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人民是宗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先說一件事:

嘉慶帝時期,天理教攻打紫禁城。

當時還是皇帝的咸豐帝取出打獵的燧發鳥槍,連續打死了2個天理教的教徒。

為此,嘉慶帝對他非常欣賞,認為他勇武果敢,後來將位子傳給他。

可見,至少在嘉慶時期,皇族裝備用於打獵的燧發槍是尋常事。

其實,在乾隆時期,英國大使馬嘎爾尼就有過類似的事情。

當時馬嘎爾尼像用先進的西洋禮物,給乾隆來個下馬威。於是,馬嘎爾尼獻上了諸如新式燧發槍在內的各種禮品。

然而,乾隆更是厲害,早就預計到這點,在接待英國人的宮殿房間內放置了大量來自西洋或者仿造西洋的東西。

在監視到乾隆精美的燧發槍後,馬嘎爾尼大感慚愧,自認為是井底之蛙,倉皇離開。

其實,乾隆、康熙的私人兵器庫裡面,不乏精美的燧發槍。

今天大家去故宮博物院裡面,就可以看到這些武器。

實際上,早在明末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燧發槍,是西洋人帶到中國,大明進行仿製。

因為17世紀燧發槍剛剛在歐洲出現,所以性能上還是有些問題,可靠性較差,大明也沒有大量仿製。

不過,滿清隨後卻連續在燧發槍勉強吃了幾次苦頭。

在第二次雅克薩戰役,826名俄軍擁有火繩槍100支,先進的燧發槍850支。

滿清最終是慘勝,圍困到沙俄軍人吃人,這才勝利。

如果這是康熙時代的事情,乾隆時期這點就更明顯。

在清緬戰爭中,緬甸軍隊使用了一些從英法手中購買的燧發槍,對清軍不小的傷亡。

緬甸的陰雨連綿,滿清的火繩槍受影響很大,經常無法射擊。相反,燧發槍由於沒有明火,受到影響較小,而且射速、精度也有明顯的優勢。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到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很多部隊有一半人裝備火繩槍,那麼為什麼不裝備更先進的燧發槍呢?

原因如下:

第一,土包子心理。

大明本來有諸如大將軍炮、破虜炮之內的火炮,性能也算夠用。

然而看到更為先進的紅衣大炮以後,大明不惜重金購買、仿製、裝備。

這是一個軍事意識問題。

相反,滿清卻沒有這方面覺悟,總覺得依靠弓馬和火繩槍,一樣不是打下了天下。

對於乾隆來說,自吹有10大武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那有沒有燧發槍又有什麼區別!

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哪怕已經吃了虧。

其實,在18世紀比如美國獨立戰爭這種規模宏大的戰爭,已經有數十萬規模的軍隊使用燧發槍作戰。

如果弓箭和火繩槍這麼好,洋鬼子為什麼不惜代價大量裝備燧發槍?難道洋鬼子都是傻蛋?

第二,基礎手工業的落後。

燧發槍的加工比火繩槍要複雜,尤其燧石擊發機構需要一定的加工技巧。

當然,以滿清的國力是能夠承受的,只是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火繩槍的加工方法和工藝。

這不但需要花更多的錢,還要訓練更有技巧的工匠。

大家看看滿清鑄造紅衣大炮的水平,就知道他們軍工能力非常爛,比明朝還有退步。

連明朝傳下來的東西都沒學好,還去學新東西?

第三,沒有民間發展的土壤。

歐洲軍隊從17世紀後期開始裝備燧發槍,立即意識到這種槍支的優勢,再也沒有退回火繩槍。

有意思的是,在軍隊沒有裝備燧發槍之前,歐洲民間已經大量裝備。

燧發槍價格雖高,但性能優秀,非常實用民間包括遠洋水手在內各種人的自衛。

由於民間燧發槍蓬勃發展期間,也會推動軍隊的進步。

然而,滿清為了阻止漢人老百姓反抗,禁止民間裝備火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忽頒上諭,明令禁止民間鑄造私藏鳥槍、竹銃、鐵銃等火器,違者嚴懲。

雖然一些諸如獵戶之內還有私藏的火槍,但民間工匠哪裡還敢大規模製造。

由此,民間市場垮了,軍隊又不思進取,燧發槍有市場才怪。

從燧發槍這種小事,就可以看出滿清的腐敗和短視,滅亡也是必然。


薩沙


清朝還真有燧發槍,比如說贊巴拉槍當中就有燧發槍。因為贊巴拉槍是一個統稱,只要是從中亞、西亞引進的火槍都叫贊巴拉槍。

贊巴拉槍中數額最大的一種,土耳其重型火繩槍

所以說,清軍當中裝備了燧發槍,但是遠沒有土耳其重型火繩槍裝備的多,因為清軍此時裝備的燧發槍基本上全靠外來輸入。但是為何清軍沒有大規模裝備燧發槍?

原因正如瘋狗的輕武所說,清朝金屬冶煉工藝不過關,所以無法自行生產,只能進口。至於說清軍為何沒有進口燧發槍,主要一點是清軍的火力遠強於當時清軍所有的對手。

清軍對火力十分重視,不僅僅是槍械,還有火炮,同時清朝的人力資源個國力也表明,清朝隨時可以拉出一支裝備著大量槍炮得大軍遠征,畢竟乾隆年間兩萬西征軍除了四千多騎兵依然裝備馬刀和長矛,步兵人手一杆贊巴拉槍,而且全軍裝備200門火炮。

所以,當時的東亞大陸上沒有任何一支武裝在火力上強過清軍,因此正面戰場清軍難遇對手,就連同樣裝備了燧發槍的緬甸都無法和清軍正面硬抗。因為戰爭打的是國力和軍事體系,這就好比1979年懲罰越南黎筍集團,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我軍能大量殲滅裝備AK47的越軍的原因,也是1982年馬島戰爭中裝備半自動步槍的英軍能打敗裝備自動步槍的阿根廷軍隊的原因。

清軍野戰戰術就是步兵炮兵居中射擊,騎兵兩翼迂迴。

但是火力上的優勢並沒有讓清朝意識到技術上的差距,因為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思維方式是有就可以,導致燧發槍只能小規模裝備清軍。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巧了...1793年的時候,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恰好是乾隆年間,而且也恰好遇到“王將軍”(《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中提及,但不知道究竟是那個王將軍)

馬嘎爾尼便問,歐洲那邊17世紀就基本普及了燧發槍,但為啥清朝那會還主要裝備火繩槍,王將軍回:燧發槍雖然快,但容易打不著火,火繩槍雖慢,但卻可靠。

另外,清朝前期是有燧發槍的,下邊這把便是御用“自來火”,但看他的擊發機構是簧輪擦火,這種燧發槍機非常昂貴,遠比不上後來的燧石擊錘打火來的簡單可靠,所以不可能批量裝備給兵丁

但你說清朝不知道國外的燧發優於火繩麼?肯定知道! 但自打元明開始,冶鐵這塊的技術還是原地踏步,反觀西方經文藝復興之後已經直接一波進入了科學革命。燧發槍的槍機雖然也不難,但部件遠比火繩槍來的複雜,尤其是簧片,緊固螺絲,扳機釋放機括這些東西以當時清朝的加工水準不是說造不出來,而是難以廉價量產,所以也就沒裝備了。


瘋狗的輕武


燧發槍的打火裝置,對於當時的中國成本太高,而且燧發槍相對於火繩槍的技術優勢,在清朝看來還沒那麼明顯,所以不肯花大價錢進行普及裝備。


清朝初年對於槍械的最大改進,就是雍正年間從原本的輕型鳥槍,改良為贊巴拉鳥槍。贊巴拉鳥槍,是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繳獲的,源自於中亞,威力比早期鳥槍大得多。早期輕型鳥槍,甚至在較遠距離上打不穿清軍的棉甲。


贊巴拉鳥槍的價格大約是2.85兩白銀,而西方燧發槍價格相當於8-9兩白銀,更先進的來復槍則要25兩白銀。價格因素,可能是乾隆年間拒絕普及燧發槍的主要原因。



陶式防務評論


中國在明代的1635年就由畢懋康發明了燧發槍。滿清不用是典型的掩耳盜鈴,其維持統治的辦法就是阻止漢人進步,愚化、奴化漢人,自己把漢人過去的東西學會了,自己也不進步,維持現狀,百姓不造反就好,對中國之外的事不感興趣,對別人的進步一無所知,眼裡只盯著漢人,把其他人都視為不開化的蠻夷,沒有什麼值得關心的。


沉140769451


個人認為乾隆是個巨大的傻蛋……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讓別人說好,在封閉死板文字獄下營造虛假的盛世,讓人民愚昧地效忠,最後變成聽話規矩老實但冷漠無知軟弱的病夫,為日後的衰敗落後奠定了基礎。


高長寬4


你覺得反清復明組織如果也有了會怎樣,你知道漢族有多少人看他們有多不爽,一個少數民族滿族執政,要想活的更久,只能閉關鎖國,愚民政策!如果是你估計也會!


手機支架愛好者


厲害的槍械有什麼好的,只能禍害人類

我們都是被逼無奈,才使用這些厲害的殺人武器,都是西方惹的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