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農村老人說“冬至宜雨不宜晴”,冬至下雨有啥說法嗎?

新大風歌


這個問題,我來說下,冬至下雨或者下雪的話有兩個好處。

第一:可以給小麥補充水分,讓小麥的根長的穩一些,小麥杆結實,風吹不易倒,來年有個好收成,這也是俺們農民關心的大事。

第二:冬至下雨,一般過年就不會下雨,大晴天,走親訪友也方便,這是全國人民都喜歡的事




贛榆老樊


今天剛和家裡的老輩人在一起說這個冬至下雨的問題,當時我們村的老輩人說冬至下雨好,因為現在我們當地的農田裡種植的都是小麥,由於從種植小麥之後一直沒有下過雨和雪,所以現在地裡的小麥出現了乾旱的現象,因此在冬至如果下雨的話,可以給正在處於乾旱的小麥進行解渴,但是這位長輩還說冬至如果下雨對於過年也是有很多好處的,那麼今天我就把這位老年人所說的好處在這裡進行講解。

其實這句話是老一輩人在以前沒有天氣預報的時候,根據自己多年的生活經驗進行總結而來的,也就是說如果在冬至的時候或者是冬至前後如果下雨的話,那麼對於人們來說是一件好事,除了剛才咱們講到的可以緩解乾旱以外,而且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冬至下雨之後,在過年也就是春節期間就會是晴天。

要知道過年期間大家都會去走親戚,因此如果雨天走親戚的話就會影響咱們得正常出行,那麼如果是晴天的話在過年期間我們可以不用擔心天氣的變化,因此才會說“冬至宜雨不宜晴”,但是話又說回來現在的咱們的科學發展的很快,因此現在瞭解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天氣預報。


可以提前知曉未來一些天的天氣變化情況如何,但是問題中的老話也是經驗總結,所以說這句話還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現在我們當地在冬至前後已經連著下了兩天的雨水,所以按照這句俗語來講在過年期間就不會出現陰雨天氣了。


紀錄鄉土


馬上就要到冬至節氣了,今年冬至這天是冬月二十七,後天就是冬至,冬至節氣一直是我們農村比較重視的節氣,關鍵是這一天的天氣如何關係到整個冬天,在農村冬至雖不比過年那麼隆重,但有的地方也是當做小年來過的,老人們說“冬至宜雨不宜晴”,有什麼說法呢?



在很多農村人眼裡,覺得冬至這天最好是陰天雨雪,不要晴空萬里的,這裡所說的“宜雨不宜晴”並不是簡單的指下雨,雨雪天氣包括雨夾雪,甚至是陰天,都算是“雨”,因為只要不是晴天,那麼過年那幾天就會是好好的晴天。所以說冬至的時候天氣惡劣點不要緊,只要過年那幾天不下雨下雪的就好了,方便外出,每年過年的時候都要走親戚出門,天好路就好,開車出行也安全,如果大雪紛飛的出行就很不方便,下的再大一些車站連車都不發,哪都去不了。



在農村,跟這句“冬至宜雨不宜晴”差不多的還有一句話,“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意思是說冬至這天如果不下雨的話,過年的時候就會下雨,但如果冬至這天下雨了過年的時候就會是大晴天,所以大家寧願這幾天下雨下雪,也不希望過年的時候下。

今年的天兒還真是挺怪的,大冬天不下雪確實是愛下雨,昨天我們煙臺這裡下雪了,不過有點像雨夾雪,並不是鵝毛般的大雪,下到身上瞬間化成雪水,到底是沒下一場正經的大雪,而且這晚上剛過,今天上午就又是大晴天了,馬上還有兩天就冬至了,照目前這個狀況來看,下雨下雪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可是從天氣預報來看,周天報道的有雨,那就符合“宜雨不宜晴”的願望了。



其實我倒覺得,冬天就該有個冬天的樣子,冬日下雪夏天下雨,冬冷夏熱,是一年四季該有的樣子,如果亂了套對農業種植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冬天如果再不下雪,我們北方人也該像南方人那樣,看見雪激動的說不出話來了。


一品小十六


時間過得飛快,還有三天就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冬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在這一天不僅白天的光照時間是一年之中最少的時候,也是數九寒冬的開始。因為冬至節氣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俗語是根據冬至時的天氣推測未來的天氣變化,比如俗語“冬至宜雨不宜晴”,那麼為何冬至下雨是好事呢?有什麼說法呢?

在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從冬至過後,太陽直射的位置會慢慢向北移動,所以在這一天中,不僅太陽的高度最小,白天光照的時間也最短。從冬至過後,太陽的高度會慢慢增大,白天光照的時間也會漸漸增多,但是氣溫並不會因為光照時間增長而上升,因為在冬至後每天散發的熱量比儲存的熱量還要多,所以從冬至後,氣溫反而會下降。所以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從冬至開始,進入到數九寒冬。

之所以在農村會有“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是因為在冬至這一天,氣溫會變得越來越冷,氣溫下降的最明顯標誌就是降水或大風天氣,如果在冬至這一天仍然是豔陽高照,並且在未來幾天中,氣溫也沒有明顯下降的跡象,那麼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氣溫不僅不會下降,反而還會上升,所以如果在冬至這一天是晴天的話,那麼今年是暖冬的可能性會很大。

如果在冬至這一天是有降雪或大風降溫天氣的話,氣溫不僅在冬至這一天會下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氣溫並不會有上升的跡象,因為在冬至後我國很多地區會進入到數九寒冬,氣溫下降後即便是天氣轉晴,但是要想回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天氣變冷的同時,降雨降雪天氣也會變得頻繁,所以農民都希望在冬至這一天能降雪或陰天降溫。

農民之所以希望在冬至這一天會降雪而不喜歡晴天,是因為冬天是暖冬時,會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影響。暖冬意味著冬天降雪少,天氣不太冷,容易使農作物在返青時會因為乾旱而返青困難影響生長,潛伏在地下的害蟲病菌還會因為天氣太暖和而凍不死,第二年出現病蟲害的可能性會很大。如果冬天是暖冬的話,第二年春天發生倒春寒的幾率也會加大。倒春寒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去年我國很多地區在開春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倒春寒影響,導致很多果樹被凍死凍害,果樹的產量也大大下降。

農村關於節氣的俗語有很強的地域性,並不適合全國所有地區。你們那裡有“冬至宜雨不宜晴”嗎?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悠悠鄉村路


記得聽奶奶說冬至下雨有很多其中“冬至下雨,過年基本都是晴天”的說法最為普遍。意思是說冬至如果下雨,那麼春節的時候,一般都是晴天。還有一種不同的說法,“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意思是說冬至如果下毛毛細雨,那麼來年夏至期間下大雨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農村真姐


提主可能是南方人吧?所以把冬至說成宜雨不宜晴,正規的說法是冬至宜雪不宜晴。

這是老輩人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全部概括了冬至至春節的天氣變化。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相當準的。冬至宜雪不宜晴就是說,冬至那天只要下雪對來年糧食的豐收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雪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減少土壤熱量的外傳,能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受雪層越冬保護的莊稼可安全越冬。雪水滲入土壞就等於施了一次氮肥。瑞雪兆豐年這句話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西南現在冬天很少下雪,有時冬至那天大小會下場雪。雪後第二天都會放晴出幾天太陽。所以每到冬至大家都盼望著下雪。但進入冬至後,也就進入數九寒天了。很多人就窩在家裡打打麻將喝喝小酒。因此,只要冬至下雪,春節準是個好天氣,大家能開開心心過個年。


於是4299


我想先反對一下提問者的問題,冬天不下雪反而下雨,是不是有些不對勁?冬至就進入了數九寒天的日子,怎麼總期盼著下冬雨?本應該是大雪滿天飄的季節,為什麼不是下雪而是下雨?這個問題可能是針對南方的氣候,我們北方不應該是下雨,就應該來一場痛痛快快的大雪覆蓋大地。


小雪沒見雪,大雪還是沒下雪,馬上又是冬至了,難道老天今年冬天就是不肯飄雪了嗎?不會的,昨天晚上,老天終於耐不住寂寞,還是洋洋灑灑的飄了一點兒雪花。雖然小雪下的不大,但足以令久不見雪的人們高興,很快我就發現有很多人發了朋友圈,都在興高采烈地喊著下雪了下雪了。提問者說的這句冬至易雨不易晴,作為北方人,我想改一個字,冬至易雪不易晴。冬至的雪,或許對南方人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但是對北方的農作物用處太大了,地裡的麥子就等著雪覆蓋了。


冬至的雪在我們這裡有很多講究,有人說冬至雪年必晴,是說冬至當天下了雪,春節期間一定會是豔陽天。還有一句,冬至晴年必陰,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天氣晴朗,那麼春節的時候就一定會雨雪交加。如果可以按照個人的喜好選擇,我希望冬至這一天和春節的時候都是大雪漫天,那個樣子才像北方的冬天,才有北方冬天的味道。最主要的是雪下的多了,對北方的小麥生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為明年小麥的豐收打了基礎。

我不想說冬至下雨有什麼說法,我只想解釋一下,冬至下雪,在我們北方有什麼說法。冬至是數九以後的第一天,第一天是晴天還是下雪,關係到接下來的九個九的天氣情況。我們當地人說,從冬至開始,一九的九天,分別關聯著接下來的九個九,也就是說,第一天代表一九,第二天代表二九,以此類推。如果冬至第一天下了雪,就代表著一九這幾天會有連綿不斷的雪天氣。反過來,如果冬至這一天是晴天的話,那麼一九這幾天就有可能一直晴天不下雪。

所以,我們當地人特別在意冬至這天的天氣情況,也非常希望冬至這天能夠下雪,也可以說冬至這一天,關係到整個九九八十一天的天氣情況。冬至的雪,對北方的農業至關重要,只有冬至下了雪,才預示著今年冬天有可能下雪,不然希望很渺茫。北方滿山遍野的麥苗,都等著冬天的大雪滋潤生長。


靈子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歷史淵源節氣劃分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所以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

傳統節日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節日習俗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一天並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古人認為冬至為“陰陽”相爭之日,是預測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時機,甚至可占卜來年的人間禍福。民間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往後的天氣。有著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節日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說也是“時年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餈、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北方普遍吃水餃,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江南米飯。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江蘇蘇州釀酒。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潮汕、閩南地區的湯圓。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覆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保健養身針灸通穴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燻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衝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溼,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養生

中醫認為: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症狀。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那麼,冬季女性該如何養生呢?

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週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湘妹阿奇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馬上就快到了。冬至那天的習俗是吃羊肉、吃餃子,人們活動範圍也比較大,因為要外出買羊肉、買餡料等,所以很多人都比較關心冬至的天氣。並且,人們關心冬至那天的天氣,不僅僅是關係到當天天氣情況,還關係到未來的過年天氣呢!農村老人常說道:“冬至宜雨不宜晴”,為什麼呢?



“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是何來歷?

我國廣大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叫“冬至有雨過年晴”和“冬至天晴過年雨”的說法。這種說法具有普遍性,在我足跡踏遍的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土地上,很多地方都能聽到這種說法,意思都一樣,只是可能說法稍有不同而已。比如這句話“冬至下雨不用愁,過年給你好氣候!”。

至於這句話的來歷,我查遍了相關資料,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是個人感覺這句話來源於中原地帶的可能性極大。第一,中原地帶是文化起源之地;第二,中原地帶是人類文明發源之地;第三,中原地帶是糧農作物原生之地。在古人農耕為本,注重天氣的情況下,有關天氣的每一天他們都很重視,並且記錄,一年年一天天的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有些經驗,直至今天仍具重要的意義,並且準確率令人驚歎!當然,對於現代意義來說得另當別論,因為現代社會是科技社會。



“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有何含義?

古人們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得到生產、生活中各種經驗,關於天氣的就很多。這句“冬至宜雨不宜晴”說的什麼意思,有何意義?它是本意是說,冬至這天最好是下雨,不要天晴的狀況出現。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有什麼深意嗎?這就是提到前面說的古人生產生活經驗,他們通過很多年的觀察總結,每當冬至這天晴朗時,過年就會下雨;每當冬至這天下雨時,過年就會天晴。可能在長期觀察中大致是準確的,於是便被流傳開來。

這句話在各地有著不同的版本,比如湖北說“晴冬至,年必雨”;安徽說“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山東說“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雖然說法眾多,但都指向冬至與過年時天氣的相反性。即冬至下雨,過年必天晴;冬至天晴,過年必下雨。而過年是從古至今男女老少都很重視的,都希望過年那天能天晴,人們都可以盡情玩耍,過年玩個夠。如果天氣下雨的話,那是諸多不便的。因此,才有“冬至宜雨不宜晴”之說,擔心冬至天晴帶來過年下雨。



“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說法,是否準確?

這,恐怕現代百姓沒有幾人做過統計。但是各地的很多氣象部門曾做過統計,據說有一定的準確性,但不是百分之百,有冬至下雨過年下雨的,有冬至天晴過年天晴的,但大體是冬至下雨過年晴的。不過,近些年過年天晴的情況越來越多。無論冬至那天是什麼情況,但是新年第一天的晴天日子是越來越多。不知道這是不是天氣異常的原因?或是地球變暖的原因?總之一句話,感覺這句話在現代環境中,準確率是越來越低了。

我們老家貴州遵義過年的習俗是,正月初一吃早飯後,要去山上給祖墳拜年,就是帶著香、紙、燭去給祖墳燒紙、點燭、燃香、放鞭炮,告知逝去的老人,新一年又開始了,後人們一直記著他們的恩情,一直祭奠他們。在我印象中,這些年的正月初一是晴多雨少,但冬至卻是有雨有晴的。這說明,第一,古時的老話不一定適合於當今,第二,古時老話自身的準確性也不一定準確率高。很多時候,我們可把它當作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話題,但不別在準確率上當真。



總結:老人常說的“冬至宜雨不宜晴”,是古時老人們的生產、生活之總結,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傳承意義,主要就是想通過冬至天氣情況來預測過年時的天氣,讓大家在一年一次的重要節日中做好準備,從容過年,愉愉快快度過傳統佳節。但是對天氣預防的準確率來說,大家只能作參考,不別太在意其準確性的高低。


種植天地


1.

今天已經12月20日,後天就是今年的冬至節氣,而冬至自古以來就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氣,老輩人常說的“四立四至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開啟,也代表了太陽從這一天後就開始逐漸向北移動。所以冬至這天我們那裡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人們吃餃子,祭奠祖先,祈求平安等。

而冬至這天通常太陽黃經達到270度,太陽到達地球最南,北半球處在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太陽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間逐漸加長。同時冬至這天北方地區正式進入數九天,白天日照時間雖然增多,但地表散發的熱量也增多,所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天”到來,到了“

三九四九冰上走”時,氣溫達到一年中最低的時候。

2.

農村老人說“冬至宜雨不宜晴”,其實有一定的道理。

正常的年份,冬至開始數九,氣溫逐漸降低,降雪增多,這樣氣溫雖然低,但莊稼有雪覆蓋,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而土壤裡的病蟲害也會被凍死,對於來年莊稼的正常增收是有一定好處的。

但是如果冬至這天是個大晴天,那麼有可能冬季會處在一個相對溫暖的時候,降雪少,氣候暖,莊稼繼續生長髮育,病蟲害提前活動,又因為降雨少土地乾旱,所以莊稼往往會面臨減產,而因為冬季暖和,開春之後倒春寒的概率就會增加,對農業生產來說沒什麼好處。

所以老輩人常年以土地為生,自然知道這樣的道理,才會說“冬至宜雨不宜晴。

老祖宗也說過類似的俗語"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說的就是冬至這天如果降雨,那麼接下來的氣溫下降,數九天天寒地凍,降雪較多,路上全是積雪不好走路。

不過,我們也要明白,大多數俗語都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並不適用所有地區。

3.

冬至下雨的說法,在各地也都略有差異。

比如阿冰北方老家說“冬至晴,春節陰“,這樣冬至是晴天,那麼到了春節陰雨天較多,而在北方春節是要去親戚家拜年的,陰雨天顯然不利於我們出行拜年。

而“冬至下雨,過年則晴”,冬至下雨氣候寒冷降雪多,對農作物有好處,到了過年晴朗,便於我們過年的拜年活動,這是最好的情況。

當然了,在南方一些地區還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滿”的說法,所以冬至下雨對人們生活、氣候、農業等的影響,確實是存在南北差異的。

在我們北方之所以不喜歡冬至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冬至晴,那麼暖冬的概率較大,開春後倒春寒的概率也會比較大,倒春寒對農作物的傷害,以及造成減產是顯而易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