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后朝代更迭孔圣世家为什么是第一个向新朝俯首称臣的?

王砖家


题主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亚圣孟子说的。

古人的道德标准和现代(西方)人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古人看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文明得以传承是最重要的。王朝的更迭相对于民生,只是小事。。。而受西方文化污染的现代人则比较欣赏:如果‘民族国家’不存在,还要人类要干嘛?还要地球干嘛?

这是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思想。我们的不能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谴责古人不道德。要知道:在古人眼里,我们很多行为方式是不道德的。。。环境不同,思想不同,道德标准不同,,,若不能理解这些‘不同’,只能说明题主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夏天的虫4


原因很简单,为了延续他们的特权,维护家族的利益。

中国历史上没有那个家族能够像孔圣世家那样都够绵延千年,也没有那个家族能够像孔圣世家那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拥有着极其高贵的身份地位。

无论是哪个朝代,在入主中原后,都会给孔子后人以厚待。为何?无非是为了维护统治,宣扬其政权的合法性罢了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儒家至圣,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接纳之后。儒家更是稳稳的成为了百家之首。

被董仲舒改革后的儒家变得极其适合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事实上,历代皇帝也都依靠着儒家思想去维护自身的统治。

因此,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的需要。孔子被历代皇帝册封,尊崇。而孔子的后人,自然也是凭借着老祖宗光辉,被历代皇帝封爵,厚待。

故而,长久以来,孔门更是代表了儒家的正统。皇帝想让天下的读书人为自己所用,那就必定先要让孔门为自己所用。于是乎,各代皇帝都为孔子的嫡系后人封官加爵。封号不尽相同,而我们熟知的“衍圣公”的封号,起源于汉平帝时期,在宋仁宗时期被固定下来,往后的历朝历代,都是采用了这一封号,直到清朝灭亡。

而孔门也很清楚自己的特殊地位,对于朝廷的封赏,也是甘之若霖,欣然接受。

至于为什么孔子世家第一个接受新朝,也很好理解。

第一、孔子世家没有对抗一个统一王朝的能力

一个家族,即使是像孔子世家这样的家族,无论多么强大,都不可能独自对抗一个新兴的统一政权。这是毋庸置疑的。

或许统治者会忌惮孔子世家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统治者会允许孔子世家借其影响力危害统治者自身的利益。

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除却影响力之外,孔子世家是没有真正站在王朝对立面的能力的。

即使孔子世家站出来,反对新朝,最大的可能是被灭掉,从幸存的孔子旁系中,找出一支继承衍圣公的爵位。至于是不是孔子嫡系,统治者并不在乎。

第二、孔子世家自知自己会被优待,所以不会反抗

优待孔子世家,已经成了惯例。天下人都知道,没有理由孔家自己想不通。

既然投降后原有的地位不会被改变,甚至会更上一层楼,那为什么要冒着被灭族的危险去反抗新朝?

这一点,我想孔家自己可以想明白。

第三、孔子世家经历了太多王朝更迭,自身的利益早已大过所谓国家的利益

其实这并不是单指孔家,其他的大家族也大多如此。

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这在封建王朝并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而是常态。

谁能给家族以利益,就投靠谁。这是乱世之中非常常见的事情。

说句不好听的,国家是皇帝一个人的国家。可家族是自己的家族。在他们眼里,国家的兴亡远远不如自己家族的兴亡重要。

何况孔子世家历经了太多的王朝,若是说效忠,该向谁效忠?汉朝?唐朝?还是宋朝?

经历过这些的孔家,投靠新朝也就不足为奇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第四、越是时间久的家族,越害怕家族在自己这一代灭亡

孔子世家绵延千年,后面的家主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家族在他们的手上灭亡衰落,他们无疑就是自己家族的罪人。

因此,没有一个家主敢承担灭族的责任,自然是怎么怂怎么来。

综合以上四点,孔子世家投靠新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怕是个史人了


表面上看,他们家世代都是第一个下跪,辽人来了第一个迎接辽人,金人来了第一个跪迎金人,蒙人来了第一个跪迎蒙人,满清来了第一个跪迎满清。

到了后来,跪迎英、德的王的画像,跪迎曰本人,跪迎填海兄,典型的N姓家奴。

我以前也很瞧不上他们,认为他们厚颜无耻,丢了他们家老祖宗的脸,

后来想想,他们只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天下读书人想要跪迎新皇帝了,又拉不下脸,就让他代表去下跪,做个变态,其他人就可以下跪了,如果有人说,他们就会说,“空家人都下跪了,我们下跪怎么了?”

他们家说白了就是一个吉祥物,代表的是读书人,并没有自己的立场,可以让你高高在上,但你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南朝居士


这完全是错误的说法,是有人在故意带风向,抹黑中华文化经典人物。很多人不求甚解,也不考证是非,人云亦云罢了。

事实是,孔子后人以自己的方式抵抗着王莽篡国的行为。孔子第十五代孙孔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卒年81岁。他的叔父孔光在西汉晚期的朝廷中大有作为,两次担任御史大夫、丞相,一次担任大司徒、太傅、太师,经历三代皇帝,位居辅助大臣的高位,前后共十七年。哀帝死后,平帝刘衎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孔光担心王莽篡逆,于是上书请求辞官回乡。这不正是紧守孔圣人的教诲,忠于汉室江山吗?

刘氏后人也正是看到了孔氏家族的气节,汉光武帝继位后,将孔氏后人孔志再次封褒成侯,食邑两千户。到了东汉末年,第十九代嫡长孙孔完承袭褒成侯爵位,但是早卒无子,实际上国除。到了曹魏黄初二年,将孔完的侄子孔羡作为孔氏家族传承人,封为宗圣侯。这期间就根本不涉及第一个向新朝俯首称臣的问题。而且,曹操扫荡六合,统一北方,于国有功,汉室昏聩,禅代也是合乎情理的。所以,这个问题实际根本就不存在,是一种抹黑和诬陷。


经典守望者


仕大夫阶层和小知识份子的显著区别是:前者要么仕为知已者死;要什仕可杀不可辱。如文天祥丶陆秀夫等,他们把人格尊言放在首位。后者属于百无一用是一“书生,”这些所谓的书生大部份都喜欢被卸用。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力場,他们也无力改变世界,所以他们心甘诚愿地为强权摇唇鼓舌,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个反复证实。


莫柏顺


孔圣人和孔子是两码事,孔子是诸子百家之一,孔圣人是封建王朝的偶像,孔府是封建地主代表,或者说是教皇一类人物,你让他为王朝殉葬,咋可能呢?

看看孔家的表现,金兵南下,孔家也由此分为南北二宗。清兵入关,明清易代,两个月之间,孔府先给李自成劝进,又给大清朝劝进,让人笑掉大牙。

近代以来,孔府又刷新了世人三观,先是把德皇威廉画像请入宅邸,后又和日本人勾勾搭搭,竟写出“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的句子,令人大跌眼镜,若非蒋介石强制其搬迁,怕真投了日本了。

总而言之,孔府衍圣公不过是偶像化了的孔子,孔丘他老人家若泉下有知,定会气得大骂不肖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