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乌兰察布丰镇的灵岩寺,位于北山之东的悬崖下,寺庙建于清光绪年间,依山而建,又名牛王庙,寺门及正殿等今已不存,而图中建筑仍存。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乌兰察布卓资山地区,当地的窑洞人家,在黄土坡上挖土后形成露天的院落,再将斜坡掘洞成屋,冬暖夏凉,图中一人正从院门中走出,后面的窑洞上,两个烟囱清晰可见。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位于乌兰察布卓资山旁的一条驿路,土路上可见深深的车辙印,驿站旁拴着一匹马,一人正从大路中走来。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高处俯瞰乌兰察布平地泉(今集宁)全貌,1905年清政府开建京张铁路,由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因“老平地泉”所在的教会煽动百姓不准设站,只得在“老鸦嘴”处新设平地泉站,久而久之,随着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这里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集宁地区。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窑洞人家的内部,老妇人抱着孙子,孩子父母可能在外忙着农活,穴居生活很是简陋,不过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淡中也饱含着幸福。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乌兰察布官村(今土贵乌拉)的广场上,放置着一门老式的火炮,每到夏季土匪出没,当地的保安团利用大炮防卫,炮鸣声不仅可以壮声势,吓退匪袭,还能起到提醒村民百姓,以便共同御敌。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位于乌兰察布官村(今土贵乌拉)的一处农家院内,家家户户都建有粮仓,用于保存收获的粟、麦。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窑洞人家的厨房,拾掇的很干净,物品摆放整齐,几个水缸存水,左侧的米缸上还贴有“米 面”的字样。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位于卓资山地区的一户窑洞,土炕旁边就是土灶,一位老妇人正在煮饭,只见她左手拉着鼓风箱,右手往灶内添柴。

193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山人住窑洞,村广场放着老炮吓土匪

乌兰察布卓资山附近的一处窑洞,洞顶几丛野草在风中摇曳,一个女主人正在门前,往衣服口袋里掏摸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