见其满文学术造诣不简单。但有趣的是在其特赦后著作《我的前半生》时却提及,对于满文自身来说只会说满文中的“起立”,因为清朝时期上早朝之时皇帝只能用满语说起立,用一本书来瞒天过海,我认为这应是其智慧所在之处。



三、满语非属清国语,满贵无贤用汉贤(汉化的重要过程)

清朝建立初期,为防止汉人夺权,于是把满语当做母语,确有其事我不可否认,但满人只占少数,汉人居多,后面为安定天下,清朝帝王呼吁“汉满一家”,帝王多用汉语批阅奏折,乾隆多用汉语写诗,从另一角度来说,满语在一些事情表达上不够完善,没有汉语叙述清晰,于是清朝王室趋利避害,学习汉语,后来满语作为国语意识淡薄,在清朝时期满族贤士减少 不得不任用汉贤,所以学习汉语成为清朝帝王的必需技能。


小镇月明


溥仪不可能一句满语都不会说,其实除了溥仪以外,清朝的其他皇帝都是精通满语的,因为皇子从小就要接受满语教育,满语在清朝是国语,当时叫“清语”,与骑射同为满洲根本,皇帝不可能不学习满语。

(清朝统治者一直视国语骑射为满洲根本)

在清代中前期,皇帝在接见满洲大臣时都是要使用满语的,而且满语在清朝中前期一直是清廷的主要官方语言,尤其是入关之初,许多官方文件都是只有满语,例如刑部的档案记录一律使用满文,后来是汉官实在不懂满语,到康熙时期才开始使用汉语记录卷宗。

除此以外,清初在外交上也基本只使用满语,例如在《尼布楚条约》中,清廷文本只有满语和蒙古语,并无汉语,之后的汉语版本是根据满语翻译的。因此在清初时期,汉族高级官员是必须掌握满语的,顺治皇帝曾下旨翰林院进士学习满语。

(顺治、康熙时期,大部分奏章都是满文书写的,当时的汉族高官也需要精通满语)

为了巩固满语的地位,清廷在入关之后便设立了八旗宗学,要求八旗子弟从小学习满语,汉军八也必须学习满语。雍正皇帝甚至表示:“八旗汉军如不能以清语(满语)奏对履历,凡遇恩升转俱扣名不用。”由此可见在清朝中前期,满语在国家中的地位。

在清军刚刚入关的时候,大部分满族人都只会说满语,不过随着满族的汉化程度日益加深,汉语在旗人群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到康熙末年北京城内所有满人基本上都会说汉语了,而新出生的满族小孩也将汉语当做了母语。

到乾隆时期,满语衰微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乾隆六年时,乾隆皇帝曾慨叹:“近日满洲子弟,渐耿安逸,废弃本务。宗室、章京、侍卫等,不以骑射为习,亦不学习清语,公所具说汉语。”

为此乾隆皇帝多次强调:

“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

“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

要求满洲贵族以身作则练习满语,但收效甚微。毕竟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满语已经失去了交流的意义,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学习满语只是为了应付考核。

(乾隆皇帝尤其重视满语学习)

到了嘉庆时期,面对满语的衰微,嘉庆皇帝也为此做了努力,下令对宗室王公子弟进行,满语考核,不过效果仍旧不明显。

自嘉庆朝之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廷也无心再捍卫满语,满语由此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

但是要强调一点,清朝历代皇帝都是精通满语的,皇子从小就要接受满语教育,直到光绪皇帝时期,光绪帝的满语水平依然不错,但是溥仪就不行了。

虽然溥仪从小也接受过正规的满语教育,但那时大清已经亡了,溥仪对于满语的学习也不上心,他的满语水平确实是不高。


千佛山车神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好不!

尽管满清三百年,满语推广工作做的确实不咋的,满语就出不了京城。

但是,说溥仪不会说满语肯定不成立,不要信溥仪他自己说他不会满语,那是他为了“进入新社会”,告别“旧社会、旧身份”的社会表态。

如果寻找溥仪会满语的证据,自然是很多的。

这里只说一个——大清朝的皇家家庭教育制度。

历朝历代的皇帝家,爱新觉罗家如果说皇子们的教育工作是第二名,那也就没有第一名了。

清朝规定,皇室后代六岁时就要在上书房开始读书,由满、汉大学士任总师傅。

他们的课程包括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有时候也简单学些藏文和维吾尔文。

全套的儒学自然也是要学的,四书五经等经典典籍都有满文本。

弓马骑射自然也不会忘,满人不会骑射弓马不笑死人哈。

在上书房,皇子读书非常辛苦,他们每天寅时(凌晨3点——5点)就要到上书房开始学习,虽严酷酷暑不辍,先复习满文,蒙古文等,然后才学习汉文。

老师一般卯时(5点——7点)来教新课,午时方散,有时候课程需要还要延长至申时,注意是课程需要,不是皇子需要。

下午进食休息后,还要继续骑射等课程。

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一日复一日,全年只有端午,中秋,春节各放假一天。

是,全年只有三天假。

然后!

溥仪一个接受了完全大清皇家皇子教育的人,他自己说他不会满文谁信?

后来大清退位,溥仪的学习之路也没有停止,因为袁世凯给了他很多的钱,多的足以让溥仪在皇宫内的生活水准从来也没有降低过。

他在紫禁城内学习足有七年之久,后来,还请了英文老师。

最后,到了天津,他的学习之路也没有停止,据说,他会用英语和外国人交谈呢!


葭明通半瓶历史


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也是满语的诞生地。满语顾名思义是满族人使用的语言,它是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言分支。


公元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作为强者,满清统治者不仅要强迫汉人接受他们的统治,还要跟他们一样的发型,推广他们的满语和满文。

满语在清朝是第一官方语言,而皇帝发布诏书、下达中央文件都要以满文为主,满汉文对照。

虽然满清统治者并不强制汉族官员必须说满语,但而皇帝在召开会议的时候自己说一口满语,下面的大臣想要领会领导精神,必须要听得懂满语,如果想汇报工作,必须要会讲一口流利的满语。如果你在跟皇上这个大领导说话时用的是汉语,或者说一口蹩脚的满语,还要加一个翻译,那你这官怕是当到头了。

因此说,满语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满清的国语。虽然在民间并没有推广开,但满语在官方中的普遍推行让它的地位不可动摇,说它是满清的国语是恰如其分、符合历史事实的。


满清统治者之所以要强迫汉人说满语,学习满文主要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权。强者为尊自古如此。只有让汉人说他们的满语,满清统治者才有征服者的快感和优越感。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汉人上亿,满人才那么一点,让亿万汉人都说满语也不现实。发布命令容易,执行起来太难,谁来执行监管,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只能是一厢情愿。

从另一方面讲,经过一百多年后满清统治者有自信了,他们觉得这些汉人已经认可了他们的统治合法性,心服口服对满清有了归属感,没有必要再强行推广满语。

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者不再那么执着推广满语和满文,反而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汉语和汉文。

满清皇帝从康熙开始就学习汉文,熟读汉文经典史书和名著。乾隆皇帝不仅会说汉语,还会写汉字,而且在下江南的时候到处题字,以显得他们就是汉人大家庭的一个成员。

只要能当统治者,何必非要在乎说什么语言呢?雍正皇帝还高调说满清就是汉人的一部分,以忽悠汉人心安理得接受满清的统治。


这样一来,侵略者和征服者满清统治者不但没有把汉人同化,反而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潜移默化而改变渐渐汉化了。这不能不说汉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感染力,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因此到清末的时候,满语的主导地位丧失殆尽,连满清统治者也开始说汉话,尽管他们好多人还会说满语,但在公共场合都是说汉语。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上学的时候都是汉族老师授课,学的都是汉文,说的是汉语。出门跟伙伴们玩,到大街上去,说的也是汉语。



而溥仪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更特别,宫女是汉人,太监是汉人,出入皇宫的官员大多数也是汉人,所以溥仪说汉语的时候要比说满语的时候多,时间一久满语就生疏了。

伪满洲国成立就是在东北,东北的满人好多都听不懂汉语,日本人建议溥仪跟东北满人讲话时说满语,溥仪结结巴巴说不成话,他非常难为情表示,自己就这水平了,好多年不说,满语都忘完了。

因此说一种语言的兴衰受外在因素影响太大,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小约翰


满清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为什么到灭亡时,连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大清的皇帝溥仪都不会说满语?这其实需要从满语的发展过程来说明这个情况。

那么今天,今古就为大家来讲讲为什么满语会逐渐变成连清朝皇帝都不会说的语言。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语,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及吸收了众多优秀文化基因沉淀而来的语言精华,先天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及文化优势。

满语的起源

而满语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古老的貊人、肃慎人,在东北地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原始民族相互融合下,吸收突厥、契丹、蒙古等语种的部分特点所形成的语言。因此,这种语言在语系划分上被称为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族古代语言。

金国短暂的女真文

1115年,随着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推翻辽国的统治之后,为了确立女真人的统治,改变原有女真人借用契丹文和汉文的现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借鉴汉字制造女真文。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制造完成,同时颁行于金国上下。

但是,女真文的使用一直都存在着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那就是原有辽国统治区域和北宋地区的契丹文和汉文大量存在,相对于模仿汉字的女真文,契丹文在北方存在时间较长,被大多数游牧民族所接受,而汉文则具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这就使得女真人制造的女真文从一开始就被局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少量交流过程中,而之后不过百年金国又被崛起的蒙古帝国所灭,所以这种临时制造又晦涩难懂的文字就在1234年金国灭亡之后,随之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直到四百年后,努尔哈赤带领的建州女真开始在东北地区崛起,女真语才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吞并了女真诸部,建立满洲国之后。受限于满洲较弱的文化优势,努尔哈赤为了凸显满洲自身的文化,于1599年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和他们老祖宗借用的习惯一样,但这次他们借用了蒙古文字来开发满文,并将这种文字及原有的女真语改称为满文和满语。

之后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又对这种文字进行了改进,但相对简单易懂的汉语和汉字来说,满文不具有传播和推广的优势。

即使后来满清入主中原,成为了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在清朝前中期也曾经大量使用满文发布诏书和大多数公文,但是由于满洲八旗进入中原之后,出于统治的考虑,将满洲八旗大多分散驻守在全国各地,这就使得满族在各地更多接触的人群大多为汉族文化圈的代表人物,如地方的士绅、官员等等,他们在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迅速的被汉化,相较于更为先进且易学的汉字和汉语,满语的应用逐渐减少,进而使得他们的语境发生了变化,逐渐以汉语为主。

那么底层的满族是这样,处于统治阶级的满洲皇族又是如何?

随着清朝入关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华大地,清朝统治者任用了大量的汉族官员,虽然在一开始曾经推行过一段时间的满语作为主要官方语言,但是汉语的简单易学等方面的优势,最终使得满语的应用越来越少,甚至于满族官员都逐渐忘记了,这满族自身会满语的人逐渐减少,那么在皇宫中的皇帝本身平常就大多与汉族官员在交流,用满语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一来没有使用满语的语境,那么想学满语也学不来了,也怪不得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只会说一句满语“伊利”(汉语起来的意思)。

结语

所以说满语为什么在清朝入主中原300年后,逐渐被满族所淡忘,甚至于连满清皇族都无法掌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面对更为先进和强大的汉语言面前不具有优势,只能被逐渐淡化仅存在于一些满语语境保持相对较好的地区。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