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语爸爸2011


中国太大,人口太多,统治者人数与民相比仅沙漠中的几粒沙子而已,因而帝王家族须防内重于防外,这就是秦未农民起义是揭杆造反,而不是拿武器暴动。

秦始皇没统一六国前,自国家仍用全民皆兵制,即家家都是兵,平时耕种,战时成兵。且自备武器武装及粮草,这在四川都邮井出土的文书上可见证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铸十八铜人,武器垄断及禁民众拥有武器开始,且延用至今没变没改。所以吴广陈胜造反用的是木棍的杆。

有火药后,火器武器出现,发展至宋朝已有炮与雷.火箭.手铳,元蒙用它跑马圈地于亚欧大陆上,并传入欧洲。

元灭宋朝后,12家连户用一把菜刀,且由蒙族一个人掌管此刀。禁武器于民间可见一斑。

铁不令民用就是可造武器,因石皮绳木的机械,入欧洲后成为铁制机器,从而开始先进于中国。并发掘出工业时代,中国沦为东亚病夫。现正追赶铁造机器的课时完成。

民不许有武器,而火药仍由民间生产,器用仍由民间造出,民无奈将火药用于烟花爆竹上,成为娱乐用项了,而欧洲则把手铳与弩机连接上成为枪,从而称霸世界至今的。

防内和外与和内侵外,可见效果不相同。只不过文人述成:保守与探索了。因而有了大航海及新大陆发现。

中国帝王防内和善外人,欧洲帝王和善内而侵袭外人。一念一差天地相差。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中西方根本性的观念问题。

中国坚持不使用火器,尤其在民间禁止火器,并不是军事这么简单

早期的火绳枪,相对弓箭可以说毫无优势,无论射程、射速、威力、可靠性甚至全天候作战能力,都远远不及。

但是,为什么西方坚持使用,但中国人却不用呢?

很简单,中国历任封建政府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适用于对内。

而火枪,恰恰是人民造反最好的武器。

火枪有千般不好,却有一样好,就是非常容易训练。

一个普通的弓箭手,一般要经过1年不间断的反复练习。一个优秀的弓箭手,至少需要3年年左右的训练时间,无法速成。

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弓箭手都被当做重要的军事物资。

那么,如果人民起义和政府对抗,弓箭手这一项就是政府的强项,也是杀手锏。因为政府豢养着大量职业军人弓箭手,人民则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允许民间火器肆虐,那就不得了了。

火枪最大的特点,就是易于训练。一个农民随便训练一二个月,也能用火枪开枪。

诚然,一二个农民火枪,并不是一二个政府弓箭手的对手。

但是,人民相对政府军总是有绝对数量优势,一二十个农民火枪手,打垮一二个政府弓箭手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禁止火器,最大的意义在于防止人民的反抗。


萨沙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没水准!

无论东西方,弓箭都与早期火器并存了相当长的时间。

比如英国就曾经在16世纪混用长弓与火绳枪。

特别是著名的在玫瑰战争中,面对射速和侵彻力都相当优秀的长弓,早期火器火门枪没有什么优势。玫瑰战争中火门枪手和长弓手并肩作战证明了火门枪的威力,但是也反映了火门枪自身的局限性。

只不过,16世纪是英国圈地运动愈演愈烈的时期。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成片的农田变成了牧场,传统的村落社区濒临崩溃。英国年轻人们聚集在教堂外拉弓练箭的景象也逐步减少以至消失。虽然都铎王朝王室和长弓协会极力维护长弓的存在,为长弓制定了各式各样的规章与条款,甚至于1569年立法制止长弓手换装火枪,但兵员的枯竭已无法逆转。

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1590年,长弓与火枪的支持者们进行了一次大辩论。辩论的结果仍然对长弓不利;而直到1595年颁布的《终止长弓法令》为长弓盖棺,这才宣告长弓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而在欧洲大陆上,弓弩与早期火器混用的情况也很多。

1443年的苏黎世州(canton of Zurich)的士兵花名册显示,2760名士兵中只有61人携带火门枪(2%)。与此相反,弩手的数量是473人(17%),另有635人携带长枪(23%),剩下的1591人(58%)携带长戟和斧头。

特别要说明的是,早期火器与弓之间没有多少替代关系存在。火器一开始取代的是弩在战场上的地位。

在15世纪,火门枪的广泛使用给弩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样威力强大,同样射速缓慢,弩和火门枪之间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激烈竞争。编年史中频繁地记载火门枪和弩在战场上被同时使用。有人推测正是火门枪的使用导致15世纪弩的拉力迅速增大。弩从使用脚踩踏环徒手上弦的踏张弩,变成了使用带有曲柄和绳钩的的绞盘上弦的绞盘钢弩(cranequin)。钢弩的侵彻力变强了,但是射速也变慢了。

与此同时,在一些地区,分装弹药和火绳枪枪机的出现却提高了火枪的装填速度。和弩相比,操作火枪和钢弩所需的训练都比较少,但是火枪的制造成本要低于钢弩。而且随着曲柄和绞盘的使用,钢弩的射速变慢,其射速优势相对于火门枪而言已不再明显,而威力方面钢弩也没有优势。因此在这场竞争中,火门枪节节胜利。15世纪后期的米兰军队和瑞士军队都开始用火门枪取代弩。但火门枪并没有彻底取代弩,西班牙和法国还在坚持使用弩,后者甚至一直把弩用到了16世纪。彻底将弩淘汰,还是要靠火绳枪来完成。


冷兵器研究所


这个问题是完全错误的,中国人也一直在使用火枪!不仅绿营大量装备火枪,即使八旗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火枪。不仅清盛期战功赫赫,清中后期也以比较科学的方法训练维持。

具体来讲,我们知道清前期在与明作战期间,在大炮火枪面前吃了不少苦头。因此在入关以前,就建立了非常强大的火炮、火枪部队,不仅为征服中原打下了基础,之后更在平定准噶尔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中,火炮火枪齐射的场景,尤为壮观:

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平定准噶尔以前,清代的火器水平蒸蒸日上,发展进度和近代欧洲相仿。因为乾隆取得十全武功以后,没有什么敌人可以打了,所以才渐渐松弛下来,甚至渐渐放弃了大炮火枪(濮培德,《中国西征》)。但其实,零星的史料也比明,即使乾隆后期以后,仍然注重火枪操演。

下图是伯克利加州大学藏善本,时间大体在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很可能是正红旗下的一位印房文书的工作手册。其中有一页讲日常的枪械操练,以及需要准备的各种火药、火绳。

大体,该旗需要操练的火枪兵有222人,其中抬枪40杆,排枪140杆。每个月必须要操练5次,每次每枪进行20次射击操演。此外,还要进行3次实弹射击,就是放上真的铅丸、烘药、火药,进行实弹射击。每次射击5发。换而言之,每月实弹射击15发,另加非实弹演练100次。文书尤其关注火药、火绳的消耗,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经常进行实弹射击演练。

从训练频度来说,承平时期应该还是不错的。以实弹射击与空弹射击相结合,其实也是现代许多军队的操练方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则是抬枪与排枪相结合的编队。抬枪需要2人操作,40杆抬枪需80人;排枪1人1杆,140杆枪就是140人;加上队长副队长,正好222人。抬枪的样子,大体就如下图所示,射程较远;清代兵书《治平胜算全书》认为,夜战时先放台枪,射出火球,就可以引发火烧,照亮目标。随后,或者排枪射击,或者步弓跟进,都可以有的放矢。进入19世纪以后,也可以承担相当的火力输出(见下下图)

(上图截取自《治平胜算全书》;下图:Ian Heath,Arimies of the 19th Century: China)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这222名火枪手和多少骑兵、其他军种编组。但以当时绿营的情况来看,主要作战部队都有相当数量的抬枪和排枪。主要步兵阵法中,火枪占到步兵的一半。

总之,说清代中国放弃了火枪,选择刀箭,这完全是错误的


在野武將


国人从上古时代就热衷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很少深究解决方案背后的科学,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无一不是为了解决技术上遇到的难题,所以一种有种看法,在中国无科学而只有科技。这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整体的趋利性,比如网上有个小故事,说的是在生产线上的空肥皂盒问题,中国人用了电风扇,而西方人研究了一大堆,通过复杂的技术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在讥讽西方人愚笨和一根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风扇只能解决肥皂盒,而西方深研的结果却可以无限复制扩大延伸。反过头来说,我们说到火枪和弓箭,在早期,中国人的确意识到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巨大利用价值,最早发明类似火枪的管状发射弹丸的武器我的印象是突出了火枪,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国的火器技术开始大规模落后世界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弓箭是仍然可以和当时的火枪抗衡的。在我们国人的看法是既然我们可以打得过,干嘛还要费时费力地去研究一种出力不讨好的新玩意,火枪的技术在西方两次质的飞跃,一次是火绳枪过度到燧发枪,一次是定装弹药以及后膛枪,我们都严重的错过了,这其实是全方面落后的一种终端表现,是我们在技术上追求实用主义缺的课


粗心粗心


有网友问: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这种说法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明军虽然火器不算先进,但是,一半以上也都是火器手。

清朝更是50-70%都是火器手,从明朝中期以来,我国古代军队就已经是火器手超过了弓箭手的数量。在雍正5年,内陆省份,平均1000名士兵,就有300名鸟枪手,在沿海省份,平均1000名士兵有400名鸟枪手。

到雍正10年,再次将鸟枪手增加到,平均1000名士兵,500杆鸟枪-600杆鸟枪,而弓箭手只有100名。也就是说,鸟枪手的数量是弓箭手的5-6倍。除非以外,还有100名炮兵。

也就是说清军在雍正时期,平均1000名士兵,包括500-600名鸟枪手,100名炮兵,100名弓箭手,其他200-300名士兵是保护火器手作用的藤牌手和长矛手。其中火器手是弓箭手的5-7倍。因此,根本不存在,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满清要求弓马骑射是因为,骑兵使用鸟枪不方面,骑兵使用骑射技艺更加适合战场需求。你让骑兵,在奔跑的马背上通过复杂的动作,装填和发射鸟枪,肯定是无法实现的。除非下马作战,或者只发射一次,就进入白刃战。

清朝要求弓马骑射,只针对,八旗马甲,不针对其他军兵种。其实就连八旗步兵都是鸟枪手居多了。比如广州驻防八旗军,一年打靶训练,需要6700斤火药和2500斤铅弹。

作战阵法叫威捷选锋阵,就是1500人一个阵列,其中60%鸟枪手,20%炮兵。阵列为鸟枪兵为6排,炮兵12门大炮在两翼和中间位置。

道光年间统计,这6100名八旗军,有鸟枪1700杆,洋枪1200杆,抬枪1100杆,合计4000支枪,弓箭才600副,全部配备给满州马甲。


深度军事


至于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火枪使用,在国内的说法都比较一致,基本是归于朱元璋。尤其是在朱元璋和元军的战斗中,已经大规模使用了火枪。

老朱家还是比较贼,一旦得了天下后,立马就再也绝口不提自己,是如何在火器上占便宜的,而是改为鼓吹朱元璋有天命,所以才对元军无往不胜。在老朱自己编纂的历史书中,也就基本不提火器的贡献。但还是偷偷在用。

比如燕王朱棣在攻打济南时候,已经把大炮都抬出来了,但是守城将领铁铉,居然在济南的城墙上,挂出他爹朱元璋的牌位。朱棣考虑再三, 没敢让大炮继续开火,就悻悻而归了。

接着,就到了戚继光那时候。

戚继光在南方抗倭的时候,就认为军队要大力发展火枪,可惜当时戚继光人微言轻,说了话也不管用。直到戚继光北上蓟辽的时期,因为得到了首辅张居正的全力支持,这时的戚继光,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于是在戚继光军中,一些部队的火枪装备比例,就已经非常的高,使用火器的士兵人数,甚至超过了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戚继光的离开,这种火器装备的趋势,很快就发生了巨变。

直接的原因居然是,从上到下,从文官和士兵们,大家都不满意火枪。

文官不满意还好理解些,作为文官嘛,一是在政治上要清算张居正,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同党,必须要批判。二是这些文官的军事观念实在落后,认为当时的军人就只该舞刀弄枪,不要整天去搞个破铁管子来放鞭炮。

那为什么基层士兵也反对火枪呢?这就必须要提到明代火枪的生产了。戚继光向上级要求装备火枪,朝廷也就安排了几个州县,召集些铁匠来做火枪,等生产任务完成了,交火枪给戚将军就行。至于怎么用,质量怎么样,戚继光自己看着办。

基层士兵对这些火枪的质量情况,那是再清楚不过了。枪的质量太差,枪的炸膛比例太高。所以士兵在火枪瞄准训练时候,因为有军官在场,还装模作样端枪瞄一下。到了要实弹射击时候,士兵个个都是单手持枪,在把脸撇开后,才敢去楼扳机,免得一下子就要炸掉自己半张脸。这样的武器,在士兵那里怎么会得好评。

再反观同时的欧洲,火枪也同样有炸膛问题。可就因为体制不同,再说欧洲地区也实在太落后了,单位还不提供武器,火枪兵要自己掏腰包买火枪。这些火枪兵,就开始要求铁匠们,务必把自己的火枪枪管,搞得特别的粗,整个火枪看起来就是个铁疙瘩,还

美其名曰重型火绳枪。也不管它丑不丑了,但是不会炸膛,管用!

也因为做火枪的铁匠明白,买家都是些个大头笔,所以无论炸膛的、还是太重的火枪,都不会好卖。这些乡下土鳖铁匠,为了一己私利,居然就把火枪越做越结实,越做越轻便,最后远超中国的水平。

当然了,中国人也是可以做出好火枪滴,例如乾隆皇帝的御用火枪,就做的非常好,只可惜产量太低,还有成本太高。

这样长时间以后,大家就拉出渐渐出差距了。


圆窗观点


当初期火枪被发明出来时,虽然在威力上强于弓箭,但是在效率上却远远逊色于弓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火枪发明之前,已经有了火器,也可以算作火枪的雏形吧,不过操作和火力都不尽人意,十分繁琐不说,而且威力小、射程短、操作难、并且容易发生事故。

等到了火绳枪的出现,才算出现真正的火枪,火绳枪在射程和威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依旧非常难以操作。

一杆火绳枪的操作从第一步到射出一颗弹珠,需要数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最好的枪手一分钟也只能发射2枪,但是如果是弓箭的话,一个熟练的弓箭手足以发射五支箭,而且还可以在马背上进行运动射击,但是火绳枪是很难再马背上完成发射的。

此外火绳枪的安全系数不高,那条特制的用来点燃火药的火绳,如果火星掉落很容易引爆士兵携带的黑火药。而且在潮湿、有风的环境下很难发射不说,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这东西跟条木棍子差不多,根本没法射击。最关键的是它不能适用于夜战,因为点燃后的火绳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士兵就变成了靶子。

这些问题让传统的中国士兵对此很厌恶,因此他们宁可用弓箭也不喜欢使用这玩意,虽然自元代到清朝都有专门的使用火器的部队,但是依旧是少数。加之生产火枪的费用高昂,很多时候还需要跟荷兰人等洋鬼子进口,以至于到了晚清时期,仍然很多士兵使用弓箭。但是却有个东方国家却对这玩意十分中意,那就是日本,日本战国时期,各地方大名对火枪这种高端货非常看好,特别是织田信长,对火枪简直喜爱的不行,长篠之战更是利用火枪打败武田家族。日本的火枪连戚继光都感觉奇妙,哀叹本国火器不如日本,更著书夸赞。

虽然东方人除了日本外都对火枪不看好,但是欧洲人却认为这玩意会超越弓箭,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欧洲军团抛弃了传统的冷兵器,而改用火枪,并且有了各种使用方式和阵型设计。反之远在东方的大清王朝对此不屑一顾,不但对新事物抵触,而且还进入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很快,大清王朝的腐朽就给自己带来了代价,欧洲人用火枪和火炮狠狠的教训了一下高傲的大清,因为只有暴力才是他们唯一能听得懂的语言!


大狮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火器在我国的大规模使用,并且形成固定的军事建置,是在明代。

《明史·兵志四·火器》用了较大篇幅来记明军的火器,它指出,明朝普遍使用火器,是从永乐朝开始的

明成祖朱棣平交阯,“得神机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神机炮就是火器,又称“神器”。以“神”来命名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足见明朝对它的重视,为此还在京军中增设了一支专门的火器兵部队,称为神机营

神机营是明朝精锐“三大营”之一。

(现在影视剧里经常能出现明军使用火器的镜头/皇帝不称朕)

神机火器很快在明朝北边要地得到广泛的布设,明宣宗对火器十分看重,他敕令说:

“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

为了防止火器技术外泄,明朝不准沿边立局自造(直到正统十四年方准各边自造),所有火器都有京师兵仗、军器二局造好了(由宦官监造),派宦官护送到边使用,火器手(称为“神机铳手”)也由宦官操练,这些宦官被称为“监枪太监”——所监之“枪”,是所谓“神枪”,也就是火器。

明代宦官专管火器,是一大特色(皇帝不称朕)。

明朝“慎惜火器”的政策,无疑限制了火器的发展。

由于明代中后期,京军的衰落,明军武力主要由地方军队组成,其战法及技战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如辽东的边军,就不擅长使用火器,而来自江南抗倭前线的南兵,则配备着各类火箭火炮,这在万历二十年开始的抗倭援朝战争中得到体现。重挫倭军的,主要是南兵。我见前面有人盛赞战国时代的日本大名,大量使用火器,却没有注意到,

明军尤其是直接对倭作战的江南明军,也是广泛使用火器的

(明军对火器还有一些创新性的研发/皇帝不称朕)

嘉靖以后,随着海禁渐宽,开始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火器,如嘉靖八年,造佛郎机砲(过去的“砲”都是石字旁),谓之“大将军”。封火炮为将军,不是明朝军队对火器重视的最好证明吗?万历中又仿造西洋巨炮,是为著名的红夷大炮。

明朝军队火器的种类及名色非常多(可参加《明史·兵志四·火器》的记载),如佛朗机炮、红夷大炮、鸟嘴铳(一种火枪)等,都是有名的利器。

明末崇祯年间,还经大学士徐光启奏请,用西洋人造炮,发各边镇使用,但因为将帅多不得人,虽有利器而不得其用。如明载:

“及流寇犯阙,三大营兵不战而溃,枪砲皆为贼有,反用以攻城。城上亦发砲击贼。时中官已多异志,皆空器贮药,取声震而已。”

所以说,战争中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人,而不是兵器。但“人”如果没问题,拥有先进武器的一方,必然占上风,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

清军在对明战争中吃了火器的大亏,所以起初也较为重视火器。但清朝统治者固执地认为,骑射(骑马射箭)是他们的民族传统和立国的根本,随着战事渐平,对火器的重视程度逐步下降。虽然在皇子教育中也会让他们试射火器,宫廷也收藏有不少新式鸟铳,但皇室把玩,毕竟不能代表一个国家军事水平的进化。

(清军与噶尔丹的战争,从现存图画中可见,双方都使用了火器,但战法还是中世纪的/皇帝不称朕)

当西方各国在17、18世纪后普遍使用火器的时候,清军仍然主要装备冷兵器,火器及火器兵种在军队中的占比反而下降。传统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清军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对手,是中亚地区的部族,双方都以骑射为主,战争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极为缺乏与外国的交流,不了解近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18世纪末以来)。在所有兵器种类中,火器是最需要技术交流的,进步也最快,而弓箭自发明几千年来,几乎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皇帝不称朕)

但对好东西,中国人不是瞎子,不会看不到。所以当鸦片战争后,国人看到洋人的船坚炮利后,马上开始引进和试制;特别是大规模的内战,促使了战争双方加快接受更加有效的杀敌武器,太平天国后期,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淮军等部队,都列装了大量新式火器。

至于直到清末,清兵仍以大刀长矛为主(但显然不是精锐,是多承担辅助性作用的兵力),这不单是个接受程度的问题,向近代军队的全面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它涉及到体制、国力、时局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须知,打仗时,冷兵器是最廉价的,刀砍坏了,补块铁,铁匠敲打几下,修好了还可以继续用;而热兵器(近代火器)却是非常花钱的,它使战争变得更加昂贵,近代贫弱的中国,哪里有足够的钱财使自己的军队快速现代化呢?(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这是个伪命题啊,谁说中国人就放弃了火枪的使用,而欧洲就一直在用呢?

火枪刚刚发明的时候也就是火门枪时代,那时候火门枪别说射程了,就是你站那不动,子弹都不一定打的中你。虽说一把火枪不行,但是一排火枪的威力还是很可观的。小时候玩过鞭炮的同学应该知道一种叫做冲天炮的连发小礼花炮,玩这个的时候必须口朝天,不能对着人,不然能伤到别人。火门枪跟这个原理一样,只要你会点火,就能杀人,那干嘛要去费打把功夫练弓箭呢?也就是这么个原因,当时世界上的几个帝国都很重视火枪的使用,从大明到帖木儿到德里苏丹国到奥斯曼到神罗,都是装备和改良了大量的火枪,反倒是日后非常依赖排枪方阵的英国法国此时一个用长弓,一个用劲弩。



我们说事物总是在发展的,火枪也是一样。火门枪用起来太不方便,那就发明个火绳枪。火绳枪发明的地方是意大利,这个时候的意大利公国林立,互相之间征伐不断。人口本来就不多,又得打仗,那远程输出方面训练弓箭手就太费事了,所以热亚那有了著名的热亚那弩手。但毕竟弩箭的成本太高,消耗多了国家支付不起,廉价的火枪地位也就受到了抬升。那为了方便使用,军工匠们就改啊改啊的发明了火绳枪。后来不断改进,这才成了欧洲流行的远程武器。但是光流行还是不够的,能不能大规模使用还得看国家的政策。在1550s,即便面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的火绳枪,英国的军人们依旧拒绝使用火枪,认为不如弓箭可靠。最后是伊丽莎白一世从大局考虑,强制性用法律禁止了部队中再出现弓箭才迫使英军装备火枪。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战事多在边境,规模也不大,难以推动武器革新,而且火枪和弓箭相互弥补的战术又非常适合对付蒙古人,因此不是我们不用火枪,而是处理现况够了,社会环境也难以出现新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