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时, 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程文顺


此题像是为魏忠贤翻案或者在夸大魏忠贤的作用了

原是混混出身的魏忠贤,为避赌债,自阉进宫。结识魏朝,巴结王安,以此借机露脸。


因他是成年人自阉,男人的外貌特征得以保留,所以被朱由校的奶妈客氏瞧上了,王八对绿豆,一拍即合,立马结成对食关系。(宫女和太监做情人叫对食)

之后,朱由校顺利继承他短命老爹的皇位。因为他老爹泰昌帝死得太过蹊跷。

而且当时朝堂之上党争严重,后宫亦阴云密布。

在此条件下,少年朱由校唯一能信得过的人,就是从小陪伴他长大的奶妈客氏。

朱由校:


爱屋及乌,客氏的老情人魏忠贤,天启也把他列为心腹,并且给他升职加薪做秉笔太监。还给他装备上一把凶器——东厂提督。

这样武装到牙齿的一条狗,养来就是有用的,用它来对付文官集团,这文官集团里党争又严重无比,尤其东林党,变态激烈。人人憎恨。

与东林忤者,众目之为邪党。--《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明史》卷 236《夏嘉遇传》)

所以魏忠贤掌权以来专杀东林党人,是跟天启帝的放权相关联的。终天启一朝7年,魏太监就掌权了7年。


这7年来,大明朝最大的两处动乱是西南边的安奢之乱和东面辽东的女真之乱。

安奢之乱被地方官联合土司大将秦良玉扑灭了。而辽东的女真之乱却为祸甚烈。攻城掠地,烧杀抢夺不可计数。

朝廷也把辽东糜烂视为头等大事。辽东的风吹草动都牵动朝堂人心。

而且老魏太监前期也根本挡不住后金铁骑的攻势。请看以下数据:

天启元年三月十三日,沈阳被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攻克。十九日,辽阳亦被努尔哈赤攻陷。

天启二年正月,经抚不和,致广宁惨败,王化贞是阉党,特意放去掣肘熊廷弼的。

天启五年正月,后金军攻陷旅顺。

后金肆虐:


直到天启六年,宁远道袁崇焕违抗辽东经略,阉党高第的龟缩撤守命令!在宁远城打下了首次对后金作战的胜仗。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士气,朝堂上的朱由校也才能松了一口气。

后来又打赢了皇太极率领后金军进攻的宁锦战役。

而可恨的魏忠贤喜滋滋的把头功据为己有,而只给了卖命的袁崇焕官加一级的奖励,搞得老袁愤而辞官。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病死。朱由检登基,十二月二十三日,钦定魏忠贤阉党逆案。魏太监的政治生涯和生命走向终结。

崇祯:


魏忠贤掌权期间,后金打不进山海关来,可不是他的功劳,是当时的大明人心还没散,将士用命。

很多人说魏忠贤能刮钱,能补贴财政。其实,看一看毕自严的《度支奏议》就知道了,多数都是户部正常收的税收。魏忠贤在位时,天启三年,共增盐税五十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三两。对国家来说这点钱能干什么?

他搜刮的名目只能增加到税收杂项里,这杂项包括什么呢?榷关关税、典铺税契、觐费杂支、民佣屯田、生员优免、督抚军饷、抚按公费、铸息、捐助、盐引、芦课、役扣、平粜银、马夫银等等。

税银:


这些税收对比辽饷就是九牛一毛。 根本就没碰到商税,最接近商税的典铺银,也没能收多少。

至于江南大地主阶层的税、还有富裕的盐商税,根本就没收到,别忘了,除了东林党是江南大地主代言人。他的阉党也是大地主阶层代言人。他能向手下人动手?

至于题主说魏忠贤在位时,努尔哈赤打不进来。就有些搞笑了哈。

大明挡住后金攻势的,就是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并非是魏太监的功劳,却硬要扯上他,这跟抢袁崇焕功劳有什么区别?

将士拼命:


这是将帅有勇有谋,兵士敢打敢拼。而努尔哈赤在宁远兵败后不久,就郁郁病死了,也没机会打大明了。  

你还在迷信魏忠贤的能力吗?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魏忠贤不死,大明着实难灭!

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大奸宦,但又不得不说,没有魏忠贤的大明,离死更进一步!



魏忠贤如何大奸大恶,但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始终要维护好大明朝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因此魏忠贤不遗余力的打压东林党文官集团!

东林党除了打嘴仗,帮倒忙,其他可以说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因此,魏忠贤,二话不说,干他!

二,强行对以东林党为后台的南方中上层士绅地主阶级征收赋税!

大明后期,南方赋税系统基本瘫痪。而南方赋税作为主要税收来源,导致整个大明财政入不敷出。既要保证边关不破,又要镇压内部起义,再多的钱也不够烧。

东林党支持南方士绅地主阶级不纳税以及捣乱中央纳税系统,因此魏忠贤又得拿东林党开刀!瞌睡来了枕头到,魏忠贤做梦都笑醒了。

因此,不管文官集团如何上蹿下跳,边关如何战火连天,地方如何揭竿起义,魏忠贤都能不动如山。而他要做的就是稳住这将倾的大厦——大明。

三,不拘一格,无视阵营之分,提拔边关将领,镇守九边!

魏忠贤对宁锦大捷中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等人论功封赏!

魏忠贤不因为袁崇焕是自己人,而赦免袁崇焕的怕死避战之罪,从而罢免了袁崇焕!

魏忠贤也不因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做对的东林党人,从而收拾毛文龙。

四,没有了,再有魏忠贤就不是奸宦了!开玩笑。

综上所述,魏忠贤其实经营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大明,因此从外部基本难以攻进来。可惜的是魏忠贤死后,大明反倒被内部农民起义搞垮了!

记得帮娜迦点赞、收藏、评论、转发(⊙o⊙)哦!


娜迦style


1644年4月,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尽的时候,特意在衣襟上写了句“然皆诸臣误朕”甩锅,曹化淳也忍不住感慨:“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对于抵挡努尔哈赤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实际上,魏忠贤此人素来喜欢排除异己,也喜欢敛财,说他能力强也不见得,可他确实又比朱由检强,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魏忠贤还活着的话,应当能够为明朝多撑几年,也只是几年而已。

魏忠贤之强于朱由检,一则强在敛财,二则强在用人。

明朝到了朱由检,或者说到了朱由校手上的时候,财政已经离崩盘不远了,这也是朝廷没有钱的原因所在。

可是,朝廷没有钱,却不代表官僚士绅集团没有钱,相反他们很有钱很有钱,说他们富得流油也不为过,因为他们趁着国难之际、百姓潦倒之时兼并了很多的土地,并且没有上报,这就是说他们拿到了这些土地并获利,却不用缴税。

明朝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一个是农业税,一个是商税。

官僚士绅偷偷拿了地所以不缴税,明宗室占了地则不用缴税,这么一来,明朝能够收到的农业税显然直线下降。

农业税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农业税少了,明朝政府能不穷?

当时的商税也好不到哪儿去,尤其是晋商更可恶,他们发了多少国难财,鬼才知道呢!明朝这边明明已经越来越难了,可是他们仍然为了几个钱和后金交易,说他们通敌、资敌并不为过。

所以,明朝之亡,也少不了晋商的捣鬼。

晋商的背后是谁?是明朝官僚,所以说到底还是官僚士绅在给明朝挖坑,然后活埋了明朝。

魏忠贤对官僚士绅可一点也谈不上客气,下起手来比谁都狠。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刮得到钱?正是因为他拿那帮嘴皮子功夫一流、捞钱一流、能力没几个入流的官僚士绅集团开刀了,收刮商税更是收刮得东林党嗷嗷直叫。

这一点,朱由检可就远远不如魏忠贤了。

朱由检铲除了魏忠贤之后,东林党没了对手,势力迅速发展,后来更是不把朱由检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对于农业税,朱由检还是不敢收,可是商税都快被东林党给取消完了,这也不能收,那也不能,朱由检一说要收,东林党直接挑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与民争利,他还不敢顶嘴。

可是没钱怎么办呢?朱由检想向自己倚重的文官集团借点钱支撑一下,可是没人搭理他,太尴尬了。

朱由检没钱了,还怎么继续维持明朝的正常运转?你拿不出钱来,谁还愿意给你卖命?所谓的“忠君爱国”只是文官拿出来忽悠人的玩意儿,说白了一分钱不值。

魏忠贤拿得出钱,所以有人愿意跟他,所以明朝也能打得起仗,自然也能继续和努尔哈赤打下去。

对于用人,朱由检和魏忠贤一比,更是差得让人鄙视。

说实话,一旦到了乱世的时候,武将的作用是高于文官的作用的,或者说相辅相成,如果再用崇文抑武、以文驭武这一套的话,绝对会乱套。

可惜,朱由检却想不明白这一点,他对文官的态度可用如今的一个词形容——跪舔!对于武将的态度,却可以说是蹂躏,是践踏。

所以,朱由检一手将原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的牌打成了“文官只求财不忠君,武将不愿忠君不肯卖命”的局面,洪承畴等武将为什么一个接一个地投降?说白了还不是怕朱由检的清算,怕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武将,朱由检是用谁疑谁,恨不得将武将全给杀了,这样的朱由检谁愿意给他卖命?没有武将卖命,这个朝廷也就离死不远了。

但是,魏忠贤却不同。

魏忠贤是所谓的“阉党”,可以说天生就是文官集团的敌人,所以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是盯着文官集团打压,钱也从他们的身上刮。

反倒是对于武将,或者由文转武的人,魏忠贤表现得更“友好”一点。

拿辽东来说,不论魏忠贤出于怎样的目的,孙承宗能够督师蓟辽也少不了魏忠贤的放手,孙承宗能够放开手脚守住蓟辽也少不了魏忠贤在背后支持,魏忠贤让人送武器装备、钱和物资去辽东给孙承宗也是事实。

魏忠贤当然不是和孙承宗是一个阵营,但是他敢用孙承宗,这一点,朱由检这个废柴行吗?显然不行,袁崇焕的下场证明了一切。

朱由检的用人之道可谓是一塌糊涂,可堪一用的人要么被他杀了,要么被他逼得投降了,他还能用谁?东林党别说不会给他卖命了,即便有人会,他们的笔杆子又有何用?

钱谦益的“水太凉”,言犹在耳呀!

所以,魏忠贤掌权之时尚有余力去挡住努尔哈赤,朱由检不行。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魏忠贤没死的话,后金就一定打不进来,只是后金还没有积蓄够实力而已。

努尔哈赤从拿十三副遗甲起兵到建立后金,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因为他需要积蓄力量。所以,他想要打败明朝,也需要积蓄力量。

可是,明朝和后金实际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明朝越来越弱,后金越来越强,对于这一点,不论魏忠贤掌权与否都没办法改变,所以后金打进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会因为魏忠贤在不在而改变。

所以说,魏忠贤对明朝的作用也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重要。

事实上,不论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是东林党,抑或是朱由检,他们都是明朝的破坏者。


宁糊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又是胡说八道。

魏忠贤掌权是从1620年到1627年,大概7年时间。

然而1619年,满清刚刚取得萨尔浒战役胜利。

大家注意,萨尔浒是明军大举进攻满清,被满清在境内防御击溃。也就是说,在1619年,明军对满清是战略进攻的势头,满清只是勉强防御成功而已。

实际上,萨尔浒作战中,满清其实有6万精兵,而明军总数只有8万多人,还有一些壮声势的朝鲜、叶赫军队,没什么用处。

当时满清6万大军战斗力,已经大大超过8万明军。

然而,满清在此战之前毫无信心,到打赢了以后才万分庆幸。

实际上,明军如果稳扎稳打,未必会输。

但他们过于轻视满清的实力,上下都认为是此役是一场速战速决,十日内便能打败女真人。于是,他们将8万大军分散为3路,最终导致被各个击破而惨败。

即便被分为的3路,仍然继续分兵。

以杜松为例,他西路大军有3万多人,却只留下2万守萨尔浒,1万多人出击攻打女真人。

结果满清集中接近4万主力,首先猛攻萨尔浒守军2万,后者兵力太少打不过,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满清调头围攻杜松1万多攻击部队,也将它歼灭。

可以说,满清在此战胜利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同时,明军此战伤亡4万多人,但仍然有4万人撤退回去,只伤亡了一半。

所以,明军在关外仍然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并没有崩溃。

那么问题来了,满清既然在1619年刚刚防御成功,而明军在关外的防御并没有崩溃,他怎么可能迅速进关呢?

直到1626年,也就是魏忠贤被杀前1年,满清大举进攻宁远(辽宁省兴城市),结果被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被轰死,那还入个屁关啊。

实际上,魏忠贤在这短短几年期间,导致辽东局面一度崩溃。

辽沈被后金攻占后,明廷再次起用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驻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又以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

其中王化贞为魏忠贤的心腹,同熊廷弼不和。

魏忠贤重用无能的巡抚王化贞,架空熊廷弼。

结果1621年,满清开始出兵5万,南下进行局部进攻。

王化贞认为满清没什么了不起,要求主动进攻。

熊廷弼认为必须进行战略防御,但苦劝吴用。

王化贞派部下约3万人同满清激战,熊廷弼也被迫出兵支援。

结果,明军又是孤军深入,遭5万满清大军围攻,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大本营广宁城,广宁守将孙得功反叛。

此时明军还有约10万规模,但由于王化贞乱指挥军心大乱,各部逃出广宁南下退入山海关。

王化贞仅剩下数百部下,还是靠熊廷弼给了5000人才稳住阵脚。

此时北方是满清5万大军,而关外支点又没了。

由此,关外明军被迫全线放弃,撤退到山海关。

由此关外防御几乎崩溃。

结果,王化贞因为是魏忠贤心腹,仅仅被免职而已,而熊廷弼则被处死,还传首九边。

如果不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翻脸,努尔哈赤被迫先对付蒙古人,当时如果大举南下,早就杀入关内了。

魏忠贤就是一个棒槌。

现在有人捧魏忠贤的目的,是为了贬低东学党。魏忠贤就是朝廷内部掌握实权的垃圾,而东学党才是真正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


萨沙


今天这个问题,好像一直臭名昭著的魏忠贤,一夜之间成了大明朝的柱石,成了力挽狂澜的泰山石敢当,真让我无言以对。

前一段时间,是把袁崇焕说成是历史罪人,后来又听说岳飞死得也不冤,去年经中外专家一起讨论,得出秦桧从未说过“莫须有”这三个字的结论。

昨天下午在评论区里说了一段话,主要讲梁山好汉不是黑社会。结果召来一群质疑,一直回复到半夜。

今天早晨又看到这一问题,不想再多说了,只想说一句:“我太难了。”


三维看历史


努尔哈赤打不进大明,并不是魏忠贤做对了什么,而是崇祯做错了好多事。

就好像在学校里,前任校长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结果新校长上任以后学校拆迁了,没了。我们不能说,前校长对学校做的贡献是对的。

所以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崇祯。

我们知道,崇祯是一个只做正确的事的人。不管什么事,见荣誉就上,见黑锅就让大臣背。比如之前提过的陈新甲、孙传庭,他们都是一代名臣/名将。但是就因为被黑锅,该有的钱的待遇跟不上,名誉甚至也跟不上。

所以崇祯真的做到了“爱他的时候叫人家小甜心,不爱的时候叫人牛夫人”。

袁崇焕被信任的时候,杀掉重臣名将毛文龙,没事;不被信任的时候,凌迟。

所以在崇祯治下,官员为自己打算的前提,就是不给崇祯干活,大不了改朝换代就是了,即便为了理想,也不是为了崇祯的理想。然后大家消极怠工,愣把明朝拖死的。

但是,魏忠贤不一样。

魏忠贤本质上就是天启的狗奴才。

天启没了,魏忠贤也就没了。同时,魏忠贤的主要对手,是以周宗键、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党人。

这帮人都是文人,魏忠贤不管多么飞扬跋扈,针对的也都是他们。

至于武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呗。反正和九千岁的关系也不大。

于是:毛文龙等武将愣是稀里糊涂的躲过了朝堂上的党争。大家都是忠君爱国的武将,工作就是和努尔哈赤打架,那按自己想法打呗。顺利开辟了敌后战场,打的有声有色。

但是,毛文龙也的确是天才,董其昌这么评论毛文龙的:

“毛文龙以二百人夺镇江,擒逆贼,献之阙下,不费国家一把铁、一束草、一斗粮。立此奇功,真奇侠绝伦,可以寄边事者!如此胆略,夫岂易得?使今有三文龙,奴可掳,辽可复,永芳、养性可坐缚而衅之鼓下矣。”

结合前面的内容翻译一下就是:

魏忠贤和东林党闹他俩的党争,毛文龙打他的后金。反正不花国家的钱,一切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真的是既要马儿跑,马儿主动不吃草……

不得不感慨一下:真不是魏忠贤能力多高,实在是天启皇帝命好啊!


酒骑风


魏忠贤是天启皇帝的“得力助手”,因为天启皇帝酷爱木匠,而且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木工上面,因此很多朝政大事都落到了自己宠爱的魏忠贤头上,魏忠贤一度成了当时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权臣。魏忠贤当权,那么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当然就不能容忍了,因此魏忠贤成了东林党派的眼中钉,恨不得立刻将其拔掉!而东林党同时也成了魏忠贤的肉中刺,因为天启皇帝的支持,在天启年间魏忠贤一直压制着东林党派。



大明王朝除了阉党和东林党派的内斗,还有来自东北女真族的侵犯,以努尔哈赤的女真族是少数游牧民族,世代以游牧为生,所以他们个个生的比较彪悍,但是和大明王朝比还是差远了的,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女真族都无法和大明王朝所比拟,就连努尔哈赤都死在了大明王朝的炮火攻击之下!


恰巧努尔哈赤就是死在了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时候,崇祯除掉魏忠贤之后女真族和大明王朝的势力对比一直在不停的变化着,直到大明王朝的灭亡。那么努尔哈赤的死和魏忠贤有多大的关系呢?



答案是没有什么关系,东林党和阉党在朝堂之上斗的如火如荼,但却并没有影响边关的战事,由于大明王朝的腐朽,大明王朝在不停的衰败着,而女真族则刚刚兴起。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的时候大明的势力刚好堕落到和女真族旗鼓相当的地步,再之后女真的一步步崛起必定要压着大明打了,所以说努尔哈赤打不进来和魏忠贤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无论是魏忠贤还是东林党都是祸国殃民之辈,坏人之间没有非要比较一个谁更坏,他们都对大明的覆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唐朝的长老


搞笑,实在是搞笑。

1622年的广宁之战是怎么回事?明军至少三万人授首。1626年围攻宁远、破觉华岛又是怎么回事?麻烦提问者给我解释一下,广宁之败和觉华岛水师基地以及粮食被毁是不是需要魏阉来负责。

努尔哈齐之所以没有进军关内,一是因为努尔哈齐潜意识里就是要当满洲之主,二是后金并不稳定。

第一个原因没什么好说的,从目前我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我还没发现能证明努尔哈齐欲取代明朝的志向,这也间接说明了努尔哈齐的目的就是当满洲之主。重点说一下第二个原因,为什么后金内部不稳定。

实际上这是辽东汉民反抗的结果,跟魏阉没有关系。努尔哈齐征服辽东之后,由于一系列保护满洲旗丁利益以及民族压迫政策,导致辽东汉民大量造反。再加上当时赶上了全球性的小冰期,导致满洲粮食减产,努尔哈齐为了保证其地位稳固以及巩固自身的武力基础,把满洲旗丁的生计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割汉人的韭菜来供养满洲旗丁。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辽东汉民自发反抗努尔哈齐的统治。轻则投毒、打落单满洲人的闷棍,重则集体叛变逃亡到明朝控制区。所以努尔哈齐此时主要精力放在镇压辽东汉民的反抗运动,没功夫收拾明朝。直到皇太极继位后调整政策,对辽东汉民采取怀柔的政策,并且解放汉人农奴,招募汉族知识分子,辽东汉人才逐渐停止反抗。

所以我很纳闷魏阉的孝子贤孙哪来的勇气把辽东汉民反抗运动的结果扒拉给魏阉,另外我也很纳闷,都21世纪了,哪来那么多魏阉的孝子贤孙。

而且魏阉当道的时候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内斗上,根本就没重视过如何应对满洲人的威胁。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魏忠贤明朝著名的一个大太监。抛开各种史料来谈论他,魏忠贤绝对是个大智苦愚之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知道呢?

崇祯皇帝的哥哥明熹宗就是一个明白人。在临终告诉崇祯皇帝魏忠贤就是个人才,可以托付大事,但是崇祯就是不听一上台就把他给杀了。明朝不久也就亡了。


阉党没有自己的理想,是依附于皇帝的,他们必须保住眼前的这位皇帝的江山,自己也就生存着,保不住就与皇帝同死,所以,魏忠贤绞尽脑汁帮皇帝,没有个人野心,最多贪财享受。东林党或者文人则不同,他们要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要向皇帝输出自己的理念,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高明,他们要出名,要留芳百世。于是,他们往往是不愿采纳别人合理化建议的,总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以示高人一筹。文人相轻也是有道理的。

而认为魏忠贤掌权时,努尔哈赤打不进来的地方主要就是加强对边关少数民族的防范,重用袁崇焕等边关名将,建立边防线以抵御努尔哈赤。因为太监权力来自皇权,所以他自己就要拼命维护皇权,而对于东林党人换政权对他们这样的士大夫阶级影响不大,因为社会影响力,生产资料的拥有上他们都是占主导地位。


对东南沿海富裕地区征收工商税,虽然这样他自己也捞了很大一笔,但是这个可以弥补以前万历三大征造成的国库空虚,保证了边关后勤以及政府的财政运营。而后来他死后被重用的东林党人多为江南士大夫家族出身,很多还是当地的豪族,所以为了自己利益,就取消了工商税,然后加重农民赋税,精简人员,取消驿站制度,正好遇上连年大旱。而且他们内部的党争把抗金名将袁崇焕等人给牵扯了进去,最终导致袁崇焕被杀害。

这样他们既没有保证边关的后勤,也没有驻守边关的良将,还加剧了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于是农民起义不断,在旱灾严重的陕西地区,李自成的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最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独秀文苑


这个人妖九千岁,虽说是坏的一匹,但从某些角度上来说——他倒是对于大明有功,有效的阻止大明加快步入深渊的步伐,谈不上饮鸩止渴,也绝非歪打正着

天启年间,纵横江湖身为武林盟主的魏忠贤,的确保持了明朝的稳定,防止因为党争造成的内耗,成功的给大明续了一波命

但是,他也绝非什么善男信女,打黑枪、捞黑钱、玩阴谋权术,初衷也是为自己大权在握,并不是有什么崇高的理想追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天启年间的大明朝,可以说上下铁板一块——阉党一统天下,不是坏事

魏忠贤掌权前后,各党派之间斗争不断,东林党虽然处于霸主地位,但仍然不能实现一统江湖,这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毕竟各派系之间的互相斗争,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互相制衡,互相掣肘的,根本没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九千岁不一样,在他的淫威之下,普天之下皆阉党,大家都跟着九千岁干,也就不存在派系斗争,办个事儿也利索的多,无非就是钱嘛!作为武林盟主,魏忠贤控制着所有部门,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对内对外也都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明朝流行以文制武,和平时期倒也无所谓,一旦出现战乱,这就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如果二人所属派系不同,自然要影响到前线的作战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战事的成败。萨尔浒之战咋输的,名将尚存且能力很强,奈何却被杨镐这样的白痴统帅,最终全军覆没被人逐个击破。而杨镐之所以能成为三军统帅,是因为朝中关系,派系的支持,为了给他混个军功。说起来也是让人唏嘘不已,为了党派的利益,国家利益竟然也可以抛诸脑后,也真的是悲哀

反观天启年间,一切都是老魏说了算,在外打仗不用怕什么有人捣鬼,给老魏送够了钱,修明白生祠就行了!安安心心守你的边关,一切有九千岁撑腰

努尔哈赤虽然已成气候,奈何遇到了人生的克星——孙承宗师徒

要说,其实大明朝也没有那么铁板一块,边关守将也好,监军也好,掌握大权的也都是阉党的人,这些人不说是没有啥能力吧,缩在城里自保还马马虎虎,带兵打仗攻城略地就不行了,所以努尔哈赤也是瞅准了这个机会,准备给大明朝来一发

可以说,最初努尔哈赤是尝到了甜头,眼见大明朝的这些人没有一个能打的,他有些得寸进尺,准备玩波大的,到关内旅旅游,可惜就碰上了他一生中的梦魇——袁崇焕

起身微寒的袁书生,靠着老师孙承宗的指导,一路走来成长为一个坚毅果敢的人,也正是他的横空出世,保住了大明王朝的边关,守住了国门。面对气势汹汹的后金骑兵,他没有像阉党一样撤离至山海关固守,而是在宁远这座残破的小城筑起了防线,最终凭借着自己对于军事的理解和运用,他成功抵御了后金猛烈的攻势,并击伤了努尔哈赤(据记载,他很有可能用红夷大炮打中了努尔哈赤,并导致其半年后身亡)

正是这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保住了大明的边关防线,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清朝直至入关都未能突破的宁锦防线!可以说,没有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力挽狂澜,或许努尔哈赤早已率兵入关,至于那时候大明会不会被打的七零八落,还真的不好说!

话题回来了,跟魏忠贤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的!他负责邀功收钱嘛,然后继续让袁崇焕接着干,好给他创造更多的受益。虽然听起来很荒唐,但对国家来说,反倒不是什么坏事!

小乱虽然常有,但是大方向不会错——权倾天下的好处,就在这儿

有人说,袁崇焕很有实力,也证明了自己,无论放在啥时候都能接着干,魏忠贤不过是捡漏了而已。问题是,真的如此吗?且不说袁崇焕无根无派,就是他在朝中有大树撑腰,也保不齐会出什么篓子。要知道,党争不断的明朝,言官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弹劾(软刀子杀人),如果你没什么根基,分分钟向皇帝告你的黑状,本来是作战有功,弄不好到最后就成了什么结党营私、结交近臣,图谋不轨了!皇帝万一信了,撤职还算是好的,拉出去砍了的,真是比比皆是

而如果他原本就有根基,那更容易招风了,政治对手肯定想搞倒搞臭你,如果根基深厚还好点,万一不够深厚,份额分钟成为政治牺牲品。这就是政治,很残酷很无情,愿意为国家社稷着想的人不少,但是为了自己利益的人也挺多的

但是到了魏忠贤这儿就不一样了,老魏什么人,阉党一把手!朝中上上下下都是阉党的人,只要老大听挺你,放心大胆的干就得了,耍黑枪什么的,不存在!要么说后来袁崇焕被崇祯论罪的时候,就有人拿出他的黑料(给魏忠贤修生祠),以此来攻击他。说句难听的话,那时候谁不给老魏修生祠呢,袁崇焕这么做且不说是为了个人发展了,就说他在边关待的那些年,对于明朝的贡献,修个生祠又怎么了?

所以说,天启年间社会动荡是不假,但不至于乱!况且魏忠贤这个人,还是很有数儿的,他搜刮钱财的对象和打压的阶层集中体现在官商士绅,对于贫苦百姓倒是从不坑害,估计是觉得老百姓也没啥大油水捞,出发点我们暂且不管,至少结果是好的

有个说法,叫做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虽说有失公允,但却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这个魏忠贤指的并非是魏忠贤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一种现象

党争不断的明朝,在中后期尤为明显,到了崇祯一朝更是变本加厉,可以说党争的不断恶化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而魏忠贤所代表的,是权力势力高度集中,综合了臣权、宦权、皇权的一种体现。

中央集权制度的好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倒不说魏忠贤能干大事儿,但是在他被干掉后,崇祯并没有完成有效整合,最终,他在一步步的错误中,彻底丢掉了大明王朝!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