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桥梁之父,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大桥,89天后又亲手炸掉

  1934年,我国浙赣铁路正在兴建,目的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而彼时浙赣铁路已经修到了萧山,上海到杭州的铁路也早已通车。但是钱塘江却横在中间,让两条铁路一江之隔,无法通车。面此情况,必须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

  

  钱塘江地处入海口,江面辽阔,江水凶险,江底的泥沙深厚、变幻莫测。苏杭地区自古以来,也有有”钱塘江无底“的说法。就连苏东坡早年受朝廷之命,在杭州修建堤坝,拯救灾荒的时候,也曾作诗描写过钱塘江的凶险就好像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巨兽和巨禽在水中搏击、十万武士行军奔袭、犹如古代吴越沙场上红黑两方互相冲锋、杀敌、屠灭。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造桥,冒险性质不言而喻。且当时的中国在建桥领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面对选址处就定在入海口的建桥规划,连外国一些专家都表示束手无策,嘲笑中国根本不可能建成钱塘江大桥。

  

  时任浙赣铁路局的局长杜镇远立刻想起了自己的老同学——茅以升。


他是中国桥梁之父,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大桥,89天后又亲手炸掉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21岁时,毕业于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桥梁专业,取得硕士学位;23岁时又成功获得了美国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且是该校第一位工科博士。在桥梁工程博士论文中发表的独到见解,受到了广泛认可,被誉为“茅氏定律”。

  

  他自幼立志建桥,茅以升10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站在桥上关看比赛的人太多,脆弱的桥基承受不住而坍塌了,造成了多位观众的不幸。年仅十岁的茅以升听说后暗下觉醒:日后一定要造出一座最结实的桥梁。

  

  于是接到杜镇远自杭州寄来的信函,茅以升二话没说,直赴杭州担任钱塘江大桥总设计师,于1934年8月8日正式开始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彼时茅以升时年38岁。

  

  担子是已经接下了,但是险峻的形势也切实摆在眼前。摆在茅以升面前的第一个困难,钱塘江的沙层太过厚且又硬,打桥桩时,工人用力太轻打不下去,用力太重木桩又打断了。

 

他是中国桥梁之父,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大桥,89天后又亲手炸掉


  第二个困难是水流太过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机智的想出来了借用自然力量,潮水涨起来时,将钢料运送到两个桥墩之间,当潮水退去时,钢料就会落在两个桥墩上面。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加速建桥进度。

  

  历经艰险,钱塘江大桥终于于1937年9月26日正式建成。

  

  然而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大桥才刚刚修完,茅以升正带领工程师在仔细检查,日军的炮火就打响在了中国的国土上。

  

  为了阻止日军通过大桥,茅以升接到上级指示,必须炸毁钱塘江大桥配合抗日行动。

  

  就在埋好炸药的第二天,茅以升又突然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上海战事爆发,百姓需要渡江避难,炸毁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就暂缓了下来。据当年统计,每天数以万计的百姓通过钱塘江大桥渡江避难,过桥撤退的光火车有几百辆多辆,客货车有两千多辆。

  

  刚刚建好的钱塘江大桥就能承受如此大的重压,可以看出建桥的水准之高,但历史的脚步却让它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是中国桥梁之父,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大桥,89天后又亲手炸掉


  

  12月23日,炸桥的命令还是下达了,这座凝聚了茅以升和中国人民三年心血、耗资160万美元的大桥,就这样在通车的第89天坍塌在日军侵略的战火中。

  

  凝视着由他亲手建好又亲手炸毁的大桥残骸,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后来的回忆中他说到,炸掉钱塘江大桥,就如同亲手毁掉自己的骨肉一般。

  

  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茅以升继续担任修复钱塘江大桥的重任。终于,茅以升实现了自己在战争中许下的「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当他再次踏上自己设计建造的大桥,一生的心愿得偿,泪水沾襟。钱塘江大桥见证了一段屈辱和坚韧的民族历史,也告诉我们正是有着桥梁界前辈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中国今天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