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为何公认比德军元帅们更强?

谭佳辉


对于军队的将领来说,没有打过败仗是不可能的,常胜将军是没有的。我忘了是哪个将军说的,我只希望我打的胜仗能比败仗多一次。而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是汉刘邦,在和楚霸王项羽的作战中,败多胜少,但是最后垓下一战是项羽自刎乌江边。谁是胜利者,一目了然,霸王别姬的故事再动人也改变不了项羽战败的事实。

朱可夫元帅的脾气不好,在红军将领心中,粗暴两个字是和朱可夫元帅连接在一起的,这种性格得罪了很多人。

朱可夫胜利的象征这个荣誉是在莫斯科战场上取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守住了莫斯科,并且还发动了反攻,把德国人向西击退了150-300公里。这个反击是防御作战中最精彩的部分,没有一个漂亮的反击可以说就没有防御作战的完胜。

晚年的朱可夫。
朱可夫和巴顿在一起,据说两个人互称狗杂种,在电影巴顿将军中有这一段。但是,朱可夫和艾森豪威尔关系不错。

朱可夫作为苏德战场上的胜利象征,在苏联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朱可夫为人粗暴,有很多人是无法接受这个脾气的,在战争时期战局为重,但是到了战后尤其是朱可夫倒霉的时候,那落井下石的有,出一出恶气的也有。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是有计划的对于苏联时代的苏联英雄进行抹黑,朱可夫自然是跑不了的。

在网络上,朱可夫最大的败迹就是勒热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就算是勒热夫,苏军也是部分达成了战役的目的,削平了勒热夫突出部,而德军是在给予苏军重大杀伤以后主动撤离了防御阵地,但是只是撤离了突出部避免了被合围,而没有防御作战中最精彩的反击部分,就是撤了出来。这场仗对于苏联来说是一场不完美的胜仗,对于德军来说给予苏军重大杀伤以后主动撤离,但是没有最后的反击彻底击溃苏军,也是感觉缺了一点什么。

至于以多打少,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最拿手的本事。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遵守的军事原则,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军把集中兵力变成了集中战斗力,而战斗力也可以包括火力,信息化,后勤保障等因素。但是,在双方的武器技术水平没有代差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就是集中战斗力。苏联人这样做,德国人也这样做,美国人也是,解放军也是。

而且如何在决定性的地点集中兵力就是指挥艺术的体现,德国人写的东西里边总是喜欢说,对面的苏联人是人海战术,最后自己都是被对面优势压倒的,但是战争就是要用无限的暴力来消灭对方,而在突破口能够集中10倍于敌方兵的绝对是高手,在苏德战场上,苏军的总兵力也就是德军的2倍不到,这里集中10倍于敌的兵力,那么其他地方肯定有比德军少的地方,什么地方能人少,这就是本事了,这一点朱可夫做的就是很不错的。况且在大量基干部队被消灭后,如果是要突破德军的防线,所要集中的兵力优势要比传统的3:1还要大。
曼施坦因元帅,德国最出色的元帅。


哈尔科夫反击战也被称作北顿尼兹河奇迹,是曼施坦因最辉煌的时候。

德军方面的将领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大都是使用新锐部队,象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使用的主要兵力就是刚刚整训完成,齐装满员并且换装了老虎的党卫军装甲军,同时还得到了其他增援兵力,而这些兵力比苏联人的补充兵力强的多,苏联补充上的兵力相当多的时候都是30-40岁的士兵,体力精力都是在走下坡路了,而德军当时还是能保持补充兵力的素质,当然到了战争打到德国本土的时候,也是40-50岁的老头都上了,但是苏联这种事要早的多。就更不用说战争初期了。德国将领并不是善于使用那种被打的七零八落的部队去堵塞战线上的缺口,而朱可夫这种事可是没少干,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都干过,而且在这个时候,朱可夫可没有以多打少的本钱。


有痰


这个问题,韦老师来回答:

1. 朱可夫当然强了,不然斯大林为何说:“莫斯科的保卫者,理应成为柏林的攻占者”。

单从军事造诣上看,朱可夫比不上曼斯坦因和莫德尔等,但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战略战术都是徒然的。既然朱可夫最终能带领苏军打败了德国,成王败寇,那当然也就比德军将帅强。

2. 对于网上经常讨论的朱可夫每次进攻都要5倍于敌,不然就赢不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认为本身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应该讨论。

很简单的道理——进攻,当然要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全歼敌人,这不正是孙子兵法和毛泽东最崇高的军事艺术思想么,朱可夫贯彻得如此之好,竟然还因这个问题经常被喷,实在的冤。

3.强大的敌人对待弱小的敌人,比如德军对苏军、日军对中国军队,都希望一比一地在战场较量一番,决战一次就把你消灭。但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不管过程如何,胜利才是硬道理。我一比一干不过你,三比一、四比一、五比一,还干不过你么?能消灭你就行,你管我几比几。

4.想全面了解一个人,别只看表面,而应该多了解他的过去和成长过程,而且是一些细节。如果贬低朱可夫的人能够多去看看有关朱可夫的传记,全面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就明白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靠的是一步步稳扎稳打走上来的。

朱可夫没上过多少学,但他有强烈的学习精神,不断学习最新的军事技术和最新军事思想。他注重实地考察,严谨,一丝不苟,最著名的莫过于从列宁格勒军校返回驻地时,近1000公里路程,别人都是做火车,他为了考察那一路的地形,竟然选择骑马,骑了整整7天!

有多少将领能有这样的吃苦实干精神?这样的人,若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

5.其实,朱可夫也不是每次都是以人海战术,比如苏德战争爆发前,在远东跟日本人的几次冲突,对待日军这样的二流对手,朱可夫就首次运用飞机、大炮、坦克等相结合的立体闪电战术,把日军虐得毫无招架之力。

每次打仗数倍于敌的,主要是对待像德国这样最一流的对手,当然要绝对谨慎。不数倍于敌,势均力敌,还要进攻,那不就变成添油战术么,哪来最后的胜利。

6.朱可夫历次的军事思想和前卫思考,也验证了他的正确和高明。比如苏德爆发前,苏军内部的军事演习,朱可夫和巴甫洛夫两位明星大将对垒,朱可夫运用的正是后来德军所用的进攻路线和方式,把巴甫洛夫完虐;但巴甫洛夫竟然没吸取教训,反而告状说朱可夫不遵守演习规则,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简直可笑至极。战争中,能期待敌人会按照认为的常规套路出牌么?

苏德战争爆发后,果然验证了朱可夫的正确,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短时间被全歼,巴甫洛夫也被处决,而朱可夫却凭实力步步高升。

在后来的基辅战役等,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放弃基辅的正确建议,在顶撞了斯大林之后,被免去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改任预备方面军的司令,便在叶利尼亚取得了苏德战争开始以来的苏军的第一个胜利。

后来基辅战役百万西南方面军被全歼,更证明了他对战场的正确看法和指挥才能,也令斯大林信服。

7.朱可夫作为常胜将军,也与坚毅、实干的品格密切相关。

当列宁格勒面临最危险的时刻,元帅伏罗希洛夫都觉得没希望了,朱可夫被派到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终止了正要自沉波罗的海舰队,炸毁工厂、发电厂的列宁格勒指挥者们的错误决定,并守住了列宁格勒,其在列宁格勒短短二十几天,就终止了德军的推进,当他离开时,德军与苏军的对阵线就一直稳定在他下令坚守的防线上,直至列宁格勒解围。而因为他的决定,没有被自沉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列宁格勒城的防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列宁格勒不沦陷,朱可夫至少有一半功劳。

8.在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斯大林只想到了朱可夫,而不是那些什么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华西列夫等人。在莫斯科保卫战最重要的防御阶段,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何曾以多击少?莫斯科城下的反攻,正是其指挥的苏军在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坚强防御的结果。

9.国情不同,基础不同,潜力不同,甚至教育背景不同,所以才造成了德国和苏联的将帅们作战方式和风格的差异。

其实,后期的苏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作战艺术上,也已经直逼德国了,伤亡率也不断减少。而德国元帅们再厉害,也无力回天。

还是那句话,胜利就是硬道理。



韦老师讲二战史


战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讲求在兵力上的集中,在决定性的方向上尽可能的集中优势,而朱可夫正是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既然苏军有着数量上的优势,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公平的“骑士”般的决斗是不可能的。而且苏军在作战素质上本就和德军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一差距贯穿于整个二战,苏军要想取得胜利,就只能是通过数量优势来压倒德军的质量优势。苏军在没有数量优势下和德军进行决战无疑是愚蠢的,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一场战役的胜负除了取决于双方将领的指挥能力外,还需要靠各自的运气。显然朱可夫就是一位既拥有出众的能力又充满好运气的一位将领,这在战争初期得到极大的体现。在朱可夫被拍到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负责阻止德军在中央方向上的推进时,德军恰巧暂时放弃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转而分兵南下和北上进攻基辅和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遭到严重的削弱,这使得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成功的迫使中央集团军群放弃了叶利尼亚突出部,这是德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后撤行动,正是此战朱可夫得到了斯大林的亲赖,将他视作苏军的“救星”。试想下如果德军继续按照原计划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即便朱可夫能力再强他的战斗力预备队方面军也不可能阻止德军的进攻,反而可能遭到严重损失,假如那样斯大林还会垂青这位将军吗?


在列宁格勒同样如此,随着中央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兵力加强给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德军已经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并包围了该城,在严峻的形势下,朱可夫临危受命从中央方向调到了列宁格勒,组织那里的防御作战,有意思的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希特勒放弃了直接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决定用围困来迫使列宁格勒屈服,已经集结起来的装甲部队和空军被转隶给了中央集团军群准备向莫斯科发起最后的冲击。列宁格勒幸存了下来,朱可夫又一次完成了斯大林所授予他的任务。


此后朱可夫又组织了莫斯科的防御作战,再之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巴格拉季昂行动、柏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会战都有朱可夫的身影,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没有一个德军将领像朱可夫那样赢得了如此多的胜利,当然朱可夫也遭遇过惨败,“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一生都挥之不去的一场失败,但是哪个将领没有失败过呢?即便是堪称“战略天才”的德军陆军元帅曼施坦因也在1943年的遭遇一系列的失败,尤其是没能守住关键的第聂伯河防线,尽管这并非他一个人的错误,但是对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的错误判断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不能朱可夫比所有的德军将领都要强,但是能够和朱可夫相提并论的德军将领实在是寥寥无几。


战略论


朱可夫的惨败是德粉吹出来的。以多胜少是战场取胜的铁律,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以少胜多的战例。所谓的以少胜多,都只是指军队总体的数量,得获胜,都是在关键局部,以多胜少。战争中军队的数量永远不是本质,本质是武力打击的数量。二战苏军的大损失关键在于斯大林的政治政策,大清洗严重影响了整个苏联军队战斗力的发挥,它一直延续到斯大林死去,而没有因为战争而停止。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都无法改变军队战斗力的被束缚,战略、战术运用的束缚。苏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同时对付两个“敌人”,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斯大林。对付德国人,用的是暴力,对付斯大林,用的是屈服。对斯大林的屈服,使苏军不得不付出更大代价打败德国人。

希特勒与斯大林比,就在于他没有斯大林那种分布红军各级组织的政治委员体制。这一体制运用正确,是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运用不当,就成为军队战斗力发挥的束缚。


沉140769451


不懂历史无所谓,强奸历史就过了。二战时期,什么时候“朱可夫以多打少,数次惨败”?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败战役的战场统帅名单上没有朱可夫的名字。相反,是朱可夫的临危受命,挽救了危如累卵的列宁格勒。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第一次失败,当时苏军的战场统帅正是朱可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计划是由朱可夫首先提出的,战场统帅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库尔斯克会战、柏林战役与朱可夫的名字紧密相连……西方历史学家称朱可夫在苏德战争初期是斯大林的“救火队长”,从莫斯科保卫战开始,朱可夫是“战场上胜利的永恒象征!”


草民879


胜利远远大于失败。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王君181479008


朱可夫在苏德战争初期数次指挥的进攻战役失败了,无损朱元帅威名,因为这些战役,有些是在次要方向发动进攻掩饰主要方向进攻企图的,也有出于政治需要发动进攻,也有被斯大林逼着仓促进攻的,这些战役的共同特点是虽然苏军从人数看并不少,但重装备的数量少于德军,而且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被大量围歼,导致有经验的战士和中下级军官奇缺,苏军的战斗水平严重落后于德军,这种状况直到1944年才彻底扭转。


海上之狐


他比隆美尔 曼施泰因 古德里安差距不小 不是美在后支持苏英 苏英都扛不住的 汉尼拨最后兵败 谁敢说汉尼拨不如西庇阿


zdwhly


公认,还真敢说。参考下巴顿说的:在兵力和装备相当的情况下,没人是那些狗娘养的对手。


卷土重来2018


朱可夫不只是以多打少,他在列宁格勒战役和莫斯科战役中是以少胜多。

有优势兵力能够合理运用并取得胜利是优秀将领的素质。

朱可夫大多数战役都胜利了,他在苏联未危亡的时候拯救了苏联,并一路打到柏林。他是苏联红军的胜利之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