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黑了沒有燈,那古人都幹什麼呢?

嶽涵


一般來說,現代人晚上在幹啥,古人也一樣幹啥,當然要除去那些古代所沒有的黑科技,比如手機、電燈及各種用電設備。人不管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分個三六九,同樣的道理,古人在晚上的活動也要因人而異,比如皇室、王侯將相這些上層社會的古人,晚上的生活可就豐富了。皇室及王侯將相這些人,在古代都是處於社會的頂層,一般來說,物質享樂也是很豐富的,比如晚上有事沒事開個舞會,喝喝酒,跳跳舞,那還是經常有的。並且你不用擔心古代晚上沒電,怎麼看得到?古人晚上用來點燈的物品可多了,比如說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陵墓中,用娃娃魚的油脂來點燈,據說能點個數百年不滅呢,當然有點誇張了,不過這皇室帝王、王侯將相們點點魚脂燈還是沒問題的。除了魚脂燈,古人用來照明的燈還有油燈、蠟燭、火把等等,解決了照明問題,基本上白天能幹啥,晚上也能幹啥。

到了唐、宋及之後的時期,由於商業的發達,晚上各種商業活動也應運而生,比如逛夜市、逛妓院等活動,在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大都市中普遍存在的。當然了,城市中的古人與農村的古人晚上的活動也是不一樣的,其實農村中的古人,與我們小時候在農村中的生活是差不多的,天氣好的夜晚,一大堆人坐在村口,聊聊天,吹吹牛,喝喝茶,到了時間然後各回自已家睡覺。如果古人農村中遇到農忙季節,估計各家各戶晚上吃過飯後就睡覺了,因為白天干活太累,第二天又要幹活,所以就早睡早起,這與我們小時候在家村中的情況是差不多的。但是對於文藝青年的古人來說,晚上的活動可就多了:比如晚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別喝喝酒,聊聊天,談談人生,吹吹將來,然後吟詩作賦,這可是文藝青年古人最喜歡乾的事。

即使文藝青年沒有人相聚,只能獨自一個人,那麼晚上也就只能發呆和胡思亂想了,比如李白的《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意思很明顯了,晚上月光很亮,又沒有啥活動,只能望望月亮,想想故鄉了。文藝青年古人們晚上還可以找人下下棋,或者在野外爬爬山,看看月亮,或者是私下會會情人什麼的,晚上可是個好時間。古人不是隻有文藝青年,還有一些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尤其是勞動婦女,晚上可以織布,縫補,洗衣,比如漢代有一首《孔雀東南飛》的古詩,中間有兩句詩是這麼說的: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意思是:每天當雞叫的時候我就進入機房紡織,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這是一位來自廬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劉氏所作,這劉氏天天晚上要在機房紡織,生活很是辛苦啊。與我們現代人晚上通宵上班很是類似。

另外唐朝的王維還有一首《白石灘》的古詩,是這樣寫的: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意思是:清澈見底的白石淺灘,嫩綠的蒲草可以滿把採摘。一群少女住在綠水兩旁,趁著皎潔的月色洗衣浣紗。晚上在月夜下洗衣服,這月光一定很亮吧。古人除了這些勞動者,還有一些特殊職業的人,比如軍人,為了防守邊疆,在夜晚很可能還在打仗呢,比如唐朝詩人盧綸有一首詩《塞下曲·月黑雁飛高》,是這麼寫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意思是:在一個黑暗的月夜裡,一群大雁驚叫著高飛而起,暴露了單于的軍隊想要趁夜色潛逃的陰謀。將軍率領輕騎兵一路追殺,顧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滿弓和刀。古代的軍人也很辛苦啊,大晚上的,又沒有照明,只能憑著夜色打仗。除了這些,還有些古人是非常愛好學習的,比如鑿壁借光的西漢大文學家匡衡,自已家裡窮。

晚上沒錢點燈,只能鑿穿牆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畢竟人家鄰居還是有錢點燈的。除了鑿壁借光,還有懸樑刺股,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非常刻苦讀書,常常讀書讀到三更半夜,為了防止自憶犯困打盹,孫敬將自已的頭髮用繩子綁在房樑上,一犯困打盹,頭就會被繩子扯痛,這樣就醒了,就繼續讀書,後來孫敬就成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還有戰國時期的蘇秦,也是晚上讀書犯困時,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就又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後來蘇秦就成為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孫敬與蘇秦的事蹟合稱就是懸樑刺股,說的就是他們晚上讀書的故事。當然了,古人晚上實在沒事幹的話,也可以胡思亂想,發發呆,或者進行最原始的傳宗接代的運動。這樣看起來,古人的夜生活是一點也不乏味,與我們現代人相差無幾。






阿Q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魯西南農村沒電時候的夜間生活。我在農村生活了十九年,至少有是15年是沒有電的生活。沒有電的夜晚煤油燈是最早的照明工具,蠟燭是過年的時候才有。但公共場所(生產大隊)有汽燈,社教工作隊員在汽燈下辦掃盲班,憶苦思甜,唱天上佈滿星,月兒亮晶晶……。我們上小學和初一的時候上早自習是自帶煤油燈,天不明就出發,一邊走一邊呼喊同學,到校後點上煤油燈晨讀,天明之後,同學們會相互笑鬧,因為大家的鼻孔都是黑的。再後來就有了嘎石燈,賊亮,但不可以長時間直視,傷眼。沒有電燈的夜晚,農家院裡也是忙碌的。無月的夜晚點燈推磨,一家老小吃的粗糧和少的可憐的細糧都是晚上一圈一圈的推磨和碾子加工的。大人推磨,小孩羅面,不幹活就沒的吃。有月的夜晚我乾的最多就是剝蘆葦皮,蘆葦去皮後破開浸溼後用石滾壓成糜子,編織蓆子、缸帽子,玉堂醬園造醬的大缸蓋子。村裡不管,但是都是連夜送到濟寧,白天怕有人逮住罰款。剝蘆葦皮最痛苦的是手指肚經常劃破、磨的脫皮。小時候最喜歡的是陰雨天,放學後作業很少。做完後可以到場院屋(牛棚,喂牛的地方)聽老人講古,也有偷偷講三俠五義的,我小學六年級時候被大人糊弄著給他們讀過一本《平前傳》的武俠小說,後來被家人知道了,禁止再去,怕人知道了影響前途。沒電的時候,空氣是極好的。滿月的夜晚亮如白晝。小朋友得空在一起狂歡,從街東到街西,笑鬧瘋跑,惹的大人唾罵。最後說說過年,過年的時候大都下雪,一連幾天,淅淅瀝瀝。夜間漂雪花,白天雪粒子。父親總能糊兩個燈籠,吃完年夜飯打著燈籠拜年。拜年是要磕頭的,磕了有壓歲錢,不多,不過都由母親代管著,過了年要交書本費。街上沒有燈光,漆黑的夜裡,一種叫“提摟金”的東西,點燃後火花四射,給新年增加不少的喜氣。如今50年過去了,社會發展到了無電沒法生存的時代,想想兒時的無電年代,種種辛苦、困難、歡樂和情景交融在眼前,感慨唏噓不已!


孫廣立10334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大多數人睡覺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幾個小時,即現代的8點-12點。


那古人能做什麼?在我小時電視剛剛普及,到了晚上,大家會聚集到路燈或者有燈光的地方,大人下棋,聊天,小孩子玩耍。。。。。其實也不是那麼難熬的。


古時候呢,城裡一般會相對發達,雖然沒電,但是夜生活多少還是會有的。普通老百姓呢,平時有青樓妓院,有小酒館茶館,有聽曲唱戲的地方,有賭博的地方。到了過年過節,還會有詩會,燈會、舞龍舞獅、也放煙花爆竹,在北方舞社火,南方水香可以開個小船夜遊。


鄉下人在古代沒電時,就苦逼了,特別是住在偏遠農村,單門獨戶的。一到晚上就聽鳥叫,家裡幾口人說說話,吃吃飯,喝點小酒,等孩子睡了,就小兩口或老倆口造小人。當然,也有人專門深更半夜去敲人婦女同志的窗戶的,或者到處串串門,打打秋風還有些人呢,忙於的點個火把去打獵,搶水,趕野豬,或者乾脆田裡幹夜活。


也就是到了過年過節,有唱唱戲,對對山歌,舞下龍燈或者社火。也是一種熱鬧吧,鄉下人玩起來也很嗨的, 甚至更容易熱鬧起來,畢竟平時娛樂太少了。

唐朝的開放是顯而易見的,據說當時的宮女都可以在正月十五這天出來,到夜市上轉裝,看看花燈,說不定還能碰到名噪一時的大詩人,雙方對吟幾首,若是郎有情妾有意,風花雪月的故事是難免的。


俗氣才是真高雅,這些出了宮的宮女也有七情六慾,也得有適當的空間。至於說宋代,清明上河圖已經描述的很清楚了,當時已經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在大都會,比如說開封,普遍的臨街的都是商鋪,上層的為住宅,已經與現在的夜市無異了。


兵卒在江湖


看到這個題目就有點尷尬,感覺我的老家都成了你們口中的古代,因為在我幾歲的時候我們這裡好多地方都沒有電。那就說一說我們在沒有電的歲月裡天黑會幹什麼。

那時候家裡都用的是煤油燈,沒有電也就沒有電視可看,那時候人們都喜歡串門,晚上吃過飯了不管去誰家烤火,對,沒錯就是烤火聊天。聊一些八卦奇聞,聊一些生活瑣事。而我們這些小孩就會安靜的坐在旁邊聽他們說話,每當說起鬼神之說的時候最喜歡聽,也心裡很害怕。有時候我們一群小孩會出去找個地方玩,你追我趕的。年齡大一點的就講一些神鬼之說嚇唬我們年齡小的,在那個年代沒有電感覺過的也挺好,挺歡樂。

後來,開始有放錄像帶的人,都是用發電機發電然後發碟片,那可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了,不管放什麼我們都覺得太好看了,特別入神,每天看完了第二天去學校我們都要聊昨晚看的電視。我記得我姑父那會就在放碟片,在我家裡放過一個月,每天晚上吃過飯我就搬個板凳坐在最前面,陸陸續續家裡來好多人,看兩集然後都回去睡覺。

其實有點沒電只是生活習慣變了,有電了人們都喜歡天黑就看電視,上網玩手機。在沒電的年代人們也會找別的娛樂,不過現在的人恐怕忍受不了沒電的生活了。比如我,現在要是一天沒電那真的會奔潰。


隴南市文化大使


說古代太遙遠了。我們小時候在農村,那時也不知電為何物?一到晚上,家裡條件好的用煤油燈或馬燈,條件差的就用籽油燈,也就是用棉籽榨出的油。在昏暗的燈光下,母親拿著針線筐,要麼為我們縫補衣裳,要麼將鞋的雞眼繡成一朵花,陪在我們身邊,邊幹活又邊督促我們寫作業,那時的作業少,基本上就只有語文和算術,語文主要是背書,算術題也就幾道加減乘除,幾乎不怎麼費力氣…我記得那時候六點左右吃,都是吃集體食堂,大人的定量是每月43斤,女人與孩子都是31斤,憑票打飯…吃完飯後,要學習毛主席語錄,開集體生活會,對落後分子要進行批評教育和幫扶,對地富反壞右分子要堅決予以鬥爭和整頓,戴高帽、掛牌子,接受人民群眾的教育…集體生活會後,我們這幫小孩子還要手執紅纓槍,在村頭巷尾站崗放哨…有時候我們這個單位與那個村的孩子們還會因為一些觀點、防區問題而大打出手。那個時候我們都是以打土坷仗為主,各自尋找掩體,以土坷為武器,互相進功,場面也很激烈,直到分出勝負,或負傷而退出戰場…有時一玩就很晚,聽更夫敲完三更之後方始回家…總之,在沒有現代科技產品的時代,我們的童年雖說很艱苦,但是非常幸福的!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無法想象…


龍行天下1516058


記得我小時候,老家是河南西部的一個山村。家裡雖說通了電,但是三天兩頭停電,記得非常清楚的是那時的電壓不穩定,即便有電燈泡也是昏黃的。村裡也沒有自來水這一說,我們都是渴了去村口的井裡打水,現在回想起來那水真甜啊!那年我七歲。

村裡人大多家裡都是一盞煤油燈,基本除了孩子們寫作業會點亮一會,其他也不怎麼開。夏天天黑的晚,屋裡也特別悶熱,大家都是端著碗在村裡的大樹下吃飯,閒聊,直到天徹底黑下來。記得村裡的小夥伴們每天晚上都是捉迷藏,鬥牛,有幾次我都藏在秸稈垛裡睡著了,直到家人喊著鄰居一群人來找我。

那時候的天真高,晚上星星也特別亮,躺著房頂上看星星,總感覺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晚上雖說沒有電視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場所,但是最讓我懷念的還是小時候無憂無慮,純淨自然的生活。

我想古人也一樣,古代除了皇帝,貴族,官員,地主家裡可以點油燈和蠟燭,其他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偶爾造造小人其他也沒啥娛樂活動了。

我一直覺得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星相學家輩出也跟古人沒事喜歡觀察星空有關。詩人們的思想和格局也比現代人要寬廣的多。





煮酒話青史


古代不知道,至少說不詳細。說說小時候,沒有電。怎麼辦呢?夏天晴天很簡單,把竹床和竹椅子搬到外面,然後用蒿子編的火把燻蚊子,乘涼聊天,躺在竹床上哼黃梅戲。要做作業就比較苦,只有一根燈草的油燈下,大人還老是催,快點快點。然後找玩伴三五成群做遊戲打架說鬼故事。冬天就是家人擠在一個火桶裡坎大山。過年是燒火盆,大家手都是伸出來烤火,喝茶談天。






興海亭


不必說古人,太遙遠了。

我記事的時候,家裡就沒有電燈,即使是生產隊的馬房也只是點了一盞玻璃罩的老馬燈。飼養員提著也是很神氣,因為是一個身份的象徵……

那時節,白天大人都在地裡忙碌著,到了晚上就有許多人來到馬房裡聊天……

也不知道那時候的人們怎麼有那麼多的話題,反正就是天天夜裡都在談論著,有眼前的事,也有早些年的事。有自己隊裡的事,也有別人隊的事……

談的很起勁,那時候一個人有口才是很出風頭的,往往就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我就記得我們隊裡有一個嬸子,人家記得故事特別多,她講的王莽攆劉秀最是吸引人!吳漢殺妻,收陳鵬,馬武鬧校場,姚琪娘上吊……這些故事情節把我深深套牢了!

我們一群小夥伴更多時間是在一起玩遊戲,什麼指星星過月,什麼藏老懞,什麼老鷹捉小雞……很是開心熱鬧……

總之那時候沒有電的時代也不是現在想象的那麼枯燥……



荷聲茹夢


古代人沒電女人要紡線織布做鞋做衣服,古代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賣鞋和衣服的,只能自己做,而且全昰手工,做一雙鞋要好幾天,做的鞋子也不結實,所以需要每天的把棉花紡成線,再織成布,再做衣服和鞋,每一樣都要很多道工序。古代人很辛苦的,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做鞋子,小時候奶奶就是這樣每天紡線到半夜。


陽光小屋016


在我記憶最遠古的時代,記不得多大了,我90後,農村人。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家裡面還沒有電,只有一種煤油燈的東西,大人都忙到天黑。然後家裡燒的柴做飯吃完,大家都在院子裡擺龍門陣(聊天),吹牛。

記得還有牛油燃燈照亮的。不過這些記憶都不多。

估計在古代,人們都是忙活了一整天,晚飯吃了,有月亮就賞月看星星聊天。如果天氣不好,肯定的早早的睡覺了。

如果有事情,肯定是用的火把照亮,因為我們小時候爺爺也用過火把串個門的。火把都是用竹子做的,還有一種樹杆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