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德軍組成兩個重兵集團,一包圍莫斯科,二用重兵打援。結果好一些嗎?

那些年激情四射的我們


二戰德軍進攻蘇聯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面戰爭,決定勝負的是戰略,而“圍點打援”只是一種戰術,考慮到莫斯科處於蘇聯的戰略縱深之內,而且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工業中心,德軍主力長時間在莫斯科附近進行大規模作戰無疑是大大不利的,僅從後勤補給上來看就難以承受。另外考慮到1941年德軍並沒有冬季作戰能力(缺乏冬季裝備),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必須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所以對蘇作戰仍要以速戰速決為主,以發揮德軍的機動作戰優勢,“圍點打援”意味著將主動權交給蘇軍,實屬下策。



雖然問題中提出的“圍點打援”戰術並不可取,但是卻抓住了一個關鍵的要點,即集中兵力。兩個重兵集團都將投入到莫斯科的方向上,這是一個非常大膽而又創新的方案。東線戰場一開始是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戰場,以白俄羅斯的普里皮亞季沼澤為界分為南北兩大戰場,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並沒有建立地面聯繫,直到基輔會戰時兩個集團軍群的戰線才正式連為一體。北方集團軍群的規模較小,而且戰略目標較近(列寧格勒),計劃中北方集團軍群在攻佔列寧格勒後將加入到莫斯科的突擊中,所以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可以算作同屬於一個戰略方向,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的攻勢則屬於另一個戰略方向,德軍雖然一開始將戰略重點放在了北方,到進攻到一半又突然轉向了南方,結果是導致德軍哪一個戰略目標也沒能完成,這是德軍“巴巴羅薩行動”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所以問題中提到將將兩個重兵集團都投入到莫斯科方向,顯然就是為了集中兵力,突出戰略重點,這出發點是非常正確的。


考慮到東線戰場過於寬廣,而且戰略目標眾多,組建三個集團軍群級的重兵集團仍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兵力分配上要做出重大調整,將戰略重點始終放在北方,而南方戰場將列為次要戰場。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仍要予以繼續加強,尤其是加強其裝甲兵力,北方集團軍群要確保通過一場快速的裝甲突襲佔領列寧格勒,而中央集團軍群已經證明它有能力迅速挺進到斯摩稜斯克一線,但必須停頓休整一個月才能再次發起進攻,德軍需要為中央集團軍群提供新銳部隊保證突襲的連續性,任何時間上的延誤都會使蘇軍從混亂中恢復過來。加強北方的兩個德軍集團軍群只能是削弱南方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該集團軍群僅有一個裝甲集群,事實證明它無法完成圍殲蘇軍強大的西南方面軍的作戰任務,既然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不如直接擔負牽制任務,把裝甲集群調往北方,僅以步兵集團軍實施進攻,北方德軍集團暴露的右翼則由普里皮亞季沼澤掩護。這樣可以保證德軍迅速的轟炸列寧格勒,並最終將4個裝甲集群全部投入到對莫斯科最後的突擊中。


古德里安大將曾提出一個更加大膽的進攻方案,即集中所有裝甲部隊全部投入到莫斯科的突擊中,德軍4個裝甲集群將全部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發起空前規模的鉗形攻勢,第一次合圍圈將在第聶伯河一線以西形成,待後方的步兵集團軍趕到後,將圍殲合圍圈的任務交給步兵集團軍,德軍裝甲集群繼續向莫斯科突擊,保持戰役的連續性,不給蘇軍重建防線的機會。其實古德里安的進攻方案才是真正的“閃電戰”,直接對蘇聯的心臟(莫斯科)發起致命的一擊,而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則更傾向於傳統的戰法,德軍要想在幾個月內打敗蘇聯,就只能採取非常之舉,古德里安的進攻方案雖然大膽但是卻更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戰略論


德軍派出兩個重兵集團軍,包圍莫斯科後,再打擊蘇軍增援部隊,這是典型的“圍點打援”戰術。如果莫斯科戰役的時候,德軍這樣乾的話,蘇德戰爭的進度會拖得長一點,但是結果德軍還是會輸。

蘇德戰爭中,德軍用了兩次“圍點打援”的戰術,結果都戰敗了,這兩次分別用是列寧格勒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把列寧格勒包圍了兩年半,列寧格勒出現過嚴重缺乏糧食的情況,市民們每天最多隻能分配到250克麵包,即便是這樣,德軍最後還是沒有攻下列寧格勒。德軍包圍斯大林格勒的時候,他們同樣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戰鬥持續七個月後,德軍的第六集團軍被蘇軍團團包圍,最後只能投降。

蘇德戰爭中,斯大林頒佈了“最高統帥部第270號命令”和“蘇聯國防委員會第227號命令”,這兩條命令都是嚴懲逃兵、怯戰者和背叛者的命令,蘇軍在戰場上的戰鬥意志給德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國包圍了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可是蘇軍的頑強抵抗讓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他們在這兩次戰役中不得不接受戰敗的結果。莫斯科既是蘇聯的首都,也是蘇聯的精神象徵,如果德軍包圍莫斯科的話,蘇軍肯定會誓死抵抗到底,那麼德軍的結果肯定還是要失敗。

德軍的“閃電戰”講究的是一個“快”字,德軍的坦克機械部隊從蘇軍兩翼的弱側繞行到對方的後方,然後與步兵一起對蘇軍進行合圍。簡單地說,德軍最喜歡與蘇軍在野外進行戰鬥,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野外對蘇軍進行包圍殲滅。如果德軍包圍蘇軍的城市,戰鬥會演變為持久戰,可是他們根本沒有進行持久戰的資本。

德軍主要靠的是坦克機械部隊,對於機械部隊來說,燃料非常重要,而德國偏偏是一個石油匱乏的國家。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敗在石油資源匱乏,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石油資源主要來自與羅馬尼亞,每個月大約13萬噸,這些根本不夠用。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德軍的汽油儲備量只有79.1萬噸,僅夠滿足前線部隊一個月的使用量。德軍壓根就沒有打持久戰的本錢,只要他們包圍莫斯科,那麼肯定是一場敗戰,根本沒有翻盤的機會。

實際上,德軍就算想要包圍莫斯科,他們也沒這樣的兵力。德軍對莫斯科發動攻擊前,斯大林已經調動了45萬平民去修築莫斯科以及周邊的防禦工事,想要包圍一個防禦工事堅固的城市,需要投入的兵力至少要對方兵力的三倍。莫斯科戰役中,蘇軍的兵力至少125萬,德軍想要包圍莫斯科,至少需要抽調300萬的兵力。

莫斯科戰役中,德軍負責攻擊莫斯科的是中央集團軍群,他們從白俄羅斯進入蘇聯,經過明斯克戰役和斯摩稜斯克戰役後,裝甲集團和摩托化步兵損失過半,步兵兵團損失20%的兵力,坦克裝甲損耗掉過半,而且德國一半的預備部隊已經投入戰鬥。

德軍在莫斯科的兵力約100萬,想要達到300萬的話,那麼希特勒只能從列寧格勒和基輔抽調部隊。如果是這樣的話,列寧格勒和基輔抽兩個城市的德軍就可能被蘇軍殲滅,那麼蘇聯會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和斯大林格勒四個方面軍把莫斯科外的德軍包圍聚殲。

德軍優勢在於坦克機械部隊,圍城戰的時候,坦克機械部隊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如果德軍真的採用“圍城打援”的戰術進攻莫斯科,那麼他們還會輸,而且會輸得與列寧格勒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慘。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這是橫著也是死,豎著死的更快。二戰最大特點為三點,1,蘇德鬥勇,2,中日鬥智。三,美國是幸運的漁公。德若輕兵圍城,重兵打援。則輕圍不了城,必挨挨打。城都圍不了,將何以打援。還有更重要的:1,蘇聯消滅階級,半失民心。而德國消滅民族,整失民心。2,日本深陷戰泥坑,無力出重兵攻打蘇聯。3,蘇聯防禦日本的生力重兵得全力砸何德軍。4,德軍孤軍深入且又天氣極深寒死地。任憑德軍勇猛,怎奈帥無大略,累死千軍。5,如果沒有中國有子牙顯聖,有孔明再生,就蘇聯早死八遍了。二戰之功全不以中國為意,都瞎眼了。


劉映初成名中心


沒有用,你要圍一百萬的軍隊自身有三百萬都不夠,後勤保障還需五十萬的部隊,按當時蘇聯的地理位置和氣喉來看用五十萬部隊後勤做保障恐怕還不夠,所以說希特勒想靠圍點打援這一招來整死斯大林沒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