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

呂美麗的木雕作品《大白菜》,上面的昆蟲、紋理等幾可亂真。

枯木逢春

呂美麗的作品《真情》,上面的昆蟲惟妙惟肖。

枯木逢春

呂美麗在進行創作。

木頭也有溫度

人們常說“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如果遊客到臺灣宜蘭縣礁溪鄉的呂美麗精雕藝術館,對這句話會有更真切的感受。

在這裡,無論是書包、毛巾、鞋襪等生活器物,還是花生、香蕉、蘭花等果蔬花草,竟然都是假的,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都是用黃楊木雕刻而成,出自臺灣精雕藝術家呂美麗之手。

今年55歲的呂美麗從小就喜歡畫畫,25歲開始從事精雕創作。她不是科班出身,在參加雕刻入門課之後,就開始以大自然、生活物品為題材進行創作,涵蓋木、金屬、琉璃等。“精雕,就是精細雕刻,大多為仿真或寫實類雕刻作品,展現出動植物、布料、繩索或果蔬的形態和紋理。它不僅需要雕刻者有很好的雕刻技巧,也要有很好的眼力。”呂美麗說,她的創作源自生活,時間越長,能體味和創作的就越多。

呂美麗的藝術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也曾迷茫過。之所以選擇黃楊木作為主要雕刻物料,源於一次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參觀。“臺北故宮裡有很多明清時期的羅漢雕像,色彩黝黑、發亮。看著這些作品,它們好像有溫度、會呼吸、會跟你對話。”呂美麗得知這些全是黃楊木雕刻而成,從此就愛上了這種媒材。

“黃楊木是精雕最上乘、最理想的材料。”呂美麗說,黃楊木密度高、韌性好、紋理細緻,雕刻起來細膩漂亮,即使刻到薄如蟬翼也不會發生皸裂。“黃楊木又有別於一般的檀木,它顏色淡黃,樸實之中帶有華麗,給人一種溫暖如春的感覺。”

黃楊木樹種成材時間長,資源日漸稀少,被業內譽為“不是紅木的紅木”。“如果是粗狂、寫意路線,木材資源很快就會用完,而精細雕刻雖然創作時間會拉長,但耗費的材料相對少,而且能讓黃楊木原有的肌理和造型更加完美地展示出來。”

得刻出生命力

看過呂美麗作品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問:“為什麼你能雕得這麼像?”這個時候,呂美麗總是會心一笑:“因為觀察得仔細。”

在呂美麗看來,觀察比雕刻更重要。她對自然萬物觀察入微,仔細琢磨,書房和工作室裡擺滿了各類百科全書、昆蟲模型,她酷愛觀察,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觀察看似輕鬆,其實很難。因為每個物品都是立體的,不是隻有一個平面,所以觀察要講究面面俱到,每個小細節都要看在眼裡、記在腦裡。”呂美麗解釋說,如果觀察不到位,雕刻時就無法展現物品的細膩度,這樣的作品既沒有柔軟度也沒有質感,顯得很生硬。

“屏氣凝神,不能脫刀,專注當下。”是呂美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創作時,她會預先擺設場景,然後就著它一刀一刀劃下去,直到刻出雕刻物的質感和生命力。

記者看到呂美麗新近完成的生活系列精雕作品,包括內衣、襪子、手套、書包等,掛在衣架上乍看就跟真的一樣,很難想象是用木頭一刀一鑿精雕出來的,即使用放大鏡看也難尋破綻,讓人嘖嘖稱奇。

宜蘭是養育呂美麗的故鄉,在創作中她很自然地融入在地色彩。例如宜蘭的三星蔥和大蒜很有名,她便創作了“蔥(充)滿勝蒜(算)”“蔥(聰)明伶俐”等特產主題木雕,受到遊客歡迎。另外,寓意“好事會發生”的花生,表達“好事連連”的柿子和蓮子,象徵“大吉大利”的橘子,都是呂美麗經常創作的題材。

呂美麗的藝術館開在宜蘭的稻田中央,這契合她親近自然的創作理念:“每個人就像一本書,我和你交流,就會從你身上學到一些新知識。人和大自然之間也一樣,自然萬物都是我創作的靈感源泉。”

生活就是藝術

“藝術沒有框架,也不用絞盡腦汁,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呂美麗說,“其實生活形態就是一種藝術,你要從衣食起居、油鹽醬醋中去感受生活的愜意,千萬不要汲汲營營,要有所寄託,享受工作,融入生活。”

經常往來兩岸,與大陸藝術家切磋技藝,成為呂美麗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2012年,呂美麗精雕藝術展在浙江寧波舉辦,拉開了她的“兩岸故事”。2013年,在福州舉行的海交會上,呂美麗攜數十件木雕作品精彩亮相,這些貼近生活的作品,讓參觀者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氣息,得到美的藝術享受。

“福建是大陸木雕的主要產區,在雕刻領域有許多藝術家和能工巧匠,無論是雕刻技法,還是創新理念,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多次到訪福建的呂美麗對八閩雕刻熟稔於心。

“希望有機會在福建開館,讓更多福建鄉親認識臺灣木雕,認識我的作品。也希望有更多的兩岸年輕人加入,在傳承的道路上攜手努力,使木雕這一古老的工藝再綻光芒。”呂美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