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老师说过,艺术就是“臭美”,我说艺术就是人“嘚瑟”的过程或结果,你认同吗?

用户3486437905


自20世纪初,抽象艺术诞生开始,人们就好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对艺术的思维瞬间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20世纪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何为艺术?”却始终没有得到确定标准的答案;问题来了:陈丹青老师说过,艺术就是“臭美”,有人还说艺术就是人“嘚瑟”的过程或结果,你认同吗?



艺术就是“臭美”,艺术就是人“嘚瑟”的过程或结果

可以这么认为,如果20世纪没有诞生抽象派绘画,就不会有之后在各个场所出现的“行为艺术”,书法艺术中也不会出现那些小丑般的书法创作行为,“丑书、俗书、乱书、吼书”等等一系列“新书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艺术乱象”人们才重新冷静的思考,何为艺术?


当然了,任何人都有权力去讨论有关艺术的含义,发表“切身感受”,本来就是艺术的初衷,艺术需要有智慧的人类来体验其效果,因为有审美,所以才有艺术,原始人类不再仅仅是着重物体的实用价值,还要将物体美化,这就是人的审美观念(既要有实用价值,又要美观),

时至今日,艺术就是指人的创作技能,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

比如,在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书、乱书、俗书”的创作者眼里,笔下的“丑书、俗书、乱书”就是书法艺术,他们也是在“臭美”,以为自己写的字很美,“臭美”就是自认为很好、很美的意思,

所以,艺术就是“臭美”,艺术就是人“嘚瑟”的过程或结果,这样理解艺术,通俗易懂;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或者认知,,都是因为环境而发生改变的,比如,那句

“一切存在即合理”,就可以让不是艺术的“艺术”自圆其说,“垃圾”也成了“艺术”,总而言之,艺术已经“零门槛”了,每个人都可把自己的创作当成艺术来看待。


诗夜城主


时至今日,艺术早已褪去了神秘的外衣,成了普通大众都可以欣赏把玩的东西。不管懂不懂,说一说、玩一玩总是可以的。迎合大众也好,自娱自乐也罢,艺术或者真如陈丹青所说,就是一群所谓的艺术家在“臭美”。


吴冠中先生有个很好的比方,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养”就能出成果的。事实上,现在的确有太多的艺术家都是在体制内“圈养”着。之所以我们看到的艺术家们都能活得那么滋润,其实并非仰仗艺术成就或艺术作品,是一个个头衔养活着他们。

现在充斥着炒作的艺术品市场正在大幅度降温,对于艺术和艺术家们来说,这是有好处的。只有在盲目的追捧中冷静下来,艺术家们才能清醒地看到艺术的本来面目。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治治画坛的浮躁风,画家们也能排除杂念,安心回去画画了。


艺术家不是只会臭美的,也必须能忍受寂寞和孤独,寂寞的时候往往画得出好的作品来。而只要画家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不要怕市场的冷热,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艺术应该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吴冠中说,艺术的冬天考验着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热爱着艺术。只会哗众取宠,或者习惯于孤芳自赏的艺术家,很难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家。

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是不会轻言放弃的。苦难和坎坷有时候真的是艺术家的财富,也是孕育艺术的土壤。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这样的爆发最有可能孕育出好的艺术作品。穷得瑟是搞不出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好作品的。


吴冠中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尽管有着诸多争议,现在看来,吴冠中先生的观点还是有着诸多可取之处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也越来越好,收藏的艺术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但是,陈列其中的美术作品却并非都是艺术精品,有迎合、有哗众取宠、有关系……总之,伴随在艺术周围的功利心日趋明显,也侵蚀着艺术家的艺术追求。


艺术要有想象力,要有饱满的情感。艺术家需要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来源于生活、发自肺腑的,绝不是想当然的穷得瑟。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通常在人们眼里,艺术是一个高大上的词汇,是一个令人愉悦令人迷恋令人神往的词汇。但是艺术又和人们那么近,和人们保持着零距离,只要喜欢,谁都可以接近艺术,欣赏艺术,甚至创作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陈丹青说的“艺术就是臭美,就是人嘚瑟的过程或结果”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们说,艺术家都有“自恋”症,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既是情有独钟,格外喜爱又乐意拿出来与人分享,在别人的愉悦中愉悦自己,就好像青春美丽的女人既喜欢照镜子芬芳自享又喜欢装扮一新走在外面能有较高的“回头率”一样。这不就是“臭美”吗?这不就是“嘚瑟”吗?

我理解陈丹青这里讲的“臭美”和“嘚瑟”丝毫没有对艺术贬损的意思,而是用两个通俗的词汇将艺术创作艺术表现的真实状态形容了出来。

诚然,艺术是需要艺术造诣艺术修养和艺术技法作支撑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想当然的以为想创作就可以创作的出来。但是艺术家只具备相当的艺术造诣艺术修养和艺术技法并不一定就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还要有对生活的热爱、思考和感悟,有一颗“臭美”之心,有能拿得出来的“嘚瑟”之举,这样才能激发创作灵感,保持创作激情,创作出自己喜欢观众也喜欢的艺术作品。

所以说,喜欢“臭美”,喜欢“嘚瑟”,实际上就是喜欢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这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是非常可爱而又可贵的。


灯影书画


陈丹青老师对艺术的诠释:现在称为艺术的,在当时根本不是艺术,长城不是艺术,陶俑不是艺术,陶罐更不是艺术,舞蹈、歌唱、图画,最早全是巫术,全是拿来派用场的。人类出现“艺术”的时间很短,所谓“纯艺术”的说法只有一两百年左右。

对艺术的定义,陈丹青老师比较认同希腊的纳西斯说法,就是自恋。艺术就是人的倒影,猫啊狗啊不照镜子,人不停地照镜子。人光是活着还不够,还要折腾些事情出来,想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感受自己,臭美。是的,艺术就是“臭美”。

他说的这种臭美,大概不是照镜子的臭美,也不是穿漂亮衣服就觉得自己漂亮的臭美,这种臭美是艺术家的感受,是艺术家灵感的迸发,就是你说的“嘚瑟”。“嘚瑟”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感受中来,从灵感的迸发中来。

一件艺术作品刚刚有雏形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比如画家们的手稿在构思的第一瞬间里灵感到来时一样,便已经完成了。就像在无意识中被捕捉到的旋律,无意识捕捉到的摄影的瞬间,无意识想象出来的小说题材,无意识想象出的艺术品构思,所有这些艺术作品拥有的一项巨大优势就是,它们是被瞬间灵感、激情和天才冲动创造出来的伟大作品,不掺杂任何意图和反思思维,从而越发的让我们感觉到愉悦,,比起那些精心雕琢的伟大作品,“臭美”或者“嘚瑟”出来的作品反而更接地气,更易于被我们所接受。






瑞瑞2201


艺术就是“臭美”就是“嘚瑟”其实,就什么是(艺术)一说,众说纷纭,这与人类发展历程、时事政治局的稳定、社会的安定、民众的生活状况、人们的审美观点和文化层面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对艺术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究竟该如何来来下这个定义呢?

如果通俗点讲,艺术就是人们的向往,就是人们对世界上的一切美丑的判定,包括社会时局,人文民俗,耳听之音,口发之声等等各个方面的感知,人们通过感知来判定美丑,摒弃反人类而向往美好的一个过程











博爱书屋


我个人观点与字面理解,陈丹青老师说的对,艺术就是“臭美”,用艺术表达也就是臭美啊,你不臭美怎么知道好与不好。像我们日常中用手机自拍也是艺术,那是拍照的艺术也可以说是臭美。

找了关于陈丹青老师说过的话:文化就是一套价值观。比如中国重人际关系,就是从五伦里面走出来的。一整套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观念,你再怎么西化,人际关系还是老一套,和西方人际关系不一样。

另一个对文化的定义,是用留下来的艺术品去界定,文学、音乐、绘画。

而你说的艺术就是人“嘚瑟”的过程或结果也认同,每个人对艺术的定义不同,站在对艺术的角度不同,艺术有时会随着时间的、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具有很神秘的探索。

所以,艺术也是博大精深呢。


羅姍


艺术就是“臭美”,艺术就是人“嘚瑟”的过程或结果,不认同这种片面的观点。“臭美”和“嘚瑟”的词汇只能用于有些艺术,才可认同,绝不是全部艺术。现在有些人习惯于用贬义词,形容当代有些艺术中存在着低俗、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但绝不能一概而论贬低艺术。

一、“嘚瑟”是源于东北的方言,贬义词,通常用于讽刺和骂人,由于东北电视剧等作品的流行,嘚瑟已在全国各地流行。“嘚瑟”大体含义有两种,一种是因得意而向人显示、炫耀;另一种含义是指胡乱花钱。有些人用“嘚瑟”这个流行词汇不但用在讽刺艺术,而且还用在其它行业。

二、现当代有些艺术,没有什么新的创意,一些画家创作出的绘画作品越画越丑,已成为一种“以丑为美”的潮流,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模仿抄袭已蔚然成风。难怪有些人用“臭美”和“嘚瑟”等词汇,讽刺和谩骂有些艺术所存在的问题。

三、有些画家以抽象的艺术风格,创作出抽象、古怪、难懂的绘画作品,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看不懂,不知道这种抽象绘画作品画得是什么艺术,不过是些丑陋不堪的怪像、符合、立体所组成的画面。艺术是以美感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物形象的审美理想。


黄智637


小孩子不懂什么是艺术,但是,他们却是毫无做作毫无功利的去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这正是所谓艺术的真谛。所以大人要多向孩子学习!


用户5555473183417南


艺术就像隔着玻璃瓶的酒 。打开一点盖子 芳香四溢 全部倒入口中昏天黑地。


花儿之育


认同。艺术本体是自我,主体是社会生活。自我的体验生发出来的文化观念归根结底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所谓文化艺术上的体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