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万航林


古人当然知道蝗虫可以吃,而且吃过蝗虫,但关键问题是蝗虫把粮食都吃光了,人吃蝗虫对缓解饥荒而言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要面临其他诸多因素的困扰。

蝗灾是古代干旱时期容易爆发的虫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大军所过之处,草木为之一空,粮食颗粒无收,完全是毁灭性地掠夺,接下来自然导致大面积的饥荒。

人饿极了什么都能吃,野菜、树皮、观音土,当然也包括蝗虫。

《潞州志》卷三《灾祥志》记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山西壶关、潞城、襄垣一带遭遇蝗灾,蝗虫啃食禾稼,导致庄稼绝产,恐怖的蝗虫大军甚至阻碍交通,导致人马不能同行。当地百姓无粮可吃,为了填饱肚子,抓了很多蝗虫来吃,有的还把死掉的蝗虫储备起来,当储备的蝗虫被吃光后,没有任何可吃的动物,便发生了“人人相食”的惨剧。

从现代营养学上讲,蝗虫富含蛋白质,是营养极佳的美食,油炸之后,香酥可口,令人馋涎欲滴,而现实中也不乏钟爱蝗虫、豆虫、知了猴、蝎子等昆虫类美食的人,这些看起来有些恶心的美食往往还价值不菲,甚至比牛羊肉都要昂贵。

既然古代蝗灾时老百姓无粮可吃,蝗虫数量又极其庞大,为什么饥民不吃蝗虫呢?

1,古人迷信,对蝗虫怀有敬畏之心,不敢捕杀。

古人迷信“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各种灾荒都是老天爷的旨意,特别是蝗灾,是老天爷为了惩罚世人降下的灾祸,人不能跟老天爷对着干,所以老百姓不敢擅自捕杀蝗虫,对蝗虫啃食庄稼坐视不管,只敢祭天祷告,祈求老天爷原谅。

不仅是无知百姓这样认为,很多饱读诗书的官员也是如此。唐朝开元年间,山东一带蝗灾严重,宰相姚崇下令各地捕杀蝗虫,却遭到很多朝廷和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说蝗灾老天爷的意思,老天爷之所以降下蝗灾,说明我们“道德不修”,所以什么都不用管,任由蝗虫成灾,只要把“道德”修好了,蝗灾自然就没有了。

2,蝗虫缺乏热量,不足以饱腹充饥。

众所周知,人类维持生命,消除饥饿感靠的是热量,热量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糖类、谷物、水果等,所以粮食是维持生存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而蝗虫的营养价值在于高蛋白,蛋白质含量高达75%,属于典型的低热量食物,也就是说吃了蝗虫只能增加蛋白含量,不能给人类提供多少热量。古人可不像现在吃饱撑的一样,天天吆喝减肥,以人类维持生存的最低热量需求衡量,看起来遮天蔽日,数目庞大的昆虫,真正的蛋白含量远不足以维持饥民生存所需热量。

3,蝗虫流动性强,很难大规模捕杀。

蝗虫不是静止的庄稼,而是流动大军,他们每到一地,就把当地所有草木洗劫一空,但绝不会吃饱喝足就停下来等着人类消灭捕杀,他们就像白蚁大军一样,不停地保持流动,不停地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直到把所有草木全部消灭,最后才全部饿死。

在古代,人们没有机械的帮助,单靠纯手工,根本无法大肆捕获这些速度极快的流动大军,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蝗虫军团嚣张过境,却无计可施。

4,蝗虫口感极差,常人难以下咽。

蝗虫虽是高蛋白,也是当代提倡的高营养美食,但那是用油炸过之后才有的美味。古人饥荒时没有油,没有盐,如果以蝗虫为食,要么是生吃活吞,要么是开水白煮,要么是用火焚烧,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偶尔吃吃尚可,把它当食物来吃,除非被逼到“吃人”的份上,否则没有几个饥民会接受这种毫无口感,难以下咽的“美食”。

综上所述,古代爆发蝗灾导致饥荒时,指望以蝗虫为食,一举两得地解决蝗灾和饥荒,无疑是一种不具备可行性的想法。积极动员发动广大百姓,利用火烧、喷药等科学方法最大可能消灭蝗虫,尽量从蝗虫手中争夺一些可怜的粮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说到这事儿,我就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蝗虫插画,作者应该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好大一只,和人一样高,当时我就万分不解,这么大的小动物,逮住一只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说蝗灾时遍地蝗虫吗?古人怎么还能挨饿呢?

后来我哥抓来一只蚂蚱,告诉我这就是书本上的蝗虫。。。。。。这么小点还不够塞牙缝。

不过古人不吃蝗虫可不是因为它小,再小也是肉,饿极了连草皮树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却不敢吃!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也不发达,太多事情不能解释,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灵。一两只蝗虫在他们眼里是虫子,若是扑天盖地的蝗虫,那就不是单纯的虫子了,是蝗神派来处罚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发生蝗灾,蝗虫过处颗粒无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挨饿肚子,精神上还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会降世!

不只是百姓,个别迷信的皇帝还要暗暗自责,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会降下这种惩罚?说不定还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诏什么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这一套,他也和题主有同样的疑问,饿了为啥不吃蝗虫呢?这都是肉啊!

百姓大惊失色的说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灾的!太宗抓起两只就丢到嘴里,活的!像贝爷一样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会更好吃。

他本以为自己示范过后百姓就敢吃了,谁知事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百姓们当场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龙天子,崇拜爱戴。

至于吃蝗虫?还是不敢!皇帝老爷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没事,咱们只是小老百姓,怎么敢跟蝗神对着干?

太宗收获一片名望,无奈的回宫去了。但因为他是这样的态度,唐朝是敢于治蝗灾的,在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的基础上,利用飞虫扑火的习性,发明了一种更狠的办法:篝火诱杀法!

唐朝开元年间,爆发了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当时的宰相姚崇就采用了篝火诱杀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灾。

到了宋代,更发明了“据虫除卵法”、“垦荒除蝗法”,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进理念,治灾困难,那就把源头扑灭!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能制止这样的灾难并且形成理论知识很不容易!所以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勤劳智慧!

可能有些人还会想我们中国人这么能吃,怎么不直接把蝗虫吃绝种呢?这法那法的多麻烦!

我只能说,“吃货拯救世界”只是个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灾是不现实的,相当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灾荒时候人一旦被饿急了,连观音土都能吃进肚子里,怎么可能会放过蝗虫?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你能抓到蝗虫吗?

蝗虫确实是有营养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这种食物还有一个特点:飞行速度快。换言之,它们不会老老实实地等着你去抓。

蝗虫漫天飞舞,便如黑云压境。这种虫子都是成群结队地高速移动,瞬间就能啃食完粮食,然后快速飞走。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问题,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问题。

更不用说,虫子再好吃也不顶饿,只能管一顿饭,你的粮食被毁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现代社会,蝗灾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举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亚爆发蝗灾,直接作物损失高20亿。

澳大利亚的经济很发达,农业也非常系统化、科学化。但即便如此,面对蝗虫都是束手无策。

这就说明——蝗虫移动的速度有多快!现代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古代社会呢。

事实上,人们现在所吃的蝗虫,也不是从蝗灾中捕获的,而是农业基地的大棚里养殖的。

总而言之,请不要问这种“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HuiNanHistory


俗话说“久旱必有蝗”,蝗灾一直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更替。《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这么多的蝗灾对百姓生活甚至王朝更替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么古人难道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首先,古代人迷信,蝗灾的时候蝗虫铺天盖地的压下来,当时的百姓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百姓就很自然的把这种无法解释又无法抵抗和改变的灾难“神化”,认为这是上天的一种惩罚。解决办法就是祭祀“蝗神”等守护神,来祈求风调雨顺。古代信息不通,这种迷信很难彻底消除,都把蝗虫当神了,怎么能吃呢?

其次,蝗灾的时候蝗虫数量过多,古代又没有有效的捕杀手段。所以就算吃也吃不完,想要靠吃掉蝗虫来缓解灾情是不可能的。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现在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但是不要忘了,蝗虫说到底是虫子(正儿八经属于昆虫纲),在古代的环境下吃蝗虫和吃虫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并不是我们今天吃到嘴里的美味,古代很少有调味料,更不会有植物油用来炸蝗虫。

百姓饿的不行,自然也是什么都吃,蝗虫也不在话下。李世民就吃过蝗虫,当时也是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吃。其实他也不想吃,因为吃蝗虫很容易生病,尤其是死了一段时间的蝗虫,原因不言而喻。古代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对于微生物感染等疾病完全束手无策。

北宋的时候范仲淹就曾说过蝗虫可以晒干了来吃。但历史证明并没有改变什么,只能说明百姓其实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虽然闹了蝗灾,但多数情况是不会当时就饿死人的,因为蝗灾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凭借之前囤积的粮食很容易熬过去,这时百姓多用蝗虫喂猪,喂鸭子,由于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喂养的牲畜往往长得很快。

最后,蝗灾只是灾难的开始,下一季的粮食颗粒无收才是真正饿死人的原因。开头说“久旱必有蝗”可见蝗灾往往伴随着大旱,旱灾刚过蝗灾就接踵而至。这对以种田为生的百姓是毁灭性的打击,旱灾到了最后,蝗灾就成了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远不是吃蝗虫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只能依靠之前囤积的粮食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笔者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古人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而且在一些地方遭遇蝗灾时是真的以蝗虫为食的。不是规模较大的大灾,或者朝廷吏政特别混乱,是不会出现饿死无数人的事情的。不然以这个蝗灾频率,多少人也不够死的。那么在大型的天灾人祸面前,蝗灾往往不是致死的元凶。长期干旱等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大灾才是元凶,蝗灾往往只是压倒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邓海春


先说说当代的一次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惊现大量蝗虫,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这些蝗虫如黑云压境一般,黑压压盖入农民的庄稼地,肆意啃咬着马上结穗的玉米,数分钟不到,一颗颗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农户们望田兴叹,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学费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然而,剧情突然反转了!农民的脸瞬间阴转晴天!

原来,农民们发现了商机,这些蝗虫居然10块钱一斤,堪比猪肉价格。附近小商小贩闻风而动,纷纷赶往峡山区收购蝗虫。



这不是天降灾害,这是天降人民币啊!

一时间,农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齐出动,纷纷举着网、拿着筐兜蝗虫。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着手电筒捉蝗虫,峡山区到处灯火通明,就像过节一般。

后来,有记者采访农民:“蝗灾影响收成吗?”

农民回答:“肯定影响,不过这蝗虫收入远远超过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虫,算起来就有3000块钱收入,而一亩地玉米才不到1000块。还是抓蝗虫来的值啊。”



蝗虫们一脸蒙圈,难道走错片场了吗?老祖宗的法子怎么不灵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扬威的,百姓不是磕头就是烧香,这次栽了大跟头,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时代变了啊!

蝗虫,俗称蚂蚱,富含蛋白质,营养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后,味道既香又脆,堪称人间美味,油炸蚂蚱成为大排档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点一盘油炸蚂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龙虾,再来一箱啤酒,吹着夏日的凉风,聊着幽默段子,别提多爽了!



这是现代,在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蝗灾之后,农民无粮可食,或四处讨饭,或卖儿卖女,成为流民。这些数以万计的流民,政府如果没有办法妥善处置,极易生变。

有史以来,数次爆发的农民起义,很多都因蝗灾而起。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

古人认为一切的灾祸皆因人而起,蝗灾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以惩罚无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祷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于是各地建起了许多蝗神庙,百姓争先祭拜。



如此说来,百姓视蝗虫为神虫,自是不敢食用蝗虫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亲口生嚼蝗虫,以示抗击蝗灾的决心。

唐玄宗时期也爆发了蝗灾,唐玄宗修德、祭拜、节欲等招数都用完了,还是无济于事。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宰相姚崇建议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引诱蝗虫,然后举火烧之。

唐玄宗采纳了建议,还下旨凡事灭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职。在全民皆兵的打击下,蝗灾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蝗虫能吃吗?能!这一点不是现代人发现的,恰恰就是古人发现的,试想一下,当饿极的时候,人们能吃观音土、能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虫为何不能吃?

蝗虫的肉质松软,味美如虾,由于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视为灾祸与毁灭的象征,但同时,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虫做食品的习惯,更别提以吃闻名的中国人了,中国拥有悠久的食用蝗虫历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虫可以吃,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饿死?是蝗虫不够吃吗?

还真是,人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在饥饿时,最需要补充的是糖类,比如富含淀粉的米饭等,而蝗虫富含蛋白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此外还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类较少,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

当然,蝗虫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质,糖类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饿不死,比如天天给你吃虾,你也能够撑很久一样,关键是蝗虫不够量

从食物链效率来看,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因为自然界的食物链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间,永远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最多不超过五个,再长基本等饿死。

原来的能量传递是从作物到人类,现在中间多了个蝗虫,能量损失骤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会更低。人类想要维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摄取的蝗虫质量,要远远超过原本需要摄取的作物质量。

要想人类存活,那就必须让蝗虫的总质量超过作物总质量,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蝗虫就是靠作物养活,减去能量损耗,蝗虫总质量肯定低于作物总质量,还是远远低于。

而且蝗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吃完庄稼就跑了,人们怎么将他们全部抓住?最多只能抓住部分,维持一段时间的需求。

也就是说,单靠吃蝗虫,人类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这种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灾祥志》有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如果能够靠吃蝗虫度过蝗灾,蝗灾也不成为“灾”了。


平沙趣说历史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民众对蝗灾的态度,认为是老天爷惩罚人们的恶行所降得灾害,是自己作孽造成的结果,不敢轻易捕杀,害怕带来更大的灾祸。

即使有些人以此为食,也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局,不能解决由蝗灾造成的长远灾难。

蝗虫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长时间储存。

蝗灾来临是极快且迅速的,造成的灾害是长远的,捕捉他们的数量不足以解决长时间的饥荒。

综上所述,古人由于愚昧而不会捕食蝗虫是一个原因,其次,即使捕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荒问题。


风正轻摇雨自飘


有部分是害怕,祭神去了。当然,即使吃了蝗虫也没用,不够。

——

古代信息传递和交通的速度相对于现代较慢,而蝗虫的移动速度很快,往往是蝗虫过境后才后知后觉,等众人前去捕捉时,蝗虫群也飞走得差不多了。所以古代不可能通过捕食蝗虫来防灾减灾。

——

在能量传递里。从植物储存的能量开始算,从进入人体为终点。中间的过度物种越多,能量损耗越大,传递效率大概在10%~20%之间。

以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的话,设植物储存的能量为1,那么原本人直接吃地里种出的粮食,最多能够获得0.2的能量,而蝗虫吃未成熟的粮食,蝗虫最多获得0.2的能量,人再吃蝗虫,人最多只能获得0.04的能量。【这也是食物链级别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的原因。】

无法吃到粮食而吃蝗虫的话。原本养活100人的量,经过蝗虫之口,吃蝗虫最多只能养活20人,还有至少80人的粮食缺口

——

而且蝗灾多发生于夏秋之际,粮食储存的能量多未达到顶端,蝗虫一过,夏天还可能补种,秋天就基本绝收。

至于蝗虫还会吃其他植物。蝗灾本身还多发于大旱之年,其他植物本身就产量少,再经过蝗灾,量更少。如果蝗灾一半吃其他植物,满打满算,人最多也只能获得0.08的能量,远远比不上吃粮食最多获得的能量

所以蝗灾在古代很难扑灭。只能在爆发前抑制蝗虫繁殖。和爆发后,从别的地区运粮过去补救。


黑眼历史观


蝗灾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就不详细说了,说一下为什么古人不知道吃蝗虫。

古人不吃蝗虫,不不不,人饿极的时候,不要说肉,不要说什么肉,哪怕草根树皮,观音土都吃,何况虫子呢。

哪怕是生吃呢,总比饿死好啊,但是重要的不是逮着蝗虫吃,就算吃,你能吃几顿,虫子吃完这片地里的庄稼就飞到其他地方去了,难度还要追着抓着吃吗?怎么追的上呢?

还有,蝗虫是会飞的啊,人可不会,随便你去抓,能抓多少,能吃几顿,吃到蝗虫飞走了,怎么办?庄稼也被虫子吃完了,以后吃什么,去哪找蝗虫吃?

蝗虫没那么好抓的,如果真的可以把蝗虫大部分抓完,那吃不吃它也无关紧要了,抓了大部分,剩下一点虫子,庄稼还可以保存下来一些。

所以,吃不吃蝗虫不主要,主要的是如何保护好庄稼,因为蝗虫不好抓,更不可能抓完,而保护好庄稼还是要抓蝗虫,这就是一个死循环,所以哪怕抓到的蝗虫可以让人饱餐几天,那以后没有庄稼的日子,依然还是要有无数人被饿死,这个在当时基本无解,只能寄希望于风调雨顺,家有存粮。


踏歌走马


答:古代闹蝗灾必定会死很多人,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普通家庭没有余粮。一旦地里的庄稼被蝗虫祸害,就意味着农民没有粮食可吃。

蝗虫的灾害从古至今都有。

蝗虫拥有成群活动、繁殖能力强、藏卵于地下很难根治,而且飞行能力强、能吃多种食物(基本上绿色植物都吃)。



而且蝗虫还有一个特点,它总是伴随这旱灾出现。蝗虫喜欢干旱,在我国古代只要旱灾严重必定伴随着蝗灾的到来。

试想当百姓们好不容易种下的庄稼,在大旱之后又遇到了成群结队的蝗虫;蝗虫所过之处所有的植物都被蝗虫清理干净。留给农民的只有光秃秃的土地。

家里没有余粮,土地上还在生长的庄稼又被蝗虫啃食殆尽;蝗虫虽然能吃,又能供人们吃多久呢?


现在我们交通发达,只要我们遇到困难八方都会支援。

可是古代交通不便,他们在受灾时很少遇到支助。于是他们迁徙,希望能靠着仅存的余粮跑到蝗虫涉及不到的地方。

在这个迁徙过程中有的人向南、有的人向被;有的人被收留为奴,有的人沦为乞丐。可是大部分人都饿死在了路上,真可谓是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当然古代也有明君,李世民就做的很好,在遇到蝗灾时他亲自跑到灾区去慰问。他甚至直接抓了一只蝗虫生吃。

在李世民的政策下,当时的人民死的相对少一些。

古代的蝗虫灾害和疫情,因为交通不便政策不明而导致尸横遍野,但是相对来说影响的范围较小。今天我们由于科学进步,交通发达当疫情发生时就会迅速的传播到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祖国后盾。

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我们应该相信疫情只是暂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