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家指的哪三大家?他們各自有著咋樣的文化和價值觀?

農娃行走鄉村


你家,我家,他家。你說你家好,我說我家好,他說他字好。[大笑]


小母指風水師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代表作是《道德經》,他的思想是主張天人各一,無為而治,提倡人於大自然的和諧,希望人們遵循天道真理。這種思想到今天人們還在學習、研究,併發揚光大。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代表作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他們的思想是宣揚仁、義、理、智、信,希望人們遵循三綱五常,為天道真理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這些思想到今天還在不自覺地束縛人們的思想言行。法家的代表人有韓非的、少正卯等,帶表作有《韓非子》等書,他們的思想是主張法制,提出一個國家,要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教育人們要有法制觀念,嚴格遵守。只有這樣,國家才會統一。秦始皇就是運用這個思想統一了中國。這個思想到今天還是適應的。人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受法律保護,又要履行法律義務。

除此之外墨家的思想也是很好的,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研究它,對人類的貢獻也是不可估量的。對於佛學思想,它也很教育人,我認為是外來文化,不是根生的。


漁樵之人W


回答:中國三大家指的是:儒、道、釋(佛)三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道、釋三家是華夏顯學,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猶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

儒家提倡“仁禮安邦”,

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佛家提倡“萬法皆空”的人生哲學,我們可以從中修煉正確的行為,良好的哲學,健康的心態。

一、儒家的文化和價值觀:

儒家的思想又稱儒學。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人物。由孔子創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有《論語》、《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從創立到現在大約有2500多年曆史。

儒家講的是中庸之道、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臣、子、妻必須絕對服從君、父、夫,同時,君、父、夫要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倡導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義利之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天下情懷: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廉恥、名節等。

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講究三綱五常,重視倫常關係。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當代把《弟子規》視為儒家的根本。

《弟子規》由清朝康熙年間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全冊原文360句,1080字,語言精練。對兒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規》灌輸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當代乃至今後時期對人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的文化和價值觀:

道家也稱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學派。道家與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種哲學思想。

道家的創始人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莊子等。

比較有影響的代表作有《道德經》、《太上感應篇》、《莊子》、《列子》等。創立到現在大約有2600多年曆史。

道家講的是清淨無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自然循環的規律。

其意義:

第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第二、道是自然而無為。

第三、道是無形而實存。

第四、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存。

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道家提倡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1、道法自然,無為自化。(自然)

2、寬廣包容,厚德載物。(大地)

3、陰柔慈愛,養育萬物。(母親)

4、復歸嬰兒,保持本真。(嬰兒)

5、上善若水,以柔克剛。(水性)

6、虛懷若谷,道衝不盈。(穀神)

7、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

8、大象無形,不繳不昧。(天象)

9、致需寧靜,歸根覆命。(虛空)

10、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德)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國家,一切順乎自然,對百姓採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無為為手段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逆天(這裡的天,指的就是客觀規律,大自然。)。道家的根本是《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強調“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該書認為天上、地上和人體內部都有錄人功德罪過,降福禍於人的神和鬼,也充分體現了人對鬼神權威的敬畏。

三、佛(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

佛家:強調自身修養,講的是超世。

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見,超脫輪迴,渡己渡人,成就佛果。創始人是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創立(主要由印度傳人)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曆史。

佛家講的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可成佛,超脫輪迴,成就佛果。

佛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勵人們行善、勿惡;忍耐、戒欲;生靈平等。

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覺”。自覺就是自我覺悟,通過自我覺悟最終達到解脫。

佛家禪語: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滿足是最好的財產,信賴是最佳的緣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佛:眾生平等,慈悲救世。

1、因緣而合:因緣而起,因緣而合。

2、中道圓融:中道正觀、不二法門。

3、明心見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見佛性。

4、平等慈悲:眾生平等,慈悲救世。

5、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來面目。

6、色空不二:色不異空,看破放下。

佛家的思想精髓:無緣大悲,同體大悲。即出世、也入世。入世,是為了挽救眾生(眾生是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則是救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沒有苦難、疾病、戰爭、貧富差別,不生不死,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佛教的表現:

第一、信三世。知生有所從來,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即信六道輪迴之說(即一為天道、二為人道、三為阿修羅道;四為畜生道、五為餓鬼道、六為地獄道。三善道,三惡道,共六道。)。

第三、信善惡報。即善惡定有果報,或報之自身體,或報之子孫,或報之來世。

佛家的根本是《十善業道經》。

要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方法就是修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慾、瞋恚(憤怒怨恨)、愚痴。離此十種惡業,就是修十種善業。

綜合概論:

1.儒家、道家、佛家的養生思想:

儒家講的是“敬”。

道家講的是“靜”。

佛家講的是“淨”。

2.從修為層次上,一個比一個層次高。

儒家的最高境界為“聖”人;

道家的最高境界為“真”人;

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3.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心靈之學,都主張內求。

4.學習傳統文化,要懂得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5.學習傳統文化,要把落實《弟子規》作為傳統文化根本中的根本。

儒、道、佛學說為中國文化之國粹命脈,其根本核心是:

倡導善良,尊重天體自然,傳播改造世界,增進人類文明的理論,讓人們在社會實踐生活中,遵守規律,平等進取,使世間生活更和諧美好。

儒、道、佛學說各成體系,博大精深;三家學說並不對立,好學者如能融會貫通,兼容並取,就更能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不喜勿噴哦😊




跋涉者蘭州


中國三大家是指:一、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氏家族——父親班彪,兒子班固、班超,女兒班昭。

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在父親的影響下研究史學。居喪在家時,著手整理父親的《史記後傳》,並開始撰寫《漢書》,班固沒有完成《漢書》的全部,於是漢和帝詔班固之妹班昭來續寫尚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

班昭是第一位提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婦道三從四德的中國歷史上的女性。

班超出使西域:史學家班彪的次子、班固的弟弟,是東漢傑出的外交家。他經營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的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建安三曹:是指漢末建安時期曹氏家族三父子,父親曹操,兒子曹丕、曹植。

父親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開創了建安文學新風氣、風骨的先河。

曹丕擅長詩文、辭賦,代表作《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曹植是“建安文學”中最高的成就。《詩品》稱之為“建安之傑”,其代表作《白馬篇》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社會理想和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還有代表作《雜詩》、《贈白馬王彪》、《與吳季重書》、《箜篌引》、《七哀詩》等。曹植的《詩品》被鍾嶸稱為:“骨氣奇高、詩採華茂”。《洛神賦》表現出了曹植散文和辭賦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文人,把文人五言詩推到了一個前所未的高峰,他的五言詩作品是我國五言詩成熟的標誌。

三、三蘇:是指北宋蘇氏家族三父子。

父親蘇洵,兒子蘇試、蘇轍。

父親蘇洵是北宋散文家。

蘇試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蘇試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他的詞意境深遠,豪邁奔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對後世影響很大。

蘇試的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試還開創了湖州畫派,並且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

蘇試擅長寫議論文,他早年寫的史論富有啟發性,見解新穎而深刻,有較濃的縱橫家的習氣。

蘇試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全才。

蘇轍:是北宋較著名的散文家。

蘇試22歲時與弟弟蘇轍高中同榜進士,深得歐陽修賞識。“三蘇”之名,震動京師。

綜述以上三氏家庭:三班、三曹、三蘇,均在中國政治史、史學史、更為突出重要、重大的文學史、文化史等都作出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和成就。


袁聰


中國三大家自古以來分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文化是一種進取文化,它講究的做人標準是;仁,義,禮,智,信。它追求的人生觀是:積極進取,建功立業。它們也有著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價值觀:在創造物質財富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儒家的哲學傾向是入世哲學

物質糧食對精神糧食的比喻:主食,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是種規律文化,它也有自己的做人標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它的人生觀是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世界觀: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他的價值觀: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社會

它的哲學傾向於出世哲學

用物質糧食對精神糧食的比喻就是:副食,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是種奉獻文化,做人標準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人在觀: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世界觀: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造地獄

價值觀: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哲學傾向: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農娃行走鄉村


我現在不大關心中國三大家四大家了,我是老中共黨人,關心的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其中就有印度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孔子、荀子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家(毛澤東思想實踐家),只有這三大家變為中國人的終身科學信仰,那麼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魯卡爾


儒家,道家,法家。

很多人都說有佛家,但是佛家是漢朝傳入中國的,不算本土產物。

儒家,是幾千年來中國人賴以生存的行為規範和道德體系的標準。

道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清靜無為。

漢朝的蕭規曹隨,還有現代提倡的和諧社會都有道家的內核。

法家,講究法制公平,是法制社會的核心要義。


陽明山下青藤狗


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是哲學,每種文化都體現在這種文化的具體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而每種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又體現在每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因此有些學者把“文化”定義為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傳統文化”簡單地說就是在農業社會基礎之上產生的文化;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農業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文化。

今天我主要講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狀況。第三、概要地介紹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三個部分——儒道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曾被亞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產生的文明”。所謂“軸心時代”就是公元前,世紀到公元前,世紀,先秦子學就產生在這個軸心時代中。與此同時,世界也曾產生過這樣的文明,如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巴比倫文明,這些文明對世界的發展都產生過重大作用。但這四大文明的歷史命運是迥異的。隨著古羅馬帝國的滅亡,希臘文明在歐洲大地暫時湮滅了,其文化被保存在阿拉伯國家。巴比倫文明也是盛極一時,最後終絕了。印度文明的主要標誌佛教在公元前6世紀由釋伽牟尼在古印度創立,但它的壯大、發展則在中國。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我國,隨著佛教與本土文化(主要指儒道)的對立、衝突、融合,最後產生了宋明理學。中華文明產生之後,在中華大地上從未間斷過。先秦子學儒、墨、道、法等,除了墨家在漢以後一段時間內斷絕外,一直對中國的政治、教育、文學以及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社會中已經處在“無子無孫”的狀態。而一種文化、一種哲學是提供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人失去了精神家園,喪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就會出現焦慮、彷徨、不安。這是一種“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內不在己”的“無處狀態”——即不知道終極的追求和關懷;沒有現實的關注;把自己作為完全獨立的絕緣的個體;喪失本我和求真的狀態。處在這樣的“無處狀態”中是最可怕的。希伯來文化由於對上帝的敬畏感而產生了許多宗教和神學思想;希臘文化是通過對自然、世界原始事蹟的探索來顯示人的本質而後獲得自由;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則是起於對人生的憂患,這種憂患並不是基於對人生疾苦的憂患和擔憂,而是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見不善不改”的憂患。張橫渠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中最關鍵的是“為往聖繼絕學”。我們當代知識分子應該有一種對文化、對道德的熱忱追求和熱愛,應該繼往聖之絕學。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道佛。首先是儒家,“不知儒家,不能入世”。

1/3頁

“入世”就是“經世”、“濟世”,凸顯的是一種有為的精神,體現“現實”的特點。所以儒家的特徵就是“入世、有為、現實”。“入世”,即關注人生和社會,這就是中國哲學最大的特色之所在。儒家關注生命的進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它重人事輕鬼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的精神境界體現在《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生命層次的揭示就如孟子所言的“惻隱、羞恥、辭讓、是非之心”。

儒家的現實關懷,就在於對人的生命層次做了準確的解釋。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有兩種:生存和生活。生存的方式,就是人的自然的物質需求;生活方式,就是人對意義與價值世界的追求。孟子曾說“人異於動物之幾希,”為什麼古人這麼擔憂,就因為人一不小心就會把人之為人的那個東西丟掉了,那樣就跟禽獸差不多了。其實每個人身上有兩個“頻道”:右邊的頻道控制生存方式;左邊的控制生活方式。但現代人整天開啟他右邊的頻道,很少開啟左邊的,有的人到死也不知道人生還有光明的一面。

儒家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追求人與人、社會、自然的“和諧”關係。子曰:“仁者愛人也”。如何愛呢,“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中國古人把它稱之為金律,包括兩層意思:“自強不息”和“善為人母”,即“成己成人”。這是儒家的精髓。同時儒家也規定了最基本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恕”,這是“一言可以行之者”的,1992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上就把它作為全球倫理的金規則。因為儒家的“恕”有它獨特的情懷:“民胞物與”、“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合一”。

儒家強調剛勁有為,強調奮鬥。但人在奮鬥過程中會遇到挫折,這時就需要智慧。這種智慧就是道家文化。古人云:不知道家,不能出世。它凸顯的是道家“無為”的精神,體現了“超現實”特徵。道家的思想還在於鮮明的批判精神:對社會文明進程中人性本真喪失的批判,即“歷史發展的二律背反”——文明進步了,生產力提高了,但代價也很慘重。《老子》認為:“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止,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食稅”、“有為——制定規章制度”都是強為、亂為,這是違揹人性的。《莊子》批判統治者“朝聖出,田剩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之道,非道也。”文明的社會應該是“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而現實的人道卻“損不足而補有餘”。這是極大的不公,所以道家要極力抨擊。

道家認為人的不自由就在於“物役”“情累”“心滯”“意染”——被外在的物慾所奴役;被情感所負累;整個意識被汙染。道家最痛絕的是這些東西。

道家對中國人的生死的體悟也是非常深刻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從自然界中來,到自然界中去,這是自然之大化。道家認為生死有三個境界:“重生輕死”;“生生死死”;“不生不死”。

道家的“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子的“自然”不是指“日月星辰、列星隨旋,陰陽大化,風雨博施”的自然界,而是指“天成天就”的本來狀態,不管是人還是自然都是天成天就。

2/3頁

“佛教”的特徵:“空”,即不真實有、假有。釋迦牟尼提出“因緣和合”——世界萬物都是眾多原因和條件構成的。這個“因緣和合”指內在的原因和外在的條件謂之緣。世界萬物都是由眾多縱橫交錯的原因所構成,離開原因和條件就沒有獨立的存在。所以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令:諸形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構成的條件是時刻變化的,所以要諸形無常的。“諸法無我”就是沒有一個絕緣的實體存在。世界萬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條件而產生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但是人們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產生很多煩惱。

最常見的煩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無取。這並不是說佛教是消極的悲觀,佛陀的本懷是“以苦得樂”。如何“以苦得樂”,佛教提出了許多法則,如“三學”、“五戒”、“六度”。“三學”就是:戒、定、慧。佛教的“戒”是對人生最容易犯的毛病開出的藥方。人生有三大毛病:第一、容易做錯事。於是佛教制定了許多戒律,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這些戒律具有普遍的倫理意義。第二毛病——人心散亂,不能集中,所以佛教提出“禪定”。人生的第三毛病就是人的“無名”,所以佛教要提出“般若之智”。“般若之智”就是“無分之智”,如不二法門、平等、忍辱。“六度”指:十戒、禪定、般若、佈施、忍辱、精進。佛教的“佈施”,不是“財物佈施”,而是“法佈施”——把道理、思想無功利地無條件地傳播給大家,使人人都能明鑑自己的本性;最高的是“無為佈施”——給你勇氣。“忍辱”是對恥辱的忍耐。“精進”是專精和進步。這裡可以看到佛教要人們要向更高的境界去提升。

所謂“佛”就是人之本性超越的無分別圓滿的一種存在。怎麼成佛,“當下即是”——明白“因緣和合”的道理,你就能成佛;只要明心就是佛,佛並不是在遙遠的他鄉、彼岸,而就在你心中,心外無處可求。

儒道佛三家文化從各自的方面對中國人的生命、生活方式發生重大影響,其終極就是尋求符合人性的最本質的存在。按照這種文化生活的人就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存在。

最後我用佛教的語言來結束今天的演講——“境由心起”。“境”是外境,靠人的心、意念、主觀去轉換。這種主觀與主體緊密聯繫,是一個意義與價值的存在;這個意義與價值的世界是由人心去創造、顯現。一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價值與意義的世界也是正確的。但是處於相同的境遇、相同的狀況,不同素養的人、不同心境的人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誠如孔子所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見“心境”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必須繼往聖絕學,提高精神境界,昇華生命層次。


地道農民魯班傳藝之人


中國傳統文化三大家,應該是道家,儒家和法家。道家,主張尊道貴德,追根溯源,明白天地人及大道這四大的相互關係,從而,修大德,開大慧,得大道,在宇宙天地之間,能做一個自由自在,頂天立地的聖人。儒家,強調的是人倫道德,主要是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七德,使人人有道德,守秩序,做個文明人。法家,強調以法治國,人人有法可依。

不少人,主張三大家是儒釋道,這是從宗教信仰上講的,對全社會沒有普適性。


蘭州易道王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簡直是百花齊放,文化的發展一浪接著一浪,從大到治理國家到小到生活瑣事無不飽含在裡面,而最著名,影響最深的三大家分別是:道家,儒家,佛家。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儒學文化、道學文化、佛學文化三者融合在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三者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

儒家學說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創立的學術派別,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儒家的特徵是宗師孔子,尊奉六經,崇尚禮樂仁義,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教”,重視倫理道德等。儒家學說一度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此後至清末一直佔據中國統治思想地位。二千多年來,歷代儒者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又有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之流變。在漫長的歷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幹,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學派,道家之名,始見於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稱為道家)。老子是公認的道家創始人,他提倡以“道”為宇宙萬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萬物產生於道而又復歸於道。道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發揚人原有的樸素的自然本性,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躁進,提出“無為而治”和柔弱勝剛強等策略;嚮往回覆“純樸”的至德之世。道家文化是僅次於儒家的重要學派,對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漢初,文、景兩帝尊崇黃老道家,休養生息,成“文景之治”。道家學說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納,其思想多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傳承。道家思想包含較多的樸素辯證法,對中華文化尤其是美學思想產生過十分深刻的影響。

佛教以“佛”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為基本特徵,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在公元67年,傳入中國後其流傳。佛家學說講出世,強調萬物皆空,排除煩惱,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成為過去中國知識分子的修行處世之道。中國佛教學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歲月,在中國封建社會各階層中曾有過廣泛影響,對中國人的思想、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