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第一次听到“耳朵眼炸糕”这个名字时,心里是生出了几分好奇的——什么人会这么无聊,把炸糕做成耳朵眼的样子,那得多费劲呐!而且有的地方话将耳洞称为“耳朵眼”,或许这炸糕是像耳洞那么小才出了名的?

后来才知道,我的猜测全都和事实不挨边,“耳朵眼炸糕”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与一条胡同有关。

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津门特产——耳朵眼炸糕

清朝光绪年间,在天津的北大关一带,经常会有一个人推着独轮车卖炸糕。这个人叫刘万春,炸糕是他在家炸好再推车出来叫卖的。时间久了,刘万春也攒了点钱,虽然不多,咬咬牙也够盘一个小小的门面房。

门面房是刘万春和外甥一起盘的,就在耳朵眼胡同口,面积虽不大,甥舅俩还是给店面挂上了“刘记”的招牌。

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旧时的耳朵眼胡同

有了固定的店面之后,刘万春的炸糕改成了现炸现卖,更加酥脆香软,生意变得红火起来。中国人是喜欢在名字上讨吉利的,因为炸糕的“糕”谐音“高”,为了讨个“步步登高”的好彩头,来买炸糕的人更多了,刘万春的炸糕远近闻名,顾客还亲切地称他为“炸糕刘”。

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店铺的取名都与形式有关,“张记”“李记”等店面数不胜数,“刘记”自然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为了将刘万春家与其他的“刘记”区分开来,人们便用他的店面所处的位置——耳朵眼胡同来称呼他做的炸糕,“耳朵眼炸糕”的叫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耳朵眼炸糕雕像

耳朵眼胡同的得名,是因为其空间狭小形似耳朵眼,还有人说是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究竟哪种说法更权威,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这条胡同的名字让刘万春家的炸糕变得更“有趣”了一些。

日伪时期,刘记的耳朵眼炸糕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树大招风,刘记被迫加入了当时的商会,挂上了“增盛成”的招牌。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用最初的名字“耳朵眼炸糕”来称呼刘记的糯米面炸糕。

天津有“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如今的炸糕店面招牌

时至今日,耳朵眼炸糕的做法或许有了改良,店面也变多变大了,顾客从一条小胡同周围的老百姓变成了全国人民,俨然成了天津的一张“美食名片”。始终不变的,还是顾客给取的名字——耳朵眼炸糕。

1997年,耳朵眼炸糕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