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客家万人村落,众多宗祠建筑被列入“国保”单位


福建古客家万人村落,众多宗祠建筑被列入“国保”单位


中国特有的宗祠文化,源远流长,但在明朝以前只有王公贵族可立家庙,明朝皇帝因宗庙有助于风化而下令平民百姓亦可立宗庙,从此之后,宗庙建筑成为滥觞,在南方尤甚。

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境内,有一处优美的村落,潺潺溪水从村头流过街头巷尾,迤逦而去,直入汀江。因两岸芷草丰茂,人们因地制宜,从此村落有了一个优美的名字——芷溪。

邱、黄、杨、华是芷溪聚居的四大姓,做为客家人,他们因种种原因迁徙至此,生生不息,经过数百年的繁衍,芷溪已经成为中国少有的万人大村落,早在2002年,便被福建省列入历史文化名村。

客家人极重视“敬天法祖”,在无数的朝代更迭中,漫长的历史迁徙里,客家人形成了“慎终追远”、“敦宗睦族”等观念。在芷溪村中流传着一句话,“敬神不如敬祖”,祖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本源,如同草木的根基,时刻不忘祖宗开创的基业,不辱没先人的遗风,成为众多客家人的人生信条,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古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福建古客家万人村落,众多宗祠建筑被列入“国保”单位


雍正皇帝曾经亲自颁布《圣谕广训》,其中以“笃宗族以昭雍睦”为名,写到“立家庙以荐烝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这四句足以用来概括中国的宗祠、宗族文化。在古代交通不便、生产力落后、盗匪横行之时,宗族聚居无疑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办法,通过血缘关系产生凝聚力,应对村落所面临的困境、危险,无疑是一种精诚合作、团结友善的道德体现。

芷溪在明清时期,曾是商业重镇,本地商人通过闽西产的烟草、木材、纸料、米酒等物资,顺流而下,足迹遍布全国,通过商业累积起来的巨大财富,又经由这一条溪水进入村庄,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宗祠、民居,精美的雕刻、冲天的檐角,就这样在溪水两岸拔地而起。

据不完整统计,芷溪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高达两百多幢,其中光祭拜祖先的宗祠就有74座,古民居139座,这么丰富宝贵的古建筑遗产,汇聚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全中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在客家文化中,纪念肇基之祖的建筑称之为“家庙”,后裔分支所建的称之为“祠”,还有祠居合一的称之为“居”、“堂”,直到今天,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仍然住着许多人家。


福建古客家万人村落,众多宗祠建筑被列入“国保”单位


客家建筑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土楼、围龙屋、九厅十八井为客家人三大建筑形式。芷溪因拥有着众多规制完整的“九厅十八井”形式建筑,被誉为“客家大宅门”。宗祠建筑中尤以澄川公祠、黄氏家庙、翠畴公祠最具典型。

古朴壮丽的石质门楼,雕刻精美的窗花梁柱,屋脊上令人目不暇接的瑞兽,以及富含文字韵味、家学渊源的楹联、牌坊,处处透着“忠孝礼义”的历史故事彩绘壁画,仿佛带着人们走入数百年前的时光里,缅怀先辈创业之艰辛、道德之遗流。

2019年10月,芷溪宗祠建筑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式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