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搞笑青年


我們生活中都有這樣的感受,圍著火堆時,距離火堆越近就感覺越熱。而太陽就可以看做是一個巨大的“火堆”,那麼理論上是不是距離太陽越近就越熱呢?

並不是這樣的。地球上的火堆能溫暖的範圍非常有限,距離稍微變化就會影響很大,這種變化我們感覺就會非常明顯。而由於地球距離太陽達到1.5億公里,這只是平均距離,地球的遠日點和近日點相差在500萬公里左右。

如果我告訴你,對於地球的北半球來說,地球在遠日點時正好是夏季,也就是說地球在距離太陽最遠時恰好是最熱的時候,你相信嗎?

但事實正是這樣!這說明什麼?與太陽的距離並非冷熱的關鍵。簡單想想,遠日點比近日點與太陽的距離遠了500萬公里也不能影響地球北半球的冷熱(甚至恰恰相反),地球上的那點海拔高度就更可以忽略不計了。

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也不到1萬米,與500萬公里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與地球太陽距離1.5億公里更是微不足道!

影響地球冷熱程度最關鍵的因素有兩點:太陽直射情況還有熱量被地球吸收情況,太陽越是直射,地面溫度就越是相對較高,比如赤道地區溫度常年較高。而太陽熱量照射地球時被地面和大氣吸收一部分,其中地面吸收的更多,造成距離地面更近的地方溫度相對更高。同時還有一點,隨著海拔升高,空氣變得比較稀薄,吸收熱量和鎖定熱量的能力也會下降!這也是為什麼金星並非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但卻是平均溫度最高的行星。

當然,如果你距離太陽足夠近,距離的因素就會成為決定性的。比如說你距離太陽只有1萬公里,估計會被烤焦!


宇宙探索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海拔高距離太陽更近才對呀?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因為這是一種理解的誤區。我們簡單的認為我們感覺暖和是因為太陽光是暖和的,實際上沒有這麼簡單的。

太陽光確實有溫度,但是發現沒有,早上的太陽光比中午的涼快很多,同樣都是太陽光,太陽距離地球的位置變化也不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太陽光本來照射到地球上的就沒有那麼熱,我們覺得熱是因為地球持續接受了足夠的太陽光,地表逐漸升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地表的空氣被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我們才會覺得熱,空氣的溫度才是我們感受到的溫度。地表的溫度在接受熱量的同時也在向四周散熱,空氣就是散熱過程中被加熱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稱為溫室氣體,因為二氧化碳可以保溫,正是這種保溫作用,才使得地球溫度相對恆定,晝夜溫差不大。

在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因此對太陽光吸收的熱量保溫效果就差,因此空氣升溫比較慢。同理,在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也是非常大的。此外,高海拔地區風相對大一點,冷風的交換頻繁更加降低了空氣的保溫性能。這就好比是兩個體溫一樣的人,在冬天裡一個穿羽絨服,一個穿短袖一樣,雖然體溫一樣的,但是保溫效果不一樣。

其實高海拔地區太陽確實更加毒辣了,西藏人的高原紅就是太陽曬的結果,但是毒辣的太陽也抵不過散熱快,因此高原地區比低海拔地區總體要冷。


大大小問號


其實不然,理論上來看,海拔高一些的地區,距離太陽是要近一些,但是這段距離和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也就是1.5億千米(日地平均距離)比起來,那就是微乎其微的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理解為在不同大氣高度,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是差別不大的。當然,太陽輻射在經過大氣層的過程中,會被大氣層削弱一部分能量,也就是說越靠近地面,太陽輻射能量就會越少,但是幹潔空氣對於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大氣對於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能夠直接使大氣溫度升高的作用是大氣的吸收作用,所以在地球大氣層的平流層中,分佈著大量臭氧,稱為“臭氧層”,其中大約20至25千米高度臭氧濃度最高,由於臭氧層的存在,臭氧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從而使大氣升溫,因此,平流層大氣的氣溫是海拔越高,氣溫越高。

而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大氣層最底層,也就是對流層中的大氣,幾乎很少能夠直接吸收波長較短的太陽輻射能。因此,太陽輻射幾乎能夠透過對流層大氣,直接照射到地面,在地面反射了一部分能量後,其餘部分被地面吸收,從而使得地面溫度增加。隨著,地面溫度的升高,地面就會向外,也就是像大氣層釋放能量,而由於地面溫度較低,釋放的能量波長較長,也就是以紅外線為主,我們稱為“地面輻射”。以紅外線為主的地面輻射,會被對流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強烈吸收,從而使大氣溫度升高,所以越靠近地面的大氣溫度越高,越往高空,也就是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


地理沙龍


海拔越高,離太陽越近,這個說法是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地球離太陽太遠了,幾千米的高度變化,對日地距離來講可以忽略不計。

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地面會升溫,然後接近地面的空氣吸收了地面的熱量升溫,氣溫才會升高。夜晚,地面降溫,空氣也會降溫。地表的大氣像蓋在地面的被子一樣,有保溫作用,被子越厚,保溫作用越明顯。

海拔高的地方,空氣比較稀薄,跟平原地區想比,相當於蓋了比較薄的被子,保溫性能不好,所以夜晚降溫比較多。

這就是海拔高的地方氣溫低最主要的原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跟同緯度平原地區相比,氣溫要低24度。


家長網


關於海拔越高,天氣越冷,溫度越低,這實際上是和空氣密度高度相關的,兩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就是空氣的密度比較低,是導致天氣寒冷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就是陽光照曬了的地方,肯定熱,但是在比較冷的地方,比散熱也較快,這就是為什麼,高原上的中午可能會更熱,太陽曬在身上,可能都燙手,甚至有可能把皮膚曬傷,但是冷的也很快,溫差大。



拉薩的早晚溫差,最高的時候能達到20度,而且天氣冷,和颳風也有關係,把其他地方的冷空氣吹過來了,簡單吧!

原理是這樣的,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那麼也就意味著空氣的含氧量越低,那麼空氣的密度也就越低,空氣當中的溼度越低,空氣當中的分子之間,碰撞的可能性就變得小,他們之間不能碰撞,或者碰撞的概率較低,就不能產生更多的熱量,那麼天氣越寒冷,那麼低海拔地區,空氣密度比較高,特別是南方,空氣當中的溼氣也多,那麼太陽出來,照射在空氣上邊,空氣上的這些分子越多,活動量也就非常大,相互碰撞的幾率也高,那麼,天氣也就會越來越熱,這就是,高原和平原的區別,為什麼高原上的天氣特別冷,而平原上越是溼氣比較重的地方,夏天越熱,冬天越冷,很多人在上海,蘇杭,手都會凍傷,知道為什麼嗎?

就是因為空氣當中,溼度過高,按理論說,這邊的天氣並不是很冷,但是溼度過高,不僅僅能傳遞熱量,也能傳遞冷空氣,明白嗎?

高原上不是距離太陽最近,而是距離臭氧層越來越近,陽光穿過臭氧層,才趙在照在地球上,而在高原上,距離臭氧層比較近,那麼臭氧層相對較薄,紫外線就強,照在地面上肯定會很熱,甚至把皮膚灼傷,但是,中午的時候照在人身上,熱量很高,但是散熱也快,就是我上面說的那個原理,一旦太陽走了,溫度迅速就會下降,這就是高原的氣候,溫差大。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到西藏旅行,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注公眾號『藏區自駕遊』回覆關鍵詞,就會有一系列關於到西藏自駕的一些小常識,最後祝你們玩得開心。


超級自駕遊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從邏輯上考慮它,看起來這是不是有悖常理呢?難道不應該正好相反嗎?畢竟,通過向高海拔地區移動,你正在接近太陽,即減少自己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以這個推理,人們應該感到在丘陵和山上更熱,但眾所周知,這不會發生。為什麼?簡而言之,這是由於大氣壓力。

關於大氣壓力

首先,你需要明白太陽離地球很遠;因此,移動到更高的海拔,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它提供的熱量幾乎沒有改變。你必須完全離開地球,離太陽更近,你皮膚體驗的熱度才會有顯著變化。因此,搬到山區不會使你離太陽更近,至少在熱方面是這樣。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大氣。你可能已經知道,它是由包圍地球的氣體混合物組成的。由於大氣層包圍地球,即,它幾乎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找到,它也對地表施加一定的壓力,這被稱為大氣壓力。簡單地說,只要把大氣層看作是一個把地球往下推的負載,它向下推的壓力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大氣壓力。

現在,讓我告訴你,這不是普通的負載,因為地球大氣是一個含有灰塵顆粒的巨大的混合氣體,重量很大。這就像一直把一輛小汽車放在你的頭頂上。從理論上講,人類和地球上的幾乎所有東西都應該被大氣的重壓壓垮。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大氣壓力的值在任何地方都不同——它隨海拔高度而變化。這就是為什麼在高海拔地區發生或不會發生許多事情的原因。

大氣壓力如何隨海拔變化

如前所述,大氣層只是懸停在地球表面上空的氣體混合物。在海平面上,大氣壓力值為每6.5平方釐米6.7公斤,但當你進入高海拔地區時,它開始下降,幾乎會超過這個特定值。


大氣壓力有這種趨勢,因為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氣分子的數量減少。這樣想:你往上走的越高,從上面向下推下來的分子就越來越少了。這就是為什麼高海拔地區的大氣壓力比海平面區域低得多的原因。

大氣壓力與溫度有什麼?

由於大氣壓力隨高度降低,在高海拔地方,由於大氣空氣稀薄,上層壓在其他分子上的空氣分子數量也會下降。這導致了某種擴展,因為下面的分子有更多可以遊蕩的空間。這使得它們不太可能碰撞和反彈到鄰近的分子,從而導致分子的動能分佈在大片區域。這降低了系統的平均溫度,即該高度的大氣。

相比之下,在低空地區,氣壓很高,所以空氣分子沒有那麼多的自由移動空間。它們攜帶大量能量,它們彼此碰撞的頻率更高,導致系統溫度升高。這就是為什麼低海拔地區比山區熱。無論赤道上的山脈還是極地地區,無論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如何,這種物理定律都適用於所有地方。


科技領航人


影響海拔溫度差異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大氣,其中二氧化碳的影響最大,地球大部分地區之所以早晚溫差不大,除了沙漠戈壁地區之外,一般地區早晚溫差不大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大氣密度,大氣密度大,二氧化碳含量相對多,溫室效應就相對好,早晚溫差就不大。

但是高原地區,一般晴天相對多,大地接受陽光更充足,時間也更長,但是高原地區大氣稀薄,二氧化碳含量少,溫室效應不如低海拔地區明顯,也就是大氣的保溫效果不如低海拔地區,雖然高原地區晴天多吸收陽光熱量更多,但是由於空氣稀薄,大地對外的熱輻射更快,而稀薄的大氣又不能很好的保存熱量,所以氣溫要比低海拔地區低,一般情況是海拔每上升1公里,氣溫就降低6度,這裡指的是在同等天氣狀態下。

但是除了一般地區,有個例外,那就是沙漠或者戈壁地區。沙漠戈壁地區由於乾旱少雨,地表缺少植被和水分,如果白天被太陽照射,裸露的地表吸熱後升溫就比較快,沙土比熱容比較低,地表升溫後氣溫也很快被加熱,所以吐魯番夏天很熱就是這個原因。


俠客大島主


常言道:高處不勝寒。

莫過於地球之巔冰雪成川,常年嚴寒。即使高空飛行的飛機,也常受高空冷氣流侵襲,造成機體結冰,給正常飛行帶來危險。按理說,距離太陽越近越暖,其實不然。地球被厚厚的大氣層包圍一圈,這大氣層中吸收熱輻射最強的非二氧化碳莫屬。這些二氧化碳氣體主要盤旋在大氣層的低層。當太陽光輻射地面時,首先被這些二氧化碳吸收。通過二氧化碳又把熱量傳播到地面,使地面溫度上升產生的熱量又被再次擴散到地面上空,使人們感覺到處都是暖融融。越往高空,二氧化碳越來越稀少,相應對太陽光輻射的熱能吸收也少。吸收的熱量越少,高空的溫度也越低。要不地球最高的地方總是佈滿冰雪。

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相對降低。有數據表明,海拔每升高1km,溫度則下降6℃。


山水1320


看到回覆的答案五花八門,很多答案不敢苟同。本人研究的是地球科學之類,我認為是和大分層有關。

大氣從地面向上分為對流層 ,平流層,電離層 高層大氣。

我們地球表面處於對流層 特點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降低,對流層變化多端,雨雪雲比較集中,天氣變化明顯。因此海拔約高,溫度越低,大概1000米低6攝氏度。

自地球表面向上,隨高度的增加空氣愈來俞稀薄。大氣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氣的物理性質有明顯的差異。根據氣溫的垂直分佈、大氣擾動程度、電離現象等特徵,一般將大氣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 、中間層 、熱層和 外層(又稱外逸層或逃逸層)。接近地面、對流運動最顯著的大氣區域為對流層,對流層上界稱對流層頂,在赤道地區高度約17~18千米,在極地約8千米;從對流層頂 至約50千米的大氣層稱平流層,平流層內大氣多作水平運動,對流十分微弱,臭氧層即位於這一區域內;中間層又稱中層,是從平流層頂至約80千米的大氣區域;熱層是中間層頂至300~500千米的大氣層;熱層頂以上的大氣層稱外層大氣。




測繪地理信息研究


大氣層對太陽的短波輻射是透明的,空氣沒有辦法直接吸收太陽光的能量。

想要使空氣的溫度升高,則必須使它能夠吸收電磁輻射。雖然空氣不能被太陽輻射直接加熱,但是當太陽光以短波形式照射到地表時,地表被加熱。而地表則以長波輻射的方式向周圍輻射電磁波。

地表反射的長波輻射,一部分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了。例如,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等。然後大氣被加熱,並再次向地表輻射,進入循環狀態。輻射的一部分則進入太空,溫室氣體像被子一樣使地球表面保持溫暖。

言歸正傳,那麼為什麼海拔越高的地方溫度越低呢?例如,平均海拔約4 km的青藏高原,為什麼比同緯度的低海拔地區更冷呢?青藏高原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原因是,在青藏高原上,由於海拔很高,所以大氣密度要低得多。因此,地表發射的長波輻射不會被吸收很多,而是大部分直接進入太空。由於空氣沒有被加熱充分,這將導致表面會很快冷卻,特別是在夜晚。也就是說高海拔地區的“被子”要比低海拔地區薄的多,所以才不“保暖”。

但是,如果空氣能夠直接吸收太陽光的能量,我們就不會看到相同的溫度隨高度發生變化。實際上,這種情形恰好發生在平流層中。在平流層的上游,臭氧分子能夠直接吸收紫外線並加熱,在平流層中,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不是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