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吃肉吗?

鹿九渊NINE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肉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对大脑发育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物质DHA,除此之外肉中含有的铁和锌,是人体健康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肉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肉中的肌酸是肌肉的重要组成物质,它能为肌肉生长供应足够的能量。

肉可谓是一种全民都爱吃的东西,同时科学研究也指出,我们应当适当的食用肉类,因为食用肉类过多导致疾病。


那么古代老百姓有机会吃到肉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次数不会太多而且种类较为单一。

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能经常吃肉,就代表生活的富足,但是肉也分很多种,猪肉、牛羊肉、鸡鸭鱼肉。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高大上的肉食,“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看到了没有,只有牛羊肉才是上等的肉,普通百姓干脆没得肉吃。

而到了经济最发达的宋朝 ,这种饮食特点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至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牛羊肉在市场上比猪肉还要昂贵。


在古代,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人们依靠种地才能自给自足,而种地就离不开耕牛,所以牛的重要性就非常巨大,牛肉绝不能随便吃,古代的牛死后,还需要向官府报备,官府备案后,还需要将牛的皮、筋都拿走,因为这两项也是重要的军事物资。

所以在古代,牛肉就是最高贵的一种食物了,不打招呼就吃牛肉在当时就像是今天的吸毒一样属于犯罪行为!

到了清朝中期,随着玉米、土豆、番薯这些外来农作物的推广种植,这才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耕牛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才允许宰杀,即使如此,牛肉也是当时大富大贵人家才吃得起的东西!

猪肉跟牛羊肉没得比,被人们称为贱肉。因为人们对猪的印象就是脏、臭,苏东坡曾经写过黄州好猪肉,虽试图搬回口碑,但贱价如粪土,富人们从来不吃它,可见当时猪的地位。


而鸡鸭鹅这类家禽就是一般家庭逢年过节吃的。

古人吃的最多的肉,还是猪肉和羊肉,因为猪羊这两种家畜在北方农村家家户户都养,南方也有养殖。

距离海或是江河比较近的地区,还有机会吃上鱼,鸡鸭鹅肉也算是普及率较高的肉类,因为家禽长得相对快一些。

不过能经常吃到肉的都是小康日子的城里人家。城市的大酒楼有时候还有野味卖,这些野味是城外的猎户打猎送到城里去卖的。

在当时猎户是吃肉机会较多的职业,同时也是危险系数较大的职业,古时候山上的老虎豹子狗熊狼群比现在要多得多!稍不小心便会有丧命或者残疾的风险,平民百姓最多只能靠鸡蛋来补充蛋白质,吃鸡蛋就已经是很小资的生活了,逢年过节过生日吃吃,我国几十年前的乡村莫不如此。

而卖鸡蛋基本上也是古时候农家挣钱的最快途径之一,大部分农户养鸡是卖鸡蛋赚钱,不是为了吃蛋,更不是为了吃鸡。

渔民可能好一点点,他们有机会吃到鱼肉,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捕鱼能力,他们打到鱼主要还是买了换钱,或是缴税。古时候的税务就是时时刻刻立在老百姓头上的一把刀。有的渔民辛苦一个月打到的鱼交完税后,只剩下一点点,为了填饱肚子也只能用来换米。



而且古人一天两顿饭(没钱吃三顿),每顿七成饱就已经是太平盛世了。遇到灾荒与战乱的时候,往往一天只有一顿饭,而且只能吃个半饱。

连吃饱都是问题,更别提吃好,吃肉对古人也是偶尔的奢望,逢年过节或者来了重要客人,才会用肉食招待的。


历来现实


我是生活在一个小山村的七O后,在我小时候的整个七十年代每年都没有几次机会吃肉,每天保证有番薯、木薯、大薯、芋头、几碗稀粥加榄角咸菜下肚就不错了!吃肉等家里没油了才买点零零碎碎的边角肥猪肉或拆肠油回来炸油,炸油后的油渣就几天才加点在其它菜里炒吃!每人都分不到三粒油渣!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多些机会吃猪肉,也是十天半月的才吃上一次,九十年代也是三五天才吃一次,2000年后才真正的是什么时候想吃肉就什么时候买,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古代就更别说了!没饿死就烧高香了!我们现在过的就是古人至死都没能享受一天的:锦衣玉食、琼浆玉液的生活啦!


恋花蝶87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肉类食品产量低,普通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吃肉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普通老百姓吃的肉类种类也是不同的。吃肉,对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

先秦时期,老百姓只能吃狗肉过瘾

我们在看电视剧《水浒传》的时候,看到许多梁山泊好汉吃饭的场景,都是去吃一次饭都会在店里对小二喊道:来两斤牛肉一壶酒,给人感觉古代普通人都有机会吃肉。其实,这也只是一种假象。仔细想一下,《水浒传》中的梁山伯好汉,都是一些被官兵通缉的土匪。当时土匪窝就是引诱老百姓喝大碗酒和吃大块肉来当土匪。

在周代的时候,周礼是这么规定,天子吃牛肉,诸侯吃羊肉,士大夫吃猪肉和狗肉,普通人根本就吃不上肉。如《国语》记载,

天子食太牢(牛,羊,猪),诸候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春秋时期《曹刿论战》的“肉食者鄙”,其中的“肉食者”就是当官的。实质上,在周朝时候物质资料的紧缺,肉类也是供不应求。即使是社会上层的贵族也不是天天都能吃肉。如周天子规定: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养,士朝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侯、官僚、士大夫贵族不能无缘无故杀猪宰羊,这就限制了贵族官僚的食肉数量和食肉品种。

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就是孟子在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世界中也曾说过,七十者可以食肉。在孟子的话中,就是人活到七十岁才能吃到肉,可谓是一个理想中美好的极乐世界了。 所以,社会上层阶层贵族官僚都很少有机会吃肉,不用说普通人了。

那么普通老百姓真的都没有机会沾到肉腥,都是吃素吗?其实,都还是有机会的。在先秦以后,就很流行狗屠。如春秋时候第一刺客聂政,杀人之后就跑到齐国专门从事杀狗业。当时,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的职业就是狗屠,就是以杀狗为职业,兼职才是音乐。为什么有名气的人都在杀狗呢,那是因为狗肉的市场需求量大,好赚钱。当时老百姓吃不上官僚贵族们享受的牛肉、羊肉和猪肉,只能吃一些狗肉过着嘴瘾。所以,“兔死狗烹”这个词语也就是这么来了。当时,狗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猎的,在贵族菜单中等级是非常低。统治阶层也没有禁止老百姓食狗肉,所以在西汉以前,狗肉都是普通人家的主要肉食来源。

汉到隋唐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拥有个人财产,就有了商品交换和买卖,于是就有了野生动物之驯养。最早定型的“六畜”,就是马牛羊鸡犬豕,之后就有了六畜、六兽、六禽。

在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之后,北方都是被游牧民族所统治,肉类是游牧民族的主食,普通老百姓可能有机会吃肉(羯胡鲜卑更是吃人)。当然,只有归属于游牧民族的汉人才有机会吃上肉。

隋唐时候有鲜卑族的胡风,也是流行肉食。如杜甫诗“忆昔开元……”,证明了这个杜甫诗人怀念是开元时期的老百姓能吃肉,现在吃不上肉。可以看到,在安史之乱的唐朝衰落时代,普通百姓还是以谷物做主食。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普通老百姓很少能吃牛肉和马肉。在农业社会中,牛是很重要的农业资源,马是用来运输和打仗的战略性资源。为了保障社会生产、运输和军事战争的需要,许多朝代里在法令中都禁止吃耕牛和战马。

当耕牛有老弱病残,失去了耕地和托运的价值,是允许被宰杀和吃肉的。这时候老百姓可以吃上这些没有应用价值的牛肉,却也是一项很奢侈的事情。当牛被宰杀的时候,全村人都集体吃牛肉,以庆祝获得的快乐享受。现在一些边老穷地区,也保留着全村人吃牛肉的壮观场面。

至于马,在古代是用来运输和打仗的,所以马匹如同现代军火一样是珍贵的,也很少见的。现在史书资料中,也没有老百姓吃马肉的记录。

普通老百姓吃的都还是狗肉和鸡肉比较多。因为狗肉和鸡肉获得比较容易。但是,狗是用来看家,鸡则是需要生蛋。在没有客人上门的时候,都不可能会杀鸡。所以,唐诗中“故人具鸡黍”,就反映了民间的风俗。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养鸡场,靠着自然野生养鸡,鸡的数量也是有限。一般来说,都是一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有机会吃上鸡肉。

鸭子是生活在水边,可能南方河流湖泊众多老百姓有机会吃到,北方却是没条件。至于鹿肉,口感比较差,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肉食。

宋朝时候老百姓的肉类食物

宋朝之后,猪肉才登上老百姓的餐桌,成为常备的肉食。由于宋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繁荣,肉类产品增多。

在宋朝之前,民间也有人吃猪肉。但是吃的人很少,主要是富人不吃猪肉,穷人也不会做猪肉,这样就遇到猪肉难为老百姓享用的尴尬境遇。当年《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每天有上万头猪从四川运输到东京,生猪在当街上屠宰,然后切割成身体不同部分的肉,满足京城老百姓的需要。当时,苏轼看到老百姓烹调猪肉方法太粗糙,于是就研究出了“东坡肉”。就是用大块的猪肉,放上姜、葱、酱油、料酒、红糖等,在小火慢炖之后,出来猪肉红亮光鲜,甜甜腻腻,味道浓厚,堪称佳肴。

宋朝也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在宋朝前期老百姓也是能吃到肉的,主食物是羊肉。如苏轼写的“十年京国厌肥羜”,就是说吃羊肉都吃到腻味,证明当时宋朝的汴梁城羊肉。苏东坡当时算是中产阶级,当然有余钱买肉吃。当苏东坡被贬官到惠州的时候,一座城一天也只杀一只羊。经济穷困的他没钱买羊肉,写字卖钱也不是他文人文雅人物能做的,所以只能让屠夫留一些羊骨头,然后用慢火煨熟,烹调为“羊蝎子”。

但是,在宋朝时候的辽金朝,由于严寒的气候不适合养猪,猪肉也只是贵族的享受,普通老百姓吃的是羊肉。当时,宋辽边境的猪肉羊肉卖得红火。同时,由于当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猪、熊、虎、野鸡、狍子、狼、鹤、鹭鸶等野味也成了老百姓的肉食来源。如《水浒传》里的打虎英雄,猎户解珍、解宝兄弟打猎到了一只老虎,却被毛太公陷害,才被逼造反。这也是当时老百姓毫无顾忌食野味的反映。

明清时候老百姓的肉类食物

在明朝时候,如果官员清廉,家里就是没有余财,只能靠勤俭度日子。如海瑞,在老母亲过生日时候买了两斤五花肉。在万历二十年,猪肉价0.02两/斤,海瑞为此花了0.04两银子。在朝廷领俸禄的官员生活如此清贫,普通老百姓更谈不上吃肉了。

在清朝时候,许多文人雅士敛财有方,烹制了很多肉菜。如年羹尧大将军、地主阶级文学家袁枚,发明了许多肉的做法。但是,普通老百姓吃肉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每日到酒馆里也是吃不上肉,只是问了茴香豆来做下酒菜。

一些老百姓,去打猎获得野味,满足吃肉的瘾。如猎人去深山老林打猎,可以吃上野兔、野猪、穿山甲等等野味。

游牧民族普通民众的肉食

我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普通民众也是很难吃上肉的。古代游牧民族养牛马羊,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出售,以及换取粮食、茶叶、铁锅一类的生活物资、游牧民族是舍不得吃这些牲畜的,因为非常昂贵。吃的肉,也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牛羊,大部分需要留着卖钱或者繁衍更多的牲畜。

所以,古代普通的游牧民族的牧民,一般吃两顿。早上是一顿小米粥,晚上一顿肉粥,偶尔能吃上一顿肉或者肉干,没有想象这么丰富。就是因为生存资源的匮乏,才会屡次骚扰中原,抢占中原富饶的土地资源。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七彩飞扬


古代侠客动不动就是一拍桌子,大叫一声:“店小二,来二斤牛肉,一壶酒!”这就是影视剧中典型的场景。


说实话,在古代很多朝代普通老百姓要想吃肉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能吃上普通饭食都不错了。但是宋朝是个例外,宋朝老百姓几乎小酒不断,大快朵颐。

宋朝老百姓吃不上牛肉

封建王朝老百姓最懂吃,生活最滋润的朝代就是宋朝。但是宋朝不允许杀牛,所以牛肉是很少吃的。《宋刑统》明确规定规定禁止杀牛,杀公家的或者别人的马、牛,在后背上打20棍,流放一年。杀自己马牛及故意杀公家的或者别人的驼、骡、驴,后背杖责17棍”。后背上杖责,三两棍都得吐血,身子差的能丢命,所以人们不会冒这个风险去杀牛。宋真宗时下诏规定,无论杀耕牛还是奶牛,都要投入到大牢,重判!宋朝的时候,每一头牛都有登记,无论是牛病死老死,都要上报官府,经过检验批准才可以宰杀!牛肉,老百姓根本吃不上。



但是宋朝老百姓可以吃其它的肉啊

在古代,宋朝老百姓是最富有的,宋朝工业发达,国家有钱。从宋太宗起,老百姓出工不单发口粮,还发工钱。宋朝开国时,老百姓孩子上学的学费就大减,宋仁宗时宋朝宰相富弼,也就是范仲淹的女婿富弼说:老百姓已经给国家纳粮缴税了,上学再收学费不合理,从此学费全免。全国老百姓为宰相富弼点赞!王安石变法后,学生的伙食费也有很大的补助。宋哲宗赵煦,开办养老福利,大建居养院,收容智障、残疾、孤寡老人、时不时地免费发米、粮、药品等等。宋朝老百姓穿丝绸,住好房子,关于代步工具,用朱熹的话说:人人有轿。西方史学界说,“汴京一个城门吏的用度超过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国王” 。更不用说上层多有钱了。



宋朝老百姓非常有钱,吃肉吃到吐。且吃法众多,开封城有几万个肉贩子,猪肉、鸡鸭鱼应有尽有。


宋朝人吃鱼,切片生吃,经常吃海鲜,他们那时的猪肉非常便宜,所有人都能吃得起,苏东坡非常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红烧肉,做法来自民间老百姓,他大力推广这菜,就叫东坡肉。他还为数不尽的美食写了诗词歌赋。宋朝餐饮业发达,酒楼豪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经济的繁华。



人们想象中的游牧民族能吃上肉,真的吗?

除了宋朝外,有人说以放牧为主的老百姓应该很容易吃到肉。其实不然。就拿元代蒙古人来说,狗肉,他们几乎不吃,狗是他们家中一员,来保护他们的羊群,引路等。牛羊用来交换粮食布匹等,根本舍不得吃。据《元朝秘史》记载,他们早晨往往喝一些稀粥,多以小米粥为主,白天一天几乎不吃东西,有时候喝点马奶羊奶。家境贫寒的吃野菜野果度日,吃的肉也都是平时猎取的野兽的肉狼、虎、豹,熊等,但这些东西也很少猎取到,因为它们都很凶猛,一不小心命就没了,所以不能常常吃到。老百姓吃肉一般都是晚上吃。每次只吃一点,而且把肉切成很小的块,用刀尖取肉,分给每一个家中成员。骨头上的肉也用刀子刮得干干净净,就连骨髓也被吸食干净。秋天,他们更不舍得吃肉,而是把猎取的动物的肉,切成条,悬挂阴干,或者用烟熏干,等到冬天食用。在兵荒马乱时老百姓常常吃野菜野草,捉老鼠,例如土拨鼠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杀马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杀牛犯法,元朝法律规定,私自杀牛杖责100。参考资料《元史》。



《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出世的,里面动不动也是二斤牛肉,推测应该是吃的老死的牛或者是病死的牛,牛肉属于上等肉很贵,牛主要用于耕地,不允许杀吃。


小姐姐讲史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里,吃这一块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古人的伙食和现在自然没法比。如今我们顿顿有鱼有肉,柴米油盐一应俱全,那么,我国古人那会吃的又是什么呢?

一天吃几顿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人一天吃几顿。

如今,一日三餐成了国人吃饭的基本,但对于古人而言,并没有一日三餐这么一说。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生产的数量也不尽人意,这个一日两顿还得看人来。收成不好的时候,缩减成一日一顿或者几日一顿,也是不无可能。

不过,到了宋代后,由于经济开始繁荣,农业得到大幅度提升,开始出现了夜市,因此一日两餐才变成了一日三餐。但这也仅只对富人有效,穷人仍还是一日两餐

吃什么

古代穷人一般吃些什么呢?想想也不可能好到哪去。而且,随着朝代的不同,穷人饭碗里的食物也是不固定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在于如今我们看到的诸多农作物,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不同朝代从异域传过来的。

譬如在西周时期,那会不但没有水稻,连小麦都不普及。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主食这块吃的都是粟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米。如今一般用来早上煮粥喝,而在当时,却是一日两餐的主食。而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在于,穷人或许只有粟米可以吃,但富人还能多几个肉菜。

周朝结束后,小麦开始在中国普及,情况才慢慢好转了一点。这个时候,馒头就开始出现了,不过,馒头需要大量的面粉才能蒸出来,当时也只是富人的食物。而穷人吃什么呢?还是以烧饼为主。而这种吃法,是汉代班超从西域那边学过来的,并不是我国穷人的自创。

同时,还有一种起源于我国本土的粮食作物也是穷人的心头好,就是大家熟知的大豆,古人称之为“”(shu)。这是最常见的食材之一,随手就能种,且生命力极强,但是不怎么饱腹,也是古代穷人常见的食物之一。

吃肉吗

关于肉食这块,普通老百姓平常也就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猪肉,穷人基本上就不要想了。有意思的是,古代权贵阶层基本都不吃猪肉,在他们看来,吃猪肉是一件很跌份的事。一般吃的是牛羊肉,由于牛还有犁地的功能,除了等它自然老死外,绝不会主动屠宰。因此,牛肉比较稀少,吃的多的还是羊肉。

直到宋朝,苏轼发明了东坡肉,将猪肉带入了权贵阶层,猪肉这才从穷人的餐桌跑到了富人桌上。但不管是哪种肉,味道都不可能好到哪去,在油盐酱醋这些调味品稀缺的古代,大部分肉都有股腥膻味,口感并不怎么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红薯,对我国穷人的伙食带来了革命性改变。

红薯原产自南美地区,后被西班牙商人带到了中国。其具有极高的饱腹能力和糖分,加上耕种周期短,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很快席卷全国,成了穷人最喜欢的食物。也是因为红薯传入,从根源上缓解了“食”的问题,明清两个朝代我国的人口数量也迎来井喷。

当然,还有野菜糟糠这类劣质粮食也是穷人的食物,直到近代都还有穷人在吃,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国人也比较熟悉。

一家之言

由此可见,古代穷人吃的可谓是一言难尽。没有油盐,基本上都还是一些相当朴素的粗粮。如今看起来是相当绿色健康,但一直坚持吃这些的话,吃饱吃不饱另说,还容易造成营养不良。难以想象古人是怎么活下来的,要是我们穿越回去,估计一日三餐都坚持不下来。

参考文献:《食经》、《中国饮食典籍史》

对此,各位小伙伴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点赞,记得关注我呦!


上国史鉴


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有没有机会吃肉?其实呢,这个问题说出来可能大家心里也有点数人,如果不实用蛋白质,那很有可能会出问题。

但是那是古代老百姓吃的食物品种特别的少,而且营养也不均衡,所以古代老百姓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肉类是最有办法解决掉这些东西的事情。

古代老百姓能够吃什么肉呢?牛肉,猪肉,羊肉这些肉都是一些选择,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择,比如说鱼肉或者是鹿肉亦或者是鸟肉。

为什么突然说到鸟呢?其实古人也是有抓鸟的习惯了,有这么个故事就是商王朝的缔造者商汤,曾经的遇见一个抓鸟的人,他把四面八方都给喂上了网,并且在祈祷说四面八方的鸟全部到我的网子里来,然汤就告诉他,你把四面八方的网全给撤掉,你应该祈祷,如果有的鸟想要远离危险,就请从其他方向离开,如果实在想不开就从你这张网上面撞上去。

而在周天子的周礼里面,天子是太牢也就是牛羊猪,往下分的话就是诸侯是吃牛肉的,而士大夫是吃羊和猪儿,接下来的是士族是吃鱼的,老百姓则是吃菜。

当然树挪死人挪活,规矩摆在那里当然就不能破,但是呢,真的因为不能吃肉,最后营养不良死掉,这也太亏了点儿,况且自州成立之后再到春秋这段历史时期,天下的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否则周天子也不会失去对于诸侯的统治,那这段期间老百姓究竟吃一些什么呢?主要是两种肉类,第一种狗肉,狗肉没有明确的规定,历史上面很多的名人其实也都是杀狗的,比如说葛念或者是樊哙都是杀狗的人,一句俗语里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就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记载,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然这一下子就带出来三种肉类,鸟,兔子狗,这三种肉类并不是需要大型的打猎设备就能够猎取得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只要能够花点心思还是能够找得到,最起码他上面的人没有规定这玩意儿必须是统治者吃的,老百姓不能吃的,所以老百姓也可以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从其他人手里面换取相应的肉类,来补充一下自家的营养。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礼崩乐坏,周天子制定那套早就没人相信了,所以这个时候老百姓能够吃到好就吃得好吃不好,那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而秦国创立军工制度之后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你有本事你就能吃的好,你没本事就吃的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国是靠军工制打天下,而一个普普通的老百姓通过军工,制度也可以获得爵位,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讲啊,能够拿到的东西变多,那他们可供的选择也就变多了,至于说原先士大夫一族才能吃的猪肉,羊肉,鱼肉这东西老百姓也能吃了。

吃这些肉所需要花的代价太大,所以对普通老百姓来讲,狗肉啊,鸟啊,兔子啊,一种肉类不仅随处可得,而且肉比较少,不需要担心保存上的问题,基本上杀已知就吃一顿差不多就完了,大家也就图一个新鲜,真的要轮到保存那东西,那才真的是头疼。

只听说后来,等到生产力提升上去之后,猪肉啊,羊肉啊,这些肉类也慢慢的成为了物流的肉类,当然这其中包括运输业的发达和保存的发达,输液发达使得一个地方养了猪肉和羊肉之后,可以立刻将他运输出来,并且贩卖掉而保鲜技术的发展则是让这些肉类能够拥有更长时间的保质期,这样的话不至于说宰了一头猪猪的大部分肉还没有问卖出去猪肉已经烂掉了,这种浪费的事情不会发生了。

其中有一种肉是必须要格外注意的,那就是牛肉牛肉是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才能吃的一种特殊肉类,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牛肉根本就不能吃,吃就是犯法,至于说《水浒传》里面那种说上来2斤牛肉的那纯粹就是吹牛店里面根本就不敢这么慢,要敢这么慢,不用这些打家劫舍的把店给砸了,官府过来就把店主人直接给关起来,并且联通这一整条的卖牛肉的产业线全部抓起来问罪问斩!

因为随着农耕文明的推进,农耕技术的发达,对于更牛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讲重农抑商吗?重视农业首先就得改良农民的劳动力,尤其是那最重要的一同牛牛是用来耕田的,这一点无可替代,所以牛肉是不可能出现的!


漩涡鸣人yy


“故人具鸡黍”、“丰年足客留鸡豚”等等,都可以说明这肉还是有机会吃得。但是在严格的封建礼教管制之下,机会并不是很多,而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所能接触到的肉类更是大不一样。

在物资匮乏的奴隶社会,对于各个阶层所食之物有着严格的规定,《国语》中便清晰的记载过,天子食太牢(牛羊猪),诸侯食牛,卿食样,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所以在那个时候,老百姓几乎是吃不上肉的。不过朝廷的封建礼教虽然严苛,但是却漏了狗肉这一种。所以这狗肉自然就成为了众人捕杀的对象,也算是解了老百姓的馋。

当然随着面临的时代不同,自然老百姓的饭桌上也会出现相应的肉类。就拿中国古代的造字来说,“家”字的构造,有房有猪方可为家,可见家里有猪在民间百姓家也已经比较流行,这种情况在北宋时期比较盛行,就比如说最为出名的“东坡肉”。不过,猪肉算是一种民间百姓的肉类,贵族一般都不屑于吃猪肉,羊肉才是贵族的最爱。

至于牛,《水浒传》倒是经常出现牛肉的描写,半斤牛肉一壶酒乃是英雄好汉的标配,但这种描写完全是扯淡。中国以农耕文明盛行五千年,牛是最为主要的耕地工具,可以说是神物,百姓对牛肉的信仰有点类似今日的印度,所以这宰杀牛可是犯了大罪,所以牛肉自然是民间碰不得的。而这马自然也是碰不得的,中原是人们居住之地,养马所用的地方是少之又少,战马更是稀缺,吃马肉岂不是直接与朝廷作对?

所以到了后期牛肉基本上上不了饭桌,不过家禽类倒是经常在饭桌上出现,若是生活在沿海地区饭桌上还可以看见鱼类。

但是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鸡鸭鱼肉的出现一般是过重大节日,或者是有亲朋好友来到家中才可能出现。毕竟古代就算是经济再发达,老百姓的生活也无法真正的富庶,只能说勉强维持温饱,所以这些鸡鸭鱼自然成为老百姓维持生计的一个主要来源。

一般老百姓都会养殖鸡鸭以贴补家用,这里主要就是拿着各种蛋类去集市上售卖,所以这鸡鸭老百姓是舍不得吃的,而沿海地区的捕鱼技术远远没有今日发达,捕获的鱼自然也是售卖成分为多,所以所谓的鸡鸭鱼肉虽然出现在了饭桌上,但是还是少。

这个时候猎人自然是派上了用场,古代的猎人倒是不少,像是一些老虎或者是熊、狼有可能出现在集市之上,这皮毛自然是被售卖,而这肉肯定是成为了人们的口中之物。不过就算到了今日这些猎物一旦本性大发,人们也是奈何不到。所以干这方面猎人还是有着一定的风险,而且猎物也不会每日都出现在集市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游牧民族的肉类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比较稀缺。首先马是游牧民族必备品,其后牛羊也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之物,所以这三样都是碰不得的。这就可以解释得清楚,每逢秋收之际,游牧民族强抢中原百姓的食物的原因!


小镇月明


在封建社会,老百姓若碰上明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四海升平,自然有肉吃,若是碰上昏君,奸佞当道,贪官污吏横行,狼烟四起,老百姓别说吃肉了,饭都吃不起,当然了,这个时候还是有肉吃,但只能是吃人肉。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畜牧业已经很发达

大家小时候过年,还记得有些人家会在家禽家畜住的地方贴上一个横批“六畜兴旺”的不?其实这当中的“六畜”,在我国的商朝开始,就已有了。

所谓六畜,是指牛、羊、马、猪、犬、鸡。这说明,在商朝的时候,这种六种畜生已由野生变成了常见的家养。因此,没有战乱或者大闹饥荒、瘟疫的情况,老百姓吃肉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古代描写普通关于老百姓吃肉的诗歌

中国历代文人留下关于吃肉的诗句,数不胜数,相对知名度比较高又通俗易懂的当数大文豪苏东坡贬官黄州时,写下的《食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说明当时黄州的猪肉极其的便宜,富贵人家都不愿意吃它,而即使是贫困人家也是吃得起,但贫困人家“不解煮”,意思是不懂得怎么弄才好吃。于是,苏东坡创造了一套方法,让猪肉成为了美食,这也是美食东坡肉的最早来源。



从《水浒传》的情节描述,老百姓吃肉是很容易的。

鼓上蚤时迁,曾偷吃了祝家庄酒店圈养的鸡,引得宋江带人来三打祝家庄,也算得上是由一只鸡引发的战争,但从中可以看得出,当时的老百姓养有家鸡是非常普遍。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猛的吃牛肉,然后干掉了一只老虎。这情节说明当时牛肉并不贵。



李逵疯狂的吃鱼,宋江嫌鱼有些馊,想吃新鲜的,李逵与张顺大干一场。这情节说明当时老百姓吃鱼是经常的事情。

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在街上买卖猪肉是很常态化的事情了。



人类若没有战争,社会环境安稳,基本上生存是很容易的,老百姓吃肉也易如反掌。

若没有战乱,社会安宁,税赋不重,老百姓随便耕耘几亩地,种些粮食,种些蔬菜,圈养一些鸡鸭牛羊,基本上都能生存下来。

天灾不是年年有,关键是人祸常常来,这才是古时老百姓有时吃不到肉的原因。战乱之下,炮火连天,刀剑乱舞,老百姓居无定所,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这人祸才是真正的令人痛心的。


我就是竹韵


导读:说到《水浒传》的时候,一群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画面就会立刻映入我们的脑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曾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可是,随着岁月的流失,以及年龄的增长,如今的我们已经退去了年轻时的稚气,变得圆滑世故了。

不过,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却是《水浒传》中提到的“两斤牛肉”这个问题,每当我们在和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在看《水浒传》的时候,总是会听到他们熟悉的一句:“小二,给爷上两斤牛肉”。

请注意,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俗言,其实蕴藏了一个巨大的骗局


真实的古代—宋朝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是比较低下的,不可能拥有现在如此发达的科学技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而这里的农民为了能够增产增收,就不得不依靠牛这种生物来为自己耕地,因此,当时的统治阶级对“牛”实行了一种特有的保护制度,如果有人未经请示胆敢“杀牛”的话,可是要触犯法律的。

尤其是宋朝的时候,国家对私自宰杀“耕牛”的行为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打击政策,轻则会被官员判处“杖刑”、“流放”,重则会被判处死刑。


试问一下,在宋朝如此高压政策的之下,哪一个旅店还敢卖牛肉呢?除非是这家酒馆老板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更不要说那些小小的旅馆了,就连当时的官员在吃牛肉之前,也都是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头上的“乌纱帽”了。

古代关于牛、猪、羊肉的规定


周朝规定天子使用牛肉,诸侯食用羊肉,大夫使用猪肉狗肉,普通的老百姓没肉吃所以说在古代能吃到肉的非富即贵都是有钱,人家古代能吃的人无非也就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鱼肉,鱼肉我们就不谈了,只有沿海的城市才可以有机会吃鱼肉,


而猪肉古代人其实很少吃,因为在中医的理念里吃猪肉对身体没有好处会导致虚胖,而古人又比较信这一套,所以古人很少吃猪肉

古代的四大名著中也很少有吃猪肉的记载,而且,在古代没有非常成熟的烹饪和腌肉技术猪肉很难吃,直到明代之后才分泌起来,并且有了一系列的烹饪方法,至于牛肉其实在大多数朝代都不吃牛肉的,因为牛是农耕的主要力量,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深处所以说在古代吃牛肉是非常珍贵的


古代的羊是需要放牧吃草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只可能存在于北方,而且大多数是游牧民族,农村少数地主也会养一些羊蛋,要消耗不少的饲料在水浒传中有一次店小二说我们店里只有羊肉问宋江他们要不要理亏就大怒的说店小二瞧不起他们,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羊肉价格非常高,不是所有人能消费得起的,而放到现在羊肉依然很昂贵



那么普通老百姓能吃得只剩下鸡肉跟鸭肉,养鸭子的地方必须有水,所以说在北方就很少见鸭子了,鸡的话倒是哪里都可以养,养鸡也不困难,也不需要什么饲料只要把鸡放出去吃草吃菜,高粱糊康一类的就可以了,但是大多数人家养鸡是为了吃鸡蛋而不是吃鸡肉,主要是因为大型养鸡场可能会引发疾瘟鸡瘟,在古代是无药可治的,所以说养鸡的人会因为积分而功亏一篑,所以只存在小型的养鸡场,古代没有今天的复合饲料,养大一只鸡要花费几十斤小米的饲料,


所以只有在粮食丰收的年代才可以养鸡,所以在古代吃肉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总结:每当看《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进入一家酒肆客栈的时候,脱口而出的:“小二,给大爷切两斤牛肉”的时候,就会立刻意识到,这堪称是《水浒传》中最大的一起骗局了。


路之意


如果是在和平年月,古代人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大概是一样的,除了一些高科技产品外,所以他们也是能吃上肉的。如果是战乱年月,就要具体分析哪类人能吃上,哪类人吃不上了。

我们不去说达官贵人,因为无论世道怎样变,他们都不会缺吃少穿的,我们只说普通百姓。

一:能吃上肉的

古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在古代如果发生战乱,就会有一大批人迁移到深山老林里去居住。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躲避战乱,而且只要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动物和鱼类。不敢说以肉为食,至少偶尔开荤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村庄会坐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或是悬崖峭壁上的原因。

二:吃不上肉的

“工、农、商”自古就有的三大职业。农民可以携家带口躲进山林里,因为他们懂得耕种,只要有土地就能种粮食。

工匠和小本商人这时就有点惨了,为了方便赚钱他们大多数会居住在城镇里。然而一旦发生战乱,军队会在第一时间关闭城门,这就使得工匠和商人无法逃出城了。即便逃了出去,也会被另一方抓去。

所以,这一部分人及其家眷如果遇到战乱肯定是吃不上肉了,能够保住性命就是万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